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9 从分散到整体——工业革命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讲义+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9 从分散到整体——工业革命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讲义+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17:17:52

文档简介

专题09 从分散到整体—工业革命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目 录
考情分析 1
网络构建 2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3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3
知识点1 走向整体的世界 3
知识点2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7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0
考点二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2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12
知识点1 两次工业革命 12
知识点2 近代崭新的社会生活 14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6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走向整体的世界 3年13考 (选择题6次,非选择题7次) 3年考查较多,复习关注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理解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重点把握早期殖民扩张的历程,认识欧、亚、非、美洲相互关系的变化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3年14考 (选择题11次,非选择题3次)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3年19考 (选择题13次,非选择题6次) 两次工业革命间的关系;理解第二次是第一次的深入发展是考查重点,复习时多关注。
近代崭新的社会生活 3年2考 (选择题2次)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知识点1 走向整体的世界
核心提炼 1.新航路开辟
动因 历史 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从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等地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
经济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金银和新市场
社会 《马可·波罗行纪》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的最好场所
思想 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宗教 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商业 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奇贵
条件 主观 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客观 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技术的提高
影响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①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改变 ②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 ③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世界格局的演变 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美、非中断,亚受冲击 ②早期殖民扩张
核心提炼 2.人口迁移与物种的交换
地区 原因 概况 影响
美洲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锐减 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很多欧洲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9世纪中叶后,华工被运往美洲 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大洋洲 流放罪犯;殖民掠夺;1851年,金矿的发现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将罪犯流放至澳大利亚;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迁移至此;19世纪中页后,华工到来 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非洲 从16世纪开始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亚洲 亚洲等地区也有族群混合现象
美洲物种外传:15C末16C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花生、可可、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作物入美洲: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咖啡等传入美洲
玉米等:初供观赏,16C中叶起,南欧广泛种植;17C,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16C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播较慢。 玉米等:明朝时多途径(西北、西南、东南)传入;丘陵山地到平原地区;乾嘉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番麦、西天麦、玉蜀黍)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C中,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咖啡:18C初,传入拉美,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番茄:初供观赏,18C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C末欧培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番茄:明万历年间,引入中国,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开始作食用蔬菜种植
辣椒:15C末传入西班牙;16C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辣椒:明朝时传入中国,称“番椒”
食物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心提炼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主要贸易区域 总: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大西洋贸易:(1)欧美贸易:欧洲的手工制品换回南美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2)三角贸易:从欧洲出发,将纺织品、枪支、手工制品运送到非洲,换取黑人,再到美洲换取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 太平洋贸易:(1)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国的生丝、瓷器等经澳门到果阿,再转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 (2)中日丝银贸易:葡萄牙人参与其中 (3)马尼拉大帆船: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用中国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交换墨西哥的白银
商品 香料更大量涌入欧洲等地。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烟草、咖啡、可可、茶叶等纷纷入欧。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英国及其他国家向中国走私鸦片。
股份公司 代表: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 特权: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垄断贸易 影响: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果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核心提炼 4.文化交流国际化
交流途径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具体表现 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①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②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人使用中国茶和茶具成为向客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③茶文化创新:“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服饰的国际化 ①17C末,法国传教士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②18C,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③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③20C初,法国设计师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C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钟表传入中国 ①16C中期,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②到18C,进口钟表的数量很多,开始时一些高官收藏,后来,渐渐在社会中下层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电影、音乐、电视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难点突破】贸易是如何推动文化交流的?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真题研析】
1.(2023·广东卷)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2.(2023·河北卷)16世纪早期,伊比利亚人来到南亚,把马尔代夫的海贝运回欧洲,然后再将其转运至西非,作为货币购买奴隶及其他商品。这一做法( )
A.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B.开创了亚非贸易网络
C.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D.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
3.(2023·海南卷)下图最大程度地体现了( )
(注:图中数字代表欧洲城市潜能高低)
A.生产技术的辐射 B.经济中心的转移
C.贸易格局的变化 D.工业城市的发展
4.(2023·江苏卷)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5.(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2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核心提炼 1.世界市场的形成
时间 内容
新航路开辟后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 (2)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 (3)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所需的原材料也需要从世界各地获取。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资产阶级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完全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资本输出,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财富。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核心提炼 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表现 (1)商业贸易中心转移: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新型商业经营方式出现 ①开始出现综合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还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等。 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商品流通的数量和品种增多 ①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进入欧洲市场,香料也大量涌入欧洲等地。 ②新航路开辟后,三角贸易兴起,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 ③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开始向中国贩运鸦片。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①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支配了早期的奴隶贸易。 ②17世纪时,荷兰垄断了海上贸易。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③17世纪中期后,英国打败荷兰(通过颁布《航海条例》、三次英荷战争),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逐渐建立起自讠羽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不仅控制本国贸易,还控制落后国家或后起工业国家的贸易,形成经营品种无所不包的大型贸易组织。
【真题研析】
1.(2023·浙江卷6月)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世纪50年代之后,庄票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 )
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 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
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 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2.(2023·山东卷)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比重年份 货物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2.8 30.2 0.9 0.9
1881~1883 5.8 22.8 0.3 1.1
1891~1893 14.6 20.5 5.9 1.8
1901~1903 18.6 19.7 4.2 1.7
1909~1911 12.8 16.7 4.8 3.0
1919~1921 9.6 18.4 2.4 5.0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3.(2023·全国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4.(2023·全国乙卷)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5.(2023·浙江卷1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手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的这一论述( )
A.阐述了东西方的密切联系 B.控诉了资本主义列强的罪恶
C.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强调多重因素加速社会变革
2.1776年4月,法国外交事务大臣维尔仁根据秘密使节博马舍的报告和建议,主张对北美进行干涉,认为法国有责任“抓住一切机会来削弱英国的力量”,采取的办法是“秘密地援助造反者”。这表明( )
A.法国明确支持美国独立战争 B.英法矛盾被北美人民所利用
C.法国意在利用北美削弱英国 D.英法激烈地争夺北美殖民地
3.欧洲从中世纪后期到近代前期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人口过剩——饥荒与瘟疫——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这一过程说明( )
A.科学技术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先导 B.生存危机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动因
C.饥荒和瘟疫并未造成世界的隔绝 D.中世纪是欧洲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4.17世纪后半叶,荷兰缺乏发展工业所需的资源以及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它又过于依赖对外贸易,近代荷兰商人群体也就重蹈了中世纪意大利商人的覆辙,仅仅是充当了中间转运商而已,最终难于逃脱衰落的命运。从中可得出的历史启示是( )
A.文化创新应该持续不断 B.经济基础建设不容忽视
C.落后经济制度必须废除 D.军事征服活动得不偿失
5.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任命柯尔柏(1619-1683)为财政总监,他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出口,协助开办手工工场,其中大型集中的手工工场达到113家,这些“皇家工场”不仅有国家贷款,而且取得专利权。这些措施反映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C.君主专制束缚资本主义发展 D.近代国家经济思想的形成
6.1619年,英国国王授予温·布德殖民地烟草采购专利权。同年宣布,国王将烟草的采购和运输权集中到有能力管理烟草的专利者手中,其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购进烟草,若有违者,一经发现,将没收之。此举旨在( )
A.积累资本发展产业革命 B.重商富国争夺霸权
C.控制私有经济强化王权 D.规范商业竞争秩序
7.明朝万历时期,欧洲陷入经济萧条,大西洋贸易衰退,以转贩中国商品为主的太平洋贸易发展为世界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中国商品大量进入世界市场,嗜好中国精美商品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生产技艺的革新。材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 )
A.在太平洋贸易中居于主导 B.商品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松动 D.政府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漕运等长途贩运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纲、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颁布“银钱兼使”的法令之后,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此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赋役征收方面,1581年,“一条鞭法”出台,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然而,当时明朝白银产量不多,白银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国白银的流入对解决中国“银荒”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摘编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
考点二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知识点1 两次工业革命
核心提炼 1.两次工业革命内容
时间 前提、条件 进程 重要发明 特点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 前提:光荣革命后,英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农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原材料和海外市场;技术: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生产技术日益纯熟;17C中期,英国是欧洲的生产技术中心之一 ①棉纺织业—能源动力—交通运输—机械制造 ②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棉纺织工具;复动式蒸汽机;汽船、火车等交通工具 英国率先开展,然后向外扩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尚不紧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化带来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全面展开。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并进一步出现了垄断组织。社会阶级结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60年代开始 19C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电话等;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化学工业的兴起,石油化工业;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旧产业部门的改造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科学与技术及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难点突破】工业革命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表现 内容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完善(如英国的议会改革);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扩展(如俄、日、德、意等)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真题研析】
1.(2023·河北卷)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2.(2023·湖北卷)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3.(2022·全国甲卷)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4.(2022·浙江卷6月)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2·全国乙卷)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知识点2 近代崭新的社会生活
核心提炼 1. 近代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 ①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②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③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50.14%。
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居住条件得到改善:①电梯: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逐渐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②钢筋混凝土技术: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③其他: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④服务: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商业、娱乐、休闲设施增多。
基础设施发展:①供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通信:电报、电话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④交通: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①城市化早期,工厂烟囱将大量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②生活与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③随着汽车的普及,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贫富矛盾: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巨大财富主要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它问题: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核心提炼 2. 近代水陆交通的变迁
类别 表现 影响
海路 15C末16C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此外,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①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例如秦朝、罗马帝国) ②改变了城市的发展(如清江浦、郑州、纽约、曼彻斯特)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包括物品传递、信息交流,时间观念、交通拥堵,大众旅游潮流等) ④世界逐渐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
运河 米迪运河:17C开通,法国,避开了直布罗陀海峡、连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17C,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巴拿马运河:1914年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通海运河: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交通工具 蒸汽机车: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铁路:19C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轮船: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蒸汽机及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飞机与航空: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真题研析】
1.(2023·浙江卷1月)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1·浙江卷6月)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1.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达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总人数的34.3%。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女工在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B.保障了女工的政治地位
C.工业革命实现了男女平等 D.开创机械化生产的先河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法国银行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1869年,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法国( )
A.资本输出地位突出 B.工业进程受到影响
C.生产部门迅速发展 D.证券金融领先欧洲
3.英国于1834年彻底废除奴隶制,美国于1865年废除奴隶制,其他西方国家则在19世纪的不同时期废除奴隶制。19世纪集中出现废除奴隶制的现象的原因是( )
A.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B.奴隶制受到道德谴责
C.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D.自由观念得到了推广
4.据统计,1880年德国的教育费用为6900万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1900年教育费用为15000万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国民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B.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C.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D.政治统一有利于工业化进程
5.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 B.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滞后 D.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
6.中国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意大利人在天津租界组织的。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消防队( )
A.成为中国警察部队的源头 B.推动了城市治理近代化
C.适应了近代城乡发展需要 D.主导了社会治安的管理
7.19世纪前期,英国蒸汽机车的制造技术进一步改进。且到1831年,英国铁的价格只及1770年的31%。此时,英国熟铁不仅大量出口,而且价格大大低于瑞士条铁。这些现象( )
A.推动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B.表明英国产品质优价廉竞争力强
C.说明工业革命侧重于重化工业 D.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正是源自其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对英国城市化的首要推动作用,就是它的集聚效应导致的经济和人口不断集中,这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生。工业化的自身需求,使得英国工业与城市良性互动,实现发展。工业化带来的交通运输变革,整合了以城市为主体的英国社会经济系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会促使一部分人从事非生产劳动。工业的分工和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极大地促进工农业以外的产业的发展,即工业不仅直接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且通过产业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赵煦《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材料二 进入工厂工业时代以后,各种门类、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和各企业间的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交通运输系统只有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间才能兴建。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工人大众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大大提高了。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兴起的“宪章运动""工会运动”“合作运动”等工人激进运动,就是这种学习热潮产生的结果。应该说,城市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进而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城市化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社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李其荣《世界城市史话》
(1)概括材料一中英国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2)简析材料二中英国城市化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共41张PPT)
导师:XXX
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
2024
专题九
从分散到整体——
工业革命与全球联系
的建立与发展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走向整体的世界
知识点2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题型特训】
考点二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两次工业革命
知识点2 近代崭新的社会生活
【题型特训】
01
考情分析
02
知识建构
03
考点突破
目录索引
CONTENTS
01
考情分析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走向整体的世界 3年13考(选择题6次,非选择题7次) 3年考查较多,复习关注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理解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重点把握早期殖民扩张的历程,认识欧、亚、非、美洲相互关系的变化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3年14考(选择题11次,非选择题3次)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3年19考(选择题13次,非选择题6次) 两次工业革命间的关系;理解第二次是第一次的深入发展是考查重点,复习时多关注。
近代崭新的社会生活 3年2考(选择题2次)
02
知识建构
02
03
考点突破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与
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稿定PPT
知识点1 走向整体的世界
1、新航路开辟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动因 历史 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从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等地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
经济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金银和新市场
社会 《马可·波罗行纪》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的最好场所
思想 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宗教 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商业 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奇贵
条件 主观 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客观 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技术的提高
影响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改变
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世界格局的演变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美、非中断,亚受冲击
早期殖民扩张
1.(2023·广东卷)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17、18世纪,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欧洲大陆的主要封建国家也陆续进行改革或革命,材料并未体现相关内容
推动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促使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的是工业革命
D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2:人口迁移与物种的交换
地区 原因 概况 影响
美洲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锐减 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很多欧洲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9世纪中叶后,华工被运往美洲 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大洋洲 流放罪犯;殖民掠夺;1851年,金矿的发现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将罪犯流放至澳大利亚;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迁移至此;19世纪中页后,华工到来 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地区 原因 概况 影响
非洲 从16世纪开始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亚洲 亚洲等地区也有族群混合现象 美洲物种外传:15C末16C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花生、可可、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作物入美洲: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咖啡等传入美洲
玉米等:初供观赏,16C中叶起,南欧广泛种植;17C,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16C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播较慢。 玉米等:明朝时多途径(西北、西南、东南)传入;丘陵山地到平原地区;乾嘉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番麦、西天麦、玉蜀黍)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C中,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咖啡:18C初,传入拉美,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番茄:初供观赏,18C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C末欧培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番茄:明万历年间,引入中国,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开始作食用蔬菜种植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C中,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咖啡:18C初,传入拉美,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辣椒:15C末传入西班牙;16C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辣椒:明朝时传入中国,称“番椒” 食物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主要贸易区域 总: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大西洋贸易:(1)欧美贸易:欧洲的手工制品换回南美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2)三角贸易:从欧洲出发,将纺织品、枪支、手工制品运送到非洲,换取黑人,再到美洲换取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
太平洋贸易:(1)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国的生丝、瓷器等经澳门到果阿,再转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
(2)中日丝银贸易:葡萄牙人参与其中
(3)马尼拉大帆船: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用中国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交换墨西哥的白银
商品 香料更大量涌入欧洲等地。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烟草、咖啡、可可、茶叶等纷纷入欧。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英国及其他国家向中国走私鸦片。
稿定PPT
股份公司 代表: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
特权: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垄断贸易
影响: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果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2023·河北卷)16世纪早期,伊比利亚人来到南亚,把马尔代夫的海贝运回欧洲,然后再将其转运至西非,作为货币购买奴隶及其他商品。这一做法( )
A.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B.开创了亚非贸易网络
C.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D.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
材料反映的是伊比利亚人的商业贸易活动,仅根据这些贸易活动无法体现殖民扩张和开创亚非贸易网络
美洲金银的大量输入欧洲导致了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
D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4:文化交流国际化
交流途径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具体表现 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①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②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人使用中国茶和茶具成为向客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③茶文化创新:“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服饰的国际化 ①17C末,法国传教士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②18C,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③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③20C初,法国设计师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C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钟表传入中国 ①16C中期,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②到18C,进口钟表的数量很多,开始时一些高官收藏,后来,渐渐在社会中下层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电影、音乐、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贸易是如何推动文化交流的?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02
3.(2023·海南卷)下图最大程度地体现了( )
(注:图中数字代表欧洲城市潜能高低)
A.生产技术的辐射
B.经济中心的转移
C.贸易格局的变化
D.工业城市的发展
4.(2023·江苏卷)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1500、1650年欧洲尚未开始工业革命,1800年欧洲城市潜能分布主要集中于英国南部地区,而英国本来就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为最佳选项;1500年世界的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岸,1600年荷兰成为世界海上贸易的主导者,1800年工业革命使英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贸易格局只是影响欧洲城市潜能分布的因素之一
工业城市的发展只能反映1800年欧洲城市潜能的分布情况,不能完整反映三幅图片信息
B
材料体现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争,不体现欧洲均势外交
1493年教皇子午线的出台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根据所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与材料无关
D
02
5.(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参考答案]特征: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2)[参考答案]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知识点2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1、世界市场的形成
时间 内容
新航路开辟后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
(2)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
(3)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所需的原材料也需要从世界各地获取。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资产阶级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时间 内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完全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资本输出,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财富。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2023·全国乙卷)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价格和销售数量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表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中国茶叶出口的数值在材料中无法得知
材料反映了中国茶叶出口的销量“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但没有涉及其他出口商品的数量,也没有涉及中国进口商品的总数量,不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是否改变,且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并非改变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有机整体,此时期不是促成世界经济一体化
D
02
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表现 (1)商业贸易中心转移: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新型商业经营方式出现①开始出现综合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还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等。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商品流通的数量和品种增多 ①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进入欧洲市场,香料也大量涌入欧洲等地。②新航路开辟后,三角贸易兴起,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③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开始向中国贩运鸦片。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①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支配了早期的奴隶贸易。②17世纪时,荷兰垄断了海上贸易。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③17世纪中期后,英国打败荷兰(通过颁布《航海条例》、三次英荷战争),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逐渐建立起自讠羽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不仅控制本国贸易,还控制落后国家或后起工业国家的贸易,形成经营品种无所不包的大型贸易组织。
02
2.(2023·浙江卷6月)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世纪50年代之后,庄票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 )
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
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
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
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3.(2023·山东卷)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4.(2023·全国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外商接受了庄票不代表现金退出了中外结算,同时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也不符合史实
据材料无法得出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
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深
B
由于近代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整体占比较低,但是要比大米占比高,而中国作为传统的种植大国,本身米产量较高,需求量应是最少的,所以丙是钢铁,丁是米,与设问不符
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所以棉布的进口量应是最高的,乙是棉布
B
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
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C
02
5.(2023·浙江卷1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路径:根据材料一地图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后把马铃薯运输到欧洲,再带到亚洲。条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角度分析。
产品交流
茶文化丝绸、瓷器本土化的文化交流互鉴
制度的交流互鉴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手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的这一论述( )
A.阐述了东西方的密切联系
B.控诉了资本主义列强的罪恶
C.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强调多重因素加速社会变革
D
2.1776年4月,法国外交事务大臣维尔仁根据秘密使节博马舍的报告和建议,主张对北美进行干涉,认为法国有责任“抓住一切机会来削弱英国的力量”,采取的办法是“秘密地援助造反者”。这表明( )
A.法国明确支持美国独立战争
B.英法矛盾被北美人民所利用
C.法国意在利用北美削弱英国
D.英法激烈地争夺北美殖民地
C
稿定PPT
3.欧洲从中世纪后期到近代前期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人口过剩——饥荒与瘟疫——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这一过程说明( )
A.科学技术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先导B.生存危机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动因
C.饥荒和瘟疫并未造成世界的隔绝
D.中世纪是欧洲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C
4.17世纪后半叶,荷兰缺乏发展工业所需的资源以及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它又过于依赖对外贸易,近代荷兰商人群体也就重蹈了中世纪意大利商人的覆辙,仅仅是充当了中间转运商而已,最终难于逃脱衰落的命运。从中可得出的历史启示是( )
A.文化创新应该持续不断
B.经济基础建设不容忽视
C.落后经济制度必须废除
D.军事征服活动得不偿失
B
5.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任命柯尔柏(1619-1683)为财政总监,他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出口,协助开办手工工场,其中大型集中的手工工场达到113家,这些“皇家工场”不仅有国家贷款,而且取得专利权。这些措施反映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C.君主专制束缚资本主义发展
D.近代国家经济思想的形成
D
6.1619年,英国国王授予温·布德殖民地烟草采购专利权。同年宣布,国王将烟草的采购和运输权集中到有能力管理烟草的专利者手中,其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购进烟草,若有违者,一经发现,将没收之。此举旨在( )
A.积累资本发展产业革命
B.重商富国争夺霸权
C.控制私有经济强化王权
D.规范商业竞争秩序
B
02
7.明朝万历时期,欧洲陷入经济萧条,大西洋贸易衰退,以转贩中国商品为主的太平洋贸易发展为世界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中国商品大量进入世界市场,嗜好中国精美商品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生产技艺的革新。材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 )
A.在太平洋贸易中居于主导
B.商品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松动
D.政府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B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漕运等长途贩运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纲、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颁布“银钱兼使”的法令之后,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此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赋役征收方面,1581年,“一条鞭法”出台,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然而,当时明朝白银产量不多,白银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国白银的流入对解决中国“银荒”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摘编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
【答案】(1)特点:商路类型多,交通便利;商品种类丰富;贸易方式多样;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形成丰厚的文化遗产。
(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加速了明朝确立以白银为主导货币的进程;促使田赋制度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阶段;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
(3)作用:搭建了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了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
考点二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02
知识点1 两次工业革命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时间 前提、条件 进程 重要发明 特点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 前提:光荣革命后,英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农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原材料和海外市场;技术: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生产技术日益纯熟;17C中期,英国是欧洲的生产技术中心之一 ①棉纺织业—能源动力—交通运输—机械制造②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棉纺织工具;复动式蒸汽机;汽船、火车等交通工具 英国率先开展,然后向外扩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尚不紧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化带来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全面展开。
02
时间 前提、条件 进程 重要发明 特点 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60年代开始 19C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电话等;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化学工业的兴起,石油化工业;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旧产业部门的改造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科学与技术及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并进一步出现了垄断组织。社会阶级结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工业革命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表现 内容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完善(如英国的议会改革);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扩展(如俄、日、德、意等)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2023·河北卷)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材料缺乏英法贸易额对比,不能得出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英国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且材料只涉及英法之间的贸易,不涉及全球贸易,不能得出英国国际贸易地位如何
材料只涉及英法之间的贸易,不涉及整个欧洲商业贸易,不能得出欧洲商业格局如何
C
2.(2023·湖北卷)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题干“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体现了技术进步,但没有体现这些技术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题干时间是19世纪后期,此时启蒙运动早已结束
题干体现了当时法国存在不同的建筑风格,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埃菲尔铁塔这样的新式风格
B
3.(2022·全国甲卷)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材料不能体现人口增长
材料反映的是内燃机的影响
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科技
A
4.(2022·浙江卷6月)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亚当·斯密《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说明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B
5.(2022·全国乙卷)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强调的是要变革,这与材料亚当·斯密的主张不符
亚当·斯密并未强调政府的作用
亚当·斯密认为“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即主张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世界工厂”是对英国的称呼
材料不能看出航运飞速发展的原因
德国是君主立宪制
B
知识点2 近代崭新的社会生活
1、近代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 ①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②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③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50.14%。
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居住条件得到改善:①电梯: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逐渐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②钢筋混凝土技术: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③其他: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④服务: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商业、娱乐、休闲设施增多。
基础设施发展:①供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通信:电报、电话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④交通: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02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①城市化早期,工厂烟囱将大量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
②生活与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③随着汽车的普及,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贫富矛盾: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巨大财富主要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它问题: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2、近代水陆交通的变迁
类别 表现 影响
海路 15C末16C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此外,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①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例如秦朝、罗马帝国)②改变了城市的发展(如清江浦、郑州、纽约、曼彻斯特)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包括物品传递、信息交流,时间观念、交通拥堵,大众旅游潮流等)④世界逐渐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
运河 米迪运河:17C开通,法国,避开了直布罗陀海峡、连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17C,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巴拿马运河:1914年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通海运河: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交通工具 蒸汽机车: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铁路:19C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轮船: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蒸汽机及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飞机与航空: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1.(2023·浙江卷1月)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根据“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结合所学可知,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材料无法体现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根据“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可知,“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错在“开启了”
2.(2021·浙江卷6月)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
这不是公共交通工具
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60年代黄鹄号轮船修建,1872年,成立轮船招商局,1881年修建唐胥铁路,不符合题意
D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达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总人数的34.3%。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女工在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B.保障了女工的政治地位
C.工业革命实现了男女平等 D.开创机械化生产的先河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法国银行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1869年,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法国( )
A.资本输出地位突出 B.工业进程受到影响
C.生产部门迅速发展 D.证券金融领先欧洲
B
A
稿定PPT
3.英国于1834年彻底废除奴隶制,美国于1865年废除奴隶制,其他西方国家则在19世纪的不同时期废除奴隶制。19世纪集中出现废除奴隶制的现象的原因是( )
A.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B.奴隶制受到道德谴责
C.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D.自由观念得到了推广
D
4.据统计,1880年德国的教育费用为6900万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1900年教育费用为15000万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国民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B.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C.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D.政治统一有利于工业化进程
C
5.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
B.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滞后
D.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
D
6.中国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意大利人在天津租界组织的。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消防队( )
A.成为中国警察部队的源头
B.推动了城市治理近代化
C.适应了近代城乡发展需要
D.主导了社会治安的管理
B
02
7.19世纪前期,英国蒸汽机车的制造技术进一步改进。且到1831年,英国铁的价格只及1770年的31%。此时,英国熟铁不仅大量出口,而且价格大大低于瑞士条铁。这些现象( )
A.推动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B.表明英国产品质优价廉竞争力强
C.说明工业革命侧重于重化工业
D.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D
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正是源自其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对英国城市化的首要推动作用,就是它的集聚效应导致的经济和人口不断集中,这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生。工业化的自身需求,使得英国工业与城市良性互动,实现发展。工业化带来的交通运输变革,整合了以城市为主体的英国社会经济系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会促使一部分人从事非生产劳动。工业的分工和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极大地促进工农业以外的产业的发展,即工业不仅直接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且通过产业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赵煦《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材料二 进入工厂工业时代以后,各种门类、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和各企业间的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交通运输系统只有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间才能兴建。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工人大众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大大提高了。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兴起的“宪章运动""工会运动”“合作运动”等工人激进运动,就是这种学习热潮产生的结果。应该说,城市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进而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城市化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社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李其荣《世界城市史话》历史地理十五讲》
(1)概括材料一中英国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2)简析材料二中英国城市化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答案】(1)主要表现:工业化的集聚效应;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性增强;工业化带来的交通运输变革;工业生产方式的分工与专业化。
(2)影响:城市化促进了英国城市人口的增长,加快了英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化促进了英国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加快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随着英国城市化发展,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大量出现。
(3)关系:英国工业化是其城市化的源动力;英国城市化对其工业化具有促进和制约的双重作用。
感谢观看
THANK YOU专题09 从分散到整体—工业革命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练考点·练考卷
目 录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1
真题回归 1
考题预测 13
考点二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7
真题回归 17
考题预测 26
高考模拟卷(16+4) 30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
1.(2022·山东卷)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全国甲卷)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该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纪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胡椒明显减少,茶叶,咖啡的数量在增长,棉纺织品稍有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茶叶,咖啡的增多,表明民众的消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C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这一时期仍属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浙江卷6月)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但贵族却对它不感兴趣。尽管英国国王带头认股,成为最早的一批股东,但贵族院却只有两人追随其后。直到 1749年,一位英国政党领袖还说:“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这说明( )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 B.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英国
C.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 D.“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结构
【答案】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694年的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新的经营方式出现,英格兰银行就属于其中的佼佼者,但是英国的贵族并不热心于参股英格兰银行,这说明当时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英国的贵族依然热衷于传统的投资,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A项;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排除B项;“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与材料本身并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浙江卷1月)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可知,盛宣怀打算创办银行,抵制洋行的经济侵略,与外商争夺利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垄断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抵制洋货,排除C项;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后期就产生了,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河北卷)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幅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形成若干帮别,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通商口岸,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洋货进口大部分由此集散,各地商人竞来上海采购,这样在上海就逐步形成若干采购帮别,所以,材料反映了口岸幅射效应显著,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各地商人到上海采购,没有各地区间的比较,不能得出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排除A项;材料中的商人是中国人,与列强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路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2·辽宁卷)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的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发展完善,邮政业服务范围扩大、工作效率提高等,便利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促进了贸易和市场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尚处起步阶段,19世纪才深入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邮政业是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排除B项;邮政业传递信息,不能直接促进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1·北京卷)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史实 结论
A 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 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
B 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 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
C 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 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 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葡萄牙没有垄断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排除A项; 17世纪中叶,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成为17世纪海上殖民强国,B项时间错误,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1·湖南卷)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铁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锡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火柴 79,263(箩)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
煤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1,343
糖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D
【详解】从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的进口货物数量大幅度上升,说明这一时期,外国货物大量涌入中国,海关并不能有效维护本国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中国海关也随之半殖民地化,这一时期列强逐渐把持中国海关,因此出现题干所列现象,说明海关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确;题干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排除A;B是甲午战后的史实,排除;甲午战后尤其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C。故选D项。参考文献:《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海关的半殖民地化》
9.(2023·全国乙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变化: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交战国利用飞机争夺制空权;空战技术提高,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
(2)[参考答案]影响:飞机是一战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利于加速飞机占优势的协约国的胜利;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
【详解】(1)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0年至1918年。根据材料“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并结合一战初期飞机在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可知,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根据材料“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根据材料“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并结合空战发展史的相关史实可知,交战国利用飞机争夺制空权。根据材料“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可知空战技术提高。根据材料“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并结合一战的相关史实可知,1918年,飞机数量大幅增加,战机也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角,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
(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0年至1918年。根据材料“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并结合一战的过程与结果可知,飞机是一战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利于加速飞机占优势的协约国的胜利。根据材料“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并结合一战对武器研发的促进作用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作为军事工具被广泛应用,进行了侦查、轰炸和空中战斗等任务,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现代交通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
10.(2023·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材料二 1715年路易十五即位,次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尔。法国政府起用银行家约翰·劳,允许其开办一家银行并发行纸币,并授权他创办了一家“西方公司”,该公司股票竟能以最高达40倍的价格出售。股票热购刺激了货币流通需求,约翰·劳顺势大量发行纸币。这场冒险活动中,王室用纸币偿清了债务。但其底细很快泄露,人们争抢着去银行挤兑金币,银行印刻倒闭,许多金融家积存的大量纸币顷刻成为废纸,不少购买股票者破产。
——根据张芝联《法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80年代初,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鹤峰铜矿等,均在上海公开招股。1881年,上海股市渐入高潮,《申报》报道,“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不暇计其事之兴衰隆替也”。1882年10月9日,原价100两的招商局股票涨至270两,原价105两的开平煤矿市价达230两,原价100两的鹤峰铜矿,市价涨到177.5两。好景不长,10月之后,股价一路狂跌,到1883年底,招商局及开平煤矿的股票市价仅60两,鹤峰铜矿市价30两。这次股票风潮后,人们视购买股票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经济史学论集》
材料四 1997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断了亚洲连续十几年的经济增长。香港支柱产业悉数濒危,1998年GDP出现多年未有的负增长。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果断采取措施,牢牢遏制住了经济下滑。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使香港旅游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中央政府多次表示在必要时将动用国家的外汇储备帮助保卫港元,对投机势力形成强大震慑。香港对抗狙击金融危机取得胜利,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走上了复苏之路。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政府起用约翰.劳的目的,以及这场“冒险活动”给法国造成的恶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股票风潮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对香港金融危机的优势。
【答案】(1)导致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激化社会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引发社会矛盾,导致小农经济破产,流民出现和增多,不利于巩固统治。
(2)目的: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恶果:王室掠夺了大量民间财富,但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银行信用破产,社会财富蒸发,社会问题严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从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后果:阻碍了资金的筹集,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引发社会经济动荡;不利于近代股票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4)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的努力;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内地的经济支持。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中国古代高利贷的危害根据“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从导致土地兼并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导致小农经济批产和危及封建统治的角度进行概括。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法国。根据“1715年路易十五即位,次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尔。法国政府起用银行家约翰·劳,允许其开办一家银行并发行纸币”可知,法国政府启用约翰·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
恶果:根据“王室用纸币偿清了债务。但其底细很快泄露,人们争抢着去银行挤兑金币,银行印刻倒闭,许多金融家积存的大量纸币顷刻成为废纸,不少购买股票者破产”可知,导致的恶果主要是王室掠夺了大量民间财富,但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银行信用破产,社会财富蒸发,社会问题严重。
(3)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19识记80年代上海股票蜂巢产生的根本原因结合近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可知,主要是因为自给自足从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起来。
后果:根据“人们视购买股票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可知,主要是阻碍了资金的筹集,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引发社会经济动荡;不利于近代股票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中国应对香港金融危机的优势根据“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可得出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的努力;根据材料“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可得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根据材料“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使香港旅游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可得出内地的经济支持。
11.(2023·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利益的驱动;人文主义的影响。
(2)从国家竞争到国际合作;从掠夺到协议开发;从探索发现到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
(3)和平共享;规则导向。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其他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进程”等必备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利益的驱动;人文主义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可知,从国家竞争到国际合作;从掠夺到协议开发;根据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可知,从探索发现到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可从和平共享;规则导向等方面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12.(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 ”
【资料夹】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 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
(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
【答案】(1)传播路径:根据材料②,中国在12世纪初已明确记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①④,可得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不晚于12世纪末已学会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③⑥,中国在宋朝时期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交流密切。由此推断,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在13世纪初之前已传至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⑤,11—13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帝国战争频繁,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综合上述材料,可推知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于12世纪末之前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根据材料⑦,在中国明朝时,指南针已东传至日本。
(2)历史影响:指南针的应用加速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等人类重大航海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指南针的应用传播至欧洲,加速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紧密了全球经济联系;为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带来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阿拉伯帝国、欧洲。由材料“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中国在12世纪初已明确记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由材料“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 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可知,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不晚于12世纪末已学会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由材料“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可知,中国在宋朝时期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交流密切。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在13世纪初之前已传至阿拉伯帝国;由材料“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及所学可知,战争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于12世纪末之前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由材料“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可知,明朝时,指南针已东传至日本。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近代世界。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欧洲封建社会的转型、世界贸易的发展、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指南针的应用加速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等人类重大航海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指南针的应用传播至欧洲,加速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紧密了全球经济联系;为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带来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13.(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答案】(1)[参考答案]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启蒙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参考答案]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根据“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等信息判断可知,《塞尔登中国地图》流传到英国的时间大约在17世纪前期。相关背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如政治上,英国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思想上,启蒙运动兴起;同时当时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根据“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可知是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根据“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得出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根据“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得出以中国南海为中心;根据“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得出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根据对地图内容的描述和所学可知,这幅图上有中国对外航海路线的网络,因此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而且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14.(2023·北京卷)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500年-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
15.(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市场。
理由:新航路开辟后,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市场空间范围扩大,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欧洲与亚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美洲的黄金、白银、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黄金、珍珠、象牙和奴隶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片上的世界地图、商品种类可知,可命名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市场。理由:结合所学可从市场空间范围扩大、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等方面进行阐述,注意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6.(2023·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研究者们常将历史予以分期,并对所划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如“公元前500—公元200年:欧亚文明区的联结”,“1000—1500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分期与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分期与特征概括)
【答案】《发 现的年代:1400-1800》。
1500年左右,随着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去遥远的东方寻金,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航海家们开辟了从欧洲到世界各地的航线,发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地方,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14、15世纪,意大利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较快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人当作世界的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由此发现了人,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
结论:1400-1800 年是世界和人被发现的时代。
【详解】试题提供了一则提示性材料,说明了历史研究者们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时代诉求而加以分期,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并依此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综合材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和依托史实评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突出“问题意识”,鼓励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体现对考生思维的多元性、多向度的考查特点。旨在引导考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突出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调逻辑思维的方式和力度,注重史论结合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本题并不要求考生像专业学者一样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阶段分期,而是要求概括某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主题要求突出“时段”与“典型特征”。据此,考生作答时不难找到问题抓手,比如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开展;16-18世纪:征服与掠夺;16-18世纪:人类思想解放;18-19世纪: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1914-1945年:帝国矛盾与战争灾难;1945-1991年:冷战格局与美苏争霸等主题。这样的分期也容易与考生所学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形成对接,相关史实也具体、清晰。答题时应紧扣主题,阐述应做到“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体现考生的学科思维与逻辑思辨能力,忌泛泛而谈。
1.下图为15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动方向示意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黑奴贸易遍布世界各地 B.美洲白银严重匮乏
C.亚洲传统经济仍具优势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地图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一些国际流通的主要商品,如中国丝绸等流通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地区,体现了亚洲地区在当时依然具有优势,C项正确;黑奴贸易主要涉及欧洲、美洲和非洲地区,并未遍布全世界,排除A项;材料仅能看见白银在全球流通,看不出美洲白银的具体情况,排除B项;17—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7世纪,英国法学家塞尔登在《领海的完全权利》中提出了海洋的主权学说,指出“海可被视为所有物”“海当然是英国国王的所有物”。这一学说( )
A.刺激了欧洲国家对海洋的开发 B.适应了英国殖民争霸的需要
C.成为解决领海纠纷的有效原则 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7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英国法学家塞尔登提出“海可被视为所有物”“海当然是英国国王的所有物”的海洋主权学说,这为英国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符合殖民争霸的需求,B项正确;仅凭一个学说并不能促进欧洲国家对海洋的开发,排除A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其对解决海洋纠纷所起的作用,排除C项;西欧民族国家在此之前就已经兴起了,排除D项。故选B项。
3.16世纪下半叶,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三个国家都向美洲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都将各自认定的领土视为合法。1562年,西班牙地图学者迭戈·古铁雷斯制作了一幅地图,意图解决这一纷争。这表明( )
A.三国最先参与了新航路的开辟 B.科技手段有助于解决殖民问题
C.美洲大陆都是无主的荒地 D.开辟新航路加剧列强矛盾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想在美洲扩张领土,三国产生矛盾,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列强矛盾,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参与新航路开辟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科技手段对解决殖民问题的影响,排除B项;在欧洲殖民者没有入侵美洲之前,美洲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且他们种植玉米、甘薯等农作物,创造印第安文化,美洲大陆并不都是无主的荒地,排除C项。故选D项。
4.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哥伦布远航美洲时,把欧洲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以及农作物品种、家畜等传到美洲,这对于推动美洲社会的开发是有一定作用的,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但在此之前世界已经存在这些现象,不是开启,是进一步扩大,排除A项;资助哥伦布远航的是西班牙王室,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当时西班牙还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发展阶段,哥伦布传播的还是欧洲传统的生产方式,但仍然领先于当时的美洲,排除D项。故选C项。
5.15世纪欧洲人关于印度的历史是模糊的;关于中亚、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则更模糊,更不用说南极洲的存在了。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欧洲人的知识已超出海岸线范围。这一变化说明( )
A.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已开始 B.新航路开辟客观上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
C.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掠夺性 D.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具备新的全球性视野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8世纪的世界。材料“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欧洲人的知识已超出海岸线范围”体现了欧洲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西方殖民扩张时期,说明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具备新的全球性视野,D项正确。A错在“开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性人口流动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社会转型,强调的是欧洲人视野的开阔,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掠夺性”,排除C项。故选D项。
6.由如表数据可知( )
中国近代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农户数统计(1837年,1894年)
1837年 1894年
产量(万市亩) 260.5 468.17
种植面积(万亩) 521 936.36
茶农户数(万户) 130.25 234.09
茶农人口(万人) 651.35 1170.45
A.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 B.茶业生产仍是传统模式
C.茶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解体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近代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茶农户数以及茶农人口,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结合近代中国的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茶叶的商品化趋势加强,对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一定的冲击,D项正确;没有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排除A项;材料仅介绍茶业的信息,并不能得出茶业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仅从表格,无法得出茶业生产的具体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7.16、17世纪法国多次颁布禁奢令,先是禁止所有人穿着金银丝锦缎、刺绣和丝绒,又禁止在服装中使用金银,最后禁止穿着来自外国的织物、丝质花边等。这反映了法国( )
A.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B.限制贵族势力的发展
C.深受禁欲主义的影响 D.采取抑制商业的政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至17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6、17世纪法国禁奢法令中出现的这些变化,与此时兴起的重商主义密切相关。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理论认为,金银等贵金属的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标准,由贵金属构成的世界财富是一个常量,各国应力图使本国保有更大份额的贵金属。由此可见,这反映了法国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限制贵族势力发展的相关信息,这一时期禁奢令更多的是针对贵族以外的阶层,尤其是富裕的城市资产者,排除B项;这些禁奢令反映了法国深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法国重视商业发展的信息,并不是采取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以后,世界棉花产业经历了剧烈重组:棉花种植和生产的方式与地点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同时棉花作物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对棉花产业的重组最初并不是来自技术进步,也不是来自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势,而是源于一个更为简单的原因:跨越大洋投入资本和力量的能力和意愿。欧洲人越来越频繁地,往往以暴力的方式挤入棉花贸易的全球网络之中,包括亚洲内部的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网络,然后利用同样的力量建立起非洲、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全新网络。一代又一代的欧洲资本家和政治家吸取教训,凭借着他们运用武力扩张自身利益的意愿和能力,建立起了比较优势。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确立了太平洋与拉丁美洲跨洋贸易的东部航线,并将之与马尼拉——中国贸易航路以及葡萄牙人开辟的太平洋西部跨洋贸易航线——里斯本至澳门和澳门至长崎——联结起来。此外,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还推动了欧洲、拉美、中国、东南亚之间移民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编织出“以西班牙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贸易网”,“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的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的理由。
【答案】(1)变化:由区域商品发展为全球商品;全球棉花贸易网络逐渐建立;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增强。(任答两点)
历史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世界市场的拓展。(任答两点)
(2)大帆船贸易连接了太平洋东西两岸,影响了西班牙乃至欧洲经济;大帆船贸易促使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大帆船贸易推动了欧洲、拉美、东南亚之间的移民和文化的碰撞交流,造就了文化的全球史。(任答三点)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据材料一“棉花种植和生产的方式与地点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同时棉花作物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和“挤入棉花贸易的全球网络之中,包括亚洲内部的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网络,然后利用同样的力量建立起非洲、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全新网络。”可得出棉花由区域商品发展为全球商品,全球棉花贸易网络逐渐建立,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增强。
第二小问历史因素,据材料一“1500年以后”可知新航路开辟;据材料一“凭借着他们运用武力扩张自身利益的意愿和能力”可知殖民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据材料一“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棉花贸易的全球网络”“亚洲内部的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网络”“非洲、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全新网络”可得出世界市场的拓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的理由,就是答出大帆船贸易对地区以及世界的影响。据材料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确立了太平洋与拉丁美洲跨洋贸易的东部航线”、“以西班牙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贸易网”可得出大帆船贸易连接了太平洋东西两岸,影响了西班牙乃至欧洲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帆船贸易促使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据材料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还推动了欧洲、拉美、中国、东南亚之间移民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可得出大帆船贸易推动了欧洲、拉美、东南亚之间的移民和文化的碰撞交流,造就了文化的全球史。
考点二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2023·辽宁卷)据如表可知,当时法国( )
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纳税货币单位:法郎)
职业人数 0.5—0.6万 0.6—0.7万 0.7—0.8万 0.8—1.0万 1.0—1.5万 1.5万以上
土地所有者 147 94 41 50 32 13
高级官员 18 13 3 4 4 /
自由职业者 17 2 2 1 / /
商人、银行家 10 16 4 9 5 1
工业家 10 6 3 4 2 1
A.社会阶层固化 B.工业化程度有限 C.贫富差距扩大 D.税收负担较沉重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法国)。根据材料“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法国纳税的还主要是土地所有者,而不是工厂主,反映其工业化程度有限,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固化,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缴税较多的职业,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扩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法国税率,无法得知税收负担沉重,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重庆卷)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详解】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认为,“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冲击了作为封建势力的普鲁士容克贵族的地位,反映了工业化引发了德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A项正确;普鲁士贵族阶层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没有丧失政治权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内部整体工业化产生的影响,并非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工业化冲击了普鲁士容克贵族的地位,并没有体现社会福利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湖北卷)如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 )
A.西班牙与葡萄牙 B.荷兰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普鲁士
【答案】C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1805年进行殖民争夺的两个主要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主要是英法正在进行殖民争夺,英国这一时期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获取新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而这一时期法国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也正积极进行殖民扩张,C项正确;17世纪西葡就已经衰落,排除A项;荷兰在18世纪就已经被英国取代,排除B项;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普鲁士只是德意志其中一个邦,并不具备与英法争夺殖民地的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广东卷)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B
【详解】材料体现了“机器的使用”和“工厂的规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内容变得单一(相比工场手工业时代),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特指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的社会单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浙江卷1月)新式动力机一柴油机,因马力大、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逐渐取代蒸汽机,成为工业上的主要动力机。柴油机的发明者是
A.福特 B.戴姆勒 C.卡尔.本茨 D.狄塞尔
【答案】D
【详解】柴油机是德国人狄塞尔发明的,故D项正确;美国人福特发明四轮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三轮汽车,排除AC项;戴姆勒发明了第一辆卡车,排除B项。故选D项。
6.(2021·江苏卷)如图是美国时评漫画家乌多·开普勒于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图中有“美孚石油”字样)。该画作旨在揭示美国
A.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C.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 D.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01年”“美孚石油”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资本支配力逐渐强大,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需求不断扩大”无关,排除AB项;材料反应的是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未涉及权力制衡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1·湖南卷)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答案】D
【详解】根据“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专业性的期刊大量出现,反映出专业性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正是适应第二次工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专业性的科学理论,没有体现大众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生活的改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期刊,而不是科学院,排除C。
8.(2021·浙江卷1月)下表为美国工业发展情况简表。结合所学与此表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①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②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③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全国工业复兴法》实施效果显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60年到1900年,美国的生铁、钢、煤、石油等物资产量大幅上升,说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①正确;根据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②正确;根据表格信息无法看出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③错误;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中,④错误。故选A,排除BCD。
9.(2022·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图上的文明史
——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图1: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图2: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
(2)示例:1850年前后,世界各地区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贸易、人口迁徙路线来表现(以西欧为中心)。将英国标注为“世界工厂”,以工业文明区域、农业文明区域进行空间区分,并将英、法、西等国的殖民地进行标记。
理由:1850年英国以及欧洲和美国已经完成或者进行工业革命,属于工业文明区域,其中英国工业化程度较高,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期的亚非拉广大地区依然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在经济上逐渐依附于欧美。同时,资 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打破其封闭的经济结构,使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火车、轮船等先进交通运输工具,使列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原料,甚至投资办厂更为便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详解】(1)图1:从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的角度作答;从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角度作答。图2:从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
(2)设计:层次1:主题设计不够恰当,只与当时人类文明发展有一定联系;层次2:主题设计比较恰当,能反映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征;层次3:主题设计恰当、准确,反映人类文明整体特征,并有进一步的介绍。理由:层次1:说明比较宽泛,与主题联系不够密切;层次2:说明与主题相符合,叙述比较合理;层次3:说明契合主题,叙述完整、充分,表述准确。
10.(2021·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
——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
——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2)后果: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3)认识:鼓励适当消费,可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消费应在合理的需求之内,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联系,要理性消费;国家应该加以争取的消费引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金融秩序,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依据“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可知,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依据“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2)后果:依据材料“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并结合所学可知,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依据“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依据“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并结合所学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3)认识: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消费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启示分析,如鼓励适当消费,可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消费应在合理的需求之内,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联系,要理性消费;国家应该加以争取的消费引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金融秩序,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11.(2021·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1)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
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详解】(1)根据“ 15世纪末期起”可得出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根据“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可得出文艺复兴的出现;根据“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得出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根据“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得出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根据所学可得出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根据所学可得出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根据“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可得出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根据“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可得出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结合所学可得出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12.(2021·广东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1)局限: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看法: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
(2)历史意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
【详解】(1)局限:根据材料一对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可知,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根据材料二对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可知,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看法:应当综合两个观点,得出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从局限性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
13.(2023·北京卷)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500年-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
14.(2022·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芬)马库 维莱纽斯《第六次浪潮》
图片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1】论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
论述: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车出现,火车应运而生,随后铁路大范围铺设,钢铁行业飞速发展,出现了第一波发现高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汽车行业以及石化品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波与第三波经济发展高峰;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飞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趋势加速发展,出现了第四波高峰。
总之,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
【示例2】观点: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
论据:危机、科学进步、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略)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图片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中的四次经济发展高峰可得出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1.18世纪,亚当·斯密在经济理论上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与商品价值的基础,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被资本家以工资的方式十足地补偿给劳动者了。这和“自由竞争法则”一样,是自然的、不变的现象。这一认识反映了( )
A.自由主义的合理性 B.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C.机器大生产的本质 D.启蒙思想家的成就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劳动价值’被资本家以工资的方式十足地补偿给劳动者了”可知,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公平的,这一认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材料没有体现亚当·斯密对自由主义的看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机器大生产的本质,材料主要反映了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公平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D项表述属于表象,题干问的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表是以购买力计算的英国农场工人的实际工资指数变动表。(1770—1779年基数为100)
地区 1770—1779年 1780—1789年 1790—1799年 1800—1809年 1810—1819年
东南部 100 106 102 87 91
西南部 100 99 93 97 91
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A.社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C.城市化的推进遭遇停滞 D.资本家极力剥削剩余价值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770年以来,英国东南部和西南部农场工人的实际工资指数未发生大的增幅,甚至还有明显退步,说明这一时期资本家极力剥削他们的剩余价值,D项正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英国农场工人实际工资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推知工人工资的购买力下降,工人生活水平降低,这种情况对于社会阶级矛盾无法起到缓和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是不同区域农场工人的收入,而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项;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进程迅猛,排除C项。故选D项。
3.1800年,大多数欧洲人生活在农村,他们的工作模式受到季节、天气和土壤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仍然占据人们经济活动的大部分。一个世纪后,欧洲人的生活地域和条件普遍有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欧洲( )
A.经历了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转变 B.最终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顺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 D.始终在技术革命中保持领先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0年(欧洲)。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800—1900年,欧洲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经历了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转变,A项正确。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而不是整个19世纪的产物,排除C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部分技术已经超越欧洲,排除D项。故选A项。
4.1836年,英国曼彻斯特商会在致首相墨尔本和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备忘录中强调指出:“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曼彻斯特的厂主甚至私下说:“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积极对外扩张的目的是( )
A.掠夺原料产地 B.扩大商品销售市场 C.进行资本输出 D.扭转贸易逆差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据本题材料“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中国市场对英国制造业的重要性,英国希望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增加贸易量,B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提到英国积极对外扩张的目的是掠夺原料产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英国进行资本输出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因“扭转贸易逆差”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5.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加强殖民扩张,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一方面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把更多的亚、非及拉美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这样一来,世界就联结成一个在经济上密切联系的整体。材料侧重表达工业革命( )
A.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B.促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大变革
C.造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重大变化
D.使世界各国的生产力实现极大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产生了垄断组织,推动资本主义加强殖民扩张,将更多的亚、非及拉美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A项正确;材料侧重表达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侧重表达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未涉及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重大变化,排除C项;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6.1960年新加坡成立建屋发展局出资建造组屋,出售或租赁给中低收入群体。政府在出售或租赁组屋时实行族群按比例居住政策,规定族群在各个组屋区内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所占人口比例,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新加坡政府推行这一政策旨在( )
A.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B.缓解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C.促进民族融合国家认同 D.弥补自由市场体制弊端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新加坡)。根据材料“政府在出售或租赁组屋时实行族群按比例居住政策,规定族群在各个组屋区内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所占人口比例,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可知该行为促进每一座组屋都有比例均衡的各族居住,促进了族群之间的融合和生活和谐,有利于国家认同感的增强,C项正确;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无关,排除A项;推行新的分配住房标准与缓解社会贫富差距无关,排除B项;弥补自由市场体制弊端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且材料未涉及传统分配住房政策的弊端是由于自由市场体制所带来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19世纪中期以后的巴黎有“光之城”的美誉,对国际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仅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就吸引了900万名访客,其中包括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和威尔士亲王。如果你在这一时期到达法国,将不能感受到( )
A.新式百货公司为顾客提供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
B.面向公众开放的卢浮宫里可以感受法国的文化
C.私人卫生间、电梯在住宅中普及改善居住环境
D.欧洲便捷的水陆交通助推大众旅游浪潮的出现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以后(法国)。据材料“仅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就吸引了900万名访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私人卫生间在住宅中普及改善居住环境,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1852年由法国商人布西科在巴黎左岸建立了第一个百货公司,能感受到,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这一时期能感受到,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为人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助推大众旅游浪潮的出现,因此D项能感受到,排除D项。故选C项。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并且资助无休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答案】(1)现象:欧洲“价格革命”。影响:加速了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产力高度发展(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由乡村转入城市)。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从材料一“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当时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并且资助无休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是加速了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高度发展(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由乡村转入城市)。
高考模拟卷(1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下表为 1600—1609年与1640—1649年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单位:匹)对比。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时间(年) 威尼斯 米兰
1600—1609 22430 15000
1640—1649 11450 3000
A.意大利纺织技术的落后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价格革命对产业的冲击 D.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0—1609年与1640—1649年意大利。根据材料中可知,1640—164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产量比1600年—1609年大幅下降。联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意大利毛纺布年均产量的下降,主要缘于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不能推断出意大利纺织技术的落后,排除A项;价格革命指的是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C项;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缘于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与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531年,荷兰的安特卫普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交易所。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威尼斯、热那亚等地不同类型的交易所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 )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西欧的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C.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的纷纷建立 D.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6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商品交易所是新航路开辟后新出现的商业经营方式,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贸易中心转移”“世界贸易形成新格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D项;材料提及“商品交易所”,没有“股份制贸易公司”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B项。
3.威廉·华莱士(1270年-1305年),是一名苏格兰骑士,他领导了苏格兰独立战争,但最终失败。在英格兰历史上,他被视为一个叛逆和暴徒。1 5世纪,苏格兰诗人布莱克却在长诗《华莱士》中着重称赞了他的英勇和无畏。据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史家以成败来评判英雄人物 B.政治立场影响人物形象塑造
C.文学作品缺乏历史研究价值 D.历史真相淹没在时代长河中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题。时空是:13世纪的英格兰。根据材料可知,13世纪时,英格兰国王视威廉.华莱士为叛逆和暴徒,而15世纪苏格兰诗人布莱克则称赞他的英勇和无畏,这说明时代不同,人们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也不同,即政治立场影响人物形象,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家以成败来评判英雄人物,排除A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4.1589年,西班牙国王在给菲岛都督达斯马里尼亚斯的命令中指出:“你应该努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