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高一地理(必修Ⅰ)2024.1
命题:柏健(金台高级中学)李巧丽(石油中学)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月掩金星”是指月亮在运行中恰好走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间,三个星球呈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图为部分天体及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地球相比,金星( )
A. 表面温度更高 B. 属于巨行星 C. 大气环境相似 D. 公转轨道长
2. 本次“月掩金星”发生时,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与地球相比,下列关于金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距离太阳更远,温度更低 B. 体积质量远小于地球
C. 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 宇宙环境不安全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星是地内行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表面温度更高,公转轨道更短,A正确,D错误;金星属于类地行星,体积与质量与地球相近,金星的大气主要是温度较高的二氧化碳组成,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BC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位于地球与金星之间,且三者位置呈一直线,因此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②、③位置,C正确;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①、④位置、②、④位置时,月球不在地球和金星中间,BD错误;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①、③位置时,月球虽然在地球、金星中间,但三者位置不呈一直线,A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金星是地内行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温度更高,A错误;金星属于类地行星,体积与质量与地球相近,B错误;金星的大气主要是温度较高的二氧化碳组成,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所以没有生命存在,C正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宇宙环境都是相对安全的,D错误。故选C。
【点睛】金星的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还包括少量的氮气、水蒸气、氩气和一些硫酸颗粒。大气层非常厚重,厚度约为地球大气层的100倍。
火山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产生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高层大气中,导致随后一年全球均温下降0.6℃。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5. 大型火山喷发往往会伴随地震发生。为减少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人们准备应急救援包时,下列物品必备的是( )
A. 高频哨 B. 身份证 C. 手机 D. 银行卡
【答案】4. B 5.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正确;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而软流层处于莫霍界面以下,故地壳不是岩浆的发源地,A错误;下地幔大致在660千米-2900千米,不在软流层所处的圈层,C错误;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深度大于2900千米,不是岩浆的发源地,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为地震准备的应急救援包中,主要包括求援类物品、急救包和器具类等应急物品。高频哨可以用高频声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提示自己位置,A正确;身份证和银行卡对地震急救作用不大,发生地震后手机信号可能中断,故其都不是地震应急救援包的必备物品,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震应急包主要包括三类物品。1、求援类物品。如救生哨子和应急手电等,救生哨子可以在需要救援的时候鸣哨,提示自己的方位,有效保持受困人员体力。应急手电可用于夜间救援使用。2、急救包。里面有急救物品,如洗眼液、三角绷带、医用消毒绷带、医用手套、剪刀、口罩、基本药品、针线包等。可用于受伤时包扎处理,避免伤口感染恶化。3、器具类,如防水火柴和5米长绳等。防水火柴的火柴头上有防水蜡封,胶盒包装可以防潮。5米长绳,可用于逃生和捆扎等多种用途,甚至可以捆在身上御寒。
2023年6月太阳表面出现160多个太阳黑子,这是20多年来太阳黑子数最多的一个月。科学家预计今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下图为NASA制作的6月太阳黑子的图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列属于太阳活动高峰期的是( )
A. 2008年 B. 2010年 C. 2034年 D. 2036年
7. 有关黑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色球层上黑暗斑点 B. 黑子较多时耀斑较少
C. 温度比周围地区高 D.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8. 推测今年可能会出现( )
①全球各地降水减少,旱灾频率增加 ②赤道出现“极光”的范围扩大
③野外考察时罗盘无法正确指示方向 ④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6. C 7. D 8. D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 2023年6月太阳表面出现160多个太阳黑子,这是20多年来太阳黑子数最多的一个月”可知,此时是太阳黑子的极大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由2023年向前或向后推11年为2012年或2034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上常出现暗黑的斑点,A错误。通常,光球层黑子数目多的时期,也是色球层上相对应区域耀斑出现频繁的时期,B错误。黑子是太阳光球层表面局部温度较周围气体地区低的区域,C错误。太阳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增强时,对降水量有一定影响,有的地区呈正相关,有的地区呈负相关,但不能引起全球各地降水减少,旱灾频率增加,①错误;由材料信息“科学家预计今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可推测,此次太阳活动会使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频率增加、范围扩大,而不是赤道地区,②错误;太阳活动会引起“磁暴”现象,使罗盘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正确;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④正确;综上可知,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左)。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右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10. 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
A. 蕨类植物繁盛 B. 出现三叶虫 C. 哺乳动物繁生 D. 恐龙大繁生
【答案】9. B 10. D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可知,其生活年代约为4亿年左右,再根据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2.52-5.41亿年为古生代,推知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末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哺乳动物繁生在新生代,C错误;恐龙繁生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称为河曲或者蛇曲。河曲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下图为内蒙古草原曲流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 图中水流速度排序合理的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12. 与曲流形成原因相符的是( )
A. 河流溯源侵蚀而成 B. 下切作用强
C.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D. 河流落差大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景观图可知,①凸岸附近,流速最慢,③在凹岸附近,流速最快,②流速居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曲流是指弯曲的河道,即河流的蛇曲。河流在流经地势平坦、坡降小的地区时,由于河流的下蚀、溯源侵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河道变得弯曲,形成曲流,ABD错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曲流更为发育,C正确。故选C。
【点睛】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为主,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为主。
下图为四种常见的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甲乙丙丁地貌景观依次是( )
A. 冲积扇、石林、风蚀蘑菇、沙丘
B. 冲积扇、峡谷、风蚀蘑菇、沙滩
C. 河口三角洲、石林、风蚀蘑菇、沙丘
D. 河口三角洲、石林、风蚀蘑菇、沙滩
14. 关于四种地貌景观典型分布地区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表崎岖 B. 乙—地表水易保存
C. 丙—气候湿润 D. 丁—太阳辐射强
【答案】13. C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为河口三角洲,为流水冲积形成;乙为喀斯特地貌的石林,为流水溶蚀形成;丙为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形成;丁为沙丘,风力沉积形成。由此排除ABD,选择C。
【14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甲为三角洲,地形平坦,A错误;乙处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流失,B错误;丙为风蚀蘑菇,气候干旱,C错误;丁为沙丘,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D正确。故选D。
【点睛】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所以入海口处形成的是三角洲。
2023年10月22日起,京津冀周边地区出现重度雾霾天气,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②、④、⑥依次为( )
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16. 雾霾笼罩时,京津冀地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与其直接相关的环节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17.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速减弱
【答案】15. D 16. D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①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③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②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⑥表示地面辐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雾霾笼罩时,④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雾霾笼罩时,地面辐射向宇宙空间散失的少,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⑤增强,保温作用增强,D正确;雾霾笼罩时,①大气对太阳的反射作用增强,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保温作用减弱,A错误;雾霾笼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减弱,大气的根本热源减少,则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应减弱,B错误;大气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红外线与紫外线,而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区,所以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减缓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增加。温室气体增速减缓对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①影响不大,A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速减缓,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再继续增加,大气吸收的红外线③还在增多,使得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减弱,BC错误;二氧化碳增速减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速减缓,大气逆辐射④增速减弱,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可分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基本过程。地面吸收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而增温,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称为大地暖大气;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其中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称为大气还大地。
下凹式绿地是指高度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它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积涝的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在溢流井旁放置了很多鹅卵石,其目的是( )
A. 减少雨水侵蚀 B. 降解雨水杂质 C. 防止泥沙淤积 D. 增加雨水下渗
19. 下凹式绿地的建设,可以减少该区域( )
A 地下径流 B. 地表径流 C. 雨水下渗 D. 土壤蒸发
【答案】18. D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鹅卵石堆的间隙较大,有利于雨水快速通过,在溢流井旁放置了很多鹅卵石,其目的是利用这一特性增加雨水下渗,防止积涝,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下凹式绿地的建设可以使地表径流汇入低洼地带,以达到减少该区域地表径流的作用,B正确;雨水停留在低洼处会增加地下径流和雨水下渗,AC错误;土壤蒸发与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相关,D错误。故选B。
【点睛】下凹式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种表现。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
下图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依次是( )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21. 关于图中所示海区盐度及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海区—盐度较高—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B. 乙海区—盐度最高—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C. 丙海区—盐度最低—降水丰富,蒸发量小 D. 丁海区—盐度最低—降水最多,蒸发量大
22. 影响图中表层海水密度分布主要因素是( )
A. 海水温度 B. 海水盐度 C. 海水深度 D. 海水运动
【答案】20. C 21. B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图中①曲线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高,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低,表示密度;②曲线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表示海水的平均盐度;③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表示海水的平均温度,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海区位于南极附近,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盐度低,故A错误;乙海区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度最高,故B正确;丙海区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但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不是最低,故C错误;丁海区位于高纬度地区,温度低蒸发弱,降水不是最多的,但其受地表径流影响大,盐度低,故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降低、盐度增加、压力加大时,海水的密度增大,如图可知,表层海水温度高,密度小,温度低,密度大,所以温度是影响图中表层海水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A正确;由图中可知海水盐度与海水密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B错误;由图中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可知海水深度、运动与海水密度没有相关性,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在外海或大洋,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2、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3、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比较低。
23. 有关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②洋流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
③风速越大,波浪规模越小,能量越小 ④同一纬度的海区相比较,暖流经过,温度偏高,盐度偏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主要由风力引起,地震等引发海啸),潮汐(日月对地引力)、洋流,①正确;引起洋流运动的因素主要动力是风、密度差异等,与天体引力无关,②错误;风力是波浪的主要动力,因此风速越大,波浪规模越大,能量越大,③错误;同一纬度的海区相比较,暖流经过,具有增温作用,温度偏高,蒸发较强,因此盐度偏高,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0年11月,我国“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11°20′N附近)海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并顺利返回海南三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为适应深海环境,“奋斗者”号设计性能应具备( )
①抗压性强②光伏发电动力系统③耐腐蚀性强④大型海水淡化系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5. 下图所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曲线中,“奋斗者”号下潜过程经历的温度变化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24. B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水下10909米的深度,压力巨大,海水有腐蚀性,为适应深海环境,应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耐腐蚀性,故①③正确。深海缺少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大型海水淡化系统与适应深海环境关系不大,②④错。故选B。
【25题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表层水温最高(且该地位于11°20′N附近,表层海水温度较高,AD选项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不高,排除AD),在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海水温度变化不大,常年保持低温状态,C选项符合,B错。故选C。
【点睛】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000米, 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000米以下, 水温下降变慢。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受纬度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银杏林属于( )A. 亚寒带针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热带雨林 D. 落叶阔叶林
27. 每年的秋季银杏叶纷纷飘落,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A. 热量 B. 降水 C. 光照 D. 地形
【答案】26. D 27. A
【解析】
【26题详解】
银杏的叶片较宽阔,属于阔叶林,排除A;材料信息表明,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说明银杏叶片颜色有明显的转换,不属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的特点,排除BC;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然后就是落叶,因此银杏林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D符合题意。故选D。
【27题详解】
银杏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该植被在冬半年由于气温降低,植物生命活动能力下降,吸收的水分和营养盐类减少,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植物通过落叶来减少水分蒸腾和营养物质的消耗,因此每年的秋季银杏叶纷纷飘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降水、光照、地形等影响较小,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且降水适宜。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29.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影响土壤厚度②积累有机质③富集矿物元素④决定土壤粒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0. 下列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A. 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B. 使用有机肥补充矿物养分的损失
C. 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 D. 修筑梯田改善土壤的光、热、水条件
【答案】28. D 29. C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首先基岩通过风化,基岩遭到破坏,对应②;破坏的基岩进一步被风化、进一步被破坏,形成成土母质,对应①;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对应④;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完整,对应③。故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29题详解】
地形的坡度影响土壤的厚度,一般山坡上的土壤厚度小于河谷,生物对土壤厚度影响不大,①不符合题意;生物通过有机质积累过程和矿物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土壤的有机质、矿物含量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②③符合题意;土壤粒度取决于沉积环境,与生物关系不大,④不符合题意。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30题详解】
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但减小了土壤的通气性。A错误;使用有机肥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不能增加土壤中的矿物质含量。B错误;农作物的果实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土壤中的有机质,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C正确;修筑梯田可以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但不能改善土壤的水热光条件。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每小题若作答不清楚不整洁,扣书写分1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1为“某地高空的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图2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图1中点A、B、④、⑤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
(2)图1中,在垂直方向上,由于近地面A地空气____(受热/冷却),引起气流的____(上升/下沉)运动,而B地正好相反,至此在A、B两地近地面和高空形成热力环流。
(3)若图1的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
(4)若图1中的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填白天或夜间)。
(5)结合图2及材料,若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单项选择题)。
A. B. C. D.
(6)与图2“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 )(单项选择题)。
A. 热力环流 B. 温室效应 C. 热岛效应 D. 大气受热过程
(7)结合材料及图2,请在下图中画出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8)结合材料及图2,假如我国北方地区仿照图示民居建设房屋,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
【答案】31. B>A>⑤>④
32. ①. 受热 ②. 上升
33. A 34. 夜间 35. D 36. A
37. 见图
38. 合理:华北地区夏季气温高,利于通风降温,减少降温能耗。或不合理:华北地区冬季寒冷,不利于保温,使室内温度低,增加取暖能耗。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穿堂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A、B位于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的④、⑤;近地面等压面的凹凸与高空相反,则B处等压面上凸,气压较高;A处等压面下凹,气压较低;根据等压面判断 可知,⑤处气压大于④处,故图1中点A、B、④、⑤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B>A>⑤>④。
【小问2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图1中,在垂直方向上,由于近地面A地为低压,空气受热,引起气流的上升运动,而B地正好相反,至此在A、B两地近地面和高空形成热力环流。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小问3详解】
若图1的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气温较高的A代表城区,气温较低的B代表郊区。
【小问4详解】
若图1中的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说明海洋温度高于陆地,该热力环流出现在夜晚。
小问5详解】
石质地面的比热容比山林的比热容小,因此昼夜温差更大,AB错误;晴朗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更大,C错误,D正确。故选D。
【小问6详解】
白天石质地面比有植被地区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风从有植被的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形成穿堂风;夜晚石质地面比有植被地区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吹向植被区,形成穿堂风,符合热力环流原理,A正确;温室效应是指气温条件的改变,大气受热过程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升温,不是穿堂风形成的原理,BD错误;热岛效应是城市和郊区的温度差异形成的热力环流,但气流方向不会变化,C错误。故选A。
【小问7详解】
夜晚,石质地面降温快,为冷源,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山林气流相对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在近地面,空气由石质地面流向山林,在高空,空气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绘图如下:
【小问8详解】
该题为开放试题,两种观点都是合理的,关键须说明理由。我国华北地区,夏季和冬季温差较大,可从夏季和冬季的角度进行判断;假如华北地区仿照图示民居建设房屋,合理,理由是华北地区夏季气温高,家中穿堂风大,利于通风降温,有利于减少降温所需的能耗。或不合理,理由是华北地区冬季寒冷,如果按照如此设计,家中风力过大,不利于保温,会降低室内温度,增加供暖的能源消耗。
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图2为“黄河下游景观图”。
材料二近年来,扬州大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安全韧性的生态宜居家园。今年6月以来,“海绵”改造小区的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了87%,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显著
(1)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1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循环。
(2)图2河流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填名称),该环节的地理意义有____(填字母)
A.加剧地区之间热量不平衡 B.塑造陆地地表形态
C.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物质 D.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3)针对图1中④环节,提出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4)建设“海绵城市”会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是____。
(5)请你为扬州市建设“海绵城市”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32. 海陆间
33. ①. 地表径流 ②. BC
34.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35. 增加下渗 36. 扩大绿地面积、地面铺设透水砖、建设人工湿地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和黄河下游景观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左图可知,图示发生领域为海洋和陆地之间,因此为海陆间循环。
【小问2详解】
右图为“黄河下游景观图”,河流为地表径流环节;地表径流的意义主要有塑造陆地地表形态,塑造多样的河流地貌,B正确;河流携带的泥沙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物质,C正确;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是整个水循环的意义,不是地表径流这一单一环节所带来的意义,D错误;海陆间循环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间能量交换,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地表径流不会加剧地区之间热量不平衡,A错误。故选BC。
【小问3详解】
人类改变左图中的④地表径流,主要通过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的方式来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增加水量的供给,从而缓解华北水资源不足。
【小问4详解】
由材料可知,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安全韧性的生态宜居家园,建设“海绵城市”,说明植被覆盖增加,会增加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
【小问5详解】
海绵城市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一般可以通过扩大绿地面积和地面铺设透水砖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达到吸水、蓄水、渗冰、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的目的,或者建设人工湿地进行蓄水。
3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台山雄踞于太行山脉南端。其海拔1381米的顶峰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溶洞;但在山脚下,却分布着大规模的峡谷地貌。既有壮观的峡谷又有奇特的溶涧,峡谷和溶洞发育于同一座山上,这种地貌被科学家们称为云台地貌。从山脚到山顶,云台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地貌特点,是云台地貌与众不同的特点。
材料二我国部分区域的地貌景观图片(见图)。
(1)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属于____地貌。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地形区)是由____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____、____等形态。
(2)材料二中的B、C图片分别属于____、____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由____作用形成的。
(3)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对土壤或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____。
【答案】33. ①. 喀斯特(岩溶) ②. 云贵高原 ③. 流水 ④. 溶蚀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 ⑤. 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
34. ①. 风蚀(风沙、雅丹)地貌 ②. 冰川(冰蚀)地貌 ③. 风力侵蚀
35. 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易产生水土流失。或水资源: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的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溶洞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是由流水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溶蚀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以及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等形态。
【小问2详解】
材料二中的B图片是雅丹地貌,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C图片角峰属于冰川(冰蚀)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
【小问3详解】
A图所属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土壤的影响是:由于地表崎岖,地表径流流速快,流水对土壤侵蚀作用强,导致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土壤贫瘠,易造成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该地多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使得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造成地表水资源短缺。
3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杭州亚运会的会徽潮涌(左图),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组成。
材料二钱塘江主源出自新安江,往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经杭州湾入东海。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又逢东南风盛行,形成“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右图为钱塘江河口位置图。
(1)钱塘江大潮属于表层海水运动形式中的____。
(2)分析中秋节前后钱塘江大潮极为壮观的原因____。
【答案】34. 潮汐 35. 天体引潮力大;东南季风强;杭州湾为喇叭状河口,能量高度集中;钱塘江水流量大,江水与海水相顶托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钱塘江大潮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运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塘江大潮是钱塘江注入海洋的径流受到潮汐的作用而形成的大潮,故其属于表层海水运动形式中的潮汐。
【小问2详解】
中秋节前后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处于天文大潮时期,此时日地月处于同一直线,引潮力大,潮差较大;读图可知,杭州湾呈喇叭状,外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由于两侧变窄,潮水能量高度集中,海水被不断推高;农历八月正值秋季,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此时钱塘江处于丰水期,水量大,江水与海水相互顶托作用抬高了潮位。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高一地理(必修Ⅰ)2024.1
命题:柏健(金台高级中学)李巧丽(石油中学)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月掩金星”是指月亮在运行中恰好走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间,三个星球呈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图为部分天体及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地球相比,金星( )
A. 表面温度更高 B. 属于巨行星 C. 大气环境相似 D. 公转轨道长
2. 本次“月掩金星”发生时,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与地球相比,下列关于金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距离太阳更远,温度更低 B. 体积质量远小于地球
C. 缺少适合生物呼吸大气 D. 宇宙环境不安全
火山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产生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高层大气中,导致随后一年全球均温下降0.6℃。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5. 大型火山喷发往往会伴随地震发生。为减少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人们准备应急救援包时,下列物品必备的是( )
A. 高频哨 B. 身份证 C. 手机 D. 银行卡
2023年6月太阳表面出现160多个太阳黑子,这是20多年来太阳黑子数最多的一个月。科学家预计今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下图为NASA制作的6月太阳黑子的图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列属于太阳活动高峰期的是( )
A 2008年 B. 2010年 C. 2034年 D. 2036年
7. 有关黑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色球层上黑暗斑点 B. 黑子较多时耀斑较少
C. 温度比周围地区高 D.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8. 推测今年可能会出现( )
①全球各地降水减少,旱灾频率增加 ②赤道出现“极光”的范围扩大
③野外考察时罗盘无法正确指示方向 ④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左)。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右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10. 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
A. 蕨类植物繁盛 B. 出现三叶虫 C. 哺乳动物繁生 D. 恐龙大繁生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称为河曲或者蛇曲。河曲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下图为内蒙古草原曲流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 图中水流速度排序合理的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12. 与曲流形成原因相符的是( )
A. 河流溯源侵蚀而成 B. 下切作用强
C.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D. 河流落差大
下图为四种常见的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甲乙丙丁地貌景观依次是( )
A. 冲积扇、石林、风蚀蘑菇、沙丘
B 冲积扇、峡谷、风蚀蘑菇、沙滩
C. 河口三角洲、石林、风蚀蘑菇、沙丘
D. 河口三角洲、石林、风蚀蘑菇、沙滩
14. 关于四种地貌景观典型分布地区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表崎岖 B. 乙—地表水易保存
C. 丙—气候湿润 D. 丁—太阳辐射强
2023年10月22日起,京津冀周边地区出现重度雾霾天气,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②、④、⑥依次为( )
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16. 雾霾笼罩时,京津冀地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与其直接相关的环节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17.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速减弱
下凹式绿地是指高度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它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积涝的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在溢流井旁放置了很多鹅卵石,其目的是( )
A. 减少雨水侵蚀 B. 降解雨水杂质 C. 防止泥沙淤积 D. 增加雨水下渗
19. 下凹式绿地的建设,可以减少该区域( )
A. 地下径流 B. 地表径流 C. 雨水下渗 D. 土壤蒸发
下图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依次是( )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21. 关于图中所示海区盐度及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海区—盐度较高—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B. 乙海区—盐度最高—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C. 丙海区—盐度最低—降水丰富,蒸发量小 D. 丁海区—盐度最低—降水最多,蒸发量大
22. 影响图中表层海水密度分布主要因素是( )
A 海水温度 B. 海水盐度 C. 海水深度 D. 海水运动
23. 有关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②洋流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
③风速越大,波浪规模越小,能量越小 ④同一纬度的海区相比较,暖流经过,温度偏高,盐度偏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020年11月,我国“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11°20′N附近)海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并顺利返回海南三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为适应深海环境,“奋斗者”号设计性能应具备( )
①抗压性强②光伏发电动力系统③耐腐蚀性强④大型海水淡化系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5. 下图所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曲线中,“奋斗者”号下潜过程经历的温度变化最可能是( )
A. B.
C. D.
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银杏林属于( )A. 亚寒带针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热带雨林 D. 落叶阔叶林
27. 每年的秋季银杏叶纷纷飘落,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A. 热量 B. 降水 C. 光照 D. 地形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29.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影响土壤厚度②积累有机质③富集矿物元素④决定土壤粒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0. 下列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A. 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B. 使用有机肥补充矿物养分的损失
C. 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 D. 修筑梯田改善土壤的光、热、水条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每小题若作答不清楚不整洁,扣书写分1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1为“某地高空的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图2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图1中点A、B、④、⑤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
(2)图1中,在垂直方向上,由于近地面A地空气____(受热/冷却),引起气流的____(上升/下沉)运动,而B地正好相反,至此在A、B两地近地面和高空形成热力环流。
(3)若图1的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
(4)若图1中的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填白天或夜间)。
(5)结合图2及材料,若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单项选择题)。
A. B. C. D.
(6)与图2“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 )(单项选择题)。
A. 热力环流 B. 温室效应 C. 热岛效应 D. 大气受热过程
(7)结合材料及图2,请在下图中画出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8)结合材料及图2,假如我国北方地区仿照图示民居建设房屋,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
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图2为“黄河下游景观图”。
材料二近年来,扬州大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安全韧性的生态宜居家园。今年6月以来,“海绵”改造小区的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了87%,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显著
(1)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1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循环。
(2)图2河流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填名称),该环节的地理意义有____(填字母)
A.加剧地区之间热量不平衡 B.塑造陆地地表形态
C.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物质 D.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3)针对图1中④环节,提出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4)建设“海绵城市”会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是____。
(5)请你为扬州市建设“海绵城市”提出可行性措施。
3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台山雄踞于太行山脉南端。其海拔1381米的顶峰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溶洞;但在山脚下,却分布着大规模的峡谷地貌。既有壮观的峡谷又有奇特的溶涧,峡谷和溶洞发育于同一座山上,这种地貌被科学家们称为云台地貌。从山脚到山顶,云台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地貌特点,是云台地貌与众不同的特点。
材料二我国部分区域的地貌景观图片(见图)。
(1)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属于____地貌。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地形区)是由____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____、____等形态。
(2)材料二中的B、C图片分别属于____、____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由____作用形成的。
(3)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对土壤或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____。
3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杭州亚运会的会徽潮涌(左图),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组成。
材料二钱塘江主源出自新安江,往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经杭州湾入东海。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又逢东南风盛行,形成“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右图为钱塘江河口位置图。
(1)钱塘江大潮属于表层海水运动形式中的____。
(2)分析中秋节前后钱塘江大潮极为壮观的原因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