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
一、积累与运用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憎恶(wù) 咒骂(zhòu) 掳去 倘使
惊骇(hài) 疮疤(chuāng) 烦索 疏懒
模样(mó) 磨难(nàn) 孤孀 震悚
粗拙(zhuō) 诘问(jié) 哀悼 针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摇蓝 辫子 霹雳 妇儒皆知
B.踱步 烦燥 斑澜 目不窥园
C.祈祷 高粱 元宵 深恶痛绝
D.亘古 烦琐 字帖 再接再励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什么时候有过这么一个学生,连我也不知道。
B.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种类齐全,浩浩荡荡,不计其数。
C.闻一多先生在集会上痛斥特务,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D.我不料阿长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似乎实在深不可测,于是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找到契合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可改为“关键是能否从观众观看愿望中找到契合点”)
B.在长满芬芳牧草的草坪上读鲁迅的文章,在潺潺的小溪边背苏轼的词作,在洁白的羊群中念余光中的小诗……(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句首加上“我”)
C.李安民在中学时代就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不仅他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
D.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搭配不当,“增强”和“方式”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低碳生活意识”)
5.按新闻稿的要求,下列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北京时间4 月 12 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 2023 年亚洲摔跤锦标赛女子 65 公斤决赛中,____。____,____,____,____。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龙佳表示将会再接再厉,为国争光。
①形势不利的龙佳没有放弃,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战术水平,反超对手
②凭借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龙佳战胜了对手,勇夺冠军
③龙佳以全胜战绩闯入半决赛,又以良好的竞技状态击败对手,顺利晋级决赛
④来自云南的中国队选手、摔跤名将龙佳荣获冠军
⑤在决赛中,对手吉竹真弘显示出强大实力,曾一度领先龙佳
A. ②⑤①③④ B. ④⑤②①③
C. ②③⑤①④ D. ④③⑤①②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是鲁迅。
B.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志怪古籍,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C.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 春节与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7.下列对课文标题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民间神话《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去。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四十多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是合适的。
8.下面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阿长和《山海经》来选材,选取了有关阿长的一些事,并重点写她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件事,刻画了阿长这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形象。
B.鲁迅先生颇费笔墨介绍“阿长”之名,更深的用意在于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受尊重。这样写,一方面为后文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作铺垫,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C.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通过先扬后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D.课文最后两段,作者的思绪从三十年前切回到现实,再次强调“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并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思念和歉疚,也包含着感激和同情。
9.本文写了鲁迅童年的照料人长妈妈,而鲁迅当了父亲之后,又是怎样照料自己的孩子的呢?阅读语段,选项中的句子与语段内容有关的一项是( )
鲁迅照看海婴时,总要用各种方法逗宝宝开心:摆弄纸盒,让海婴躺在臂弯里,坐飞机状,或是唱诗歌调子: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小红,小象红……一遍又一遍,直到海婴玩累睡着。
对于海婴的宠溺,鲁迅是毫不掩饰的。他经常看着海婴,夸赞道:“他长得像我。”随后又说:“不,他比我漂亮。”
每当家里有客至,鲁迅总要向人炫耀,光是嘴上说还不满足,非要把海婴抱出来看,即使海婴正在呼呼大睡,也要强行抱起来。
A.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C.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D.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10.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语言现象。
(1)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按照示例进行解读。
①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示例: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解读:比喻那些假装好意,却暗藏坏心的人。
(2)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 )
A.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福到啦!”
B.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一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
C.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
D.婚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寄寓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
(3)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我 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避讳现象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12.阿长来问《山海经》,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13.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其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14.《山海经》刻印得十分粗拙,可是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5.作者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瘫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 学谁 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 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 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事,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綻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04月27日,有删改)
16.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17.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8.阅读文章⑨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19.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试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20.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21.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
22.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原文)。第四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六段中“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个句子用什么比喻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24.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25.作品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着进行记叙,写由对父亲写信的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26.请你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补全下面的作文,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尽量详细生动,不少于150字。
我的同桌蒋明是一个总爱把“无所谓啦”挂在嘴边的人,所以别人送他一个绰号“无所谓”。我可不喜欢有这样一个同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夕阳下,看着他越来越远的身影,我却感觉他离我越来越近了。
答案
1.A 2.C 3.B 4.C 5.D 6.A 7.B 8.C 9.B
10.(1)①解读:比喻白费力气,毫无成效。
②解读:比喻连自己都保不住,没办法再帮助别人。
③解读:比喻心中有苦却说不出来。
(2)C
(3)避讳现象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习俗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这一现象。如老人去世称为“老了”,这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特点。但我们也要正视避讳现象中的封建思想,批判地看待古代的避讳文化。
11.叔祖的“疏懒”衬托了阿长的殷勤,他人的冷漠对比出阿长的热切,写别人都是为了突出阿长对“我"的关爱。
12.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表现了“我"对阿长的不以为意乃至轻视。
13.“震悚”在这里指“身体因过度兴奋而颤动”,表现了“我”听到阿长买回“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的震惊、惊喜和感激之情。
14.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最后竟然是大字不识的阿长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新的敬意”,所以对“我”来说这四本书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15.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也因为“我"实在无法想象连书名都说不清楚的阿长怎么去书店买下了这四本书。
16.写了四件事:①未曾谋面的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③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④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17.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以启迪的“好文章”。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18.(1)示例: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做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文章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2) 示例:这里明显反应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着一样;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19.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这样有收束议论,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虽简短数字,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
20.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21. 认真 主动 随意 马虎
22.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 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23.用“一条长长的线”比喻“一字排开”的信封。生动形象地写出信封数量很多,对后文的抒情起到垫衬作用。
24.要点:①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25. 父亲的信 不理解 理解 自己决不辜负老人的亲情,也要多写平安家信。
26. 例文:
他的头发总要让老师催好几回才会去剪掉。他不爱洗头,头发常常一绺一绺地缠在一起,弄得像个疯狂的艺术家。老师让他把头发剪短,他却笑嘻嘻地耸耸肩摊摊手:“无所谓啦,反正剪了还会长长,早剪晚剪一个样!”尽是他的理了。
这么一个事事无所谓的人,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却是他的“认真”。
那天,他的同桌李森因为肠胃不适,课间,在教室里吐了一地,其他同学都捏着鼻子,躲得远远的,一脸嫌弃。而他却一脸镇静地又是扫又是擦,一点也没有嫌弃的意思。他把地面清理干净以后,又把李森送到卫生室看了医生。李森一脸尴尬,一个劲儿地感谢他,同学们也对他竖起大拇指,他仍是一抬头,耸耸肩摊摊手:“无所谓啦!”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