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高考冲刺模拟(十)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广东省高考冲刺模拟(十)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9 14:5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广东高考冲刺模拟卷(十)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面积5万多平方米,发掘出土了数十座房址和数百座墓葬以及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炭化稻和迄今年代最早的家猪。这可以( )
A.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实证 B.断定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C.说明水稻已成为重要粮食作物 D.推断家畜饲养成为当时的主流
2.汉景帝封第八子彭祖为赵王。赵王立国六十余年,国相二千石(中央属官)无能满二年,辄以罪去,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这( )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 B.说明推恩令的成效有限
C.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D.体现了礼法并施的迫切
3.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的壁画丰富多彩,有风神、雷神造型的神兽,还绘有当地羌人和龟兹族妇女耙地和采摘桑叶等情景。这反映出
A.中原政权对西北地区行使有效治理 B.西北地区受中原农耕文化影响
C.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融合具有双向性 D.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4.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中西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并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扩大了对外贸易范围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受西方资本输出影响 D.不断丧失经济主权
6.1810—1840年,英国海上霸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英国海军在控制西非和东非沿岸贸易方面取得成效;二是扩大了海外基地体系,攻占了红海门户的亚丁和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三是英国炮舰外交在拉美取得了成效。这表明( )
A.英国对华侵略的条件日益成熟 B.中英贸易失衡刺激英国扩张
C.发动鸦片战争是英国既定国策 D.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必然的
7.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
A.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
C.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 D.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
8.下表为1850-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中国( )
年份 农业(单位:亿元) 工矿交通业(单位:亿元) 服务业(单位:亿元) 国民收入总计(单位: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 人口(亿)
1850 —— —— —— 181.64 4.15
1887 99.87 14.49 29.07 143.43 -0.64 4.00
1914 128.01 24.80 34.72 187.64 1.00 4.55
1936 166.41 40.60 51.51 257.98 1.45 5.11
A.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近代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9.如表所示为1941—1945年陕甘宁边区货物税条例中不同种类商品的人境税率。这些调整( )
年份 必需品(棉花、铁等) 半必需品(文具、纸张等) 非必需品(烟类等)
1941年 10% 10% 34%
1942年 4% 13% 38%
1943年 3% 15% 37%
1944年 2% 13% 30%
1945年 2% 14% 30%
A.对抗了国民党的“围剿” B.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的束缚
C.顺应了土地改革的形势 D.缓解了边区民众的生存压力
10.下图是创作于新中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热爱苏联工程师》。这一时期应当是(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 )
A.与波斯帝国接触得到发展 B.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C.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交融 D.伊斯兰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12.中世纪后期,商人、手工匠、市民的子弟全都需要识字,接受教育。因此,城市学校传授的主要是谋生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城市教育( )
A.加速庄园经济的崩溃 B.加强国王权力
C.有利于文艺复兴产生 D.提升教皇权威
13.1595一1597年荷兰商人、旅行家林霄腾出版了《游记》,记录了自己从里斯本到亚洲的航行经历、航道、海岸线、亚洲香料等信息,并插入了以葡萄牙资料为基础绘制的远东地图。很快,《游记》成为当时欧洲的畅销书。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地图绘制技术得到空前发展
C.荷兰垄断了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4.1918年,列宁指出:“(帝国主义者)的肚子里正在成长着一个新的巨人”,“他在成长着,他一定会来援助我们。”“巨人”是指( )
A.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力量 B.崛起的中小资产阶级
C.不断扩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D.西方国家的革命力量
15.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
A.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
C.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6.二战后独立的非洲国家“通常包含了讲不同语言的族群,同一族人往往被划分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内。同时,这些国家经济上欠发达,依赖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自我管理的经验。迅速走向独立增加了这些非洲国家的困难”。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B.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C.美苏冷战带来的恶果 D.多极化趋势造成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14分)“大一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避暑山庄》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8分)【答案】(1)以地理范围的统一代替民族区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强化;因俗而治;内涵不断丰富。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9、1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连续编发9篇关于美国投掷原子弹的报道,内容为“战争的革命”“促使日本迅速投降否则将以原子炸弹摧毁日本”等。
——《解放日报》1945年8月
材料二 《解放日报》当时发了几篇关于美国在广岛、长崎丢原子弹的新闻稿,引起了毛主席的批评。随后,《解放日报》报道开始强调“原子炸弹不是万能的武器”“不能靠原子炸弹结束对日战争”“关于原子弹的恐怖性,曾有过大量的夸张,所谓炸后七十年间这块土地不会生长草木之说,全为无稽”等内容。
——据《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等
材料三 问: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轰炸中国)呢?答: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的谈话,1946年8月6日
材料四 问:主席还是认为原子弹是纸老虎吗?答:我不过讲讲而已……我们是不要打仗的……如果别的国家要打,全世界可能遭殃。问:主席并不是认为核战争是件好事?答:对,根本不要打核战争。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1965年1月9日
(1)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根据《解放日报》关于原子弹前后报道的变化,推测毛泽东可能从哪些方面批评《解放日报》。(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对原子弹看法变化的原因。(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立法权应该委托给贵族集团和由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集团。贵族集团的成员应该世袭。人民参与治国应仅限于遴选代表,代表的优点是有能力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人民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行政权应该执掌在君主手中。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关于孟德斯鸠思想的阶级立场,以下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观点一 观点二
孟德斯鸠的理论主张的是要摧毁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封建主义和狂暴的君主专制政体,他所维护的是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阶级的利益。——摘编自张雁深《孟德斯鸠和他的著作》 孟德斯鸠认为“没有君主就没有贵族,没有贵族就没有君主”,他向往的是君主与贵族的共治。——摘编自王养冲等《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
(1)围绕材料一中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价。(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阶级立场认知的差异。(4分)
(3)有学者认为,“历史学家像小说家一样,是虚构故事的创造者”。结合两则材料,以孟德斯鸠思想的解读为例,对该观点予以评析。(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21年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时期 人物(群)类 地域类 事件(物)类 现象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北抗联精神、张思德精神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 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 特区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 丝路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 “三牛”精神
从材料中任两个时期或两个类别各选一种精神,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出符合选取要求的精神,论题正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2分)
2024年广东高考冲刺模拟卷(十)答案解析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面积5万多平方米,发掘出土了数十座房址和数百座墓葬以及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炭化稻和迄今年代最早的家猪。这可以( )
A.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实证 B.断定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C.说明水稻已成为重要粮食作物 D.推断家畜饲养成为当时的主流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题干材料“炭化稻和迄今年代最早的家猪”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的成就,说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实证,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淮河流域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无法断定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说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种植水稻,但是无法说明水稻已成为重要粮食作物,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家畜饲养的数量占比,无法说明家畜饲养成为当时的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汉景帝封第八子彭祖为赵王。赵王立国六十余年,国相二千石(中央属官)无能满二年,辄以罪去,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这( )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 B.说明推恩令的成效有限
C.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D.体现了礼法并施的迫切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汉朝景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国的丞相由中央任命,可以对诸侯王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牵制作用,彭祖频频借故惩处丞相,反映出彭祖对中央有离心倾向,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推行推恩令,B项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问题,无法得出“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和礼法并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的壁画丰富多彩,有风神、雷神造型的神兽,还绘有当地羌人和龟兹族妇女耙地和采摘桑叶等情景。这反映出
A.中原政权对西北地区行使有效治理 B.西北地区受中原农耕文化影响
C.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融合具有双向性 D.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墓室的壁画的风神、神兽、耙地和采摘桑叶,体现了中原文化农耕文明,西北少数民族原来以游牧文明为主,受中原农耕文化影响,B项正确;中原政权对西北地区行使有效治理是在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双向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4.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新罗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都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同时留学生可以在唐朝为官,分别体现了唐文化的包容性和辐射性,C项正确;唐朝对外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并未体现唐朝的繁荣昌盛,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并不是中朝关系,也无法得出中朝关系和睦,排除D项;故选C项。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中西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并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扩大了对外贸易范围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受西方资本输出影响 D.不断丧失经济主权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主权不断丧失,中西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经济主权的丧失,而非贸易的扩大,排除A项;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6.1810—1840年,英国海上霸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英国海军在控制西非和东非沿岸贸易方面取得成效;二是扩大了海外基地体系,攻占了红海门户的亚丁和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三是英国炮舰外交在拉美取得了成效。这表明( )
A.英国对华侵略的条件日益成熟 B.中英贸易失衡刺激英国扩张
C.发动鸦片战争是英国既定国策 D.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必然的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10-1840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英国殖民体系日益完善,英国炮舰外交在拉美取得成效,说明英国殖民扩张的方式得当。这些都为英国对华侵略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反映英国殖民扩张,未涉及中英贸易失衡,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英国既定国策是发动鸦片战争,排除C项;材料反映英国殖民扩张的情况,不能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A项。
7.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
A.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
C.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 D.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致力于通过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这两种手段,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漫画中的“醉翁之意”、“总统”、“内阁”和“国会”等都反映了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问题,排除A项;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专制,排除B项;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是孙中山,排除D项。故选C项。
8.下表为1850-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中国( )
年份 农业(单位:亿元) 工矿交通业(单位:亿元) 服务业(单位:亿元) 国民收入总计(单位: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 人口(亿)
1850 —— —— —— 181.64 4.15
1887 99.87 14.49 29.07 143.43 -0.64 4.00
1914 128.01 24.80 34.72 187.64 1.00 4.55
1936 166.41 40.60 51.51 257.98 1.45 5.11
A.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近代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50-193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850-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的相关数据”可知,从1850年至1936年,中国无论在农业、工矿交通业、服务业,还是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业收入一直占据优势地位,说明传统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近代民族经济受到国内封建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影响,发展艰难曲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中国国民收入的相关数据,无法据此得出近代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如表所示为1941—1945年陕甘宁边区货物税条例中不同种类商品的人境税率。这些调整( )
年份 必需品(棉花、铁等) 半必需品(文具、纸张等) 非必需品(烟类等)
1941年 10% 10% 34%
1942年 4% 13% 38%
1943年 3% 15% 37%
1944年 2% 13% 30%
1945年 2% 14% 30%
A.对抗了国民党的“围剿” B.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的束缚
C.顺应了土地改革的形势 D.缓解了边区民众的生存压力
【答案】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41年至1945年(中国)。1941—1945年大部分时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当时边区政府遭受困难,人民生活面临压力,因此陕甘宁边区货物税条例中对于生活必需品实行低税率,非必需品实行高税率,这样有助于缓解边区民众的生存压力,D项正确;这一时期两党合作,国民党对中共并未“围剿”,排除A项;日军“囚笼”政策主要在华北地区实行,排除B项;这一时期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下图是创作于新中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热爱苏联工程师》。这一时期应当是(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宣传画的标题和图中锦旗“深厚的友谊”可知,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密切,工程师是当时苏联援助中国进行“一五”计划建设的专家,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此时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恢复国民经济,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时期是1966-1976年,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排除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在1978年之后,此时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再依赖苏联的工程师,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 )
A.与波斯帝国接触得到发展 B.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C.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交融 D.伊斯兰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亚历山大帝国解体之后,其国土上分裂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国家将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交融,这些地区被称为“希腊化世界”,C项正确;“与波斯帝国接触得到发展”的说法具有绝对化趋势,排除A项;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的是古巴比伦王国,排除B项;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初期,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中世纪后期,商人、手工匠、市民的子弟全都需要识字,接受教育。因此,城市学校传授的主要是谋生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城市教育( )
A.加速庄园经济的崩溃 B.加强国王权力
C.有利于文艺复兴产生 D.提升教皇权威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世纪后期(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城市教育要求商人、手工匠、市民的子弟全都需要识字,教育内容是谋生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民的文化水平,为文艺复兴产生奠定基础,C项正确;庄园经济在农村,城市教育不会影响农村庄园经济,排除A项;加强国王权力主要通过削弱贵族权力,城市教育推行和加强国王权力无关,排除B项;提升教皇权威主要通过强化宗教的地位,城市教育推行和提升教皇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1595一1597年荷兰商人、旅行家林霄腾出版了《游记》,记录了自己从里斯本到亚洲的航行经历、航道、海岸线、亚洲香料等信息,并插入了以葡萄牙资料为基础绘制的远东地图。很快,《游记》成为当时欧洲的畅销书。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地图绘制技术得到空前发展
C.荷兰垄断了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95一1597年(荷兰)。根据材料,1595一1597年荷兰商人、旅行家林霄腾出版了《游记》,并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这一时期正处于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荷兰的殖民扩张也是适应了其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A项正确;地图绘制技术的进步只是对于材料的表象描述,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荷兰的早期殖民扩张,没有体现出其对于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的垄断,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4.1918年,列宁指出:“(帝国主义者)的肚子里正在成长着一个新的巨人”,“他在成长着,他一定会来援助我们。”“巨人”是指( )
A.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力量 B.崛起的中小资产阶级
C.不断扩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D.西方国家的革命力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苏俄)。据本题材料“(帝国主义者)的肚子里正在成长着一个新的巨人”“他在成长着,他一定会来援助我们”并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苏俄处于内战之中,列宁一方面肯定俄国革命在“退却”,另一方面看到西方各国的革命力量在成长,希望西方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使俄国的革命和西方国家的革命共同冲击西方各国的垄断资产阶级统治,所以这里的“巨人”是指西方国家的革命力量,D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帝国主义内部,并未涉及殖民主义,排除A项;资产阶级属于统治阶级,这里的援助主要指的是革命力量,排除B项;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是在二战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5.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
A.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
C.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根据“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可知,斯大林是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农民和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改造,以适应苏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他是要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A项正确;斯大林使用的是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排除B项;斯大林意在推动生产力进步,而非巩固工农联盟,排除C项;斯大林的做法实际上是强化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6.二战后独立的非洲国家“通常包含了讲不同语言的族群,同一族人往往被划分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内。同时,这些国家经济上欠发达,依赖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自我管理的经验。迅速走向独立增加了这些非洲国家的困难”。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B.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C.美苏冷战带来的恶果 D.多极化趋势造成挑战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非洲。根据材料“通常包含了讲不同语言的族群,同一族人往往被划分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内”“这些国家经济上欠发达,依赖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自我管理的经验”和所学可知,非洲国家领土的边界,是在19世纪后期欧洲帝国扩张时随意划分的,新的国家通常包含了讲不同语言的族群。同时,这些非洲国家长期受殖民侵略,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宗主国,导致其依赖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自我管理的经验。因此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A项正确;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与美苏冷战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14分)“大一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避暑山庄》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8分)【答案】(1)以地理范围的统一代替民族区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强化;因俗而治;内涵不断丰富。
(2)在抗日战争时期筹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国共二次合作打下了基础,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的二次合作,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调动了一切阶层、民族的参政积极性,推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调动了不同阶层的抗日积极性。坚持全面抗战沦陷,充调动少数民族、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抗战。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可得出以地理范围的统一代替民族区分;依据材料“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可得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强化;依据材料“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可得出因俗而治;依据材料“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可得出内涵不断丰富。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概述类要以具体史实为依据,可结合具体时期的具体政策进行论述,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筹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国共二次合作打下了基础,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的二次合作,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调动了一切阶层、民族的参政积极性,推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调动了不同阶层的抗日积极性。坚持全面抗战沦陷,充调动少数民族、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抗战。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9、1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连续编发9篇关于美国投掷原子弹的报道,内容为“战争的革命”“促使日本迅速投降否则将以原子炸弹摧毁日本”等。
——《解放日报》1945年8月
材料二 《解放日报》当时发了几篇关于美国在广岛、长崎丢原子弹的新闻稿,引起了毛主席的批评。随后,《解放日报》报道开始强调“原子炸弹不是万能的武器”“不能靠原子炸弹结束对日战争”“关于原子弹的恐怖性,曾有过大量的夸张,所谓炸后七十年间这块土地不会生长草木之说,全为无稽”等内容。
——据《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等
材料三 问: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轰炸中国)呢?答: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的谈话,1946年8月6日
材料四 问:主席还是认为原子弹是纸老虎吗?答:我不过讲讲而已……我们是不要打仗的……如果别的国家要打,全世界可能遭殃。问:主席并不是认为核战争是件好事?答:对,根本不要打核战争。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1965年1月9日
(1)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根据《解放日报》关于原子弹前后报道的变化,推测毛泽东可能从哪些方面批评《解放日报》。(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对原子弹看法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1)过于渲染原子弹的威力;淡化了中国抗战的功绩和地位;渲染战争的武器决定论;否定了人民对战争胜败的决定性作用;易于导致崇美畏美情绪;抹煞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重要性等。
(2)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全面进攻;动员党和群众,提振必胜信心;美国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对抗美国核讹诈的需要等。
1965年:美苏核竞赛,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中苏关系破裂,中美继续对抗,国际环境恶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核武器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等。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依据材料“内容为‘战争的革命’‘促使日本迅速投降否则将以原子炸弹摧毁日本’等。”可知,过于渲染原子弹的威力;依据材料“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可知,否定了人民对战争胜败的决定性作用;依据材料“《解放日报》报道开始强调‘原子炸弹不是万能的武器’‘不能靠原子炸弹结束对日战争’‘关于原子弹的恐怖性,曾有过大量的夸张,所谓炸后七十年间这块土地不会生长草木之说,全为无稽’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渲染战争的武器决定论;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度的宣传原子弹的作用,使得对日战争的归结于原子弹,淡化了中国抗战的功绩和地位、抹煞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重要性;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度宣传原子弹的威力,易于导致崇美畏美情绪。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1946年:依据材料时间1946年8月5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全面进攻;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解放战争的必胜信心和的,出于动员群众和党员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独裁统治的战争,毛主席出于对抗美国核讹诈的需要和促进解放战争的迫切需求。
1965年:依据材料时间是1965年1月9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破裂,中美继续对抗,国际环境恶化;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美苏核竞赛,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毛主席不希望打断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依据材料时间1965年1月9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1964年刚刚研制出原子弹,核武器的发展刚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毛主席不希望国际环境影响国防事业的发展。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立法权应该委托给贵族集团和由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集团。贵族集团的成员应该世袭。人民参与治国应仅限于遴选代表,代表的优点是有能力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人民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行政权应该执掌在君主手中。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关于孟德斯鸠思想的阶级立场,以下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观点一 观点二
孟德斯鸠的理论主张的是要摧毁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封建主义和狂暴的君主专制政体,他所维护的是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阶级的利益。——摘编自张雁深《孟德斯鸠和他的著作》 孟德斯鸠认为“没有君主就没有贵族,没有贵族就没有君主”,他向往的是君主与贵族的共治。——摘编自王养冲等《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
(1)围绕材料一中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价。(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阶级立场认知的差异。(4分)
(3)有学者认为,“历史学家像小说家一样,是虚构故事的创造者”。结合两则材料,以孟德斯鸠思想的解读为例,对该观点予以评析。(6分)
【答案】(1)评价:其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试图调和君主、贵族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没有正确认识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主张贵族世袭制,具有时代局限性。
(2)差异:前者认为孟德斯鸠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认为孟德斯鸠代表君主和贵族的利益。
(3)该观点抹杀了历史的客观性,放大了历史的主观性。孟德斯鸠有《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传世,其思想并非“虚构故事”。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观点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均有材料依据,属于对历史的多元解释,也并非“虚构故事”。
【详解】(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西方)。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将贵族、人民以及君主的权力进行分配,试图调和君主、贵族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根据材料“人民参与治国应仅限于遴选代表,代表的优点是有能力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人民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可知,没有正确认识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主张贵族世袭制,具有时代局限性。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差异:根据材料“他所维护的是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阶级的利益。”可知,前者认为孟德斯鸠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据材料“他向往的是君主与贵族的共治”可知,后者认为孟德斯鸠代表君主和贵族的利益。
(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据材料“历史学家像小说家一样,是虚构故事的创造者”,该观点抹杀了历史的客观性,放大了历史的主观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有《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传世,其思想并非“虚构故事”。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观点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均有材料依据,属于对历史的多元解释,也并非“虚虚构故事的创造者”
20.(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21年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时期 人物(群)类 地域类 事件(物)类 现象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北抗联精神、张思德精神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 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 特区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 丝路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 “三牛”精神
从材料中任两个时期或两个类别各选一种精神,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出符合选取要求的精神,论题正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2分)
【答案】示例:井冈山精神和大庆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需要,做出向农村进军的正确抉择,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短短几年内,在南方建立起大大小小几十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设备落后,国家又十分困难的背景下,大庆石油人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将科学理论同当地地质结构相结合,通过石油会战,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主观能动性,终于成功建成了大庆油田,推动了中国石油的基本自给。总之,井冈山精神和大庆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从材料中任两个时期或两个类别各选一种精神,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如选择井冈山精神和大庆精神,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井冈山精神和大庆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需要,做出向农村进军的正确抉择,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短短几年内,在南方建立起大大小小几十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设备落后,国家又十分困难的背景下,大庆石油人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将科学理论同当地地质结构相结合,通过石油会战,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主观能动性,终于成功建成了大庆油田,推动了中国石油的基本自给。最后得出结论,冈山精神和大庆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选择其他的精神总结论题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