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下3.1机械运动同步练习(优生加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七下3.1机械运动同步练习(优生加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20 10: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3.1机械运动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 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2.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3.在全运会开幕式上,有人观察到会场主旗杆上的旗帜和两位火炬手刚结束传递时手中火炬火焰的状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右运动
C.甲火炬手可能静止,乙火炬手向右运动
D.乙火炬手可能静止,甲火炬手向右运动
4.地球距离月球约3×108米,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在月球上行走,且每隔5秒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米处存在障碍物,经过5秒,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22米;再经过5秒,控制中心得到探测器上刹车装置出现故障的信息。为避免探测器撞击障碍物,科学家决定对探测器进行人工刹车遥控操作,科学家输入命令需要3秒。已知电磁波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则探测器收到地面刹车指令时,探测器(  )
A.已经撞到障碍 B.距离障碍物2米
C.距离障碍物4米 D.距离障碍物6米
5.如图所示,火车站的自动扶梯用 1min 可将一个站立在扶梯上的人送到楼上,若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 0.75min,则扶梯不动,人沿梯走上去, 需要用(  )
A.3min B.2 min
C.1.75 min D.3.5 min
6.如图为老式录音机的磁带,磁带的走带速度恒定,经过20分钟后带轴上带卷的半径减少了一半。那么,当带卷的半径再减少一半所经过的时间为(  )
A.5分钟 B.8分钟 C.10分钟 D.12分钟
7.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8.如图,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A→C平均速度为3a/2△t;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9.流速为5千米/时的河流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棒,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而行,1小时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
A.甲船25千米,乙船35千米 B.甲船35千米,乙船30千米
C.甲船30千米,乙船30千米 D.无法确定
10.声速测量仪器可测量声波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速度,使用时,将A、B两个声波采集器和发射器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当声波发射器发出声波时,通过调节图中S的距离,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就会不同,声速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屏则能显示出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差,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单位为ms,(1ms=10﹣3s)。下图是声速测量仪器某次在教室里测量声速时的情景,其中S=34cm,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为1ms,下列对此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次测量声波先被A采集器接收到
B.保持上图距离不变,测量声速时教室的温度为15℃,则A,B间的距离为102cm
C.若声速增大,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会变小
D.若声波发射器逐渐靠近A,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逐渐变小
11.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 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 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 P1、P2 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 与 P2 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9 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 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20 米/秒 B.25 米/秒 C.30 米/秒 D.40 米/秒
12.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错误的是(  )
A.在 0~10s 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 100m 处相遇
C.在 10s~20s 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在 0~10s 内,乙同学的速度为 10m/s
13.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米。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秒,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为 (  )
A.0.5秒 B.1秒 C.0.5分 D.1分
二、填空题
14.交通部门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前后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时间间隔是   s,该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m/s(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计算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15.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原理如图乙所示,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秒,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秒,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秒,则两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间隔是   秒,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    。被测汽车速度是   米/秒。(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16.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像(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由图可知: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   (填“向下”或“向上”),其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
17.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生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生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行驶的速度   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三、实验探究题
18.科学探究源于观察和问题,拓展性小组同学观察到下列现象:跳伞运动员在未打开降落伞时下落很快,打开降落伞后下落的速度会减小;“瓢泼大雨”以很快速度降落到地面,而“毛毛细雨”则缓慢地飘落到地面。
【查阅资料】物体从高空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当阻力增大到与
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被称为物体下落的收尾速度。
【提出问题】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猜想】①可能与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②可能与物体的   有关。
【设计方案】同学们经议论后认为,可以用小球作为理想化模型来代替生活中的不规则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于是同学们决定取5个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分别从同一高度(足够高)由静止下落,来探究小球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获取证据】相关测量数据见表:
小球编号 1 2 3 4 5 6
小球质量m(g) 2 5 10 5 5 45
小球半径r(m) 0.05 0.05 0.05 0.10 0.25 0.30
小球的收尾速度v(m/s) 16 40 80 10 1.6
【得出结论】(1)比较1、2、3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拓展应用】(2)根据表中数据,推测6号小球的收尾速度v=的   m/s。
四、解答题
19.路泽太高架快速路自北向南途经椒江路桥、温岭,全长21千米。2021年5月1日起路泽太高架快速路全面提速,全程最高限速100千米/时。
(1)周末,小科在路泽太高架快速路上行驶时,他往车窗外望去,发现路旁的灯杆快速往后退去.此时小科是以   为参照物。
(2)在路泽太高架的某路段.定点测速仪会发出超声波脉冲信号进行测速来判断车辆是否超速。现假设定点测速仪在车辆行驶的正前方,先后向正在行驶的一辆车发出超声波脉冲信号。如图所示。第一次发出到接收回信号的时间差为0.4秒,第二次发出到接收回信号的时间差为0.2秒,两个超声波发出的时间间隔为1秒,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超速处罚标准如下表。请你通过分析和计算,说明此车辆是否超速?若超速,则将受到哪种处罚?
处罚项目 超速范围 驾驶证扣分/分
20~50% 6
>50% 12
20.一列长150米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向东运动通过一条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50s。
问:
(1)相对于火车,隧道是向   做    运动。
(2)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3)列车全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要弄清汽车以地面为参照物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就要找到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首先以树木为参照物确定乙车上的运动方向,然后再根据甲车以自己为参照物看到乙车的运动情况确定甲车的运动方向。
【解答】乙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南运动,那么以树木为参照物,乙车肯定是向北运动的;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也在向南运动,说明甲乙两车的距离在增大,可能情况有: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南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北运动,但速度小于乙车,故B正确。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1)楼房静止在地面上,甲看到楼房在上升,看地面也应该是上升的,以甲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一定是下降。
(2)楼房静止在地面上,乙看到楼房在上升,看地面也应该是上升的,以乙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乙一定是下降的.甲和乙都在下降,乙看到甲在下降,说明甲下降的速度比乙大。
【解答】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是下降的,甲是下降的,并且甲下降的速度大于乙。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由图中红旗向右飘,说明风一定向右吹;
甲的火焰向左偏,说明甲物体一定向右运动,并且运动的速度大于风的速度,乙的火焰向右偏,乙物体可以静止,可以向左运动,还可以向右运动,但是速度必须小于风的速度;
故选D。
【分析】参考物,是指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参考物的选取是任意的,如何选择参照物,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物。
4.【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和电磁波传播速度,根据公式可求电磁波从月球传到地球所需的时间。已知月球探测器前后两次距离障碍物的距离和经过的时间,根据公式可求出月球探测器行进的速度。求出从探测器发现故障到探测器接收到命令所需时间;然后由公式s=vt求出在此时间内探测器前进的距离,最后根据公式求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解答】电磁波从月球传到地球所需时间;
从探测器发现障碍物到发现刹车出现故障的时间t1=5s,探测器前进的路程s1=32m-22m=10m;
月球探测器行进的速度为;
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m处存在障碍物“,该时刻是“显示“为32m,
在此信息传回地球的1秒内,探测器又前进了1s,所以显示为32m的时刻实际距离是30m;
以此类推,5s后,显示为22m,但实际距离是20m;
再经过5s,发现故障,此时显示为12m,但实际距离为10m;
此后输入指令3s,指令传给探测器1s,共4s,
在这4s内,探测器走s'=v't'=2m/s×4s=8m,
而探测器到障碍物的距离:10m-8m=2m。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弄清扶梯速度、人的速度和人在运动的扶梯上行走时速度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人在运动的扶梯上行走时的速度等于扶梯速度和人的速度的和,
即v总=v梯+v人;



解得:t人=3min。
故选A。
6.【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录音机的走带机构里,都有一个“主导轴”,就是压带轮下边的,它的转速是恒定的,磁带在它和压带轮的共同作用下,磁带的走带速度v恒定;根据体积固定求解长度表达式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设磁带半径是R,单层磁带厚度为d,
半径为R时的长度为:;
半径为时的长度为:;
半径为时的长度为:
磁带录音机的走带速度v恒定,故:;
解得:。
故选A。
7.【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解答】由图像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由图像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选项C是错误的;由图像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5m/s,选项D是正确的;故选D。
【分析】会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8.【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解答】A→C的过程中,AB段距离大于BC段距离,而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说明开始速度大,后来速度变小,不是匀速运动,①错误;B→D的过程中,BC段和CD段的距离相同,时间间隔一样,说明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是匀速运动,②正确;A→C中,因为SAC=3a,tAC=2△t,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是: ,③正确;④小球在BD段匀速运动,可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BD之间的速度,经过D点后速度可能会变,但在通过D点时瞬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④正确;所以正确结论为②③④;
故选D。
【分析】关键是观察在相同时间段内物体通过的距离是否相等。
9.【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甲船逆流而行,实际速度为船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乙船顺流而行,实际速度为船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木桶自由漂浮,其速度等于水流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利用速度公式解答即可。【解答】由图可知,v甲船=v乙船=30km/h,
甲船逆流而行,乙船顺流而行,木桶自由漂浮,
则甲船的实际速度v甲实=v甲船-v水=30km/h-5km/h=25km/h,
乙船的实际速度v乙实=v乙船+v水=30km/h+5km/h=35km/h,
木桶的速度v木桶=v水=5km/h,
根据可得,甲船、乙船和木桶1h通过的距离分别为:
s甲船=v甲实t=25km/h×1h=25km,
s乙船=v乙实t=35km/h×1h=35km,
s木桶=v木桶t=5km/h×1h=5km,
所以,1小时后甲、乙船离木桶的距离分别为:
s甲船′=s甲船+s木桶=25km+5km=30km,
s乙船′=s乙船-s木桶=35km-5km=30km。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可知,当速度相同时,距离越小,时间越短;
(2)首先根据sB=sA+△s计算出声波发生器到B的距离,再与A到声波发生器的距离相加即可;
(3)(4)根据分析。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声波发生器到A的距离小于到B的距离,则A采集器先接收到声波,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声波发生器到B的距离:sB=sA+△s=34m+340m/s×0.001s=68m,采集器A、B的距离为:34m+68m=102m,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可知,当两个采集器到发生器的距离差一定时,声速越大,时间差△t越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若声波发射器逐渐靠近A,则A到发生器的距离减小,而B到发生器的距离增大,那么△s增大,根据可知,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会增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据图(a)可知,公安巡逻车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3s,根据计算出第一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2s,再根据计算出第二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而两个距离之差就是汽车在0.9s内通过的距离,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据图(a)可知,公安巡逻车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3s,
第一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
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2s,
第二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
汽车在0.9s内前进的距离:s车=s1-s2=51m-34m=17m;
汽车的速度为:。
故选A。
12.【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当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据此判断甲和乙的速度大小;
(2)两个图像相交的点所对的路程就是它们相遇的路程,时间就是相遇的时间;
(3)如果路程不发生变化,说明处于静止状态;
(4)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计算速度。
【解答】A.在0~10s内,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根据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小,速度越小的规律可知,这段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甲乙图像相交时,所对的路程上100m,所以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时相遇,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10s~20s内,乙的路程保持100m不变,说明乙同学静止不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在 0~10s 内,乙的路程是100m,那么速度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所产生的.故发令员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第一次是发令枪产生的声音直接传来的,第二次是发令枪产生的声音传播到高楼处再反射回来的。
【解答】第一次的枪声是直接听到的,第二次的枪声是声音传到高楼处再反射回来,故第二次枪声传播的路程为170m×2=340m,所以第二次枪声反射回来需要的时间为t=s/t=340m/340m/s=1s,即两次枪声的时间间隔为1s。
故答案为:B
14.【答案】0.96;14.17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时间是0.16s,根据公式计算出第一次相遇点A到测速仪的距离;第二次超声波发射在1s时,与汽车相遇时是1.12s,那么经过的时间就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第二次相遇B点到测速仪的距离;这两个距离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而A点到B点之间的时间差就是汽车行驶的时间;根据公式可知,如果能够求出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的A和B点之间的距离和时间就能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时间是0.16s,
那么这时汽车距离测速仪的距离:;
第二次超声波发射在1s时,与汽车相遇时是1.12s,那么经过的时间就是:,
第二次相遇时汽车到测速仪的距离:;
两次相遇汽车行驶的距离:;
两次相遇汽车行驶的时间:;
汽车的速度为:。
故答案为:0.96;14.17
15.【答案】0.95;17;17.89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5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
(3)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被测汽车的速度。【解答】(1),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
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s=68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
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15s=51m;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68m-51m=17m;
这17m共用了:t′=△t+t2-t1=1s+0.15s-0.2s=0.95s;
(2)汽车的车速为:。
16.【答案】(1)向下;等于
(2)4.5米/秒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蜻蜓每次点水,就会产生一个圆,而圆心的位置就是它点水的位置,根据三个圆的圆心移动的位置分析蜻蜓的运动方向;根据蜻蜓在三个圆的圆周上,分析它的距离和声波距离的关系,最后根据速度公式分析二者速度的大小;
(2)三个圆圆心的距离就是蜻蜓飞行的距离,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三个圆的圆心逐渐向下移动,所以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向下;
当蜻蜓点水后,水波和蜻蜓都同时运动,而蜻蜓刚好在每个圆周上,说明蜻蜓经过的距离和水波前进的距离相同,根据公式可知,蜻蜓的平均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蜻蜓三次点水的位置在三个圆的圆心,即:(0,10m)、(0,3m)、(0,1m),
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s=10m-1m=9m,时间t=2s,
飞行的平均速度。
17.【答案】42.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 ;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238m﹣68m=170m;
这170m共用了: ,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
【分析】关键是找到对应的路程和时间。
18.【答案】质量;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10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建立猜想】雨滴下落的最大速度就是重力与阻力相同时的速度。因为雨滴的质量越大,重力越大,则速度最大时的阻力就越大,所以收尾速度与质量有关。
【得出结论】(1)将1、2、3组实验中的速度与对应质量作比,然后比较比值的大小,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拓展应用】(2)根据2、4、5组数据,找到收尾速度与小球半径的数量关系,据此推算6号小球的收尾速度。
【解答】【建立猜想】①可能与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②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得出结论】(1)分别计算出实验1、2、3中小球收尾速度与小球质量的比值,比值都是8,那么得到结论: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拓展应用】(2)比较第2和第4组实验可知,小球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收尾速度是原来的;
比较第2和第5组实验可知,小球半径增大到原来的5倍时,收尾速度是原来的。
那么得到结论:当质量相同时,小球的收尾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则比较第2和第6组实验可知,此时小球半径增大要原来的6倍,质量增大到原来的9倍,那么6号小球的收尾速度为:。
19.【答案】(1)车(或自己)
(2)S1=340 m/s×0.2 s=68 m,S2=340 m/s×0.1 s=34 m,
△S=68 m-34 m=34 m,V车=34 m/1 s=34 m/s=122.4 km/h,超速22.4%,根据图表可知,受到的处罚是驾驶证扣6分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变。
(2)汽车到测速仪的距离s=,据此分别计算出汽车第一次接受到信号到测距仪的距离以及第二次接受到信号时到测速仪的距离,然后二者相减得到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而汽车行驶的时间等于超声波发生的时间间隔,最后根据公式计算汽车的速度,并与标准比较即可。
【解答】(1)小科发现路旁的灯杆快速后退,则描述路灯在运动,因为路灯相对小科和他的汽车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小科以车或自己为参照物。
20.【答案】(1)西;匀速直线
(2)解:72km/h=20m/s
s=vt+s车=20m/s×50s+150m=1150m
(3)解:S=1150m+150m=1300m
t= =65s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相对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2)首先根据s=vt计算出车身在隧道中经过的距离,再与车长相加得到隧道的长度,即s隧道=s+s车。
(3)当列车全部经过隧道时,它经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和隧道长的和,然后根据计算列车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
【解答】(1)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
(2)72km/h=20m/s
隧道的长度s隧道=s+s车=20m/s×50s+150m=1150m。
(3)列车经过的路程:s=s隧道+s车=1150m+150m=1300m;
列车全部经过隧道的时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