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专题06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专题06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19:30:36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专题06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2024
目录
CONTENTS
5 1P PT模板网 www.5 1 pptmoban.com
专题网络·时空导图
高频考点·考法解读
大题突破·比较类
创新好题·分层练
1
2
3
4
5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01 / 专题网络·时空导图
02 /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联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扭转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提供了可能。近几年,随着新课标和新教材的使用,该考点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高考命题不断增多.五四运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预测
考点 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3 高考全国乙卷 29)五四运动影响
(2023 全国甲卷 30)共产党的产生
(2022 辽宁卷 08)五四运动中商界对学生运动的支持
(2023 辽宁高考 0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现代化
(2022 海南卷 06)国民大革命与孙中山生平
(2022 海南卷 07)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扶助农工
(2021 河北高考08)北洋军阀统治特点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2023 湖北高考0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3 湖南卷 18)中国近代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23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3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2 湖北卷 20)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021 湖北高考 07)社会生活变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3 山东高考 06)新文化运动
(2022 全国乙卷 06)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2022 广东卷 08)女性觉醒与社会转型的艰难
(2022 山东卷 17)近代女性觉醒与社会转型的艰难
(2022 河北卷 16)马克思主义传播
(2021 全国甲卷 29)马克思主义传播
(2021 天津高考 06)新文化运动
(2021 广东高考 07)三民主义
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特点及作用,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
结合辛亥革命以来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认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
03/高频考点
考点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考点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考点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要点知识解密】
【高考真题解密】
【2024命题预测】
考点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频考点 备考攻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把握“一个主题”“五大运动”“一个政党”“一次合作”
(1)“一个主题”:追求民主共和
(2)“五大运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3)“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
(4)“一次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党内合作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要点知识解密】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对内统治
(1)袁世凯复辟:解散国民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复辟帝制
(2)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活跃,但这一尝试遭到失败
(3)军阀割据: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主要有直系、皖系和奉系等派别
(4)府院之争: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2.对外关系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2)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一战中在欧洲挖战壕的中国华工
(1)考试: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女子不得参加,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2)甄别: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
(1)护国运动: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2)护法运动: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进行护法,受西南军阀排挤,护法运动失败
(3)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人民的抗争
五四运动
1.背景: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性质
(1)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
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
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
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3.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4)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国民革命(1924-1927):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特点 领导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
目标 “打倒列强,除军阀”
活动 政权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东征 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北伐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失败 原因 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
标志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核心深化 拓展
中共三次代表大会
活动 主要内容 意义
中共一大 (1921.7.2) 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③党的领导机构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7) 中心任务: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方向
工人运动 (1922-1923) 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 (1923.6) 大会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 是党史上开统战工作先河的会议;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国民革命做了准备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变化
(2023·全国乙卷,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极大”说法过于夸张,与史实不符
国民革命兴起,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民主与科学”与材料无关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后思想解放与政治力量的关联认为现在应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民大众居于统治地位。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选C项。,从材料可知陈独秀
命题点02: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的探索
(2023·全国甲卷,30)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革命统一战线
1924-1927
1922年中共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中共一大的内容。由材料可知我党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故选C项;
(2023·湖北高考·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与材料无关
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与材料无关
此科考现象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无关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近代中国的外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说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故选A项
命题点03:近代中国的外交
【2024命题预测】
湖南是南方革命的活跃地区,妇女运动有声有色。1925年3月中共湖南区委派缪伯英、赵先桂等人加入省女界联合会,引导该组织倾向共产党,进而转向女权与革命并重的运动策略。1927年初,湖南陆续有50多个县成立了女界联合会,她们联合起来召开了湖南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制定了《湖南女界联合会章程》,举办了三八妇女节活动。这一系列活动( )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1926年6月广东农会会员有64万多人,湖南只有3.8万人,湖北只有4000人;1927年6月湖南农会会员有451万,湖北有250万,而广东只有70万。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 )
A.政党合作主要致力组织农民运动 B.中部地区遭列强侵略程度较深
C.政治生态环境对农民运动的影响 D.土地革命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
考向01 考查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活动
考向02 考查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D
C
考点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高频考点 备考攻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把握“一个春天”“五大新气象”
(1)“一个春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五大新气象”:改阳历、剪发辫、易服饰、废缠足、改陋习
【要点知识解密】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阶段
19纪70年代
洋务运动
甲午战后
1895
民国初年
一战期间
1912
1919
1927
1937
国民党统治时期
1949
1956
开始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
春天
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
消亡
短暂发展
新的春天
萧条
时间 洋务运动中后期(P101)
原因 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工业(纲上101)
时间 甲午中日战争后(纲上101)
原因 ①《马关条约》后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厂(纲上101)
②张謇等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选二25)
内容 张謇等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管理经验(选二25)
影响 ①诞生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纲上101),并开始登上舞台挽救危亡
②壮大工人阶级(纲上101)
影响:①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中国近代化;②在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③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近代思想传播和政治变革。
时间 民国初年(1912-1919)
原因 ①民国建立扫障碍②南临政府鼓励办③群众反帝抵日货④实业救国思潮推动⑤一战西方忙欧战
表现 ①代表人物: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面粉厂纱厂(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办天津永利碱厂
②速度规模:超过以往半世纪成绩③产业结构:面粉、纺织关系民生衣食轻工最快
影响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②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及启示
核心深化 拓展
核心深化 拓展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的主要构成
自然经济 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在近代占据主导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社会进步根源。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是适应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洋务经济 具有封建性的近代工业,但它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近代最具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
2.社会生活的变迁(链接选择性必修3)
(1)原因
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
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称呼更加平等化。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城市公共设施有所发展,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博物馆逐渐增多。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性。
(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核心深化 拓展
北洋军阀时期的现代化转型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0) 表2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表中数据看,商业资本的比重虽逐年下降但仍占主导,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应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材料无法判断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
金融体系制度无法反映出来,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可知从1894年到1936年,中国民族产业资本的比重从2.28%增加到21.36%。数据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故选A项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2021·湖北选择考·T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由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  )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就开始觉醒
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
单凭博览会的展品,不能得出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的结,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民国初期社会变迁,据材料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展品比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多了染织工艺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文艺品类、革命纪念品类等,这表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A
命题点02:民国初期社会变迁
1914-1918 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 C 图中最低点在1913 年
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 图中1918 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民国初期中国海关税征收额的变化,1913—1921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1914-1918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中国的海关税征收额一路走低。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海关税收急速增长,故选A项、
(2021·山东卷·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
1914-1918 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 D 图中与之不符

命题点03:民国初期中国海关税征收额的变化
【2024命题预测】
1915年初,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上海打不开销路,但下半年开始其产品销路增加,一时供不应求,“近见贵公司所出品‘飞艇’牌、‘喜鹊’牌、‘三喜’牌等烟,此数种申江社会颇为欢迎”。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B.文明开化的新习俗形成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群众性的反帝运动推动
考向01 北洋军阀时期经济的发展
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北洋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文明开化的新风尚 B.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C.重构国民对政权的认同 D.重建民主共和制度
考向02 北洋政府规定国庆日的目的
D
C
考点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要点知识解密】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高频考点 备考攻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把握“一大运动”“三种思想”
(1)“一大运动”:新文化运动
(2)“三种思想”: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核心深化 拓展
关于北洋时代,有人认为它是艰难推进的近代化,请列举史实解释这一观点
政治
艰难:军阀混战;帝制复辟
推进:共和制建立;
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展
政治民主化
经济
艰难:民族工业夹缝中生存
推进: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经济工业化
思想
艰难: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推进:民主思想不断传播
思想理性化
习俗
艰难:旧有习俗仍留残余
推进:社会生活初现新貌
生活文明化
艰难推进的中国近代化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新文化运动
(2023·山东高考·6)图2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互助协作是培养“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段,
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塑造新少年和新社会的途径
没有涉及宣传内容是社会主义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19年,即新文化运动后期,图片内容是《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即创刊的目的,据图片内容可知,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故选B项

(2023·辽宁高考·7)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传播。“呈”“禀”“令”“批”“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可知,民国初年“呈”“禀”与“令”“批”的对比,体现了地方官厅是商会的上级,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是在反抗专制主义,即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故选D项
命题点02:民国初年民主思想的传播
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爆发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在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辩论
“呈”“禀”“令”“批”是专制思想,而非愚昧观念

(2022·海南卷·T7)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
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从材料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帮扶农工,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思想教育唤醒他们的政治意识,故选D;
命题点03:新三民主义
栽培、染织、雕刻不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
实业救国主要针对的是实业家和民族资产阶级
材料中的课程教育主要针对工农,对象上不具有普及性的特点

考向01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胡适曾回忆:“在民国六年,大家办《新青年》的时候,本有一个理想,就是20年不谈政治,20年离开政治 但是不容易做得到,因为我们虽抱定不谈政治的主张,政治却逼得我们不得不去谈它。”这一状况的出现( )
A.源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 B.凸显了文人具有保守意识
C.引发了知识界的普遍反思 D.体现出政治变革的艰巨性
【2024命题预测】
早在1918年中期,李大钊便开始创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撰文庆祝“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他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估计革命力量时“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上述史实表明( )
A.无产阶级政党成立条件成熟 B.思想界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
C.形成了初步的农民运动理论 D.中国民主革命孕育着新转机
考向0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A
D
04/大题突破·比较类
题型特点
主题比较类试题的“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常用的设问关键词有“相同”“相似”“一致”“共同”“新发展”“新变化”等。在新高考中试题的呈现方式有两种:
①比较图A、图B,提取信息并予以说明。
②综合图A、图B,提取一个主题并予以阐释。
下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
图二 秦长城示意图
依据材料分别提取两幅图中的长城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展示的时代特征。
材料
典题研析
剖析流程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方向
求答项:“长城分布信息”和“时代特征”。
限定语:“分别提取”“说明”,强调对不同时期长城的比较。
信息来源:“依据材料”“据此说明”,由于是地图类题型,隐含“结合所学知识”角度。
第二步:精读材料——提信息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结合两则长城地图的时间信息及图中信息进行提炼主题。如:
(1)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
(2)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因此,图一《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和图二《秦长城示意图》,分别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现象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然后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和诸侯兼并战争的目的,分析战国时期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秦朝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分析修筑秦长城的原因和影响。
剖析流程
第二步:精读材料——提信息
第三步:规范用语——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流程
答案 图一:信息: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
说明:由《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可见,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长城。
图二:信息:长城的建造,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说明:由《秦长城示意图》可知,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诸侯割据兼并的战乱局面结束,郡县制实施。随着统一的完成,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程。秦长城主要位于北方边疆,体现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解题策略
(1)首先提取关键词,比如材料反映的主题、引文出处、时间等。
(2)其次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①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方面考虑。
②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
③历史事件类的比较,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
05/创新好题·分层练——见Word
谢谢您的观看专题06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内容概览
A·高考真题争满分
【命题点0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命题点0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命题点0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B·核心素养拿高分
【命题点0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2023·湖北高考·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加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使得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说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排除C项;材料“丧心病狂之徒”“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并非特指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排除D项。
2.(2023·高考全国乙卷·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可知陈独秀的演讲号召无产阶级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登上政治舞台,故选C项;工人待遇大致包括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家改善工人的处境的做法,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使民主与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3.(2023·全国甲卷·30)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可知中共一大对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决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故选C项;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1927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项。
4.(2022·天津高考·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由“各省革命团体”、“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可以得出,这是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信息,能够反映出辛亥革命由宣传到发生再到结果的过程,所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只具有反帝的特征,不符合“民族民主革命”、“各地新政府的建立”,而且也没有建立过革命团体,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与题干中所述“民族民主革命”等政治领域的信息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五四运动属于民族民主革命,但是不能体现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也并未发生在各个省份,排除D项。
5.(2023·辽宁高考·7)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呈”“禀”“令”“批”“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可知,民国初年,“呈”“禀”与“令”“批”的对比,体现了地方官厅是商会的上级,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是在反抗专制主义,即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故选D项;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爆发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A项;“呈”“禀”“令”“批”是专制思想,而非愚昧观念,排除B项;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发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在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辩论,排除C项。
6.(2021·河北高考·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的一系列活动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艰巨,故选D项;“废帝宣统”说明清帝已经退位,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排除A项;“(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说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丧失”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帝国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7.(2022·湖北高考·18)【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 反“二十一条”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5年 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 “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
【答案】(14分)
(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
(2)原因:
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
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
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结合所学得出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第二小问关系,据材料一“集会通电”、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据材料一“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结合所学得出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即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2)据材料一“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结合所学这些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得出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据材料一“城市士绅、商人为主”“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等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据材料一“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结合所学得出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
8.(2022·北京高考·20)(12分)【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
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9分)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答案】(12分)
(1)文献史料:档案:①②③⑤
报刊:④⑥⑦⑨⑩
书信:②⑧
公文:①②③
(2)参考答案示例:
选题: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选题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研究提纲:
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
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
三、华工个人的选择
四、结论
参考资料:①③⑤②
【解析】
(1)档案: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②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都属于档案。
报刊:④“《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⑥“《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⑦“《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⑨“《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⑩“《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都属于报刊。
书信:②《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⑧《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都属于书信。
公文:①《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②《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③《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都属于公文。
(2)第一小问选题,据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如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第二小问选题意义,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结合所学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三小问研究提纲, 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可供参考的资料是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可供参考的资料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三、华工个人的选择,可供参考的资料是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四、结论,可供参考的资料是②《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即参考资料为:①③⑤②。
【命题点0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0) 表2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表2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答案】A
【解析】据表2数据可知,从1894年到1936年,中国民族产业资本的比重从2.28%增加到21.36%,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数据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故选A项;从表中数据看,商业资本的比重虽逐年下降但仍占主导,因此商业贸易日益萎缩的结论错误,排除B项;金融业资本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涨幅不大,而且金融体系制度如何无法反映,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表格只提供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业资本的比重和发展态势,并没有提供其它经济部门的数据,所以无法判断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排除D项。
2.(2021·湖北高考·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表1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表1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表(  )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品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展品比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多了染织工艺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文艺品类、革命纪念品类等,这表明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物质文化生活变迁,故选A项;“形成”说法错误,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轻工业也没有形成齐全的门类,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就开始觉醒,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单凭博览会的展品,不能得出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的结论,排除D项。
3.(2022·湖北高考·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1:
人在历史旅途中
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
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
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示例2
普通人的历史瞬间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
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解析】
首先,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得出论题:人在历史旅途中。其次,据图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先综述,结合所学得出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再分述, 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据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最后,总结升华,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命题点0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1.(2023·山东高考·6)图2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19年,即新文化运动后期,图片内容是《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即创刊的目的,据图片内容可知,该刊物要塑造“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和“进步的社会”,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故选B项;据题干“协助的少年”可知,互助协作是培养“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段,而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少年的社会”及“社会的少年”,但是并没有述及新少年在新社会中国所宣传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据题干中“社会的少年”和“少年的社会”等内容可知,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塑造新少年和新社会的途径,而不是“前提”,排除D项。
2.(2022·广东高考·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答案】D
【解析】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中“小鸟”代表反对传统礼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材料中的“鹰”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旧势力的抨击与鞭挞,故D项正确;材料中“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当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
3.(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初期,新旧之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之后有了更高的判别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看待中西方文化,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故选D项;据所学,东西文化论争,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出现,“五四”前后争论尤为激烈,而非五四时期引发,排除A项;据所学,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等人已经对儒家思想予以批判和继承,排除B项;据材料“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可知,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打破了之前过于肯定和否定的理念,但“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4.(2021·全国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1921年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所以他的意图应该是为中国考虑,而由其所述社会革命发生在“工业落后之农业国”可知他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项;题干中蔡和森的观点重在强调社会革命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说的是“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不是指所有地方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排除B项;蔡和森是借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社会革命,来类比中国也具有了相似的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而不是说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D项。
5.(2021·天津高考·6)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故选A项;材料强调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不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是民国初期教育领域的变化,与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C项;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2021·广东高考·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解析】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排除A项;孙中山并非要“均平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
7.(2022·山东高考·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 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分)
【答案】(13分)
(一)社会关注的原因:
作答角度:(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能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
能结合陈独秀等人的社会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事件的推动角度作答;
能结合李超与家庭的矛盾,从李超之死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角度作答。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1:作答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说明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完整;
层次2:作答角度合理,能密切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完整、充分,逻辑严密。
(二)新生的出路:
层次1:能分别概括三人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2:能结合三人的观点,从个人解放、社会改良、制度变革的关系角度进行较为充分的阐述;
层次3:在对三人观点的论述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
【解析】
第一小问社会关注的原因,据材料“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展开,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一方面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三纲五常思想根深蒂固; 据材料“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结合所学得出一直关注女子解放和家庭问题的新文化领袖们出席追悼大会并现场作了演说,对事件有直接推动作用;据材料“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结合所学得出李超追求女性平等权,却受旧家庭、旧制度压迫致死,李超之死唤起了更多的女性参加到反封建婚姻、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制度的行列中来,对李超这样一位平凡女子的关怀,也体现出五四新文化人对男女平权思想之信奉及对弱势者之真诚关怀。第二小问新生的出路,据材料“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他只是不理会”结合所学得出梁漱溟希望通过启发女性的情感来推动女子解放,女子每个人的解放才能真正推动妇女群体的解放;据材料“一、家长族长的专制……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结合所学得出胡适从社会改良的角度探讨“李超们”新生的出路;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是社会底重大问题”结合所学得出无产阶级先锋陈独秀态度最为激进,要求彻底改变社会制度以避免悲剧重演,但没有指明方向。我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历史已经证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这一历史任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共的领导下,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男女平等。
8.(2021·湖北高考·18)【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12分)
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二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6分)
【答案】
(1)背景:①西学东渐;②戊戌维新;③清末新政;④民国建立;⑤政府示范与推行。(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关键词错别字不给分,只答新政不给分,国民政府不给分)(全抄材料给2分)
(2)影响:①人们获得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②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③促进社会消费;④促进旅游与休闲经济发展;⑤提升社会文明、改变社会风尚等。(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得出西学东渐;据材料一“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得出戊戌维新;据材料一“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结合所学得出清末新政;据材料一“1912年民国肇建……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得出民国建立;据材料一“清政府推行新政……”“1912年民国肇建……”结合所学得出政府示范与推行。
(2)据材料一“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结合所学得出人们获得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据材料二“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结合所学得出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据材料二“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结合所学可从促进社会消费、促进旅游与休闲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文明、改变社会风尚等角度入手。
一、选择题
1.(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12月联考·7)近代社会鼓吹政党政治,认为“天下者,党派之天下”,民国初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但随着民初党争的加剧以及唐绍仪内阁的倒台,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
A.违背传统社会道德 B.政治收益不及预期
C.简单移植西方模式 D.缺乏民主社会基础
【答案】D
【立意】本题主要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由材料“天下者,党派之天下”“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可知政党政治不适应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也说明政党政治在中国缺乏民主社会基础,故选D项;传统社会道德是儒家倡导的封建伦理道德,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项;“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可知政党收益不及预期是材料反映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鼓吹政党政治”是对西方模式的宣传,并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移植,排除C项。
2.(2024·山东新高考高三12月联考·7)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的一些苛政。这些措施旨在(  )
A.推进民主革命 B.推动社会进步 C.促进经济发展 D.改变落后习俗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取消了封建社会的一些陈规陋习,兴办实业、推动男女平等等,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故选B项;民主革命指反封建专制,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不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排除A项;临时政府的措施包括很多方面,规定废止刑讯等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不仅包括改变落后习俗,还有推动经济发展,整体来看是推动社会进步,排除D项。
3.(2024·河北邢台高三上期中联考·6)下图《体操器具》刊登于1913年《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角旗。该图隐喻的主题应是(  )
A.新文化运动得到民众积极响应 B.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
C.强身健体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D.军阀割据造成政治分崩离析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现代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角旗,五色旗和九角旗都是辛亥革命的代表旗帜,体现出革命要与体育健身相结合,强调强身健体才能取得革命胜利,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5年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排除B项;此时处于袁世凯统治时期,尚未出现军阀割据,排除D项。
4.(2024·广东高三11月联考·8)中国人的家中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C.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社会改良依然任重道远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以后,中国一些家庭将牌位传统写法中的“君”改为“国”,表示抛弃皇帝而崇奉民国,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也传播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选C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且“天地”“亲师”的影响仍然存在,说明儒家思想依然有较大影响,排除A项;“影响深远”不合题意,与材料“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相悖,排除B项;“依然任重道远”不合逻辑,与材料提及一些家庭思想的进步相悖,排除D项。
5.(2024·福建福州期中·1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C.增强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中共成立最初也是为了中国革命,所以二者之间的关联是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为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故选B项;辛亥革命确实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但是新建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有名无实,中国革命的任务并未完成,这与中共建立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强,排除A项;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但这种作用有限,中共成立的首要目标是中国革命,而不是中国民众的民主参政问题,所以C的说法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确实使得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但对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作用有限,所以D也不是最能够揭示二者之间关联的选项,排除D项。
6.(2024·福建高三12月考试·6)表2所示为1905年、20世纪20年代初江苏昆山农户结构变化。据表2可知,这一时期的江苏昆山(  )
表2
时间 自耕农占比(%) 半自耕农占比(%) 佃农占比(%)
1905年 26 16 58
20世纪20年代初 8 14 78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农业近代转型加快
C.农村社会危机加剧 D.耕地资源严重匮乏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北洋军阀时期军阀混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表格数据“26%”、“8%”、“58%”、“78%”可知,相比于1905年,20世纪20年代的江苏昆山地区,自耕农占比大幅度下降,而佃农占比大幅度提高,这反映出无地农民越来越多,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进而容易造成农村社会危机加剧,故选C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就开始瓦解,排除A项;农业近代转型是指农业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而表格提及的是农户结构,排除B项;耕地资源严重匮乏强调的是耕地的急剧减少和紧缺,与材料主旨“无地农民越来越多”(与土地兼并紧密关联)不符合,排除D项。
7.(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12月份联合考试·8)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  )
A.决定与共产党合作继续革命 B.将要效法“苏联模式”组织政府
C.反思了早期政党政治受挫原因 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
【答案】C
【立意】本题考查主要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根据材料孙中山由1913年关注政党内阁问题到1924年转而强调学习俄国完全以党治国,表明其反思早期政党政治受挫的原因,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8.(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6)表1为190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统计表(%)。它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表1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903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 45.1 1.2 3.4 3.5 12.2 27.1 7.4
A.农产品出口数量大幅增长 B.出口商品的结构日益优化
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D.近代企业的发展历经曲折
【答案】D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表格显示1903—1930年间,中国生产资料出口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占比总体下降,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则徘徊不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近代企业发展历经曲折,并无明显进步,故选D项;农产品出口占比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出口数量大幅增长,A项混淆了出口占比与出口数量的概念,排除A项;出口商品的生产资料占比提高,而制成品品和半制成品则并未有明显的占比变化不大,说明出口商品的结构并未优化,排除B项;近代中国商品经济尽管不断发展,但是并未取代自然经济,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
9.(2024·福建高三12月考试·7)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答案】D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编成中国文化史”可知胡适在结合新式学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国学进行调整和创新,破除了传统经学艰涩难懂的局限性,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体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故选D项;胡适在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西方学术研究的新方法,而且“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说明胡适改造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推广传统文化,排除A项;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B项;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排除C项。
10.(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9)《新青年》于1915年创刊后,其中多位作者对科学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说,他们将科学分为了广狭二义,人文学科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对科学的性质进行侧写来定义,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定义中兼顾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元素。这些做法(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素质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人文学科学者和自然科学学者虽然对科学的定义各有侧重,但都传播了科学,这与当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的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故选B项;材料没有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新文化运动中科学的传播情况,无法体现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排除C项;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前期知识分子对科学概念的不同说明,并未体现这些做法的影响,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17)(14分)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如表为当时涉及到女性形象的部分学堂乐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3
时间 作者 名称 歌词节选
1905年 沈心工 《缠足苦》 “缠足的苦,最苦恼,从小那苦起苦到老,未曾开步身先袅,不作孽不作恶,暗暗里一世上脚镣。”
1906年 沈心工 《学堂歌》 “娇娇这个好名词,决计我们不要。我既要我学问好,我又要我身体好。操操二十世纪中,我辈也英豪。……娇娇这个好名词,决计我们不要。我头顶天天起高,我脚立地地不摇。操操二十世纪中,我辈也英豪。”
1906年 佛哉 《女国民歌》 “明明明,20世纪大汉女国民。激昂慷慨赴前程,觥觥自由魂。”
1907年 秋瑾 《勉女权》 “我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愿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头筹。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1911年 华航深 《女革命军》 “女革命,志灭清,屏弃那粉黛去当兵。誓将胡儿来杀尽,五种族,合大群,俾将来做个共和民。”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学堂乐歌塑造的女性形象。(14分)
【答案】(14分)
(一)信息提取举例:20世纪初;学堂、音乐课、学堂唱歌,缠足苦、顶天立地、英豪、女国民、自由魂、男女平权、女革命、共和民等。信息提取不单独计分,以评述内容计分即可。
(二)评述内容应包括:
(1)乐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的背景(6分),如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新式教育的发展等;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中如果有中国处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清末新政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等也可适当得分。
(2)乐歌塑造的新女性形象的内涵(4分),如倡导反封建,追求自由,积极融入革命大潮等;塑造形象的内涵如果提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思想解放、女性解放、追求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关键信息也可适当给分。
(3)乐歌塑造新女性形象的时代影响(4分),如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利于女性解放,有利于反清革命的发展等。影响中如果有推动教育近代化,促进女性思想解放,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也可适当得分。
【解析】首先,阅读表格中的信息,了解表格中所选择学堂乐歌的“时间”一栏可以确定其时间段为1905—1911年,即辛亥革命前夕;由表格中“歌名”一栏可知,这些乐歌反映的主题涉及到反对女性缠足、提倡女性教育、兴办新式学堂、提倡女权和女性参加革命等,然后根据“歌词”一栏中的“缠足苦”、“顶天立地”、“英豪”、“女国民”、“自由魂”、“男女平权”、“女革命”、“共和民”等词汇可以进一步说明其主题,这就等于将材料信息提取出来了。然后,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思考从乐歌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内涵、背景和影响等角度分析和阐释并进行评述。具体来说,从女性形象内涵角度说,这体现的是20世纪初年,中国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倡导反封建,通过禁止缠足反映出其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她们积极投身反清革命,追求自由、民主、共和等。从其背景看,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从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清末新政与新式学堂的兴办等角度,分析中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反帝反封建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在此基础上女性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女性觉醒才成为可能。从其影响看,女性觉醒和解放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所以评述要注意给予态度上的肯定,并表述其积极影响和作用,即学堂乐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时代潮流,有利于女性解放和反清革命的发展,也能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