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专题07 民国后期(1928—1949年)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与探索)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专题07 民国后期(1928—1949年)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与探索)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19:32:01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2024
专题07
民国后期(1928—1949年) :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与探索
目录
CONTENTS
5 1P PT模板网 www.5 1 pptmoban.com
专题网络·时空导图
高频考点·考法解读
大题突破·特点类
创新好题·分层练
1
2
3
4
5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01 / 专题网络·时空导图
02 /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关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及民主革命的胜利,特别需要注意与选必1结合,特别注意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注意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熟的主要表现: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建立成熟的领导集体、形成科学的指导思想等可能是重要命题点。
抗日战争始终是教学、高考的重点,中华民族团结御侮、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特点,日本侵华罪行都是高考的常考点,近几年高考也突出了国民党破坏抗战、坚持独裁的史实,考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考点预测
考点 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
民国后期中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治理 (2023 新课标.30) 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
(2023 全国甲卷30)边区政府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2023全国乙3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23 湖北 17)敌后战场的抗战;
(2023 山东卷 7)敌后战场的抗战;
(2023 广东卷 17)一二.九运动;
(2023 北京卷 7)敌后战场的抗战
(2023 新课标 44)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2023 广东卷 1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022 江苏 8 )陕甘宁边区革命动员
(2022 山东 7)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2022 湖北 8)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022 北京 8)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2022 广东 8)内战爆发
(2021 河北 9)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2021 湖南 9)中国军民抗日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2023 湖南 8)根据地税制
(2023 新课标 30)民族工业的发展
(2022 辽宁 9)土地革命时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2022 重庆 17)国民政府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2021 全国甲卷 30)1931-1934年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2021 辽宁 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建设
(2021全国乙 30)土地改革
民国后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2全国乙卷 29)土地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2022 湖南 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
(2021 福建 8)民谣激发民众革命热情
民国后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仍是命题的重点,紧紧抓住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征这一主题;特别注意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政策。高考注重史料的原始性,创设情境进行考查。多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示形式呈现,
在2024年高考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及阶段发展内涵等方面是高考命题的核心领域。高考多以文字史料、数据图示等形式入手,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化理解。
03/高频考点
考点二 民国后期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
考点三 民国后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考点一 民国后期中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治理
【要点知识解密】
【高考真题解密】
【2024命题预测】
考点一
民国后期中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治理
民国后期(1928—1949年)中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治理
【要点知识解密】
高频考点 备考攻略
民国后期中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治理 把握“一个主题”“两个政党”三个时期”
(1)“一个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两个政党”: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3)“三个时期”: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整合必修上册第22—25课,选择性必修1第3、4、7、15、16课,概括该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状况。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民国后期(1928—1949年)中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治理
1.政治局势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2)继续北伐: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3)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独裁政治
(1)“训政”:1928年国民党开始“训政”,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宪政”: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选官 制度 ①人事制度: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对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等。
②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设置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1929年,颁布第一部《考试法》
外交 政策 ①执行“亲美反苏”的外交政策,对日本的侵略执行妥协退让政策。美国在华势力迅速膨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
②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实行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3.选官制度和外交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争与探索
1.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性质: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
2.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争与探索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日本侵华的加剧 ①日本侵华的加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②日本的侵华罪行:日本“以华制华”“以战养战”;制造南京大屠杀、野蛮扫荡根据地、无差别轰炸重庆;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犯下了滔天罪行
局部 抗战 ①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奋起抗击日寇
②关内:爱国学生组织了一二·九运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以武力逼蒋抗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
2
3
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统一党内思想,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 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936年 西安事变
国民政府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 《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日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全民族浴血抗战
2.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正面 战场 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有效地延缓了日本的侵略步伐
敌后 战场 (1)开辟敌后战场: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2)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进行大生产运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按照“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3)指引方向: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发展的方向
海外 战场 1941年,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随后,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参加开罗会议,参与规划亚太战后秩序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③民族: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2.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
政治 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中国共产党揭露了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真面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军事 斗争 1946~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
人心 之争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掠夺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和平。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得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支持
思想 斗争 1949年春召开,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两个务必”
政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胜利原因 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民心。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失民心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展开了凶残的屠杀,对中国的物质财富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与破坏,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罕见的摧残与毁灭
收回大量国家主权 抗日战争中,中国收回或者废除了西方列强在华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降低
壮大了人民民主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控制了华北、华中大量的人口,人民武装力量大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抗战胜利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积极参与重建国际秩序,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改变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格局 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受到削弱,形成了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
核心深化 拓展
核心深化 拓展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探索的趋势和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时期 政权及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 (1)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2)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抗战时期 (1)实行“三三制”原则,这使得抗日政权民主化程度提高;
(2)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核心深化 专题
核心深化 专题
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2023·河北高考·8)图3为留存至今的一封实寄信件封面,上面贴有1930年3月“赣西南赤色邮政”的邮票。由上述材料可知(  )
A.革命根据地注重基层组织建设
B.苏维埃政府初具国家政权形态
C.江西和湖南革命政权走向联合
D.革命统一战线影响力不断提升
苏维埃政府是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统一战线解体
料并未显示湖南建立革命政权,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据材料“‘赣西南赤色邮政’......苏维埃政府”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在赣西南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发行邮票是国家职能之一,故选B项
命题点02:全民族抗战
(2023·山东高考·7)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剧团是进行民族文化宣传的形式,并没有体现出“创新”之意革
据题干“1938年”可知,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动员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战争
题干能够体现出该剧团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但并不是其“主要任务”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据题干“1938年”、“陕甘宁边区”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该剧团的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成为发动群众、鼓舞战士、教育新兵(俘虏)的“活教材”。故选C项;
命题点03:敌后抗日根据的的建设与巩固
(2023·湖北高考·17)【根据地与敌后抗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八路军在华北战略展开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敌后抗战的战争形式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8分)
有利于配合正面战场抗战
创造完善了游击战争的作战模式
开辟了众多敌后抗日根据地
分布众多
以延安为领导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群
分布在日军力量薄弱的城乡之处
从山区到平原都有分布
根据地点、线、面结合
【参考答案】 (6分)
(1)有利于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开辟了众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完善了游击战争的作战模式。
【参考答案】 (8分)
(2)分布特征:分布众多;以延安为领导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群;分布在日军力量薄弱的城乡之处;从山区到平原都有分布;根据地点、线、面结合。
原因:整体上敌强我弱的形势;山川、河流密布,有利于游击战争;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正面战场,敌后敌人力量较为薄弱;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
【2024命题预测】
下面为1941—1943年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后富余人员分流渠道示意图。图中的人员分流举措(  )
A.保证了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积累了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经验
D.增加了边区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1947年,解放区各地普遍召开农民控诉大会,首先是让农民谈身世、谈生活、谈苦处,紧接着就是挖穷根,清除各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办法。这一运动(  )
A.旨在缓和农村的社会矛盾
B.体现了民族革命的高涨
C.加强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
D.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考向01 陕甘宁边区的行政结构改革
考向02 解放战争时期对农民的组织动员
C
C
考点二
民国后期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
高频考点 备考攻略
民国后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把握“一个主体”“三个阶段”
(1)“一个主体”: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三个阶段”: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要点知识解密】
民国后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整合必修上册第22—25课,选择性必修1第15、16课, 归纳该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民国后期(1928年—1949年)中国经济的变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官僚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民国后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时期 表现
国共十年对立期间 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全民族抗战期间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区域分布
解放战争期间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处于独占地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项目 目的 内容 影响
土地革命时期 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全民族抗战时 期 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 战争 时期 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核心深化 拓展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奠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方针政策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核心深化 专题
(2023·湖南高考·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抗日根据地中共新民主义经济政策
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定程度承认封建剥削制度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起步于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的所得税条例
“富农29.65%”远高于“平均负担水平21.70%”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中共新民主义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富农、经营地主的税率负担较高,中农、贫民的税率负担远远地域平均负担水平,这一统一累进税合情合理,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有利于更好地抗战,故选D项
(2023·全国甲卷·T31)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关系
“彻底”的说法绝对化
1943年党的工作重心没有变化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注意题干时间“1943年”,这一时期提高妇女的地位,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故选B
命题点02: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
(2022·河北高考真题·8)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内交易。1942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华北人民反抗激烈 B.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
C.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
并非到1942年后,华北人民才进行激烈的反抗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材料中1942年后日本通过“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粮食,正是此时日本物资危机加剧的表现,故选C项、
最主要的原因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命题点03: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2024命题预测】
抗日战争后期,《晋察冀日报》指出:“在目前大生产运动即将展开的时候,必须抓紧时间”,之后进一步提出“不论是新地区还是老地区,不应该把减租减息孤立进行,特别要与对敌斗争、生产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减租减息问题的彻底解决与群众的积极性上来加强对敌斗争”的要求。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 )
A.重视对敌斗争的灵活性 B.注重化解社会对立情绪
C.通过发展经济支持抗战 D.充分关注农民实际利益
考向01 中共经济建设的探索
1932年到1940年,东北铁路里程增加一倍,重要工矿产品生产总值增加数倍。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的榨油、皮毛加工、纺织、食品及大豆种植等行业发展迟缓。这说明,当时东北地区( )
A.积极支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遭到日本经济统制及掠夺
C.配合国民政府调整产业结构 D.深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考向02 近代后期日本的经济侵略
C
B
考点三
民国后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要点知识解密】
高频考点 备考攻略
民国后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把握“一条主线”“两种思想”“三大内容”
(1)“一条主线”: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两种思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3)“三大内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思想、人民民主专政
整合必修上册第22—25课, 选择性必修3第14、15课,归纳该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表现。
民国后期思想与文化传承
民国后期思想与文化传承
1.民国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1)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毛泽东思想成为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2)《论持久战》:1938年6月,毛泽东发表,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及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5)《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提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3.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竣工。
(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护法》。
2.高校内迁:
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也向大后方迁移, 鼓舞信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发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核心深化 拓展
核心深化 专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变迁历程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2023·福建高考·7)图2是1990年中国人民邮政发现的一枚纪念邮票。以该邮票为实物史料,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
A.赤色邮花的出现时间
B.中国人民邮政的创立时间
C.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起始时间
D.闽西交通总局的成立时间
中国人民邮政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
不能借助邮花的时间确定闽西交通总局成立的时间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开始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据图片相关信息“发行六十周年”“赤色邮花”和镰刀斧头的五角星,可知赤色邮花发行的时间是1930年,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以镰刀斧头为特征的五角星是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典型标志,故选A项

(2022·湖南卷·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由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扫盲、吸纳农民出身的党员、广泛建立党组织等措施进行根据地建设,这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实行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
命题点02:陕甘宁边区的教育
国共第二次合作下,中国共产党取消苏维埃政府
未涉及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生产关系的改变
扫盲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实行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20·海南等级考·T9)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 (  )
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命题点03:民国后期的爱国情怀
不涉及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社会各阶层认清了
“普遍”说法不符合史实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民国后期的爱国情怀,材料体现的是白色恐怖下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仍得到传播,说明当时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故选B
考向01 历史概念——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这反映出,红军( )
A.重视政治教育 B.实现了战略转移的胜利
C.开展游击战争 D.捍卫了陕甘宁边区政权
【2024命题预测】
毛泽东在1938年指出,要“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广泛发动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这一教育政策( )
A.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废弃了之前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
C.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走向觉醒 D.体现了教育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
考向02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政策
A
D
04/大题突破·特点类
题型特点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典题研析
(2022天津卷,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①。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②”“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③”“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④。
——据《唐律疏议》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特点”即唐代法律的独特之处;“评价”,这里需要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
限定语 “唐代法律制度”,限定作答的主题对象
信息来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第二步: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知识 《唐律疏议》、古代法律儒学化、中华法系
提取 信息 ① 体现封建等级制度
② 要求规范执法
③ 礼、法、孝结合
④ 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
剖析流程
答案: 
(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
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步: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流程
解题策略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角度 答题术语(特点类)
背景 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如明清启蒙思想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阶级力量(如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近代中国的改革受到西方冲击)。 时间 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因时而异。
目的 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兼顾各阶层利益、或具有特定时代目的等。如清末新政本质上是为了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罗斯福新政本质目的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五四运动目的是救亡图存。 过程 过程是否顺利 过程曲折;不断完善(呈渐进性);呈上升趋势;发展迅速等
破解特点类试题的秘诀
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
角度 答题术语(特点类)
形式 以何种形式进行 政府推行(政府重视主导);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和民间合作;各阶层广泛参与;立法来保障;设置专门机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计划推动(缺乏计划性)
内容 涉及面是否广泛、内容最突出的地方 内容广泛、措施全面;分类细致;侧重于……(注重……);对……的继承发展(借鉴……);服务于现实需要;因事而异、因地制宜
程度 完成或实现的情况 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彻底性;
范围 包括地域、领域、空间等 涉及领域广(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个领域)从....到...
性质 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 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资本主义性质;
影响 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影响深远(产生重大影响、影响后世);效果显著;影响有限,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05/创新好题·分层练——见Word
谢谢您的观看专题07 民国后期(1928—1949年):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与探索
内容概览
A·高考真题争满分
【命题点01 民国后期中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治理】
【命题点02 民国后期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
【命题点03 民国后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B·核心素养拿高分
【命题点01 民国后期中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治理】
1.(2023·辽宁高考·8)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
A.促进军民团结 B.完善财经制度 C.巩固苏区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加紧生产以谋自给”“想各种办法节省”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中共发起大生产运动,要求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节省开支,以坚持长期抗战,故选D项;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以谋自给”“节省”强调解决经济困难,与完善财经制度无关,排除B项;苏区政权属于井冈山时期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权,而此时为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排除C项。
2.(2023·河北高考·8)图3为留存至今的一封实寄信件封面,上面贴有1930年3月“赣西南赤色邮政”的邮票。
图3
由上述材料可知(  )
A.革命根据地注重基层组织建设 B.苏维埃政府初具国家政权形态
C.江西和湖南革命政权走向联合 D.革命统一战线影响力不断提升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赣西南赤色邮政’......苏维埃政府”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在赣西南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发行邮票是国家职能之一,因此,说明苏维埃政府初具国家政权形态,故选B项;苏维埃政府是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不属于基层组织,排除A项;赣西南地区建立了革命政权,遵循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材料并未显示湖南建立革命政权,排除C项;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关系破裂,革命统一战线也随之解体,排除D项。
3.(2023·北京高考·7)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效果明显,故①正确;材料强调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机关、部队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与根据地规模的扩大无关,故②错误;据材料“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可知,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故③正确;1944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而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4.(2023·山东高考·7)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答案】C
【解析】据题干“1938年”、“陕甘宁边区”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该剧团的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成为发动群众、鼓舞战士、教育新兵(俘虏)的“活教材”,人民深受鼓舞,纷纷表决心、提保证,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解放全中国,据此可知,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故选C项;据题干可知,剧团是进行民族文化宣传的形式,并没有体现出“创新”之意,排除A项;据题干“1938年”可知,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动员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战争,而不是“建设边区政府”,排除B项;题干所述能够体现出该剧团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但并不是其“主要任务”,排除D项。
5.(2023·广东高考·9)“三十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等等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
D.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三十年代初”“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可知材料主要呈现的是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各阶层共同投入到反侵略斗争中,出现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符合“一二九运动”的特点,故选B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依然占据主导,国民党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尚未出现全国性的抗日救亡高潮,排除A项;“反对华北自治”说明当时日本侵略者依然以蚕食的方针为主,局部侵华尚未转变为全面侵华,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与材料中“三十年代初”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6.(2022·江苏高考·8)下图新年画表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  )
A.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 B.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
C.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D.家庭妇女脱离农业生产束缚
【答案】C
【解析】据上图及“陕甘宁边区”,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鼓励妇女参加纺织生产,说明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故选C项;合作社不属于家庭生活,排除A项;1953—1956年三大改造期间在开始公私合营,排除B项;抗战时期家庭妇女仍然参加农业生产,排除D项。
7.(2022·辽宁高考·9)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
A.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材料一方面指出农村和小城镇都没有报纸看,另一方面指出在革命前后民众消息闭塞、见闻狭隘的情况没什么差别;由此就突显媒体传递信息、宣传教化的重要性,所以答案选C项。A项农村工作范围过宽,B项斗争热情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而D项群众文化水平低恰好与宣传教育弱相关。
8.(2022·北京高考·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可知,抗战结束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讨论和平建国问题,社会各界的哀悼活动说明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而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拥护”说法错误,排除A项;悼念活动包括国民党要员,不会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排除B项;国民党要员不会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
9.(2022·山东高考·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依双方自愿”可知,此时对地主阶级利益有所保护,即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中央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故选C项;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的土地政策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排除A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排除D项。
10.(2022·湖北高考·8)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充分发动群众——农民、儿童参与抗战,说明边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即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选D项;晋察冀边区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排除A项;群众在敌后抗战当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中坚”说法错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敌后抗战的中坚,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实行于土地革命时期,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而材料是全面抗战时期,排除C项。
11.(2021·辽宁高考·8)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C.学者的时代担当 D.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历史学家陈垣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北平之后,毅然改变治史方向,从推崇乾嘉学派钱大昕的考据之学,转向推崇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从考据中求“义”,体现了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和时代担当,故选C项;西学东渐的影响与“服膺嘉定钱氏……推尊昆山顾氏”不符,排除A项;学界并不排斥考据,而是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史学者的自觉意识,并没有凸显政府的引导作用,排除D项。
12.(2022·广东高考·9)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
A.“武装自卫” B.“向敌后发展”
C.“救亡图存” D.“解放全中国”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可知,在全面内战爆发之际,中共中央清醒地估计国际国内形势,向解放区军民发出“武装自卫”的号召,以期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恢复国内和平,故A项正确;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向新四军的致电号召“向敌后发展”,故B项排除;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故C项排除;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故D项排除。
13.(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可知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由材料“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充分调动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热情,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故选A项;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行政区之一,拥有合法的地位,边区政府在接受国民政府领导的同时,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政权,排除B项;“社会全体”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边区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民主专政,不同与苏联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14.(2022·湖南高考·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答案】B
【解析】陕甘宁边区的扫盲运动使得农民政治觉悟提高,且成为边区党员的主力军,而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使得农民党员就成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宣传者和落实者,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故选B项;由“陕甘宁边区”和“1941年”可以推知,当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工农苏维埃政权存在于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前,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党员构成情况变化,而不是旧有的生产关系变化,排除C项;农民党员的增多有利于团结农民进行抗日,所以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排除D项。
15.(2021·河北高考·9)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1月 《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1月 《中央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的决定》
1936年7月 《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抗日救国、游击战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故选B项;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与“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等不符,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将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而此时红军主要在长征途中,无法结合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排除C项;1927年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2021·湖北高考·8)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而将敌人赶走的”可知,沁源围困战依靠群众的力量取得胜利,证明了共产党依靠群众政策的正确,故选D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建立红色区域政权的思想,与“抗战时期”不符,排除A项;“彻底”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沁源围困战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胜利,而不是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排除C项。
17.(2021·北京高考·9)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正在紧张进行的中日会战情况:“晋省得失,不仅关系华北之存亡,实对中日整个战局有相当之影响。”并强调了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判断这一胜利是指(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晋省得失,不仅关系华北之存亡,实对中日整个战局有相当之影响”可知该战役发生在山西省,据此可知胜利是指平型关大捷,故选B项;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山东省,排除C项;百团大战发生在华北一带,而并不仅仅在山西省,排除D项。
18.(2021·湖南高考·10)图2、图3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

图2 图3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答案】B
【解析】据图1中的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入侵上海、中国守军坚守四行仓库及中国军队转移路线等信息可知,图1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抵抗,其中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据图2中的中国军队进攻方向、投入战斗的军队番号120师和129师及作战区域为晋察冀地区等信息可知,图2反映的是百团大战,自1938年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了侵华策略,积极进攻国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可知,从图1到图2,反映了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主转变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为主,故选B项;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使中国的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进行抗日战争的基本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生在1945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19.(2021·广东高考·9)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是一件大喜事’”可知,毛泽东的重庆之行得到了民主人士和《大公报》社评的赞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抗战胜利后国人向往和平,渴望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故选C项;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是在三大决战之时,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是1945年9月的重庆谈判,排除A项;民主党派认同的是毛泽东的重庆之行,而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并且材料没有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1945年9月的重庆谈判,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排除D项。
20.(2021·海南高考·9)琼崖土地革命时期,有歌谣“火烧红白契,百姓喜分田,老爷眼白白,依仔笑开颜”,可见当时的情景。1933年初,琼崖革命根据地和党中央失去联系,革命进入了异常艰难时期。1937年7月,琼崖革命根据地与上级党委和党中央重新取得联系,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决定这一革命进程的关键是(  )
A.党领导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 B.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
C.险要地形利于革命力量保存 D.爱国华侨的有力支持
【答案】A
【解析】题干提及琼崖革命根据地经历了革命乐观期、艰难期、新局面三个阶段,结合所学可知,其与党中央的领导紧密相关,“琼崖革命根据地和党中央失去联系,革命进入了异常艰难时期”,在党的指导下,革命形势乐观,故选A项;“共产国际”不合史实,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独立自主地处理中国革命的前途,排除B项;“险要地形”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中共领导的作用,排除C项;“爱国华侨”不合题意,与题干“和党中央失去联系”“与上级党委和党中央重新取得联系”相悖,排除D项。
21.(2021·海南高考·10)表3中的报道最能佐证(  )
表3 《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
期刊 报道主题 报道图片数量
第一期 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 30
第二期 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 28
第三期 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 35
第四期 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 14
A.侵华日军的罪行 B.正面战场的战况
C.敌后战场的作用 D.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晋察冀”“八路军”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4课所学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在军事上打击日伪军,而且利用《晋察冀画报》等载体向人民宣传抗战,号召人民支持抗战,故选C项;“侵华日军的罪行”不合题意,题干未见日军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烧杀掳掠等信息,排除A项;“正面战场”不合逻辑,与“八路军”“冀东区子弟兵”相悖,排除B项;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并出版了第一期,第四期出版于1943年9月,排除D项。
22.(2023·湖北高考·17)【根据地与敌后抗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八路军在华北战略展开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敌后抗战的战争形式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8分)
【答案】(14分)
(1)有利于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开辟了众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完善了游击战争的作战模式。
(2)分布特征:分布众多;以延安为领导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群;分布在日军力量薄弱的城乡之处;从山区到平原都有分布;根据地点、线、面结合。
原因:整体上敌强我弱的形势;山川、河流密布,有利于游击战争;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正面战场,敌后敌人力量较为薄弱;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
【解析】
(1)由材料一“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得出有利于配合正面战场抗战;由材料一“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得出开辟了众多敌后抗日根据地;由材料一“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得出创造完善了游击战争的作战模式。
(2)第一小问分布特征,由材料一“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得出分布众多;由材料二中共中央驻地延安得出以延安为领导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群;由材料一“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得出分布在日军力量薄弱的城乡之处;由材料一“山地游击战争”、“河北、豫北平原”得出从山区到平原都有分布;由材料二抗日根据地及名称分布得出根据地点、线、面结合。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太原失守”得出整体上敌强我弱的形势;由材料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得出山川、河流密布,有利于游击战争;由材料一“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得出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正面战场,敌后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结合游击战争的史实得出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
23.(2021·福建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包括古田会议会址(图4)和中共七大会址(图5,属于延安革命遗址的一部分)。
有学者阐述古田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
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七大会址的入选理由,并简述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8分)
【答案】(8分)
(1)理由:中共七大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2)意义: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为后人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是党史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古田会议的示例,可知入选理由首先说明中共七大的内容,再说明中共七大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七大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后人研究革命历史、建构党史话语体系有重大意义。
【命题点02 民国后期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
1.(2023·湖南高考·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答案】D
【解析】冀中根据地统一累进税的实施考虑了各阶层的总收入情况,富农、经营地主的税率负担较高,中农、贫民的税率负担远远地域平均负担水平,这一统一累进税合情合理,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有利于更好地抗战,故选D项;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定程度承认封建剥削制度,排除A项;“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与材料中“富农29.65%”远高于“平均负担水平21.70%”相矛盾,排除B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起步于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的所得税条例,排除C项。
2.(2022·河北高考真题·8)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内交易。1942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华北人民反抗激烈 B.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
C.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规定农产品可以在特定场所进行交易,但1942年后,日本在华北沦陷区采取“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粮食,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日本将要面对是一个在经济、工业、军事上都全面超越自己的敌人,其后勤补给深受影响,物资危机加剧,材料中1942年后日本通过“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粮食,正是此时日本物资危机加剧的表现,故选C项;华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就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并非到1942年后,华北人民才进行激烈的反抗,排除A项;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如果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是日伪政权粮食政策发生转变的原因,这种转变的时间应在1941年,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势力,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合作重建战后世界和平、为联合国和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其在1942年并未给日本带来直接的军事压力,所以日本在华北沦陷区的粮食政策与其没有直接关系,日本采取各种措施掠夺华北沦陷区的粮食最主要的原因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日本物资危机加剧,排除D项。
3.(2021·辽宁高考·7)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
A.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B.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C.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D.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33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强调经济工作,目的是为着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即经济建设对支持革命战争、发展红色区域的重大作用,故选D项;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与时代背景、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此时的工作重心仍在农村,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才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
4.(2021·湖北高考·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表1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表1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表(  )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品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展品比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多了染织工艺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文艺品类、革命纪念品类等,这表明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物质文化生活变迁,故选A项;“形成”说法错误,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轻工业也没有形成齐全的门类,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就开始觉醒,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单凭博览会的展品,不能得出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的结论,排除D项。
5.(2023·海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10分)
【答案】(16分)
(1)作用: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精神力量;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机关的工作效率;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劳动,改变了原来贫穷、落后的面貌;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涵义:政治上,结束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中国历史发展新时代;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高了生产力,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奔向全面小康,实现了伟大飞跃;思想上,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胜利,证明了中国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国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1)据材料“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克服根据地物质匮乏的困境,党在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在大生产运动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也成为鼓舞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力量;党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还进行了精兵简政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据材料“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共同劳动,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改变了原先落后的面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据材料“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在艰苦劳动的努力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
(2)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主要强调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政治来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了胜利,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结束的时候,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从经济上看,三大改造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大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小康建设在本世纪初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思想上,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取得丰硕成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取得巨大成就,以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国际关系角度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中国的国际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6.(2022·重庆高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从16世纪初开始,公开发售国债成为欧洲许多国家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办法。1688—1689年,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格兰具备了为6年后在一片信任的氛国中创建英格兰银行所必需的条件。英格兰银行把短期公共信用业务并入一个半公营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从1713年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公债增长了1倍多,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差不多又翻了一番。英国的公债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的1.273亿英镑,到1783年增加到2.429亿英镑,几乎翻了一番。
——《经济系统与国家财政》
材料二
1927年起,国民政府滥发公债。1932年,政府应付各种内债本息2.1亿余元,每月平均偿还1700万元。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鉴于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府每月财政支出仅军费一项需1800万元,不敷达1600万元,提出挪用每月内债还本付息基金以应急需。此消息引发市面恐慌,上海金融工商界纷纷致函反对。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在宣言中指出:“此种举措,不啻将全国人民历年备置之财产,宣告没收,减绝人民之生计,破坏国家债信,而一方对于截留税收,冗军浮费,则坐视不敢处置,以致财政一无办法,乃不得不攘夺人民生活之源泉,以供政费暂时之挹注,此种举措徒起截税者之野心,为滥费者张目。全国国民,为国家经济立场,允当群起,誓死反对。”国民政府被迫于1月18日收回停付拟议。
——《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
材料三
1981年,中央决定发行国库券。3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发行国库券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调节和引导国民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1981—1987年,每年国库券实际发行量都超过计划发行额,总其发行361.76亿元,1985年起可以贴现和抵押贷款。通过发行国库券,将人民群众手中的部分购买力及其他一部分社会财力集中起来,暂时转移给了国家,增加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
——《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的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公债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反对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的理由。(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发行国库券的作用。(5分)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使得人们信任政府;现代货币银行体系建立,提升了政府向民间借债能力;持续的战争,使得政府出现资金需求。
(2)理由:国家侵夺民间资产,减绝国民生计;损毁国家信誉;助长滥费。
(3)作用:平衡国家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集中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解析】
(1)17—18世纪,英法等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公债发行有国家“背书”,可得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使得人们信任政府”是原因之一;材料中“英格兰……现代货币银行体系”,因此可得到“现代货币银行体系建立,提升了政府向民间借债能力”;由材料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信息,可推知“持续的战争,使得政府出现资金需求”。
(2)据材料二“绝减人民之生计”可以推知,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损害了人民利益,可得结论“减绝国民生计”。材料中“破坏国家债信”,可推知国民政府停发内债本息,破坏国家信誉。“冗军浮费”“为滥费者张目”可归纳为:助长政府滥费。
(3)据材料三“发行国库券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调节和引导国民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可分析得出发行债券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据材料三“将人民群众手中的部分购买力及其他一部分社会财力集中起来,暂时转移给了国家,增加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可以分析得出发行债券可以集中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材料三所显示的时间“1981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时期,因此发行债券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命题点03 民国后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1.(2023·福建高考·8)抗战爆发后,中国文艺界大量采用街头剧、朗诵诗、相声、快板、秧歌、标语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据此可知,这种宣传和动员(  )
A.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对象 B.以激发民族精神为导向
C.以传统文艺形式为载体 D.以占领舆论高地为目标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可知这些以抗战为主题的宣传和动员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有利于激发国民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街头剧、朗诵诗、相声、快板、秧歌、标语”都属于比较通俗的文艺形式,主要以普通民众为受众对象,排除A项;“街头剧、朗诵诗”都是新式文艺形式,具有西方色彩,排除C项;以抗战为主题的宣传和动员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抗战大局的需要,围绕舆论制高点的斗争服从于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排除D项。
2.(2023·福建高考·7)图2是1990年中国人民邮政发现的一枚纪念邮票。以该邮票为实物史料,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
图2
A.赤色邮花的出现时间 B.中国人民邮政的创立时间
C.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起始时间 D.闽西交通总局的成立时间
【答案】A
【解析】据图片相关信息“发行六十周年”“赤色邮花”和镰刀斧头的五角星,可知赤色邮花发行的时间是1930年,当时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以镰刀斧头为特征的五角星是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典型标志,故选A项;中国人民邮政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与材料“六十周年”不符,排除B项;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开始,排除C项;图片中的邮花只是闽西交通总局寄出的诸多邮花中的一个,不能借助邮花的时间确定闽西交通总局成立的时间,排除D项。
3.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可知抗日战争时期,贫苦农民李顺达组织的农业劳动互助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并在全国得到响应,说明抗日战争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了农业互助组这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无法得出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互助组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材料未涉及技术领域创新的内容,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1953年至1956年开展了三大改造,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排除D项。
4.(2023·全国甲卷·31)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43年”“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可知抗日战争后期,提高妇女政治地位,改善经济生活水平,可以更好发动群众,尤其是调动妇女投身抗战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B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没有性别之分,材料强调提高妇女政治地位与扩大阶级基础没有关系,排除C项;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1·福建高考·8)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苏区涌现出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广为流传,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此类歌谣的涌现(  )
A.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B.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C.发挥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D.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可知此类民谣激发民众革命热情,故选C项;此类歌谣丰富了民间歌谣的内容,而不是艺术形式,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福建苏区,无法反映地域特色,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歌谣传唱的效果,排除D项。
6.(2021·河北高考·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河北省部分文物单位分布示意图。
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从上图中任选一处文物单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条与该文物单位所蕴含历史信息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阐释。(要求:①写出所选文物单位和与其对应的史实;②阐释须包含所举史实的历史依据以及对该史实的评价;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13分)
示例:文物单位和与其对应的史实: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4分)
阐释: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共中央由延安迁到了河北平山西柏坡。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一百多万军队,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
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制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毛泽东还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这次会议为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9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河北省部分文物单位分布示意图”任选一处文物单位和与其对应的史实:如选择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结合所学得出其史实为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其次,进行阐释: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及影响角度入手;
背景上: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共中央由延安迁到了河北平山西柏坡。
内容及影响:在西柏坡,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一百多万军队,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背景上: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
内容上: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制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毛泽东还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
影响上:这次会议为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9)下表为毛泽东部分讲话内容。材料表明毛泽东(  )
文献记载 出处
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34年)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实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
A.开始认识到人民的伟大作用 B.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积极动员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坚持推行群众路线
【答案】D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重要问题”、“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可知,毛泽东的讲话体现了关心群众生活,相信群众的力量,这都说明毛泽东坚持推行群众路线,故选D项;“开始认识到”说法错误,毛泽东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1934年革命统一战线早已破裂,排除B项;1927年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C项。
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上期末·6)1932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不久,便在长汀南寨广场召开了声势浩大的福建省游艺体育运动会。该运动会除红军战士、机关干部外,还吸引了大量闽西群众的参与与观看,如才溪女子代表队身着黑色列宁式女装,打绑腿,留短发,手持长矛、大刀进行操练,荣获第一名。这表明(  )
A.中共注重革命的宣传工作 B.苏区政府赢得群众普遍支持
C.中共开始探索革命新道路 D.革命的斗争方式呈现多样化
【答案】A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的。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1932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可知,此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为反抗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共产党创建革命政权领导人民革命,据材料“身着黑色列宁式女装……第一名”可知,苏维埃政府通过体育运动会宣传革命思想,故选A项;据所学,苏区政府是指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材料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排除B项;据所学,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受挫,转而向山区进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标志着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道路,排除C项;据材料“召开声势浩大的体育运动会……荣获第一名”可知,材料围绕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召开运动会的方式,不能体现革命斗争方式的多样化,排除D项。
3.(2024·辽宁高三12月联考·8)图1所示为1932年刊于《红色中国》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修订版),这次税则修订(  )
A.着眼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兼顾营商需求和革命斗争需要
C.适应了土地改革深入发展要求 D.是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益尝试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近代税收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修订版)的内容看,对商业资本的起征点降低,而税收比例则相对提高,这一方面满足了革命斗争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采用法律化方式保证商业发展,所以等于兼顾了营商需求和革命斗争需要,故选B项;1932年尚未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土地改革属于农业范畴,与征收商业税不属于同一领域,排除C项;题干所述属于征收工商业税,与个人所得税不属于同一范畴,且征收个人所得税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并未实行过,排除D项。
4.(2024·湖北高三12月联考·9)表1所示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公债发行情况(单位:元)。这些债券的顺利发行(  )
表1
债券名称 发行时间 发行定额 利率 偿还期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 1932年7月 60万 年息1分 半年
湘鄂赣省短期公债 1932年12月 5万 年息1分 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 1933年7月1日 15万 年息1分 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期票 1934年4月 4万 无息 4个月
A.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 B.保证了根据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C.解决了根据地生产的困难 D.体现出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支持
【答案】D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农村根据地建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公债发行利息较低或者没有利息,但群众还是购买了,这体现出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支持,故选D项;革命根据地发行的公债是为了解决革命根据地的问题,而与国统区的金融秩序无关,排除A项;公债发行都是短期的,解决暂时性困难,并不能保证根据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排除B项;公债是解决暂时性的金融困难,而不是解决根据地的生产困难,根据地的生产困难应该从发展生产方面的措施去解决,排除C项。
5.(2024·湖南高三第一轮复习诊断·15)1938年4月下旬,蒋介石下令在交战区、沦陷区省份创建国民抗敌自卫团,协助国民党军队直接参与作战。1938年7月,国民政府又在《抗战建国纲领》中要求“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指导援助各地武装人民……捍御外侮之效能”。这表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  )
A.抛弃了消极的片面抗战政策 B.努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全民族抗战 D.致力于与中国共产党争夺群众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正面战场的抗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由“在交战区、沦陷区省份创建国民抗敌自卫团”、“协助国民党军队直接参与作战”、“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指导援助各地武装人民……捍御外侮之效能”可得,国民党政权在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全民族抗战,故选C项;全面抗战以来,直到1938年10月之前,国民党的抗战政策都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排除A项;题干所述并不是针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而是动员民众参与抗战,这不属于努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这时国共两党都在争取和动员民众参与抗日,而不是争夺群众支持自己,排除D项。
6.(2024·山西卓越联盟高三12月联考·14)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河北省召开。会议在真正平等、直接普遍的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下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的领导机构。根据选民的文化状况,投票采用“豆选法”。选民赞成哪位候选人就在他背后的碗里放入一粒豆子,最后选举结果取决于候选人得豆的多少。这一做法(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实现了工人当家作主愿望
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D.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答案】D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在真正平等、直接普遍的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下选举”及所学可知,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有利于保障根据地民众的参政权利,从而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故选D项;材料中的投票法只涉及边区民众选举,未提及被选举人的身份,无法直接得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论,排除A项;晋察冀边区所处地区是农村,参与人员多为农民,仅从晋察冀边区选举,无法说明工人当家做主已经实现,“实现了”过于绝对,排除B项;“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与史实不符,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及一切劳苦大众的民主政权,排除C项。
7.(2024·福建高三12月考试·8)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南地区流传着一些民谣,如“打铁哥,打铁嫂,透早晚,造大刀。铁哥不怕累,铁嫂牵风柜;大刀好钢水,送到战场宰矮鬼!钢好永不钝,支援义勇军”。此类民谣的创作旨在(  )
A.展现沦陷区人民坚持抗日的决心 B.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全面建立
C.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救亡图存斗争 D.构建通俗文艺的抗日话语体系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统一战线的建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民谣是在通过向当时的群众宣传打铁铸刀等活动能够为当时的抗日战争提供支援,以此来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救亡图存斗争,故选C项;民谣只是展现了民众支援义勇军的活动,没有涉及沦陷区,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话语体系是一个涵盖了特定领域内语言、符号、惯用语、常识等的综合系统,民谣确实属于话语体系的一部分,但单单依靠民谣无法构筑整个抗日的话语体系,并且民谣创作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构建抗日话语体系,排除D项。
8.(2024·辽宁辽东南高三上期中·10)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随后,重庆各党派、各阶层代表举行会议,强烈要求召开国事会议,制订改组国民政府的具体办法。这表明,当时(  )
A.国家前途命运问题备受关注 B.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革命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 D.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共识
【答案】A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实力的意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重庆各党派、各阶层代表举行会议,强烈要求召开国事会议”可知抗战后期,社会各界对战后国家的命运前途纷纷提出各自的设想,均要求国民政府进行改组实现民主政治,故选A项;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党的工作重心才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国民党始终坚持独裁内战的方式,“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
9.(2024·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文综卷·30)1937年,日伪政权在伪满洲国颁布“新学制”,该学制具有以下特点:小学教育年限保持6年制不变,并且延续小学可以男女同校,而中等教育由原来的6年制缩短为4年制,高等教育由原来的4年制缩短为3年制,“置重点于幼少年之国民教育”。上述措施(  )
A.意在奴化伪满洲国民众 B.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C.夯实了东北的教育基础 D.推动中日矛盾逐步缓解
【答案】A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日军的侵华罪行的建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伪政权的该举措意在使殖民地民众低智化,方便进行奴化控制,故A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政府开支的变化,排除B项;夯实东北的教育基础和缓解了中日之间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
10.(2024·河北邯郸高三调研二·9)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口号。中央军委根据会议精神颁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此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  )
A.加快了解放军战略进攻步伐 B.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的需要
C.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时间“1948年9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军队向前进……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及“颁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可知,要求加强对军队纪律及组织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在于为三大战役奠定基础,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在1947年7月已经开始进行,与材料时间“1948年9月”这一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为社会主义,据材料“军队向前进……革命无不胜”及“颁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军队的建设,而非强调建立社会主义这一目的,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1948年9月”不符,排除D项。
11.(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12月联考·17)【解放战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在国民党方面,不是完全没有认识东北的重要性,但相对而言,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关内,而且以为有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东北接收过来”,对东北工作并没有认真的研究和部署。”
——金冲及《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胜利后各方势力动向及影响。(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东北的意图并分析原因?(8分)
【答案】(14分)
(1)国民党:动向:一面以和谈赢得备战时机;一面在美国帮助下运兵抢占要地,调兵打通交通线,制造摩擦冲突,蚕食鲸吞解放区。
影响:暴露其反动独裁本质,逐渐陷入被动和孤立。
中共:动向: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主动让步;同时,积极自卫作战,坚决还击制造冲突,以斗争求团结、求和平。
影响:表达和平的诚意,在社会各阶层中赢得同情和支持。
美国:动向: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军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
影响:扶蒋反共,推动内战爆发,注定它要失去在中国的命运。
(每点2分,共6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适当给分,如答苏联动向和影响)
(2)意图:以东北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坚固基础。(2分)
原因:自然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完整,工农业基础好;战略位置优越,背靠苏联,西南是已创建多年的晋察冀根据地,发展有相对稳定的环境;国民党在东北没有基础,进入不便,且东北没有成为其重点。(每点2分,共6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适当给分)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
(1)国民党:动向:根据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方面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事,以和谈赢得备战时机,另一方面,在美国帮助下把大量的军队从西南、西北运往华北、华东等地,抢占战略要地,打通交通线,制造国共摩擦与冲突,蚕食鲸吞解放区,积极布署内战。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阴谋,暴露了国民党的反动独裁本质,在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下,逐渐陷入被动和孤立地位。
共产党:据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一方面,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自卫作战,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坚决还击制造冲突,以斗争求团结、求和平。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中共派遣代表团赴重庆和谈,充分表达和平的诚意,在社会各阶层中赢得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美国:动向:根据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出动军舰、飞机帮助蒋介石把军队运到华北、华东等地,同时,美军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抢占战略要地。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扶蒋反共,推动内战爆发,以达到控制中国的意图,但注定它要失去在中国的命运。
(2)第一小问意图:根据材料二“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可知,毛泽东认为东北对于革命胜利极其重要,争取了东北,可以为全国革命胜利奠定坚固基础。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对于东北在全国革命的重要性,可以从自然资源、战路位置、发展环境及国民党在东北没有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
比如: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完整,工农业基础好;战略位置优越,背靠苏联,西南是已创建多年的晋察冀根据地,发展有相对稳定的环境;据材料二“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关内……对东北工作并没有认真的研究和部署”可知,国民党在东北没有基础,进入不便,且东北没有成为其重点。
12.(2024·山东实验中学高三诊断二·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份土地使用证明
罗明信和卢金锡在分别得到土地使用证明和土地房产所有证后激动万分。请你任选其中一人,为当时的他代写一封致当地政府的感谢信。(15分)(要求:紧扣时代背景,符合人物身份,150字左右。)
【答案】(15分)
要求:
感谢对象:苏维埃政府或人民政府(2分)
体现获得土地背景: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3分)
解放战争(解放区)《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3分)
表达感谢态度:拥护党、拥护政权:努力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6分)
格式:符合书信格式《称呼、正文、致敬语、签名等)(1分)
(按上面要求阅卷即可)
示例:选择罗明信。
写给苏维埃政府的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好!首先祝各位一线的领导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我是本地居民罗明信,这一次的土地政策,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让农民朋友们掌握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让我能够自主地支配土地,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高兴,这对于我家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啊!在过去,我一直给地主干活,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土地,生活也非常贫苦。之前就听闻政府要没收地主的土地给我们农民。我真是天天盼,日日想。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能有今天,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都是毛主席领导得好,我特地写了这封感谢信,以表达我对毛主席、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从今以后更加努力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
罗明信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解放区土地改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
首先读题干,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一人给当地政府写感谢信,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答案主要言之有理即可;读材料,材料中罗明信和卢金锡在分别得到土地使用证明和土地房产所有证后激动万分,这是以往没有的事;因此,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给他代写感谢信,如选择罗明信,罗明信是因获得土地而感谢,要把他感谢的原因写清楚,感谢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政府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与过去相比,农民经济上翻了身,再也不需要遭受地主的到削,强调自从分到了土地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明确没有共产党就和苏维埃政府就没有农民的美好生活,今后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更加努力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当然也可以选择卢金锡来代写感谢信,但要注意两者时间不同,背景也有所不同,卢金锡要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来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