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共25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共25张ppt)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9 14:4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新人教版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01
大气的组成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蛋白质
光合作用
紫外线
水汽
凝结核
02
大气的垂直分层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of the atmosphere
12km
50km
3000km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分层依据
垂直方向上温度、成分、密度等物理性质和大气运动状况。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0
600
1000
800
400
海拔/千米
温度/℃
对流层
厚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
高纬地区
8~9km
中纬地区
10~12km
低纬地区
17~18km
夏季>冬季
特点:
约100米/0.6℃
容易成云致雨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1
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
2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0
600
1000
800
400
海拔/千米
温度/℃
平流层
厚度:平流层顶→50~55km
高纬地区
8~9km
中纬地区
10~12km
低纬地区
17~18km
特点: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导致气温升高
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宜飞行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1
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2
对流层
平流层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0
600
1000
800
400
海拔/千米
温度/℃
高层大气
厚度:对流层顶→2000~3000km
高纬地区
8~9km
中纬地区
10~12km
低纬地区
17~18km
特点:
能反射无线电波,影响无线电通讯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后升;
1
有流星现象(80~120km高空);
2
有电离层(80~500km高空);
3
高层大气
垂直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因纬度而异: 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就生存在对流层底部
②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km高度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 ②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①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②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①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②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对比小结
巩固练习
右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图完成1~3 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CO2 气体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3.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有( )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 50℃左右
A
C
D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
吸收
大气逆辐射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 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1.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2)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3)温室内增加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还能提高温度。(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丰富与否(1)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3)四川盆地。--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4.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