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蜀道难》(一)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2.疏通文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任务】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识作者
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这要从他得名的由来和他的诗作特点来说明。李白自幼轻财侠义,从小就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但直到40岁依然未登仕途。42岁那年,他由朋友举荐,应召入京,初进长安,即访谒文坛名流贺知章,拿出《蜀道难》来请教。据说贺知章读完十分惊叹,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称他为“谪仙”。从此,他的诗名大振,誉满京华。后人因此而沿称他为“诗仙”。
另外,李白被称“诗仙”,还因他的诗作极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诗作所具有的那种想落天外的意境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李白的富于想象、超然洒脱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是屡见不鲜的,难怪后人称他为“诗仙”了。还有李白思想中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道家思想和尚武任侠的游侠精神,使得他的诗充满着一种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他的诗作夸张、神奇瑰丽、色彩斑斓、气势豪迈奔放,大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中,诗人就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生动华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光怪陆离、仙境般的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知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晓常识
浪漫主义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的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句锻字炼,色彩瑰丽。代表人物有屈原、李白等,代表作有《离骚》《蜀道难》等。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译
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 )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 )通人烟。
模糊难知的样子
从那时以来,指古蜀国开国以来
秦地的关塞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王名
三个字都是叹词
【目标二】疏通文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任务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一)解释文中标蓝字词的含义。
西当( )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
)峨眉巅。地崩山摧( )壮士死,然后天梯( )石栈(
)相钩连。上有六龙(
)回( )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 )逆折( )之回川。
倒流
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
传说太阳神的车由六条龙拉着,羲和
回转
激浪
高耸的山峰
指高险的山路。一说指木制的栈道
毁坏,这里指崩塌
横越,飞越
人兽皆不能至的险峻狭窄山路
正对着
架木建成的通道
是其御者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译
黄鹤( )之飞尚不得过,猿猱( )欲度愁攀援。青泥( )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
)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
)长叹。
指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境内,是由秦入蜀的要道
盘旋曲折的样子
空,徒然。一说
屏住呼吸
猿的一种,善攀援
即黄鹄,善高飞的大鸟
参、井,星宿名,
二者邻近,分别是蜀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与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
扪,摸。历,穿越
坐下来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译
问君西游( )何时还?畏途巉岩( )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高而险的山岩
使容颜大变。凋,用作使动,使……凋谢
指入蜀
好朋友,请问你入蜀何时归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译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 )瀑流争喧豗( ),砯( )崖转(
)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 )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用作动词,“冲击”的意思
使滚动
叹词
形容轰响
急流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译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
叹息
比喻叛乱为害的人
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据险作乱。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它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译
【任务2】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论家殷蟠称本诗“奇之又奇”,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请在下面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手 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
映衬人行走蜀道难上加难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凸显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引用神话
传说
虚写、衬托
想象、夸张摹
写神情、动作
手 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接上表:
借景抒情
运用夸张
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
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
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
紧随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就更加令人惊心动魄了。
【任务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的描写好在哪里?
“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
但是“号”“啼”却是写情,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作者巧妙地“融情于景”。
“愁空山”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确实难于上青天。
【任务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蜀道难》(二)
1.鉴赏诗歌语言特点
2.理解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3.能深入理解并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
综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任务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目标一】鉴赏诗歌语言特点
【任务2】第三节的句式和前两节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两节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节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
好处:突出局势之紧张、战祸之惨烈;与前两节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任务】《蜀道难》一诗,着力描绘了入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峰,想象奇伟感慨丰富;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诗人想象的意象。那么你认为诗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感情呢?
【目标二】理解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①对入蜀友人的关切之情。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等句,表明诗人极言蜀道之艰险难行,是为了表现对友人安危的担忧,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②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宦游中屡遭颠踬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③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等句,表明诗人已经看到大唐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因而写此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
④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任务】请运用夸张、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段。
【目标三】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情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的手法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李白的夸张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致,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大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
初秋,是桂树最美的时候。此时桂树的树叶显得格外翠绿浓郁,树干显得格外挺拔粗壮,花朵显得格外鲜艳美丽:像天上的星星洒落人间,又像金黄色的碎钻,是那般晶莹、闪耀。再来看树叶,有花的陪伴它不再那么无趣,像会动的画。我看见过迎着春天开放的迎春花,欣赏过夏天吹喇叭的牵牛花,佩服过顶着风雪开放的梅花,却从没闻见过桂花这样的花香。桂花真香啊,香得几里外都能闻到;桂花真小啊,小得拨开树叶才能看到;桂花真美啊,美得会让你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背后潜在的危机,透露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