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望海潮》(东南形胜)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词的主要内容
2.鉴赏词作的表达技巧
3.鉴赏词作语言,能对词作有一定的理解和评价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词的主要内容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
识作者
柳永乃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在四旗中号“情长”,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的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但却不靡靡。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时人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知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柳永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晓常识
【任务2】自由朗读词作,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时作者着重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01地理位置:东南重镇。
0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城市。
03自然景观: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0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
05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心情愉悦。
【任务】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目标二】鉴赏词作的表达技巧
(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赏析下片运用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艳羡之情。
运用夸张、互文等手法,视听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描写和烘托了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与留恋。
夸张
对偶
(3)“虚实结合”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你觉得《望海潮》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钱塘自古繁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中的虚写与实写相辅相成,相互烘托渲染,丰富了词中意象,开拓了词中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从而突出了作品主旨。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实写
虚写
【任务1】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目标三】鉴赏词作的语言,能对词作有一定的理解和评价
(1)古人作诗填词讲究炼字,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字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与气势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皆运用数量词,或为实写,或为虚指,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使整首词已接近豪放词风。
【任务2】小组讨论:《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它同时也是一首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影响?
示例:作者对杭州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富庶、繁荣身临目睹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并加以详细、具体地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虽为赠献之作,却不能说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
示例:作者虽然呈现了当时的“太平气象”,但因为他的写作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1
2
这首词运用铺叙、点面结合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