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蜀相》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识作者
知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大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伤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武侯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晓常识
【任务2】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蜀相》是诗人在诸葛祠吊古时所作,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这样写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映阶/碧草/自/春色,
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 相
杜 甫
【任务1】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目标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语言特点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松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
【任务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
“寻”字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诗眼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3)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1
2
【任务】小组讨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作者自己呢?
【目标三】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这里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两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作者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实现。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奈何地落空了。作者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两句诗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之情,是作者用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