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 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节选) 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15:0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阿Q正传》(节选)(一)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鉴赏文中精妙的语言描写
3.赏析阿Q的人物形象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理清文章结构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识作者
知背景
辛亥革命之后,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用“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这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的描绘,表现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晓常识
【任务2】初读课文,概括课文节选部分每一章的主要事件。
第二章 第三章
①穷得没有家却说先前阔得多
②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③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
④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
①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
②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
③被“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
/
【目标二】鉴赏文中精妙的语言描写
【情景】《阿Q正传》不仅在典型化、结构艺术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典范,而且在文学语言上,语言运用得如此准确、生动、精练和富有独创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所罕见的。它的语言的哲理性、讽刺性、形象性相互统一融合,可谓是一场语言的盛宴,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令人惊叹。
【任务】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一场打斗,双方皆胜。“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的目的;而阿Q也“得胜”了,虽然实际上被欺侮,但精神上毕竟也胜利了,因为他认为是老子被儿子打了,他也占了上风。一个词语,两种讽刺,真是十分巧妙。
(2)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表面上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阿Q赢钱本该是幸运的,但实际上表明,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蒙”,承蒙,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形象地刻画出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都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而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了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目标三】赏析阿Q的人物形象
【情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的。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任务】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有些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2)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填写下面的表格。
次 序 事 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闲人嘲讽癞疮疤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参与赌钱被打
和王胡较量被打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打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自己打自己嘴巴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骂,等待挨打
自欺欺人
腹诽战术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畏强凌弱
忘却屈辱
(3)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一方面,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
另一方面,他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
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他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
(4)阿Q生平遭受了哪两件屈辱事?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事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件屈辱事: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
第二件屈辱事: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原因:
①这两次挨打都是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
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5)小说中写阿Q调戏小尼姑有什么用意?
调戏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他把所受的屈辱都怪在小尼姑身上,通过调戏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炫耀自己强大的一面。
(6)阿Q的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试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是指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节选)(二)
理解《阿Q正传》的创作目的,能评价“精神胜利法”的深刻内涵
【任务】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 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
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
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思路点拨】
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动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鲁迅先生自己的一些文章,如《〈呐喊〉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透露了一些作家的创作意图。
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中寻找答案。
从鲁迅作品的选材角度思考。
从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担当角度探究。
从对鲁迅的研究文章中寻找答案。
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在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注意要辩证的看问题,要有理性思维的方式,不能因为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而攻击别人;阐发自己的观点要言之成理。
1.《阿Q正传》创作动机探究
鲁迅的《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参考范例: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又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他在谈到《阿Q正传》的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
“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2.说不尽的阿Q——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
观点一 “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中国下层民众所特有的一种“劣根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于是,他们便形成一种“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的畸形变态的心理,追求精神上的胜利。同时,他们又以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无数同阿Q一样的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不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最终,“精神胜利法”成为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观点二 “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
许多外国评论家谈到阿Q时都指出过,外国人处于弱者和劣势的情况下,也有不少像阿Q那样的,因此“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从深层次来看,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对于自己的失败,不是正视认可,总结造成这种失败的因素,而是借助主观的想象,在思想上替自己的失败进行宽解、疏导和自我说服,借此消除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精神、感情上的对立与冲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可见,“精神胜利法”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观点三 “精神胜利法”是人们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也是人们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安慰。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陷入困境,心理、情感会处于失衡状态。长期的心理和情感失衡,会让人的心理、性格畸形发展。因此,常常需要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调节这种失衡。事业失败时,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今天的困境,我们相信明天会好起来;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都是“精神胜利法”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合理运用“精神胜利法”,有利于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摆脱困境,走出绝望,走向成功。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