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秦腔》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理清文章脉络
2.赏析文章场面描写的手法
3.评析文章流露的情感,评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理清文章脉络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长篇小说有《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
识作者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倾向于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知背景
此文创作于1983年。秦腔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陕西及西北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在西北这块土地上,秦腔已经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人民生命的五大要素。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作者对秦腔和秦川之地人民生活都饱含热爱,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色的散文,此文即是其一。
【任务2】自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读第四段,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
从演员的角度
①演员的来源以家庭为主,在秦腔面前家庭成员之间人人平等,进一步表明秦川人喜爱秦腔的程度之深。
②写演员排演的艰辛,夏天蚊子多,冬天寒冷,但演员们热情不减,衬托对秦腔的热爱。
一
【情景】秦腔是秦人之腔,是秦地人民的精神血脉。它不仅代表着秦地的民情风俗,更给我们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它既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地方戏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并且这种精神、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扩散。
从观众的角度
①排演时观众的年龄跨度大、观看时间长,写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
②观众有的“抓住窗台死不滚去”,有的“偷拿了红薯、土豆”“给演员作夜餐”,“月儿偏西”孩子们还在“弯腰踢腿”,生动地展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之深。
二
(2)读第五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渲染出秦腔演出前的热闹场景。
①占位之早,观众之多;
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
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
④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
⑤内外相互拥挤,喊声、骂声、哭声一片。
(3)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秦地:辽阔、厚重、生机勃勃。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
秦人:粗犷、朴实、豪放。
(4)为什么说秦腔是秦川人“大苦中的大乐”?
秦川的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给他们辛苦劳累而又刻板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乐趣,熨平了心中愁苦的皱纹,所以说秦腔是秦川人“大苦中的大乐”。
特点
【目标二】赏析文章场面描写的手法
【情景】本文场面描写雄浑阔大,如作者写自己听到土屋的窗口飘出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由于这一情景置放在“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这样一个背景下,飘出的秦腔便充满了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文中细节描写多用繁笔、工笔描绘,以写实的笔调多角度多方位铺叙秦腔艺术的戏态人情,或山川风俗,或人心世态,或喜怒哀乐,多精雕细刻进行细部勾勒,又加上恰当地运用夸张修辞和铺排手法,使读者对秦腔有了一种全面、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任务1】读第六段,作者是怎样表现演员表演技艺高超的?
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法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的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摇交互进行,动静结合,技艺妙绝;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
【任务2】简要概括文章是如何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
通过对排演的情景描写,搭建戏台的过程、看戏时的盛况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酥爽的感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运用情景描写和细节描写。
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二字来加以概括。
【目标三】评析文章流露的情感,评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任务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①秦地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可以涤荡尽身心困乏。
②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喜怒哀乐得以表达。
【任务2】在当下,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年青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式微;传统工艺刺绣,如今因找不到“接班人”而面临失传……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手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这十分可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从内容到形式一成不变,因为再有耐心的观众,也不愿意一辈子只看一部与时代脱节的旧戏。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真正“火”起来。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观点一:
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
传统艺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京剧,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影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上,有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内容无不经过精心设计,尤其是直播内容,突破了以往宣传视频的套路,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容。恰如麦克卢汉那句名言“媒介即讯息”,内容必须符合传播工具的特征,才能发挥出优势效应。
观点二:
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
青年一代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棋琴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于汉服唐装的余韵里……传统文化和艺术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是地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非物质层面的。要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让它们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
观点三:
作者以一种带有野性的朴素笔触,绘形绘色地写出了秦腔的产生、特点,通过对秦川人喜爱、痴迷秦腔的程度,以及秦腔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营造出一个独特的具有浓郁风情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对秦川文化的领悟,并在对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