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节选) 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茶馆》(节选) 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15:1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茶馆》(节选)(一)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鉴赏剧中的京味语言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识作者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知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一批老艺术家也重新焕发了青春,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做出贡献。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从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晓常识
茶馆
第二幕: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茶馆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 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的历史趋势。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茶馆
课文选取部分,主要写了戊戌变法时期裕泰大茶馆内发生的三件事:
【任务2】自读课文,说说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发生在茶馆内的哪些事?
刘麻子说媒,康顺子被卖给庞太监;
秦仲义收租,要办厂搞维新,与庞太监唇枪舌剑;
常四爷谈国事被抓。
【目标二】鉴赏剧中的京味语言
【任务1】如何理解马五爷“我还有事,再见”的含意?
①划清界限,表面客气实则趾高气扬,充分显示出假洋鬼子神气十足的傲慢劲儿。
②说“再见”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借用从洋人那里学来的虚伪的习惯用语,以壮声威。
【情景】《茶馆》的人物语言充分显示出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造诣。老舍说:“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
【任务2】“秦庞斗嘴”的语言尤为精彩,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潜台词,试分析这段对话,读出每句话的弦外之音。
(1)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秦仲义听出敌意,先是礼数周到喊一声“庞老爷”,继而假装关心庞老爷的心情状态,表面是应酬和讨好,实则暗讽,“这两天”背后是说你只是暂时安稳,前些日子你也有惶惶然的时候,不要太得意,高兴得太早。
(2)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庞太监自然听出其中含意,尤感不痛快,开口谈国事,一个“那还用说吗”表示应答和回击,派头十足,以谭嗣同问斩一事炫耀保守派的胜利,“天下太平了”意即我不仅是这两天安顿,以后我都安顿。随后又提出警告,开始放狠话,言外之意是谁敢支持维新派,谭嗣同就是下场,警告秦仲义不要步维新派后尘。
第一回合不分伯仲,庞太监见警告无效,退一步寻求新的攻击点,以经济实力为借口发动进攻,提醒秦仲义如果不老老实实学聪明点,那点财产怕是都不保。
秦仲义接受了警告,但不服软,不畏惧。“知道”一方面是知道变法掉脑袋,但他还讲维新,表示他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是早就知道自上而下的变法长不了,还是认为实业救国才是良策,不理会庞太监的含沙射影,让庞太监有点儿悻悻然,因为变法的失败没影响秦仲义发财。
(3)我早就知道!
(4)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任务3】作者为何在第一幕结尾处加上一句“将!你完啦!”?
这句话是作者有意加在结尾,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尾,同时也达到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
《茶馆》(节选)(二)
1.鉴赏剧中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
2.把握戏剧冲突
【目标一】鉴赏文中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
【任务1】思考:节选部分中出现的人物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
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如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
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李三、小妞、乡妇、老人等。
【情境】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任务2】请结合人物言行,分析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形象特点。
①王利发:作为大茶馆的掌柜,既有老实、善良,力图适应各种环境以求生存的一面,如悄悄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背景,劝他说话“留点神”;劝众茶客“莫谈国事”;对喝蹭儿茶的唐铁嘴的态度等。
又有自私、精明、圆滑以求保全自己的一面,如对秦仲义的奉承,对涨房租的搪塞;又如在给乡妇烂肉面问题上,既称赞常四爷“积德行好”,又说“这路事儿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并询问秦仲义的意见,两面讨好等。
这种性格是由于家教“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使然,更是由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和茶馆掌柜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王利发
②常四爷:对神气十足的二德子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在全茶馆的人司空见惯,对刘麻子给太监买老婆不置一词的时候,只有他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加以指责;对乡下人卖儿卖女现象的关注,对洋货充斥的感叹,以及“我看哪,大清国要完”的忧虑,都表明他是一个耿直、正派,看不惯社会丑恶,富有爱国之心的人。
常四爷
③秦仲义:是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对王利发,摆出东家的态度;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表示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颇有些自命不凡——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与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庞太监针锋相对等,处处显示着他的身份地位与性格特征。
秦仲义
【目标二】把握戏剧冲突
【任务1】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把握选文的戏剧冲突。
(1)既然秦仲义与常四爷对社会现状的认识一致,那二人的冲突又说明什么呢?
二人是在救国的方向、路线和目标上有分歧,思想矛盾。
在秦仲义看来,常四爷的施善举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无谓行为,没有见识。
在常四爷的眼中,像秦仲义这样的实业家虽有雄心但却不免冷血,理想太大而不切实际。
【情境】剧中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矛盾事件,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暴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腐朽。小茶馆,大社会,揭示了腐朽的旧时代必然被埋葬,黑暗的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2)请谈一谈秦仲义与庞太监的斗嘴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这场斗嘴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庞太监占了上风,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击败对手,对手主动弃权并不是认输而是不屑。
秦仲义以退为进,嘴上自谦,但心中自负,没有输掉气势;庞太监明强实弱,对秦仲义虽恨却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畏惧三分,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以他愤愤不平,对手已经走远了,还要射上一箭,捞足面子,感叹“年头真是改了”。
(3)“秦庞斗嘴”让一直噤若寒蝉的茶客忍不住谈起国事来,在“茶客议论”的对话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呢?
这里的茶客群像不容忽视,他们胆小怯懦,冷血无情,无聊乏味,苟且偷生,对为国奋斗的变法者不仅不同情,反而误解尤深,甚至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主张,以为他们是乱打乱闹捣鬼,扰乱他们的生活秩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即脱离群众。
他们目光短浅,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懒惰颓废,只要铁杆庄稼保住,哪怕被克扣一大半也不愿反抗,更不愿奋斗,奉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寄生哲学,认为维新派主张“自谋生计”是心眼狠毒的表现。
所以变法革命是无法唤醒这帮愚昧麻木、自私颓丧的群众的,这群没有同情心又胆小懦弱的人不仅无法救国,反而会蛀空清朝,而大清国的覆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任务2】小组讨论:这篇戏剧的戏剧冲突与以前学过的《雷雨》的戏剧冲突有何不同?
《雷雨》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周、鲁两家的冲突,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该剧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具体、针锋相对的冲突,而是人与时代的冲突,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本文节选部分描写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时代,在表面看似生意兴隆的裕泰大茶馆里,却笼罩着一种凄惨、冷酷的气氛。破产农民康六被迫将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宫里的太监庞总管;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进监狱;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唇枪舌剑。第一幕,暗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宫廷生活的腐败与荒淫,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爱国者惨遭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