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第二单元对环境的察觉拔高培优训练试卷(浙教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16七下·浙江期中)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2.如图所示,光滑桌面上放有两个光滑固定挡板OM、ON,夹角为60°。 角平分线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P和Q,某同学给小球P一个速度,经过挡板的一次或多次反弹后恰能击中小球Q,假如不允许小球P 直接击中Q,小球的大小不计,也不考虑 P 球击中O点时的情况,该同学要想实现上述想法,可选择的小球P运动的路线有 ()
A.2条 B.4条 C.6条 D.8条
3.(2018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不同碗中盛不同的水,然后演奏者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碗,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敲击不同的碗,音调不一样
B.不同力度敲击相同的碗,音调是一样的
C.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震动发声的
4.如图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A.f=10cm B.f=5cm C.f=8cm D.f=12cm
5.(2023七下·金华期中)手电筒发出的光竖直向下照射到一个空烧杯底部,光线投射到烧杯底部形成一个圆形光斑(如图中虚线所示),若再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时,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如图中的( )
A. B. C. D.
6.(2021七下·嵊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 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蜡烛向左移动5厘米,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45厘米刻度处,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15厘米,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7.(2019七下·温州期中)如图所示,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中央趴着一只青蛙;若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2023七下·金华期末)小义在家中用大小相同的象棋及网格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象棋在透明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与a位置重合(如图甲)。随后又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到如图乙位置。有关本实验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象棋的成像位置是b
B.人眼应在玻璃板后的a位置这侧观察像的位置
C.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D.若将光屏放在a位置,象棋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上
9.(2019七下·绍兴期中)如下图所示,一束与水平方向成40°角的入射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的光斑的移动方向(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不移动 D.无法判断
10.(2019七下·温州期中)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2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11.夜晚,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反射的光,就能及时避让.如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13.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不能为0°
14.(2023七下·柯桥期末)亚洲第一座兆瓦级规模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位于北京,其中一项关键技术如图所示,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即平面镜),每一个定日镜都由自动装置控制,能绕O点转动,以便准确的将太阳光反射后会聚到高处的接收器上。现有束太阳光最初沿图中的AO方向照射到定日镜M上,反射光沿0B方向射到接收器上,一段时间后,这束太阳光在纸面内沿逆时针方向转过20°后照射到定日镜M上的0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定日镜都是平行摆放的
B.定日镜与地面的夹角会随太阳光的强弱变化而变化
C.定日镜沿逆时针方向转过10°,仍能将光反射到接
D.该装置聚焦太阳光使用的光学原理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同
15.(2023七下·东阳期末)文具市场上流行着一种红色透明遮挡板,将它覆盖在写有题目(黑字)和答案(红字)的白纸上,能达到”看见题目”而”看不见答案”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字反射红光,被遮挡板全部吸收,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
B.黑字反射所有色光,红光透过遮挡板,所以能看见黑字题目,
C.遮挡板吸收了白纸和答案反射的红光,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
D.若换用蓝色透明遮挡板观察白纸,会同时看到黑字题目和答案
16.(2023七下·平湖期末)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其中∠AOB=∠AOC,则AO、BO、CO三束光中( )
A.AO是入射光 B.BO是入射光
C.CO是入射光 D.三束光线都可能是入射光
17.(2023七下·余杭期末)如图所示是课本上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M上,纸板由可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纸板上的直线ON始终垂直于镜面。小金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O是AO的反射光线
B.经过该次实验,可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
C.倾斜纸板使ON不垂直于镜面,无法证明光的反射定律
D.以ON为轴向后旋转纸板F,反射光线将消失
18.(2023七下·兰溪期中)如图光的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小吴画了4张图,其中错误的是( )
A.我们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B.渔夫叉鱼
C.室内人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色
D.近视眼的矫正
19.(2023七下·金华期中)下图分别表示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
A.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
B.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
C.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
D.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
20.(2023七下·金华期中)日晷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来确定当时的时间,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下列现象与日晷中的指针影子形成原理相同的( )
A.玻璃幕墙光污染
B.雨后的彩虹
C.月食的形成
D.露珠下的叶脉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9分)
21.(2022七下·仙居期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眼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 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眼镜矫正。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 (选填 “①”或“②”)。
(3)长时间用眼后,会使眼睛干涩,有的同学喜欢用眼药水缓解。下 列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是 。
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22. 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跳出教室,直奔食堂.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
(1)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
(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 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 形成的.
23.如图甲所示为电影放映机,其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为了让观众看到清晰的实像,胶片到透镜的距离u与焦距f之间的关系是 ,要使银幕上的像更大,在放映机远离银幕时,要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调 (填“大”或“小”)一些。白色银幕是为了 (填“反射”或“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24.一个人站在河边,能看到对岸一棵树在水中的倒影,当人从河岸边后退6m 时,恰好不能看到树的整个倒影,如图所示。 若人身高1.5m,河岸高出水面1m,河宽40m,则树高为 m。
25.早晨,阳光以接近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m/s照到地球,当与地面的夹角为40°时,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如图所示),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 ,反射光线正好经过点O,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射光将向 (填“A”或“B”)侧移动。
26.(2021七下·西湖期中)小明用凸透镜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甲)时观察到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看到邮票下方红色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是因为这些字 (选填“吸收”、“反射”)了红光。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乙),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后放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7.(2023七下·柯桥期末)小柯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知识,认为可以将如图1所示的凸透镜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分析。
(1)凸透镜上半部分可以看做图2中的 。
(2)小柯了解到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由此推测,一束单色光经如图3所示的三棱镜折射后,其出射光线最有可能的是 。
(3)如图4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后侧光屏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10分钟后,小柯测量了光屏上不同区域的温度,温度最高的区域位于 。
28.(2023七下·瓯海月考)
(1)图①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2)如图②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如图③所示,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4)如图④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9.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
(3)小明发现实验中所用的激光垂直照在光屏上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直线,这样使实验中更容易观察光路。他很好奇这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拆开激光笔。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30.某科学学习小组选择如图 (a)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玻璃、水晶制作而成)。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长短)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a)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 (填字母)。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b)甲、乙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 。
(2)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长短)与透镜的 的关系”。
31.(2022七下·诸暨期末)如图为教材中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
(1)为确定蜡烛1 (点燃的蜡烛)在A中所成像的位置,小敏取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图中A应选用 (选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在实验过程中,小敏在水平桌面上不管怎么移A后的蜡烛2,像总比蜡烛2高些,其可能的原因是 ;如果此实验是白天在朝南的窗台边的桌子上做,则蜡烛1(点燃的蜡烛)最好放在 (选填 “南”或“北”)边。
(2)将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下图中的 。
32.(2022七下·定海期末)根据图示,说说人闻到蛋糕香味的过程。
(1)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 产生信息。
(2)这些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 ,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2分)
33.(2023七下·常山期末)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______,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甲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甲和乙的位置,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1)该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填写步骤②______中的正确操作。
A.移动丙靠近乙 B.移动丙远离乙
C.移动乙靠近丙 D.移动乙远离丙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请判断该同学是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并说出理由 。
34.(2023七下·金华期末)某班同学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图甲)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在光屏上看到了不同烛焰的像。他们不可能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有 。(用图乙中的字母表示)
(2)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像在光屏的最上方”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① ;② 。
(3)发现问题并解决后,部分小组的实验记录如表:
小组 实验序号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A组 1 倒立、缩小的像 30 15
2 倒立、等大的像 20 20
B组 1 倒立、缩小的像 25 16.8
2 倒立,等大的像 20 20
C组 1 倒立、等大的像 20 21
2 倒立、放大的像 15 30
【交流】三组同学探究成等大实像规律时,A、B两组同学发现像距等于物距,C组同学则发现像距略大于物距。除了用刻度尺测量时会有误差 时会出现偏差。
35.(2023七下·兰溪期中)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小明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 1 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 cm;
(2)小明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3)如图3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 的实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左移动,移动距离s′ s。(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完整,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四、解答题(第36题3分,第37题每空1分,共9分)
36.(2022七下·浙江期中)“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图甲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 自直线方向上的。
【资料2】如图乙所示,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光学知识对“海市蜃楼”现象做出解释。
37.(2021七下·金华月考)仔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1708年,英国人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19公里外正在发射的炮弹,经过多次测量看到炮弹发射时发出的光和听到的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首次计算出声速为343m/s。
资料二: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这是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了圆满胜利。“嫦娥五号”实现了全任务全过程飞行状态可视化监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任务段的显示需求,自由变换显示场景和画面,直观展示探月任务状态。一些任务执行的细节,包括月壤采样的钻取和表取等,我们在地面都可以全程监控到,相当于地面监控人员的一双眼睛。”
(1)资料一中测定时对时间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2)资料一中这种测量声速方法是在忽略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的前提下, 测量结果略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的声速。
(3)利用“声呐” (即超声波)技术能否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
(4)“嫦娥五号”在月球上通过电磁波将显示场景和画面传回地面,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 传播速度为 m/s。
(5)“月壤”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解答】小聪看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放大镜的1倍焦距之内,当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小亮应使放大镜远离花朵,像在放大镜和小亮眼睛之间。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小球P击打在固定挡板上,反弹后再与小球Q碰撞,P与ON碰撞反弹后再与Q碰撞有两条路线,P与OM碰撞反弹后再与Q 碰撞,也有两条路线,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小球先与挡板OM碰撞反弹后直接击中小球Q,如图甲所示;
小球先与挡板ON碰撞,反弹后直接击中小球Q,如图乙所示;
小球先与挡板OM碰撞,反弹后再与挡板ON 碰撞,反弹后再击中小球Q,如图丙所示;
小球先与挡板ON碰撞,反弹后再与挡板OM碰撞,反弹后再击中小球Q,如图丁所示。
小球P有4条路线可间接击中小球Q.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有三要素,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即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除此之外,响度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越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解答】A、碗中装有不同体积的水,敲击时碗和水振动发出声音,碗中装的水越少,振动的频率就越高,音调就越高,反之,水越多,音调越低,因此敲击不同的的碗,音调不一样,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用不同力度去敲碗,碗和水的振动幅度不同,但是频率仍然相同,因此音调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响度,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因此碗的材质不同,敲击时的音色自然就不同,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碗和水振动发声的,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再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点发出的光在主轴上成像,那么应该为实像。因为OA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靠拢法线偏折,因此烧杯底部成的光斑会变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进而判断蜡烛移动后成像的特点。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肯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蜡烛向左移动5cm,此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则光屏应该向左移动适当距离,故B错误;
当物体成缩小的实像时,u>2f,f2f,f<15cm<2f,解得:7.5cm当蜡烛向右移动15cm时,此时u=30cm-15cm=15cm,v=15cm+15cm=30cm,正好与原来的物距和像距相反。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且是放大的,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天空中的物体反射到井中的光线较少;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变小 , 可以有更多的光线射入青蛙眼中。
【解答】当井里灌满水后 , 天外物体反射的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 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青蛙的视野范围更大。
A、图中光线没有发生偏折现象,A不合题意;
B、图中光线是由青蛙的眼睛发出的 , 而不是天外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不合题意;
C、图中光发生折射时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 , 不符合光的折射规律 , C不合题意;
D、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并且物距等于像距,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解答】A.物距等于像距,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故在a点;
B.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为光的反射,故需在像物同侧的位置观察;
C.透明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D.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会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作图分析即可。
【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会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水面变高后,由于入射点发生了变化,放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所以,两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据此作图如下:
,
由图可知,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的光斑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 分析解答: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的像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的像在2倍焦距之外;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物等大,且到透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 光屏上不会出现物体的像 , 但从物体的异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透镜越远,光屏上的像离透镜越近 。
【解答】A、B、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物等大,且到透镜的距离相等,由图可以看出,u与v相等时,u=v=2f=20cm时,则f=10cm , A、B不合题意;
C、u=15cm时,f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处移动到处的过程中,u>f,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逐渐变ih ,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光线入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两次反射的光路如图,可以看到,最后的反射光线CD与入射光线AB平行;
故选A。
【分析】首先知道入射光线射到自行车尾灯上,要经过两次反射;其次,根据自行车尾灯是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组成。
12.【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知,当u>f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圆柱体的右边Q在f和2f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圆柱体的左边P在2f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且右边的像距比左边的像距远,符合要求的只有图B;
故选B。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应用。
13.【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光屏能够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原来可以看到的反射光线消失了,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B正确;
C.将同一只激光灯发出的光线沿反射光线的路径反向射向平面镜,我们会看到它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完全重合,这说明“光路可逆”,故C错误;
D.当入射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此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入射角为0°;此时反射光线垂直镜面原路返回,即反射角也为0°,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
a.定日镜是平面镜,太阳光在定日镜上发生镜面反射;
b.光的反射规律为: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c.太阳光在纸面内沿逆时针方向转过20°,反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了20°,由光的反射规律即可推断法线在纸面内转过的角度即为定日镜M转过的角度。
【解答】
A、太阳光在定日镜发生光的镜面反射,由图知,反射光线不平行,所以这些定日镜的镜面不是平行的,故A错误;
B、太阳光照射到定日镜上,反射光射到接收器上,与太阳光的强弱无关,故B错误;
C、太阳光在纸面内沿着逆时针方向转过20°后照射到定日镜M上的O点,其反射光仍沿OB方向射向接收器,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增加20°,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和入射角各增加10°,法线沿逆时针方向转过10°,又因为法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定日镜M将以O点为轴沿逆时针方向转过10°,故C正确;
D、定日镜是平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而凸透镜成像是利用了光的折射,两者原理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而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所决定。物体的颜色由其所反射的色光决定。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而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
【解答】A. 因为白纸和红字都反射红光,透过遮挡板,只能看到一张红纸,不能看清白纸上的红字,故A错误;
B. 黑字吸收所有色光,因为白纸和红字都反射红光,透过遮挡板,所以能看见黑字题目;故B错误
C. 遮挡板透过了白纸和答案反射的红光,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 ,故C错误;
D. 若换用蓝色透明遮挡板观察白纸,蓝色透明遮挡板只能透光蓝光,白纸是蓝色的,会同时看到黑字题目和答案。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A.AO是入射光线,则OB(OC)是反射光线,OC(OB)是折射光线,符合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故A正确;
B.若入射光线为BO,OA为折射光线,则BOC的平分线即法线与OA是重合的,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B错误;
C.若入射光线为CO,OA为折射光线,则BOC的平分线即法线与OA是重合的,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C错误;
D.BO,CO为入射光线,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7.【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a.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b.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c.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A.BO是反射光线;
B.多次试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
C.ON不垂直于镜面时,反射光线往外面了,无法再观察;
D. 以ON为轴向后旋转纸板F,反射光线不消失,只是观察不到。
故答案为:C
18.【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A.人们看清不发光的物体需要该物体反射光;
B.光的折射会使人们在水中看到像位置偏高;
C.光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D.近视眼指成像在视网膜之前;
【解答】A. 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利用了光的反射;
B.渔夫叉鱼利用光的折射,空气中的折射角要大于水中的入射角,故其错误。
C.空气和玻璃为两种不同的介质会发生折射;
D.近视眼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B
19.【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得成像砸视网膜的前面,应该佩戴凹透镜;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使得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应该佩戴凸透镜;
【解答】 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 ,说明此人患有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得成像砸视网膜的前面,应该佩戴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具有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B.
20.【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日晷中的指针影子形成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
A.玻璃幕墙光污染,原因为光的反射,故A不合题意;
B.雨后的彩虹,形成原理为光的色散,故B不合题意;
C.月食的形成,形成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
D.露珠下的叶脉,形成原理为光的折射,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1.【答案】(1)凸透;倒立缩小
(2)②
(3)A;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考查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科学用眼等基础知识,比较简单,需要明确:眼球中物象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就会使晶状体的曲度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径变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可以戴凹透镜来纠正。
【解答】(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纠正。故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②。
(3)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有害,不支持使用眼药水。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支持眼药水使用。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有害,不支持使用眼药水。
故选AC。
22.【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7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11,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9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 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故答案为:(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分析】图中的1睫状体,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半规管,9耳蜗,10鼓室,11鼓膜.
23.【答案】f<2f;小;反射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分析解答;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电影放映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胶片为物体,那么胶片到透镜的距离:f(2)要使银幕上的像更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像距,即在放映机远离银幕时,要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调小;
(3)白色银幕是为了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24.【答案】8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根据题目的描述作出几何图形,根据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分析计算。
【解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CH为河面,FF’为人高,AB为树高,△COB′、△OGH和△GFF’相似,则每个三角形的直角边之比为一定值,
则
又因为
则即OH=4m,
而CO=40m-4m=36m,
又因为4,所以
故
25.【答案】3×108;100°;A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传播速度解答;
(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和入射角之和等于90°,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反射光的位置变化。
【解答】(1)早晨,阳光以接近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108 m/s照到地球;
(2)当与地面的夹角为40°时,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则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5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50°+50°=100°。
(3)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逐渐增大,入射角逐渐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减小,即反射光线向A侧移动。
26.【答案】虚;反射;近视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u(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根据描述确定光线会聚还是发散,进而确定眼镜的种类。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邮票上的文字是正立的,因此小明用凸透镜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甲)时观察到的是虚像。
(2)看到邮票下方红色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是因为这些字反射了红光。
(3)向后移动光屏后像变清晰,即放入眼镜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了,那么眼镜为凹透镜,也就是近视眼镜。
27.【答案】(1)甲
(2)A
(3)A上方
【知识点】光的色散;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
(1)凸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结合图片可判断其形状特点;
(2)根据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判断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折射方向;
(3)光的色散实验——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红光外侧有红外线,紫光之外有紫外线,根据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做出判断。
【解答】
(1)凸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如果将其分解开,上下两端都类似于三棱镜,所以凸透镜上半部分可以看作图2中的甲。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向主光轴偏折,即光线会向凸透镜较厚的一侧偏折,因此,一束单色光经图3中的三棱镜折射后,其出射光线最有可能的是A。
(3)图4中,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发生光的色散,其中红光外侧(A点外侧)有红外线,红外线热效应强,因此,过一段时间,A点外侧的区域温度高于其他位置。
28.【答案】(1)
(2)
(3)
(4)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完成作图;
(2)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解答;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4)根据凹透镜的特殊光线解答。
【解答】(1)①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它们的交点为像点S';
②通过像点S’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这条直线上镜面另一侧找到对应的发光点S;
③将发光点S与入射点连接,从而得到对应的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①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①通过入射点作垂直界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上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
②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4)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
②射线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29.【答案】(1)漫
(2)等于
(3)会聚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线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2)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数量关系解答;
(3)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会聚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30.【答案】(1)A、C;短
(2)材料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的器材。根据甲与乙图,分析凸透镜的焦距与凸度大小的关系;
(2)根据A、B两图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1)探究“凸透镜的焦距(长短)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应该控制透镜的材料相同而改变凸度,故选AC。根据甲、乙两图可知,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2)根据图片A、B可知,两个透镜的凸度相同而材料不同,那么探究“凸透镜的焦距(长短)与透镜的材料的关系”。
31.【答案】(1)薄玻璃板;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南
(2)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半透明的玻璃板,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它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从而找到前面蜡烛像的位置。当平面镜与桌面不垂直时,像可能成在桌面上方,也可能成在桌面下方,总之蜡烛不能与像完全重合。在实验过程中,物体越明亮,背景越暗,所成的像越清晰。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1)为确定蜡烛1 (点燃的蜡烛)在A中所成像的位置,小敏取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图中A应选用薄玻璃板。在实验过程中,小敏在水平桌面上不管怎么移A后的蜡烛2,像总比蜡烛2高些,其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如果此实验是白天在朝南的窗台边的桌子上做,则蜡烛1(点燃的蜡烛)最好放在南边,这样蜡烛最明亮,而屋内的光线相对较暗,所成的像更清晰。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左右颠倒上下不变,则被研究的物体不能是左右对称的。在四个字母中,A、T和V都是左右对称的,只有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32.【答案】(1)嗅觉神经末梢
(2)大脑皮层嗅觉神经中枢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鼻腔内部的黏膜上有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刺激,能使人嗅到各种气味,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细胞,将香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
【解答】(1)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产生信息。
(2)这些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嗅觉神经中枢,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33.【答案】(1)刻度尺
(2)A
(3)能,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所测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3)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要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以及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则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
(2)步骤②的内容为: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丙靠近乙,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该同学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是: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4.【答案】(1)A、D
(2)烛焰位置太低;凸透镜位置太高
(3)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最清晰的像就测像距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物距是通过刻度尺直接测量出来的,肯定是准确的。但是清晰的像的位置是靠感觉确定的,肯定会存在较大的误差,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A、D都是正立的虚像,肯定不能成在光屏上。
(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蜡烛的火焰位置太低,根据成像的倒立性可知,此时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如果凸透镜的位置太高,那么光线的位置都偏上,则像成在光屏上方。
(3)三组同学探究成等大实像规律时,A、B两组同学发现像距等于物距,C组同学则发现像距略大于物距。除了用刻度尺测量时会有误差,还可能是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最清晰的像就测像距时会出现偏差。
35.【答案】(1)5
(2)蜡烛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
(3)倒立、放大的;大于
(4)D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可以通过太阳光测得,在白纸上的到最小最亮光斑时,此时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的是虚像;
(3)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所成像一定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4)光源发出的光沿各个方向射出。
【解答】(1)最小最亮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故焦距等于5cm;
(2) 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故蜡烛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不成像或虚像);
(3)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一定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两倍焦距以内移动,物距移动距离一定小于像距;
(4) 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 ,光还能透过 ,只是变暗了。
36.【答案】答题要素:①不均匀;②折射;③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或逆着折射光线;④虚像
满分示例:海面上空气温度不同,导致空气不均匀,光在其中发生折射。人在看海市蜃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海平面上空气温度不同,说明空气密度的不同,再根据光的折射的定义说明此时光传播方向的改变,最后根据人眼的成像情况说明看到的景象。
37.【答案】(1)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2)大于
(3)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3×108
(5)不适合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 电磁波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衍生发射的振荡粒子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电磁场,具有波粒二象性,其粒子形态称为光子,电磁波与光子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根据实际研究的不同,其性质所体现出的两个侧面。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电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为光速。
【解答】(1)资料一中测定时对时间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2)资料一中这种测量声速方法是在忽略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的前提下,测量结果略大于实际的声速。声音真实走过的时间应该是计算的时间间隔加上光的传播时间;
(3) 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光属于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 传播速度为3×108m/s。
(5)“月壤”中只有矿物质颗粒,没有空气,没有有机物腐殖质等物质,不适合植物生长;
故答案为:(1) 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2) 大于 (3) 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 3×108 (5) 不适合
1 / 1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第二单元对环境的察觉拔高培优训练试卷(浙教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16七下·浙江期中)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解答】小聪看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放大镜的1倍焦距之内,当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小亮应使放大镜远离花朵,像在放大镜和小亮眼睛之间。
故答案为:D
2.如图所示,光滑桌面上放有两个光滑固定挡板OM、ON,夹角为60°。 角平分线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P和Q,某同学给小球P一个速度,经过挡板的一次或多次反弹后恰能击中小球Q,假如不允许小球P 直接击中Q,小球的大小不计,也不考虑 P 球击中O点时的情况,该同学要想实现上述想法,可选择的小球P运动的路线有 ()
A.2条 B.4条 C.6条 D.8条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小球P击打在固定挡板上,反弹后再与小球Q碰撞,P与ON碰撞反弹后再与Q碰撞有两条路线,P与OM碰撞反弹后再与Q 碰撞,也有两条路线,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小球先与挡板OM碰撞反弹后直接击中小球Q,如图甲所示;
小球先与挡板ON碰撞,反弹后直接击中小球Q,如图乙所示;
小球先与挡板OM碰撞,反弹后再与挡板ON 碰撞,反弹后再击中小球Q,如图丙所示;
小球先与挡板ON碰撞,反弹后再与挡板OM碰撞,反弹后再击中小球Q,如图丁所示。
小球P有4条路线可间接击中小球Q.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2018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不同碗中盛不同的水,然后演奏者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碗,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敲击不同的碗,音调不一样
B.不同力度敲击相同的碗,音调是一样的
C.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震动发声的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有三要素,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即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除此之外,响度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越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解答】A、碗中装有不同体积的水,敲击时碗和水振动发出声音,碗中装的水越少,振动的频率就越高,音调就越高,反之,水越多,音调越低,因此敲击不同的的碗,音调不一样,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用不同力度去敲碗,碗和水的振动幅度不同,但是频率仍然相同,因此音调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响度,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因此碗的材质不同,敲击时的音色自然就不同,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碗和水振动发声的,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4.如图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A.f=10cm B.f=5cm C.f=8cm D.f=12cm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再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点发出的光在主轴上成像,那么应该为实像。因为OA故选C。
5.(2023七下·金华期中)手电筒发出的光竖直向下照射到一个空烧杯底部,光线投射到烧杯底部形成一个圆形光斑(如图中虚线所示),若再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时,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如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靠拢法线偏折,因此烧杯底部成的光斑会变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2021七下·嵊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 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蜡烛向左移动5厘米,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45厘米刻度处,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15厘米,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进而判断蜡烛移动后成像的特点。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肯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蜡烛向左移动5cm,此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则光屏应该向左移动适当距离,故B错误;
当物体成缩小的实像时,u>2f,f2f,f<15cm<2f,解得:7.5cm当蜡烛向右移动15cm时,此时u=30cm-15cm=15cm,v=15cm+15cm=30cm,正好与原来的物距和像距相反。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且是放大的,故D正确。
故选D。
7.(2019七下·温州期中)如图所示,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中央趴着一只青蛙;若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天空中的物体反射到井中的光线较少;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变小 , 可以有更多的光线射入青蛙眼中。
【解答】当井里灌满水后 , 天外物体反射的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 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青蛙的视野范围更大。
A、图中光线没有发生偏折现象,A不合题意;
B、图中光线是由青蛙的眼睛发出的 , 而不是天外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不合题意;
C、图中光发生折射时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 , 不符合光的折射规律 , C不合题意;
D、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3七下·金华期末)小义在家中用大小相同的象棋及网格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象棋在透明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与a位置重合(如图甲)。随后又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到如图乙位置。有关本实验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象棋的成像位置是b
B.人眼应在玻璃板后的a位置这侧观察像的位置
C.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D.若将光屏放在a位置,象棋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上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并且物距等于像距,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解答】A.物距等于像距,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故在a点;
B.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为光的反射,故需在像物同侧的位置观察;
C.透明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D.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故答案为:C
9.(2019七下·绍兴期中)如下图所示,一束与水平方向成40°角的入射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的光斑的移动方向(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不移动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会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作图分析即可。
【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会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水面变高后,由于入射点发生了变化,放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所以,两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据此作图如下:
,
由图可知,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的光斑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B。
10.(2019七下·温州期中)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2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 分析解答: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的像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的像在2倍焦距之外;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物等大,且到透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 光屏上不会出现物体的像 , 但从物体的异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透镜越远,光屏上的像离透镜越近 。
【解答】A、B、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物等大,且到透镜的距离相等,由图可以看出,u与v相等时,u=v=2f=20cm时,则f=10cm , A、B不合题意;
C、u=15cm时,f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处移动到处的过程中,u>f,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逐渐变ih ,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夜晚,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反射的光,就能及时避让.如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光线入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两次反射的光路如图,可以看到,最后的反射光线CD与入射光线AB平行;
故选A。
【分析】首先知道入射光线射到自行车尾灯上,要经过两次反射;其次,根据自行车尾灯是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组成。
12.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知,当u>f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圆柱体的右边Q在f和2f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圆柱体的左边P在2f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且右边的像距比左边的像距远,符合要求的只有图B;
故选B。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应用。
13.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不能为0°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光屏能够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原来可以看到的反射光线消失了,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B正确;
C.将同一只激光灯发出的光线沿反射光线的路径反向射向平面镜,我们会看到它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完全重合,这说明“光路可逆”,故C错误;
D.当入射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此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入射角为0°;此时反射光线垂直镜面原路返回,即反射角也为0°,故D错误。
故选B。
14.(2023七下·柯桥期末)亚洲第一座兆瓦级规模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位于北京,其中一项关键技术如图所示,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即平面镜),每一个定日镜都由自动装置控制,能绕O点转动,以便准确的将太阳光反射后会聚到高处的接收器上。现有束太阳光最初沿图中的AO方向照射到定日镜M上,反射光沿0B方向射到接收器上,一段时间后,这束太阳光在纸面内沿逆时针方向转过20°后照射到定日镜M上的0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定日镜都是平行摆放的
B.定日镜与地面的夹角会随太阳光的强弱变化而变化
C.定日镜沿逆时针方向转过10°,仍能将光反射到接
D.该装置聚焦太阳光使用的光学原理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
a.定日镜是平面镜,太阳光在定日镜上发生镜面反射;
b.光的反射规律为: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c.太阳光在纸面内沿逆时针方向转过20°,反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了20°,由光的反射规律即可推断法线在纸面内转过的角度即为定日镜M转过的角度。
【解答】
A、太阳光在定日镜发生光的镜面反射,由图知,反射光线不平行,所以这些定日镜的镜面不是平行的,故A错误;
B、太阳光照射到定日镜上,反射光射到接收器上,与太阳光的强弱无关,故B错误;
C、太阳光在纸面内沿着逆时针方向转过20°后照射到定日镜M上的O点,其反射光仍沿OB方向射向接收器,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增加20°,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和入射角各增加10°,法线沿逆时针方向转过10°,又因为法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定日镜M将以O点为轴沿逆时针方向转过10°,故C正确;
D、定日镜是平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而凸透镜成像是利用了光的折射,两者原理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3七下·东阳期末)文具市场上流行着一种红色透明遮挡板,将它覆盖在写有题目(黑字)和答案(红字)的白纸上,能达到”看见题目”而”看不见答案”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字反射红光,被遮挡板全部吸收,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
B.黑字反射所有色光,红光透过遮挡板,所以能看见黑字题目,
C.遮挡板吸收了白纸和答案反射的红光,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
D.若换用蓝色透明遮挡板观察白纸,会同时看到黑字题目和答案
【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而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所决定。物体的颜色由其所反射的色光决定。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而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
【解答】A. 因为白纸和红字都反射红光,透过遮挡板,只能看到一张红纸,不能看清白纸上的红字,故A错误;
B. 黑字吸收所有色光,因为白纸和红字都反射红光,透过遮挡板,所以能看见黑字题目;故B错误
C. 遮挡板透过了白纸和答案反射的红光,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 ,故C错误;
D. 若换用蓝色透明遮挡板观察白纸,蓝色透明遮挡板只能透光蓝光,白纸是蓝色的,会同时看到黑字题目和答案。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3七下·平湖期末)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其中∠AOB=∠AOC,则AO、BO、CO三束光中( )
A.AO是入射光 B.BO是入射光
C.CO是入射光 D.三束光线都可能是入射光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A.AO是入射光线,则OB(OC)是反射光线,OC(OB)是折射光线,符合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故A正确;
B.若入射光线为BO,OA为折射光线,则BOC的平分线即法线与OA是重合的,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B错误;
C.若入射光线为CO,OA为折射光线,则BOC的平分线即法线与OA是重合的,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C错误;
D.BO,CO为入射光线,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7.(2023七下·余杭期末)如图所示是课本上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M上,纸板由可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纸板上的直线ON始终垂直于镜面。小金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O是AO的反射光线
B.经过该次实验,可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
C.倾斜纸板使ON不垂直于镜面,无法证明光的反射定律
D.以ON为轴向后旋转纸板F,反射光线将消失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a.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b.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c.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A.BO是反射光线;
B.多次试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
C.ON不垂直于镜面时,反射光线往外面了,无法再观察;
D. 以ON为轴向后旋转纸板F,反射光线不消失,只是观察不到。
故答案为:C
18.(2023七下·兰溪期中)如图光的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小吴画了4张图,其中错误的是( )
A.我们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B.渔夫叉鱼
C.室内人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色
D.近视眼的矫正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A.人们看清不发光的物体需要该物体反射光;
B.光的折射会使人们在水中看到像位置偏高;
C.光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D.近视眼指成像在视网膜之前;
【解答】A. 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利用了光的反射;
B.渔夫叉鱼利用光的折射,空气中的折射角要大于水中的入射角,故其错误。
C.空气和玻璃为两种不同的介质会发生折射;
D.近视眼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B
19.(2023七下·金华期中)下图分别表示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
A.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
B.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
C.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
D.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
【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得成像砸视网膜的前面,应该佩戴凹透镜;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使得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应该佩戴凸透镜;
【解答】 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 ,说明此人患有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得成像砸视网膜的前面,应该佩戴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具有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B.
20.(2023七下·金华期中)日晷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来确定当时的时间,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下列现象与日晷中的指针影子形成原理相同的( )
A.玻璃幕墙光污染
B.雨后的彩虹
C.月食的形成
D.露珠下的叶脉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日晷中的指针影子形成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
A.玻璃幕墙光污染,原因为光的反射,故A不合题意;
B.雨后的彩虹,形成原理为光的色散,故B不合题意;
C.月食的形成,形成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
D.露珠下的叶脉,形成原理为光的折射,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9分)
21.(2022七下·仙居期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眼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 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眼镜矫正。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 (选填 “①”或“②”)。
(3)长时间用眼后,会使眼睛干涩,有的同学喜欢用眼药水缓解。下 列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是 。
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答案】(1)凸透;倒立缩小
(2)②
(3)A;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考查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科学用眼等基础知识,比较简单,需要明确:眼球中物象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就会使晶状体的曲度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径变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可以戴凹透镜来纠正。
【解答】(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纠正。故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②。
(3)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有害,不支持使用眼药水。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支持眼药水使用。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有害,不支持使用眼药水。
故选AC。
22. 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跳出教室,直奔食堂.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
(1)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
(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 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 形成的.
【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7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11,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9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 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故答案为:(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分析】图中的1睫状体,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半规管,9耳蜗,10鼓室,11鼓膜.
23.如图甲所示为电影放映机,其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为了让观众看到清晰的实像,胶片到透镜的距离u与焦距f之间的关系是 ,要使银幕上的像更大,在放映机远离银幕时,要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调 (填“大”或“小”)一些。白色银幕是为了 (填“反射”或“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答案】f<2f;小;反射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分析解答;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电影放映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胶片为物体,那么胶片到透镜的距离:f(2)要使银幕上的像更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像距,即在放映机远离银幕时,要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调小;
(3)白色银幕是为了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24.一个人站在河边,能看到对岸一棵树在水中的倒影,当人从河岸边后退6m 时,恰好不能看到树的整个倒影,如图所示。 若人身高1.5m,河岸高出水面1m,河宽40m,则树高为 m。
【答案】8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根据题目的描述作出几何图形,根据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分析计算。
【解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CH为河面,FF’为人高,AB为树高,△COB′、△OGH和△GFF’相似,则每个三角形的直角边之比为一定值,
则
又因为
则即OH=4m,
而CO=40m-4m=36m,
又因为4,所以
故
25.早晨,阳光以接近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m/s照到地球,当与地面的夹角为40°时,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如图所示),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 ,反射光线正好经过点O,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射光将向 (填“A”或“B”)侧移动。
【答案】3×108;100°;A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传播速度解答;
(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和入射角之和等于90°,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反射光的位置变化。
【解答】(1)早晨,阳光以接近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108 m/s照到地球;
(2)当与地面的夹角为40°时,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则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5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50°+50°=100°。
(3)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逐渐增大,入射角逐渐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减小,即反射光线向A侧移动。
26.(2021七下·西湖期中)小明用凸透镜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甲)时观察到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看到邮票下方红色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是因为这些字 (选填“吸收”、“反射”)了红光。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乙),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后放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虚;反射;近视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u(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根据描述确定光线会聚还是发散,进而确定眼镜的种类。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邮票上的文字是正立的,因此小明用凸透镜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甲)时观察到的是虚像。
(2)看到邮票下方红色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是因为这些字反射了红光。
(3)向后移动光屏后像变清晰,即放入眼镜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了,那么眼镜为凹透镜,也就是近视眼镜。
27.(2023七下·柯桥期末)小柯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知识,认为可以将如图1所示的凸透镜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分析。
(1)凸透镜上半部分可以看做图2中的 。
(2)小柯了解到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由此推测,一束单色光经如图3所示的三棱镜折射后,其出射光线最有可能的是 。
(3)如图4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后侧光屏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10分钟后,小柯测量了光屏上不同区域的温度,温度最高的区域位于 。
【答案】(1)甲
(2)A
(3)A上方
【知识点】光的色散;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
(1)凸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结合图片可判断其形状特点;
(2)根据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判断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折射方向;
(3)光的色散实验——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红光外侧有红外线,紫光之外有紫外线,根据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做出判断。
【解答】
(1)凸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如果将其分解开,上下两端都类似于三棱镜,所以凸透镜上半部分可以看作图2中的甲。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向主光轴偏折,即光线会向凸透镜较厚的一侧偏折,因此,一束单色光经图3中的三棱镜折射后,其出射光线最有可能的是A。
(3)图4中,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发生光的色散,其中红光外侧(A点外侧)有红外线,红外线热效应强,因此,过一段时间,A点外侧的区域温度高于其他位置。
28.(2023七下·瓯海月考)
(1)图①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2)如图②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如图③所示,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4)如图④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答案】(1)
(2)
(3)
(4)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完成作图;
(2)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解答;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4)根据凹透镜的特殊光线解答。
【解答】(1)①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它们的交点为像点S';
②通过像点S’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这条直线上镜面另一侧找到对应的发光点S;
③将发光点S与入射点连接,从而得到对应的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①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①通过入射点作垂直界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上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
②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4)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
②射线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29.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
(3)小明发现实验中所用的激光垂直照在光屏上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直线,这样使实验中更容易观察光路。他很好奇这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拆开激光笔。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答案】(1)漫
(2)等于
(3)会聚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线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2)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数量关系解答;
(3)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会聚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30.某科学学习小组选择如图 (a)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玻璃、水晶制作而成)。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长短)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a)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 (填字母)。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b)甲、乙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 。
(2)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长短)与透镜的 的关系”。
【答案】(1)A、C;短
(2)材料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的器材。根据甲与乙图,分析凸透镜的焦距与凸度大小的关系;
(2)根据A、B两图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1)探究“凸透镜的焦距(长短)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应该控制透镜的材料相同而改变凸度,故选AC。根据甲、乙两图可知,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2)根据图片A、B可知,两个透镜的凸度相同而材料不同,那么探究“凸透镜的焦距(长短)与透镜的材料的关系”。
31.(2022七下·诸暨期末)如图为教材中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
(1)为确定蜡烛1 (点燃的蜡烛)在A中所成像的位置,小敏取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图中A应选用 (选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在实验过程中,小敏在水平桌面上不管怎么移A后的蜡烛2,像总比蜡烛2高些,其可能的原因是 ;如果此实验是白天在朝南的窗台边的桌子上做,则蜡烛1(点燃的蜡烛)最好放在 (选填 “南”或“北”)边。
(2)将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下图中的 。
【答案】(1)薄玻璃板;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南
(2)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半透明的玻璃板,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它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从而找到前面蜡烛像的位置。当平面镜与桌面不垂直时,像可能成在桌面上方,也可能成在桌面下方,总之蜡烛不能与像完全重合。在实验过程中,物体越明亮,背景越暗,所成的像越清晰。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1)为确定蜡烛1 (点燃的蜡烛)在A中所成像的位置,小敏取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图中A应选用薄玻璃板。在实验过程中,小敏在水平桌面上不管怎么移A后的蜡烛2,像总比蜡烛2高些,其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如果此实验是白天在朝南的窗台边的桌子上做,则蜡烛1(点燃的蜡烛)最好放在南边,这样蜡烛最明亮,而屋内的光线相对较暗,所成的像更清晰。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左右颠倒上下不变,则被研究的物体不能是左右对称的。在四个字母中,A、T和V都是左右对称的,只有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32.(2022七下·定海期末)根据图示,说说人闻到蛋糕香味的过程。
(1)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 产生信息。
(2)这些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 ,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答案】(1)嗅觉神经末梢
(2)大脑皮层嗅觉神经中枢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鼻腔内部的黏膜上有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刺激,能使人嗅到各种气味,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细胞,将香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
【解答】(1)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产生信息。
(2)这些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嗅觉神经中枢,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2分)
33.(2023七下·常山期末)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______,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甲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甲和乙的位置,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1)该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填写步骤②______中的正确操作。
A.移动丙靠近乙 B.移动丙远离乙
C.移动乙靠近丙 D.移动乙远离丙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请判断该同学是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并说出理由 。
【答案】(1)刻度尺
(2)A
(3)能,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所测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3)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要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以及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则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
(2)步骤②的内容为: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丙靠近乙,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该同学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是: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4.(2023七下·金华期末)某班同学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图甲)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在光屏上看到了不同烛焰的像。他们不可能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有 。(用图乙中的字母表示)
(2)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像在光屏的最上方”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① ;② 。
(3)发现问题并解决后,部分小组的实验记录如表:
小组 实验序号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A组 1 倒立、缩小的像 30 15
2 倒立、等大的像 20 20
B组 1 倒立、缩小的像 25 16.8
2 倒立,等大的像 20 20
C组 1 倒立、等大的像 20 21
2 倒立、放大的像 15 30
【交流】三组同学探究成等大实像规律时,A、B两组同学发现像距等于物距,C组同学则发现像距略大于物距。除了用刻度尺测量时会有误差 时会出现偏差。
【答案】(1)A、D
(2)烛焰位置太低;凸透镜位置太高
(3)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最清晰的像就测像距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物距是通过刻度尺直接测量出来的,肯定是准确的。但是清晰的像的位置是靠感觉确定的,肯定会存在较大的误差,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A、D都是正立的虚像,肯定不能成在光屏上。
(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蜡烛的火焰位置太低,根据成像的倒立性可知,此时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如果凸透镜的位置太高,那么光线的位置都偏上,则像成在光屏上方。
(3)三组同学探究成等大实像规律时,A、B两组同学发现像距等于物距,C组同学则发现像距略大于物距。除了用刻度尺测量时会有误差,还可能是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最清晰的像就测像距时会出现偏差。
35.(2023七下·兰溪期中)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小明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 1 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 cm;
(2)小明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3)如图3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 的实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左移动,移动距离s′ s。(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完整,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答案】(1)5
(2)蜡烛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
(3)倒立、放大的;大于
(4)D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可以通过太阳光测得,在白纸上的到最小最亮光斑时,此时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的是虚像;
(3)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所成像一定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4)光源发出的光沿各个方向射出。
【解答】(1)最小最亮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故焦距等于5cm;
(2) 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故蜡烛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不成像或虚像);
(3)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一定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两倍焦距以内移动,物距移动距离一定小于像距;
(4) 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 ,光还能透过 ,只是变暗了。
四、解答题(第36题3分,第37题每空1分,共9分)
36.(2022七下·浙江期中)“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图甲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 自直线方向上的。
【资料2】如图乙所示,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光学知识对“海市蜃楼”现象做出解释。
【答案】答题要素:①不均匀;②折射;③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或逆着折射光线;④虚像
满分示例:海面上空气温度不同,导致空气不均匀,光在其中发生折射。人在看海市蜃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海平面上空气温度不同,说明空气密度的不同,再根据光的折射的定义说明此时光传播方向的改变,最后根据人眼的成像情况说明看到的景象。
37.(2021七下·金华月考)仔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1708年,英国人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19公里外正在发射的炮弹,经过多次测量看到炮弹发射时发出的光和听到的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首次计算出声速为343m/s。
资料二: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这是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了圆满胜利。“嫦娥五号”实现了全任务全过程飞行状态可视化监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任务段的显示需求,自由变换显示场景和画面,直观展示探月任务状态。一些任务执行的细节,包括月壤采样的钻取和表取等,我们在地面都可以全程监控到,相当于地面监控人员的一双眼睛。”
(1)资料一中测定时对时间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2)资料一中这种测量声速方法是在忽略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的前提下, 测量结果略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的声速。
(3)利用“声呐” (即超声波)技术能否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
(4)“嫦娥五号”在月球上通过电磁波将显示场景和画面传回地面,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 传播速度为 m/s。
(5)“月壤”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 。
【答案】(1)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2)大于
(3)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3×108
(5)不适合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 电磁波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衍生发射的振荡粒子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电磁场,具有波粒二象性,其粒子形态称为光子,电磁波与光子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根据实际研究的不同,其性质所体现出的两个侧面。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电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为光速。
【解答】(1)资料一中测定时对时间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2)资料一中这种测量声速方法是在忽略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的前提下,测量结果略大于实际的声速。声音真实走过的时间应该是计算的时间间隔加上光的传播时间;
(3) 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光属于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 传播速度为3×108m/s。
(5)“月壤”中只有矿物质颗粒,没有空气,没有有机物腐殖质等物质,不适合植物生长;
故答案为:(1) 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2) 大于 (3) 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 3×108 (5) 不适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