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19 15:36:3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生物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巴蜀同乡音,成渝一条心。”2023年夏季重庆多区县接连发生森林火灾,四川省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参与到极端高温干热天气下的抢险救灾行动。下列关于人在酷暑和火场环境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大量排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K+
B. 长时间高强度作业,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一般不会引起pH明显下降
C.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的能力,因此在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一定不会引起体温升高
D.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各种理化性质的稳态
2. 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饮酒过多导致脑干中的语言中枢受损而出现语无伦次的症状
B.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C. 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D. 神经元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功能
3. 下图为某段神经纤维示意图,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按图示连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中的灵敏电流计在静息电位状态下不会发生偏转
B. 兴奋传到b处时,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
C. c处动作电位最大时,膜内Na+浓度仍然比膜外低
D. d处产生动作电位时,与右侧相邻部位间会形成局部电流
4. 如下图为两个神经元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①到④为相关结构或者物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存在于所有动物体内 B. ②为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等
C. ②可由突触前膜释放,属于主动运输 D. ③处的膜外电位一定由正变负
5. 激素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错误的是( )
A. 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多,共同促进生长
B. 青春期,女性卵巢中合成雌性激素增多,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C. 紧急状况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D.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下降
6. 下列对人体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骨髓属于免疫器官,是 B 细胞和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B. 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唾液中的溶菌酶在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
C. 免疫自稳是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它是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起作用
D. 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它可将抗原处理后传递给辅助性 T 细胞
7. 人乳头瘤病毒(HPV)可导致宫颈癌,疫苗可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HPV九价疫苗可以预防HPV16、18等九种HPV亚型,该疫苗需接种三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活HPV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属于抗原
B. 接种HPV九价疫苗,会刺激B细胞分泌相应抗体
C. 机体清除人乳头瘤病毒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D. 该疫苗接种三剂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8. 下列有关植物生长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量供应会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速率
B. 豌豆茎段中生长素浓度升高可能会促进乙烯合成
C. 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在光照条件下合成的化合物
D. 对生长期芦苇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
9. 关于种群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调查蚜虫和跳蝻的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B. 仅依靠种群密度这一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C. 利用黑光灯诱捕害虫,主要是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以降低种群密度
D. 改革开放数十年,广东省一跃而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这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有关
10.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 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11. 不同群落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中的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
B.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者蜡质层以抵抗干旱
C. 荒漠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适应缺水环境
D. 不同的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也不完全相同
12. 群落中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可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B. 图乙中,B不会把A捕食完,体现了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C. 图丙可表示马与马蛔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D. 图丙中,实验后期X种内竞争加剧
13. 某水生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如图所示,括号内数字均表示同化的能量,单位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小龙虾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B. 浮游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浮游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
C. 图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8.5%
D. 小龙虾与浮游动物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14. 下列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正式实验时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
B.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用吸水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
D.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统计方法为目测估计法
15. 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B. 不同技术和社会发展状况下,生态足迹的数值不同
C. 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和海洋面积
D. 人类采取生活方式不同,所需要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如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③过程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
B.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 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 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乙处接受刺激并产生渴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17.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宿主细胞是肝细胞,下图是巨噬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Th)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图中MHC-Ⅱ是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属于抗原呈递细胞传递抗原信息的过程
B. B细胞被激活后分裂、分化,少部分能分化为浆细胞
C. 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自身细胞和病原体的分子标签
D. 被Th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HCV的靶细胞,阻止了HCV的繁殖过程
18. 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的“+”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丙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B. 激素乙与激素丙之间在促进生长方面为协同作用
C. 用激素丙的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的方法中,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
D. 合成激素乙的主要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19.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
B.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能反映出种群空间特征
C. 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鹰的捕食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植被类型差异体现群落垂直结构
20. 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I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 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I→Ⅱ→Ⅲ→Ⅳ
C. 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 能量在食物链(食物网)中是逐级递减的
三、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最近多地出现了儿童发热症状,其中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多种致病性支原体引起的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特征的感染性疾病。多数感染者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刺激时,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此时感觉神经元的膜电位变成__________,然后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图A__________,再通过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
(2)感染支原体后人体内_________和________等激素分泌可能增加,通过直接增强细胞代谢活动来导致机体产热增多,体温会出现短暂升高。在高温持续稳定期,患者产热量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3)持续高热的患者在服用药物“布洛芬”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的过程中,皮肤血管血流量_______,汗腺的分泌_______,机体此时应适当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覆盖物。
22. 题图表示机体首次和再次接触抗原时免疫系统的协调配合(字母表示相应的免疫物质或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B、E、G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是__________。
(3)二次免疫时D的来源有__________。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特点是__________。
23. 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激素的调节。下列甲图所示为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乙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所进行的预实验结果;丙图是某植物幼苗横放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及在单侧光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发现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效应是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3)与生长素相比,NAA生理效应的持续时间较_____________(填“长”或“短”)。乙图所示,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____________μL·L-1范围内。
(4)丙图中两株幼苗的地上部分,生长素浓度及作用效果均相似的部位为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在太空中植物的向光性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光敏色素是植物具有的能接收光信号的分子,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24. 东方白鹳在东亚地区曾是常见的鸟类,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过度捕猎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东方白鹳集中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繁殖,越冬主要在我国的鄱阳湖等地。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飞抵鄱阳湖湿地越冬。研究人员对越冬的东方白鹳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年份 2004 2005 2016 2018 2019 2020
鄱阳湖东方白鹳数量 1491 602 1898 6046 3461 5871
东方白鹳总越冬数量 1697 1194 1974 6460 4814 5919
越冬比例(%) 88% 50% 96% 94% 72% 99%
(注:越冬比例为郡阳湖越冬鸟类中东方白鹤比例)
(1)研究东方白鹳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___等内容(填两项)。改善东方白鹳的栖息环境,可以提高___________,是保护东方白鹳的根本措施。
(2)鄱阳湖湿地公园水体区域、水位涨落区及外围的滨湖平原、丘陵岗地植被分布有较大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每年枯水期,鄱阳湖水位下降,湖床变成万亩草原。“绿草黄花”为羊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该信息属于___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每年冬季,大量的东方白鹳在郡阳湖越冬,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___________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一年中直接决定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填种群数量特征)。
25. 利用鸭喜食稻田中的昆虫、水生小动物和几乎所有杂草,却不喜食水稻的杂食特性,自贡市荣县开展了以种稻为中心的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还缺少_____________。
(2)与稻鸭共作模式相比,稻单作模式下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请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
(3)稻田养鸭能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杂草的数量,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了环境,这属于控制动物危害技术中的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稻鸭共作模式中水稻产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某研究所连续4年研究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密度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其它杂草相比,稗的种群数量在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降低较慢,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填字母)。
a.稗对水稻田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b.稗与水稻具有相似的形态,夹杂在稻秧和稻株中,不为鸭子取食
c.与其它杂草相比,稗种群的抗药性较高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生物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巴蜀同乡音,成渝一条心。”2023年夏季重庆多区县接连发生森林火灾,四川省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参与到极端高温干热天气下的抢险救灾行动。下列关于人在酷暑和火场环境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大量排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K+
B. 长时间高强度作业,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一般不会引起pH明显下降
C.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的能力,因此在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一定不会引起体温升高
D.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各种理化性质的稳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2、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Cl-等离子体成分,而非K+,此外,机体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排汗过程中会带走部分离子,从而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A错误;
B、因为人体具有缓冲机制,可以中和乳酸,保持血浆pH的稳定,当肌肉细胞产生乳酸时,乳酸会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会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中和乳酸,保持血液的pH值稳定,B正确;
C、虽然人体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但在高温环境中,特别是在长时间高强度作业的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导致体温升高。此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补充水分、休息等,来维持体温的稳定,C错误;
D、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各种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等)以及化学成分的动态平衡。这个稳态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旨在为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保证细胞的正常功能,D错误。
故选B。
2. 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饮酒过多导致脑干中的语言中枢受损而出现语无伦次的症状
B.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C. 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D. 神经元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
【详解】A、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A错误;
B、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错误;
C、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使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C正确;
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错误。
故选C。
3. 下图为某段神经纤维示意图,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按图示连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中的灵敏电流计在静息电位状态下不会发生偏转
B. 兴奋传到b处时,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
C. c处动作电位最大时,膜内Na+浓度仍然比膜外低
D. d处产生动作电位时,与右侧相邻部位间会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已知图示将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的膜外和内部。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指针向右偏转,A错误;
B、兴奋传到b处时,b处产生动作电位,导致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B正确;
C、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c处动作电位最大时,虽然由于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是外负内正,但此时c处膜内Na+浓度仍然低于膜外,C正确;
D、d处产生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电位情况为外负内正,未受刺激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两者之间正电荷移向负电荷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故选A。
4. 如下图为两个神经元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①到④为相关结构或者物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存在于所有动物体内 B. ②为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等
C. ②可由突触前膜释放,属于主动运输 D. ③处的膜外电位一定由正变负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神经递质,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单细胞动物无突触结构,A错误;
B、②为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主要有乙酰胆碱等,B正确;
C、②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释放方式属于胞吐,C错误;
D、由于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递质与受体结合后,膜电位不一定逆转,故③处的膜外电位不一定由正变负,D错误。
故选B。
5. 激素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错误的是( )
A. 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多,共同促进生长
B. 青春期,女性卵巢中合成雌性激素增多,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C. 紧急状况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D.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有的内分泌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内分泌腺体,如垂体、甲状腺;有的分散在一些器官、组织内,如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也具有内分泌功能。
【详解】A、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不是垂体分泌的,A错误;
B、雌激素属于性激素,由卵巢产生,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并能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B正确;
C、紧急状况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故肾上腺素也称为应急激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所以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下降 ,D正确。
故选A。
6. 下列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骨髓属于免疫器官,是 B 细胞和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B. 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唾液中的溶菌酶在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
C. 免疫自稳是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它是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起作用
D. 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它可将抗原处理后传递给辅助性 T 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详解】A、骨髓属于免疫器官,是 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也是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A错误;
B、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唾液中的溶菌酶在第一道防线中起作用,体液中的溶菌酶才属于第二道防线,B错误;
C、免疫自稳是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主要针对自身衰老或损伤的细胞,C错误;
D、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它可将抗原处理后传递给辅助性 T 细胞,D正确。
故选D。
7. 人乳头瘤病毒(HPV)可导致宫颈癌,疫苗可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HPV九价疫苗可以预防HPV16、18等九种HPV亚型,该疫苗需接种三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活HPV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属于抗原
B. 接种HPV九价疫苗,会刺激B细胞分泌相应抗体
C. 机体清除人乳头瘤病毒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D. 该疫苗接种三剂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注射疫苗的目的是让人体内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就会发生二次免疫应答,而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发生得更快、更强(主要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所以注射九价HPV疫苗可预防HPV的感染。
【详解】A、灭活HPV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属于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正确;
B、接种HPV九价疫苗,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才能分泌相应抗体,B错误;
C、免疫系统对侵入机体的HPV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C正确;
D、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的速度更快,强度更强,所以接种第二剂或第三剂可以刺激机体发生二次免疫,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B。
8. 下列有关植物生长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量供应会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速率
B. 豌豆茎段中生长素浓度升高可能会促进乙烯合成
C. 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在光照条件下合成的化合物
D. 对生长期芦苇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主要是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
(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等。
【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能量供应会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速率,A正确;
B、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产生,乙烯浓度的增加对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抑制,B正确;
C、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的吲哚乙酸,但未必需要光照条件,C错误;
D、由于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且赤霉菌可以产生赤霉素,因此,对生长期芦苇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D正确。
故选C。
9. 关于种群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调查蚜虫和跳蝻的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B. 仅依靠种群密度这一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C. 利用黑光灯诱捕害虫,主要是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以降低种群密度
D. 改革开放数十年,广东省一跃而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这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跳蝻、蚜虫等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较小动物的调查,应采用样方法,A正确;
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依靠种群密度这一特征,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正确;
C、利用黑光灯可以诱捕雌性和雄性害虫,不分性别,不能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C错误;
D、改革开放数十年,广东省一跃而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从种群的特征来看,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 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1表示增长率,A错误;
B、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K值提高,B错误;
C、在鱼类养殖中,在大于K/2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
D、在“S”型曲线中,K/2前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因此在K/2两侧,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故选D。
11. 不同群落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中的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
B.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者蜡质层以抵抗干旱
C. 荒漠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适应缺水环境
D. 不同的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也不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某地的群落是什么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详解】A、荒漠中的植物需充分利用水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A正确;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者蜡质层以抵抗干旱,B错误;
C、荒漠中生物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特点,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适应缺水环境,减少水分流失,C正确;
D、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不同的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也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B。
12. 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可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B. 图乙中,B不会把A捕食完,体现了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C. 图丙可表示马与马蛔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D. 图丙中,实验后期X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详解】A、甲表示“同生共死”互利共生关系,豆科植物可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因此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符合图甲,A正确;
B、图乙中,B为捕食者,不会把A被捕食者捕食完,体现了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的存在促进了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B正确;
C、马与马蛔虫为寄生关系,不会有一方完全死亡,不能用图丙表示,C错误;
D、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群密度较大,种内竞争加剧,D正确。
故选C。
13. 某水生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如图所示,括号内数字均表示同化的能量,单位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小龙虾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B. 浮游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浮游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
C. 图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8.5%
D. 小龙虾与浮游动物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龙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浮游植物→小龙虾。
【详解】A、小龙虾在上图中处于两条食物链上,分别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龙虾、浮游植物→小龙虾,前者是次级消费者,后者是初级消费者,A正确;
B、浮游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一次处于浮游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
C、图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390+780)÷(560+6070)×100%=17.6%,C错误;
D、小龙虾与浮游动物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竞争浮游植物,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正式实验时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
B.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用吸水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
D.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统计方法为目测估计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1、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生物种类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2、对酵母菌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但正式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A错误;
B、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使酵母菌从边缘渗入,而不是用吸水纸引流,C错误;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B. 不同技术和社会发展状况下,生态足迹的数值不同
C. 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和海洋面积
D. 人类采取生活方式不同,所需要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详解】A、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是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A正确;
B、生活方式不同,不同技术和社会发展状况下,生态足迹的大小不同,B正确;
C、碳足迹是扣除海洋对碳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C错误;
D、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如步行和驾车形成的生态足迹不同,D正确。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如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③过程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
B.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 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 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乙处接受刺激并产生渴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下丘脑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分析题图: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抗利尿激素到达垂体。
【详解】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③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A错误;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且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D错误。
故选ABD。
17.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宿主细胞是肝细胞,下图是巨噬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Th)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图中MHC-Ⅱ是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属于抗原呈递细胞传递抗原信息的过程
B. B细胞被激活后分裂、分化,少部分能分化为浆细胞
C. 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自身细胞和病原体的分子标签
D. 被Th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HCV的靶细胞,阻止了HCV的繁殖过程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图示过程为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向抗原呈递细胞传递抗原信息的过程,A正确;
B、B细胞被激活后分裂、分化,多数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少数分化为记忆B细胞,B错误;
C、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受体蛋白来辨认自身细胞的分子标签与病原体的身份标签,C正确;
D、病毒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被 Th 激活的细胞毒性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释放抗原,阻止了 HCV 的繁殖过程,D正确。
故选ACD。
18. 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的“+”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丙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B. 激素乙与激素丙之间在促进生长方面为协同作用
C. 用激素丙的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的方法中,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
D. 合成激素乙的主要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答案】AB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接触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官的衰老和脱落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激素丙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细胞代谢,A正确;
B、激素乙(赤霉素)与激素丙(生长素)共同促进植物生长,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B正确;
C、用生长素的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C错误;
D、合成激素甲(脱落酸)的主要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而非激素乙,D错误。
故选AB。
19.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
B.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C. 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鹰的捕食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植被类型差异体现群落垂直结构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比值,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20%,A正确;
B、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B错误;
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C错误;
D、垂直结构是群落中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植被类型差异不能体现群落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CD。
20. 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I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 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I→Ⅱ→Ⅲ→Ⅳ
C. 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 能量在食物链(食物网)中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C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因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故Ⅰ代表生产者,Ⅱ、Ⅲ、Ⅳ都代表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详解】A、Ⅰ是生产者,Ⅳ是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A错误;
B、该图表示的是营养级中的能量图,每个营养级可能包含多种生物,在食物网中有多条食物链,B错误;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一般代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
D、由于捕食关系不可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由于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能量沿食物链或食物网逐级递减,D正确。
故选CD。
三、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最近多地出现了儿童发热症状,其中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多种致病性支原体引起的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特征的感染性疾病。多数感染者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刺激时,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此时感觉神经元的膜电位变成__________,然后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图A__________,再通过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
(2)感染支原体后人体内_________和________等激素分泌可能增加,通过直接增强细胞代谢活动来导致机体产热增多,体温会出现短暂升高。在高温持续稳定期,患者产热量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3)持续高热的患者在服用药物“布洛芬”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的过程中,皮肤血管血流量_______,汗腺的分泌_______,机体此时应适当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覆盖物。
【答案】(1) ①. 外负内正 ②. 神经中枢##反射中枢
(2) ①. 甲状腺激素 ②. 肾上腺素 ③. 等于
(3) ①. 增大 ②. 增强 ③. 减少
【解析】
【分析】1、体温稳定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上升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时,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2、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的,膜电位为内正外负;痛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痛觉产生不属于反射活动。
【小问1详解】
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刺激时,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此时感觉神经元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据图分析,图中A为神经中枢。
【小问2详解】
人体中能增强细胞代谢活动来导致机体产热增多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在高温持续稳定期,此时体温相对恒定,患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小问3详解】
持续高热的患者在服用药物“布洛芬”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的过程中,机体散热将增加,故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大;汗腺的分泌增强;机体此时应适当减少覆盖物以利于散热。
22. 题图表示机体首次和再次接触抗原时免疫系统的协调配合(字母表示相应的免疫物质或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B、E、G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是__________。
(3)二次免疫时D的来源有__________。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特点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APC或抗原呈递细胞 ②. 记忆B细胞 ③. 细胞毒性T细胞
(2)激活B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
(3) ①. 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②. 能更快产生更多抗体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1详解】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机体初次接触抗原时,抗原会被APC(或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B细胞在接受病原体刺激以及辅助性T细胞的两个信号的刺激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起重要作用,故B、E、G分别代表APC(或抗原呈递细胞)、记忆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小问2详解】
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释放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
【小问3详解】
二次免疫时D浆细胞的来源有B细胞和记忆B细胞。由于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所以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更大,发生免疫效应所需时间更短。
23. 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激素的调节。下列甲图所示为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乙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所进行的预实验结果;丙图是某植物幼苗横放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及在单侧光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发现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效应是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3)与生长素相比,NAA生理效应的持续时间较_____________(填“长”或“短”)。乙图所示,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____________μL·L-1范围内。
(4)丙图中两株幼苗地上部分,生长素浓度及作用效果均相似的部位为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在太空中植物的向光性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光敏色素是植物具有的能接收光信号的分子,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答案】(1)吲哚乙酸
(2)促进 (3) ①. 长 ②. 2~6
(4) ①. B与E、D与F ②. 能 ③. 蛋白质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丁,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较,b、c浓度的侧芽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快,即具有促进作用,a浓度的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慢,即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可知,a浓度最高。
【小问1详解】
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
【小问2详解】
分析图甲,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表现为抑制生长。
【小问3详解】
NAA 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特点,故与生长素相比,NAA生理效应的持续时间较长。乙图显示生长素类调节剂NAA浓度在4μL L-1左右时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促进效果最好,因此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2~6μL L-1范围内。
【小问4详解】
丙图中,幼苗横放后,尖端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侧生长素浓度低于D侧,促进作用弱于D侧。
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E侧生长素浓度低于F侧,促进作用弱于F侧。即B侧与E侧均是生长素浓度低促进茎生长的作用弱,D侧与F侧均是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茎生长的作用强。
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茎的向光性生长不受重力的影响,所以在太空中向光性能发生。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
24. 东方白鹳在东亚地区曾是常见的鸟类,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过度捕猎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东方白鹳集中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繁殖,越冬主要在我国的鄱阳湖等地。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飞抵鄱阳湖湿地越冬。研究人员对越冬的东方白鹳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年份 2004 2005 2016 2018 2019 2020
鄱阳湖东方白鹳数量 1491 602 1898 6046 3461 5871
东方白鹳总越冬数量 1697 1194 1974 6460 4814 5919
越冬比例(%) 88% 50% 96% 94% 72% 99%
(注:越冬比例为郡阳湖越冬鸟类中东方白鹤比例)
(1)研究东方白鹳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___等内容(填两项)。改善东方白鹳的栖息环境,可以提高___________,是保护东方白鹳的根本措施。
(2)鄱阳湖湿地公园水体区域、水位涨落区及外围的滨湖平原、丘陵岗地植被分布有较大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每年枯水期,鄱阳湖水位下降,湖床变成万亩草原。“绿草黄花”为羊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该信息属于___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每年冬季,大量的东方白鹳在郡阳湖越冬,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___________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一年中直接决定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填种群数量特征)。
【答案】24. ①.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②. 环境容纳量
25. ①. 水平 ②. 物理 ③.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6. ①. 季节性 ②. 物种组成 ③. 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小问1详解】
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即研究东方白鹳这种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上述内容;改善东方白鹳的栖息环境,使环境适宜东方白鹳的生存,进而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东方白鹳的根本措施。
【小问2详解】
鄱阳湖湿地公园水体区域、水位涨落区及外围的滨湖平原、丘陵岗地植被分布有较大的差异,这描述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因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绿草黄花”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小问3详解】
每年冬季,大量的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即物种组成是决定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题意信息显示,东方白鹳繁殖集中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因此一年中直接决定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25. 利用鸭喜食稻田中的昆虫、水生小动物和几乎所有杂草,却不喜食水稻的杂食特性,自贡市荣县开展了以种稻为中心的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还缺少_____________。
(2)与稻鸭共作模式相比,稻单作模式下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请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
(3)稻田养鸭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杂草的数量,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了环境,这属于控制动物危害技术中的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稻鸭共作模式中水稻产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某研究所连续4年研究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密度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其它杂草相比,稗的种群数量在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降低较慢,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填字母)。
a.稗对水稻田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b.稗与水稻具有相似的形态,夹杂在稻秧和稻株中,不为鸭子取食
c.与其它杂草相比,稗种群的抗药性较高
d.鸭子取食水稻幼苗,间接提升了稗的竞争能力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2)稻单作模式的物种单一(生物组分少或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或食物网简单)
(3) ①. 生物防治 ②.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③. a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等。
【小问1详解】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小问2详解】
稻单作模式的物种单一(生物组分少或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或食物网简单),因此稳定性低。
【小问3详解】
养鸭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是利用捕食关系防治害虫,属于控制动物危害技术中的生物防治。稻田养鸭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杂草的数量,减少了流向杂草和害虫的能量,水稻产量增加,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