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第三课时《进入网络 积累新词》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第三课时《进入网络 积累新词》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15:5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必修上第八单元第三课时《进入网络 积累新词》
学习目标
1.搜集网络词语,丰富词语积累。
2.探索归纳词语积累的路径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搜集网络词语,丰富词语积累。
2.探索归纳词语积累的路径和方法。
学习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网络新词大赛,比赛由“网络新词的来源”、“网络新词的流行方式”、 “网络新词的取舍与应用”三个环节组成,并且做一期展板展示学生风采。
要求:小组交流积累网络新词的方法,并把这些新词予以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风景。也有人说: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词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它永不停息的推陈出新。你看,现在的“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成了一种讽刺、人们动不动就想成为一名安静的美男子。“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话语中少了些认真、多了些戏谑,语言进入了时尚时尚更时尚的时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网络、积累新词,感受其中的流行文化。
二、网络新词的来源
1.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新词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应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感情得到了释放。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语言文字。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民谣、顺口溜这样在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变得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新词来代替。比如“打酱油”、“富二代”、“躲猫猫”这些词语只有几个字,但在词语后面却深刻的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新词不断的得到传递和释放。
2.网络新词示例:
★Top5:LZ(楼主)
点评:在论坛中,我们称发主题帖的人为“楼主”,而“LZ”就是楼主的拼音缩写。
★Top4:PL(漂亮)
点评:“漂亮”二字打出来比较麻烦,所以在追求简略的网络中用PL来表示。
★Top3:PF(佩服)
点评:韦小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在网络上同样如此。以前流行来一段“我对你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但是在追求简洁的网络世界,“PF”二字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你的立场。想再强化语气,可以说“PFPF”。配套的缩写包括PMP(拍马屁)和MPJ(马屁精)。
★TOP2:RPWT(人品问题)
点评:如果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你有RPWT;如果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你有RPWT。另外,对一件事无法解释,那就是因为RPWT。如果古人知道RPWT,就不会流传那么多鬼神故事了。
★Top1:MM(美眉)
点评:MM可能是网络里最流行的拼音缩写了,甚至从拼音又反过来有了新词(美眉)。这个略带口音的念法让人稍感暧昧,文字本身又让人产生美丽的遐想。此后还衍生出一些类似的词来:GG(哥哥)、JJ(姐姐)、DD(弟弟)等,加个修饰,就是PLMM(漂亮美眉),做个概括,就是XDJM(兄弟姐妹)。
三、网络新词的流行方式
(一) 群体认同
群体认同也只是一个方面,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通过一些社会效应、名人效应,同样能够让一个梗变成流行语。当有了网络之后,我们普通网民获得了一些话语权,热门的梗就不是必须要从名人的作品或者是电影中才能出现。很多普通人(普通网民)在网络上的留言,也可能会因为有意思而成为网络新词,网友把自己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文字发到网上被更多的人看到以后,更多的人发现了这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字,也就慢慢变成了网络新词。
网络新词早期的时候有比较强的群体认同性,比如说过去百度贴吧就有“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么一个梗,它的流行主要一开始只是在贴吧的群体中,然后被贴吧的网友口口相传直到出圈。再就是很早以前有BBS博客等网站,那个时候大家会使用诸如沙发、地板还有板凳来指代一楼二楼三楼之类的,这都是有群体性表现的流行语。
而现在,微信、QQ这些聊天平台热度很高,但我们能发现它们就没有产生自己的网络新词,而贴吧、微博等网站却能够形成自己的文化圈,从而产生网络新词。这是因为微信、QQ属于点对点的交流,也就是人到人的一种沟通方式。贴吧、论坛等网站都是一个人抛出主题,然后贴子内就会有一群人在围绕一个主题讨论,人们无论是争论还是讨论,都会有新的内容在输出,从而构建出产生网络新词的环境。
(二)缩写都是从哪来的:
最近几年大家可能发现有许多字母缩写形式的网络新词,诸如yygq、yyds此类。这种网络新词流行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词又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类网络新词很多是从饭圈文化产生的,出圈之后成了整个网络群体的网络新词。
饭圈比较喜欢使用缩略词的原因首先是为了方便,通过缩写打字沟通,效率显然会特别高。不过这种类似密码一样的缩写显然使用范围一开始会比较受限,很容易造成排外的现象,因为圈外的人并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什么。但同时,这也会产生一种心理高地,圈内人会觉得这是我们自己人的密语,从而有了心理上的成就感,也就会加深自己的群体认同感。
(三)话语权和成就感:
在现实社会中,年轻人的声音其实不是那么容易被听见的,无论在社会里还是在学校里,年长或者有资历的上司、老教师都有更多的话语权。可是当年轻人在网络中表达时,网络的相对平等会让话语权向所有人开放,年轻人自己创造了一个有趣的词,后续如果成功传播开来,那么自然就会特别有成就感。并且,很多网络新词在传播过程中都是慢慢在进化的,它不会定格在了某一时刻。
(四)时效性、广泛性和爆发性:
除了时效性以外,网络新词还存在爆发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网络新词需要在通过网络快速传播的过程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去接触到,并在同一个时段去爆发使用,这样才会变成网络新词。而广泛性则体现在一部分流行语最后成为了普通人都经常使用的词汇,比如尬聊、杠精、山寨,尤其是山寨,这是很古老很久远的网络新词,久远到让我觉得好像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词,这可以说是网络新词的自我升华了。
(五)表情包、视频与网络新词的关系:
还有一些网络新词是和表情包一起出现的,比如我们提到“葛优躺”,脑海里就浮现出葛优瘫在一个沙发上,一脸的慵懒颓废。还有”吃瓜群众“这个词,会让人联想出一个小白萝卜人拿着一个西瓜一脸震惊回过头的那个样子。
四、网络新词的取舍和运用
网络新词,是由特定事件或热点话题引出,通过网络空间的传播得以广泛流行的词语、短语、句子或固定句式。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不光在互联网上流行,还渗透到线下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新词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也屡见不鲜,作为一种生活化的语言形式,网络新词丰富了语言表达。有一些网络新词生动传神,易引起受众共鸣,新闻报道中合理采用,可以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然而,也有不少网络新词存在低俗化、粗俗化倾向,不符合语言规范,新闻报道中如果不加选择地使用,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还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作为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的映射,网络新词的广泛传播给整个社会的思想价值导向带来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主流媒体使用一个网络新词,本身就代表着对该网络新词获得社会传播的赋权和对其价值导向的认同。因此,媒体使用的网络新词,应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反映时代精神。而那些传播负能量和不正确价值观,甚至低俗不堪的网络新词,应该坚决摒弃。
主流媒体担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必须使用文明、规范、干净的文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构建和谐语言环境中来。因此,对网络新词的使用要保持定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人云亦云”、照单全收。
五、师生共同总结
网络新词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在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面对网络新词,我们应该抱着宽容、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和认识。
同时,网络新词中有的有文化品味,有的新颖形象,但有的粗俗不雅,有的费解抽象。因此我们既要学会在适合的地方运用、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更要学会辨别和扬弃。这样才能净化文字,更好的反映生活。在正式场合的书面表达时,应用经典语言,多用规范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