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第六课时《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第六课时《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15: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设计必修上第八单元第六课时《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教学目标:
明确考点要求,掌握结合语境,正确选用成语填空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选用成语填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做题规律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情微观
(一)题型分析:词语的使用是全国卷的必考内容。近几年来,全国卷对于词语的考查方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二)历年题型及其变化:
2018年: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综合考查,其中成语部分采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近义成语辨析,要求考生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考查方式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变化。
2019年:全国Ⅰ卷、Ⅲ卷中的成语题沿袭了2018年三套全国卷中的考查方式,但考查范围扩大到词语;该小题的题干表述也变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全国Ⅱ卷中则没有考查成语,改为考查引号及其用法。
2022年:采用填空题,填入恰当的成语。
二、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
选成语,定词义,析逻辑,看语境
三、例题解析
例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写明月和相思的诗文可谓________,我却独爱此两句。
解析: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见识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
书很多(汗牛充栋)罪恶多(罄竹难书)数量多(恒河沙数)古籍多(浩如烟海)
诗文多(盈篇满籍)
例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________。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解析:“逻辑关系”推知这些问题有轻有重
“定词义”注意问题的轻重和主次
“选成语” 轻重缓急
例三 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常拿起相机,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探寻城市中的那些________的古迹和古迹后面那些有韵味的老故事。
答案:鲜为人知
四、巩固练习
(一)从南北朝到晚唐宋初,中国佛教雕塑艺术________,其规模、造诣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比肩。在此期间涌现出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大型雕塑群,无一不让今天的艺术家们________。可是,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对这些艺术作品却________。
答案:大放异彩 赞不绝口 视而不见
(二)国学著作________,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________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唯有________,才能慢慢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受益无穷。
答案:汗牛充栋 参差不齐 细嚼慢咽
(三)《诗经》中有不少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记载了怨男痴女从________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离骚》中主题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情愫。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奸佞掌权者的排挤压制,屈原宁愿溘死也不苟延残喘,长太息掩涕,哀民生多艰。胸怀大志的曹操,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__________,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身边,助己实现一统四海的霸业。面对官场的黑暗,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员________,如羁鸟、池鱼一般回归山林,实现“性本爱丘山”的夙愿。
答案:总角之宴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
(四)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________。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________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一本书应该有烟火气。俗世烟火,是书中________的源泉。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________的。
答案:孤芳自赏 鸡零狗碎 喜怒哀乐 超尘脱俗
(五)只有地力得到了恢复,农业生产才能________。地力一旦衰竭,我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就________了。祖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保住了地力,养活了一代代人——这就是我们的农耕文明。
对于土地,不仅要耕,还要养。今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仅是要保住面积,更要保住地力。我们再也不能以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增产增收手段,透支地力,否则,就是________。
让早已疲惫不堪的耕地喘口气,为她卸载减负,让她休养生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这样的道理________。
答案:驰而不息 危在旦夕 竭泽而渔 不言而喻
五、小结
选成语,定词义,析逻辑,看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