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 七下 第二章氧气二氧化碳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科学 七下 第二章氧气二氧化碳 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20 09:5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 第二章 氧气和二氧化碳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
A.作气体肥料 B.作化工产品的原料
C.用于灭火 D.供给呼吸
2.如图所示,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3.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B.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C.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D.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4.关于二氧化碳和干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③它们是不同的两种物质
A.①③ B.② C.① D.①②
5.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其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干冰能产生 白雾是因为(  )
A.干冰蒸发出大量的水蒸气
B.干冰蒸发出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C.干冰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
D.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
6.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雾
C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A.A B.B C.C D.D
7.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实验室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发生爆炸。这次爆炸事件再次敲响实验室安全警钟。下列实验室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少于试管容积的1/3
C.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干布擦干,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D.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
8.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下列操作中最好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9.小敏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而铁棒上的纸条却不会立即燃烧。铁棒上的纸条没有立即燃烧的原因是 (  )
A.没有可燃物 B.氧气不足
C.温度还未达到着火点 D.铁不能燃烧
10.木炭燃烧实验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木炭发出耀眼的白光
B.②中氧气为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C.③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D.对比①②现象可证明,氧气具有可然性
11.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扇煤炉会增加空气进入量 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12.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
13.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 B.
C. D.
14.如图所示,等体积的A、B两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硫和红磷。当红磷和硫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  )
A.A 瓶中有水流入 B.A、B瓶中均无水流入
C.A、B瓶中均有水流入 D.B瓶中有水流入
15.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说法中,前者为化学性质,后者为物理性质的是 (  )
A.氧气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淡蓝色
B.等体积的氧气的质量大于空气的质量,常温下性质活泼
C.氧气能支持燃烧,发生反应时放热
D.潮湿空气中氧气能使铁生锈,固体氧呈淡蓝色雪花状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燃烧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17.小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并用该瓶氧气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如果小明操作没有问题,则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所用铁丝太粗 B.收集到的氧气太少,纯度太低
C.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D.铁丝预先绕成了螺旋状
18.设计对比实验是科学实验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CO2能否溶于水
19.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能否耗尽氧气?查阅资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当氧气体积分数达到50%左右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小晨同学利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测量氧气在容器中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乙可以看出,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好选择红磷,因为红磷着火点比较高,安全,且测得的值最精确
B.从图乙可以看出,铁也能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
C.铁丝在充满纯氧的集气瓶中燃烧完,装置冷却后,打开瓶塞,进入空气,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上述实验发生反应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氮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氧气,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21.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图甲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易燃烧,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
C.图乙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线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2.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熄灭后瓶内没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二、填空题
2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加压、降温,二氧化碳可转化为固态;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     。
24.根据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的成分:
(1)夏天打开冰箱门,观察到冰箱门口有白雾,说明空气中含有    。
(2)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试剂瓶内表面形成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含有   。
25.二氧化碳本身   毒性,但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浓度大时甚至会使人   死亡.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注意换气通风.如进入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超标的地窖时应进行   试验.
26.如图,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7.王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③红磷①中的实验。如图所示,根据实验回答下列白磷问题。
(1)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   。
(2)对照①和②,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3)课后小明查阅资料获知:切割白磷时,应在水下进行,其原因是   。
28.下图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已知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表示二氧化碳
(1)在A处能观察到两支蜡烛____(填序号)熄灭.
A.从下而上 B.从上而下 C.同时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物理性质:   ;
还可得出   的化学性质.因此可利用二氧化碳来   .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   现象,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示式:   
29.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资料三: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M.Faraday)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1835年,M.Thilorier制得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5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
30.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会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目的是   。
(2)若甲试管生成A气体,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   极。
(3)把带火尾的木条放入B气体中,能看到的现象是   ;点燃A气体前需要   。
(4)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的原因可能是   。
三、解答题
31.用你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问题。
(1)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饮用刚刚打开的汽水时,常常会打嗝。请依顺序分别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2)某同学在探究中和反应实验时设计如下方案:将适量稀盐酸倒入锥形瓶中,滴入酚酞溶液后,慢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通过溶液刚刚变红来判断中和反应恰好完成,请分析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2.小明和他的伙伴们想要探究啤酒瓶中逸出气体的成分及其性质,他们用集气瓶收集了2~3瓶从刚打开的啤酒瓶中逸出的气体并进行实验。
(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未复燃,则说明该气体主要成分不是   。
(2)向另一瓶气体中倾倒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中含有大量的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小明他们用空的矿泉水瓶收集了该种气体,在瓶中倒入适量水,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拧紧瓶盖,振荡。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写出小明他们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33.非洲的尼奥斯湖是火山口湖,湖底溶有大量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气体。1986年8月 21日,大量的降水使上层湖水变凉而下沉,下层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并沿着山谷向下扩散,导致山脚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是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减小而   ,进而导致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2)逸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着山谷向下扩散,是由于二氧化碳   (填物理性质)。
四、实验探究题
34.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小月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做完实验后,她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   ,在能量变化方面,三个实验都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小月同时也总结出在生成物的种类、状态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三个方面存在不同。请你替小月同学填写空格:乙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丙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   。
(3)小月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
35.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1所示为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
(1)装置B和C都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各不相同,其中可以用细沙来代替水的是装置   (填“B”或“C”)。
(2)若C实验失败,原因可能是   。
①未打磨生锈的铁丝
②铁丝在集气瓶中自上而下缓慢伸入
③铁丝绕在火柴上,火柴快燃尽时才伸入
④实验前集气瓶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
(3)图2是化学实验常见的装置,有着较多用途。若在该装置中加入少量水,用于病人输氧,则连接病人的一端是   (填“a”或“b”),该装置在病人输氧时可以发挥的作用有    (填字母)。
①验证输出气体是否为氧气
②便于观察是否有氧气
③便于观察输氧的快慢
36.将燃烧的蜡烛放入图甲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兴趣小组探究其原因的过程如下(气体的含量用体积分数表示):
⑴甲同学认为,蜡烛熄灭是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完了。他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白磷燃烧的现象,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实验,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0.04%上升到7.4%,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3.8%。
⑵甲同学又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乙同学不赞同,他改变图甲装置中的气体成分,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否定了甲同学的观点。以下是乙同学进行实验所设计的表格(局部):请将表格中的最后一栏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蜡烛能否燃烧
A 21% 7.4%    
B 13.8% 7.4%    
⑶根据资料表明蜡烛熄灭的原因是: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含量下降,产热速度变慢;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烛芯的温度下降至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该小组同学依据此信息提出低温环境中可燃物更难燃烧这一观点。为验证该观点,设计如下实验步骤:
a.设计对照环境:选择两套相同的图甲装置分别置于   环境中实验。
b.进行实验:用激光使蜡烛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点燃蜡烛
c.数据测定:蜡烛熄灭后对烛焰附近的氧气含量最进行测量。
d.分析数据:   。
e.换用不同容器重复上述实验。
f.得出结论:以上观点正确。
37.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600
铝 660 2327 约124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铝在氧气中燃烧时   (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作气体肥料,故正确;
B、二氧化碳能与一些物质发生反应,可作化工原料,故正确;
C、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故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故错误.
故选D.
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的石蕊试液遇到碳酸会变成红色。由于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试管内水面升高。
则正确的是①②。
故选A。
3.【答案】C
【解析】【分析】空气中虽然有二氧化碳气体,但是它的含量却很少。
【解答】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并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有二氧化碳。只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含量太少,因此应该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压入空气,等待沉淀的产生,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①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吸热发生升华现象,因此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同,故①正确;
②二氧化碳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故②错误;
③ 二氧化碳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故③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①。
故选C。
5.【答案】C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有: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制造舞台云雾等,因此干冰能产生白雾的原因是:干冰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因此看到云雾缭绕的幻境.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是错误的,因为二氧化碳与氧气不反应;干冰气化时放出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不正确,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的.干冰气化时,使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不是放出大量的水蒸气.
【解答】A、干冰气化时,使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不是放出大量的水蒸气,故选项错误;
B、干冰气化时放出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不正确,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的,故选项错误;
C、干冰能产生白雾的原因是:干冰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因此看到云雾缭绕的幻境,故选项正确;
D、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是错误的,因为二氧化碳与氧气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白烟,故B错误;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错误;
D.碳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会引起液体飞溅,造成烫伤。
C、根据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分析。
D、根据易燃易爆物品的贮存方法分析。
【解答】A. 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故错误,符合题意;
C.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干布擦干,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三种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三种气体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无法区分,故A错误;
B.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区分,故B错误;
C.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会熄灭,在空气中会正常燃烧,在氧气中会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可以区分,故C正确;
D.澄清的石灰水中加入空气或二氧化碳后,都会变浑浊,无法区分二者,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燃烧条件,结合实验分析。
【解答】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而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据此推测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导热性,木棒导热性差,纸条达到着火点,立即燃烧,而铁棒导热性好,纸条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会立即燃烧,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2)根据氧气的性质判断;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判断;
(4)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A.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红光,故A错误;
B.②中的氧气为无色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故B错误;
C.③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因此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C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煤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扇来的冷空气不能使煤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反而带来了大量新鲜空气,加大了氧气供应,所以越扇越旺;而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分析】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氧气在此过程中提供氧。物质在空气中进行的非常缓慢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氧化反应。伴随现象:发热,不发光,如金属生锈,酿酒、食物腐败、动植物的呼吸等。
【解答】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说法正确;②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说法正确;③急速的燃烧不一定发生爆炸,说法错误;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说法正确;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相同,说法错误;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放热,瓶底没有放少量的水或沙子,集气瓶会炸裂,所以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解答】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会使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作用下从而使水进入瓶中。
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虽然消耗了氧气,集气瓶中压强几乎不变,水不能进入瓶中,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D
【解析】【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解答】A. 氧气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淡蓝色 ,都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 等体积的氧气的质量大于空气的质量,属于物理性质,常温下性质活泼 ,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C. 氧气能支持燃烧,发生反应时放热,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 潮湿空气中氧气能使铁生锈,属于化学性质,固体氧呈淡蓝色雪花状,属于物理性质,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A.白炽灯就发光发热,但不是燃烧现象,故A错误;
B.铁生锈就是氧化现象,但是没有发生燃烧,故B错误;
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故C正确;
D.燃烧时不但发光发热,还有新物质生成,肯定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所用铁丝太粗,会减小受热面积,导致里面的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故A、C不合题意;
收集到的氧气太少,纯度太低,也会导致铁丝不能燃烧,故B不合题意;
铁丝预先绕成了螺旋状,可以增大受热面积,减小热量的散失,从而促进燃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探究溶解性实验的过程判断;
B.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C.金属腐蚀的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与水接触;
D.注意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瓶内气压变化,从而对瓶子形状的影响。
【解答】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题中实验只能探究氧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不能探究水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19.【答案】C
【解析】【分析】
①假设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为100mL,三种物质不能燃烧时剩余氧气的体积为amL,装置冷却后,打开瓶塞,进入空气,进入装置的空气体积为(100-a)mL,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可知,进入装置的氧气的体积为21%(100-a)mL,此时氧气的总体积是21%(100-a)ml+amL,瓶内气体的总体积为100mL。所以此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要使此时氧气的浓度达到50%,即,可得a=36.7mL,即剩余氧气的浓度为,只有铁丝符合计算结果。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红磷和白磷在氧气中燃烧:;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反应。
【解答】
A、从图乙可以看出,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好选择铁丝,因为红磷或白磷会将氧气消耗到20%以下,当空气进入瓶中后无法使瓶中氧气体积分数达到50%左右,故A错误;
B、从图乙可以看出,铁丝在氧气体积分数低于37%后不能燃烧,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故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B错误;
C、从图乙可以看出,铁丝在氧气体积分数低于37%后不能燃烧,铁丝在充满纯氧的集气瓶中燃烧完,装置冷却后,打开瓶塞,进入空气,此时集气瓶内的氧气的体积分数能达到50%左右,瓶内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正确;
D、上述实验发生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20.【答案】D
【解析】【分析】(1)对比两次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3)如果不将仪器中的空气排尽,那么红磷会与其中的氧气反应,从而不能验证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4)白烟是固体的小颗粒,而白雾是小液珠形成的。
【解答】A.实验过程①中b通氮气,不燃烧;过程②中b通氧气,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过程②中a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会发生燃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将空气排净,再点燃酒精灯,才能验证氮气不支持燃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1.【答案】A
【解析】【分析】可燃物燃烧满足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图甲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不能与火柴头充分接触,它的着火点保持不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图甲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易燃烧,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乙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线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22.【答案】B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判断;
(2)根据图像确定蜡烛熄灭时氧气的浓度;
(3)(4)根据(2)中的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氧气。
【解答】蜡烛燃烧前,瓶内的空气中存在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故A错误;
根据图像可知,当瓶中氧气的浓度达到16%时,蜡烛就熄灭了,此时瓶中仍然存在氧气,故B正确,而C、D错误。
故选B。
23.【答案】大;易;干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
【解答】解:常温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的气体,固体二氧化碳又叫做干冰。
故答案是:大 易 干冰
24.【答案】(1)水蒸气
(2)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1)“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用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解答】(1)夏天打开冰箱门,观察到冰箱门口有白雾,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
(2)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试剂瓶内表面形成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25.【答案】没有;窒息;灯火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浓度大时甚至会使人窒息死亡;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注意换气通风,如进入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超标的地窖时应进行灯火实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防止发生危险.
【分析】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进入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超标的地方应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6.【答案】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会使气体减少,造成管内压强减小,液体进入试管,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管内气体的减少,造成试管内压强减小,而使烧杯内液体进入试管,因此可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7.【答案】(1)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2)与氧气接触
(3)防止在空气中切割时白磷自燃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燃烧条件,白磷能自然分析。
【解答】(1)由于白磷燃烧的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所以,罩住白磷燃烧的目的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2)对照①和②,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能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能燃烧,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3)白磷能自燃,白磷保存在水中是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自燃。
28.【答案】(1)A
(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3)瓶内溶液变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分析判断;
(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据此写出文字表达式和实验现象。
【解答】(1)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会沉积在烧杯底部,然后从下而上逐渐上升,因此在A处能观察到的蜡烛从下到上熄灭,故选A。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知,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利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瓶内溶液变浑浊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29.【答案】(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50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2)量筒内收集到水的体积等于加入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水中溶解二氧化碳体积之和。
【解答】(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根据“1体积水可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可知,250mL水可溶解250mL二氧化碳,因此流入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00mL-250mL=50mL。
30.【答案】(1)增强导电性
(2)负
(3)带火星木条复燃;验纯
(4)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解析】【分析】电解水实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氧气,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
(1)氢氧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使水含有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多,所以导电性增强;
(2)根据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可知,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A气体是B气体体积的2倍,因此A为氢气,B为氧气;若甲试管生成氢气,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3)B为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B气体中,能看到的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气体是氢气,点燃前需要验纯;
(4)在同一条件下,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因此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故答案为:(1)增强导电性;(2)负;(3)带火星木条复燃;验纯;(4)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31.【答案】(1)CO2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C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不合理,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不变色
【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气体在温度低和压强大时的溶解度大;
(2)根据酚酞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解答。
【解答】(1)打开汽水瓶盖,汽水会自动喷出的原因是压强变小,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的原因是:汽水中溶有CO2,进入体内,温度升高,C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或CO2从体内逸出;
(2)将适量稀盐酸倒入锥形瓶中,滴入酚酞溶液后,慢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不变色;溶液刚刚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已经过量。
32.【答案】(1)氧气
(2)二氧化碳;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3)矿泉水瓶变瘪,溶液变红色
【解析】【分析】(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石变浑浊,其实就是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产碳酸钙和水;
(3)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二氧化碳溶于水会形成碳酸。
【解答】(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未复燃,则说明该气体主要成分不是氧气;
(2)向另一瓶气体中倾倒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
(3)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易溶于水生成碳酸,因此会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由于瓶内气压减小,外面的大气压强会将矿泉水瓶压瘪。
33.【答案】(1)减小
(2)密度比空气的大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解答;
(2)可从密度大小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是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减小而减小,进而导致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2)逸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着山谷向下扩散,是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
34.【答案】(1)点燃;放热
(2)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3)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大气
【解析】【分析】(1)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分析解答;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
(3)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设计思路解答。
【解答】(1)小月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做完实验后,她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点燃,在能量变化方面,三个实验都是放热反应、。
(2)在实验乙中,红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
丙中,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3)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大气。
35.【答案】(1)C
(2)①④
(3)b;②③
【解析】【分析】(1)根据硫、铁燃烧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铁燃烧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装置特点和用途分析。
【解答】(1)装置B和C的集气瓶里都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各不相同。由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防止集气瓶底部炸裂,可以用细砂来代替; 若是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不能用细砂代替。
所以可以用细沙来代替水的是装置C。
(2)若装置C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未打磨生锈的铁丝、实验前集气瓶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部分氧气散失,进入空气,氧气不纯等。
故答案为:①④。
(3)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b导管导出连接病人。
该装置在病人输氧时可以发挥的作用,这样可以通过水下是否有气泡,便于观察是否有氧气以及气泡的多少、快慢判断气体的流速;
36.【答案】能;不能;低温和常温;低温组中的氧含量高于常温组
【解析】【分析】实验变量控制的原则是:(1)自变量的控制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无关变量控制原则——等量适宜原则。(3)因变量的控制原则——可观测性原则。
【解答】(1)甲同学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导致蜡烛熄灭,而实验AB中 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同,A蜡烛能燃烧,B蜡烛不能燃烧,说明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含量过高。
(2)实验验证低温环境中可燃物更难燃烧这一观点。 所以变量是温度,故将两套实验分别置于低温和常温环境中
(3)低温环境蜡烛更难燃烧,该环境下蜡烛比常温下更易熄灭,此时氧气含量应该更高,故实验所得数据应该是: 低温组中的氧含量高于常温组 。
37.【答案】(1)四氧化三铁
(2)气态
(3)沸点;没有
【解析】【分析】(1)根据铁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解答;
(2)根据固体和气体的流动性不同解答。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石蜡的燃烧温度高于沸点,于是产生火焰;而铁和铝的燃烧温度低于沸点,于是没有火焰,据此得出结论即可。
【解答】(1)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即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
(2)根据图片可知,石蜡的火焰可以通过导管上升,并流动到导管口。因为只有气体才具有这个特征,所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由于铝的燃烧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铝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火焰产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