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单元导读分课学案与背记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单元导读分课学案与背记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9 19: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下学期单元导读分课学案与背记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座号 ______ 自我评价 ______ 小组评价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分课学案
单元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时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习评价请使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 概念,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概括地说,这次生产过剩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生产下降幅度特别大,为历次经济危机所仅见;这次危机是一次工业、农业、外贸和货币信用危机并发的全面危机。
——摘编自黄安年著:《二十世纪美国史》
一、第一目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纲要》下册)
学习聚焦: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1.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思考凡—华体系缘何无法维持长期和平?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爆发的催化剂,理解欧美各国在应对危机途径上的差异。了解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组织的形成,认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了解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理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的绥靖政策是催化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
拓展阅读:
由于在缔结和平体系时没有从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来处理战败国问题,过分强调复仇和奴役,同时还激化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而直接引发了新一轮的争斗。
大萧条的影响和政治暗战导致了街头的流血冲突,动摇了德国民主制的年轻和脆弱的基础。国内民主和自由政党的领袖们探索解决失业率攀升的方法,却受阻于无法达成一致以及民众失去了对民主体系的信任。选民变得激进,1930—1932年间,纳粹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据官方统计,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者,数达300万人。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
——摘编自王斯德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应付办法,都是大力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德、意、日的纳粹型或法西斯型,即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实行积极扩张的类型;一种是以美国“新政”为典型的类型。即“福利国家”类型。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曾得逞于一时,但因它与全世界人民为敌, 失道寡助,必然在国内国际的阶级斗争中,遭到毁灭。
——摘编自刘绪贻、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5卷》
法西斯运动因为不同国家传统差异而彼此相差很大,但绝大多数又有一定的共同特征,比如对国家的崇拜,对强大领袖的献身,对极端民族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强调。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也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至此,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了“柏林一罗马一东京”的侵略轴心。
——摘编自本特利、齐格勒著:《新全球史》、解力夫:《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上卷
(一)三个国家的法西斯主义运动
1.意大利 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 年 10 月,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2.德国 1920 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3.日本 1921 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4.特征:主张极端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二)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1929 年 10 月,经济大危机爆发,从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法西斯国家通过发动战争来寻找出路。
2.形成:(1)日本 1931 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 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亚洲形成了战争策源地。
(2)德国 1933 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意大利 1935 年 10 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形成了战争策源地。
3.绥靖政策(思考:你如何认识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
1938年,德国并吞奥地利,并染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德国进而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例题】1视角: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普遍扩权现象(2022·重庆高一下期末·13) 【答案】B
20世纪30年代,世界多国出现“政府普遍扩权”的现象,如德意日强化法西斯独裁专制,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等,这反映了(  )
A.不同社会制度的相互融合 B.经济危机对政治的影响
C.民众对国家制度丧失信心 D.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例题】2视角:史汀生主义(2022·河南驻马店高一下期末·25) 【答案】D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美国总统胡佛宣称:“日本方面也有些道理。我们与它的友谊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我们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1932年1月3日,日本进攻锦州,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先是谴责日本,接着又以美国国务院名义表示“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史称“史汀生主义”。以上信息表明(  )
A.美国和日本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B.美国反对日本侵华
C.美国对日本侵华持“中立”态度 D.美国纵容日本侵华
二、第二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纲要》下册)
学习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2.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梳理二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过程中的主要脉络。了解二战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拓展阅读:(将二战中期重要的战役转折点补充标注在进程时间轴上)
苏德战场,库尔斯克会战;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海海战等。据此我们认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是反法西斯国家在1942年夏秋两季在几个战场上进行的一系列战役并取得胜利而实现的。其中包括苏联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 英美联军在阿拉曼和北非战场的胜利以及美军在太平洋诸岛的胜利。同时,人们也不能忘记中国战场在这次战略转折中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的众多国家参加的, 反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主义的战争, 战胜法西斯集团是所有反法西斯的国家和全体爱好自由的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付出巨大代价的结果。
——摘编自李巨廉:《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转折——一个中国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考》
(一)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起德、日的不满和仇恨。
3.直接原因:1929 年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客观原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
(二)主要过程:五大战场——中国东方主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第二战场
【例题】3视角:二战中英国埃及驻军的“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2022·天津高考·12) 【答案】D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三、第三目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纲要》下册)
学习聚焦: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3.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了解二战进程中同盟国召开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内容,理解这些会议对形成二战后世界新秩序的推动作用。理解联合国的宗旨与作用,认识其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较国联联盟的进步之处。评价雅尔塔体系的积极性和局限性。整体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演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拓展阅读:
正因为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加之,美苏的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方针有很大差异,故雅尔塔各项协议实施的结果是导致了德国的被分裂,欧洲也被分裂为东欧和西欧,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进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级格局所取代。这确实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变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巩固题练
1.某史学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政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____”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划线处应为
A.慕尼黑 B.德黑兰 C.华盛顿 D.雅尔塔
2.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并签订秘密协议,其中提出“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但这句话的效力被下一段话抵消了:“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据此可知,该会议(  )
A.为美苏两国所控制 B.强权政治色彩较鲜明
C.促成了两极格局形成 D.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
3.《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这些规定(  )
A.与国联盟约的宗旨基本一致 B.有效防范了霸权主义的产生
C.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D.反映了战后多极化趋势出现
4.视角:20世纪战争与和平(2022·湖南高考·21)
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 (4分)
背记清单
单元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7.17课标: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1)法西斯的兴起①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国家法西斯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②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③1921年,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④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面对1929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亚洲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③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2)过程: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揭开了二战的序幕。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3、欧洲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2)过程: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合法选举),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②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最终将其吞并。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4、绥靖政策:(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2)表现: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3)影响:更加助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绥靖政策的其他表现——1931年9月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1935—1936年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1、局部战争
(1)亚洲战场①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②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③地位: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2)欧洲战场①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法国败降,英国继续抵抗。②苏德战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的主战场。
2、全球战争
(1)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3)二战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影响:①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③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较大发展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⑤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⑥促进观念的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颓废文化一度盛行。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2)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3)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一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窃取于中国的领土。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⑦成立联合国。
(4)评价:
①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局限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③历史影响: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所取代(转折点),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2、成立联合国:(1)时间:1945年10月24日(2)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4)原则:吸取国联“全体一致”的教训,实行“大国一致”原则。(5)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小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法有效维持世界和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出现了美国“新政”的应对措施和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的法西斯道路。法西斯主义主张极端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在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德、日法西斯迅速扩军备战,开始侵略他国领土,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逐渐从局部战争发展成为全球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奠定了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重要基础。五大战场紧密配合,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二战中同盟国元首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的建立是维持该体系的重要国际机构,其“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政权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雅尔塔体系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和合作,但同时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强权政治色彩。整体而言,第二次战争给人类带有深重灾难,各国国力严重消耗,美苏崛起。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
例题答案解析:(下面对应例题题号)
1.【答案】D【解析】由“我们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等信息可以得出,美国采取绥靖政策,站在日本一边,纵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故选D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出美日之间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所述表明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了纵容或者支持的态度,并不是反对的态度,排除B项;由“我们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可得,美国对日本侵华并不是真的“中立”,而是一种纵容或者支持,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局面,为了化解经济危机,美国采取了新政,德意日等国由于特殊原因被迫走上了对外战争的道路,企图以此转嫁经济危机,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对国家政治产生的影响,故选B项;社会制度相互融合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不能反映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并不是必然会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由于英国官方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保卫民主的战争,才出现了英国士兵模拟议会的行动,这体现出英国士兵要求自己参与民主决策的要求和愿望,这是维护民主和独立的进步意识,说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唤醒了英国士兵的进步意识,故选D项;英国士兵的行动是反映了其要求民主的进步意识的,其模拟议会的行动是反映了对参与民主决策的渴望,这是迎合当时英国官方的宣传的,所以并不能反映出英国空前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题目中英国普通士兵的行动是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和希望获得民主决策权利的愿望的体现,所以并不属于政治革命,排除B项;英国普通士兵的模拟会议是受到英国政府宣传的影响,其要求也是迎合了政府关于保卫民主的宣传,所以能得出英国政府宣传引发社会对立的结论,排除C项。
巩固题练解析:(下面对应题号)
1.【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签署《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体现了德国的征服国策和英国的绥靖政策的交叉,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推动了二战的爆发,故选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排除B项;华盛顿是美国首都,远离欧洲,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是由时任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为代表的三个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于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在苏联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材料可知“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的效力被“三强领袖”的意见抵消了,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权诉求在大国意见之下,故选B项;材料可知当时英国政府也有一定发言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成立,距离此时较远,排除C项;材料可见当时中国领土主权能否保全是有条件的,受到三强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可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事项决议为集体决策,这是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的表现,故选C项;国联盟约受到英法操纵,没有集体安全体制的相关宗旨,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霸权主义,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后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排除D项。
4.【答案】(10分)
(1)《国际联盟盟约》开始制止战争;《非战公约》开始宣布战争非法,强调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联合国宪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权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承认正当自卫权。
(2)世界大战的影响;国际合作的加强。
【解析】
(1)由材料中《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不得从事战争”可得,《国际联盟盟约》开始制止战争;由材料中《非战公约》(1928年)“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等信息可得,《非战公约》开始宣布战争非法,强调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由材料“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等信息可得,《联合国宪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权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承认正当自卫权。
(2)《国联盟约》、《非战公约》是一战后主张限制战争权的,《联合国宪章》是二战后提出限制战争权的,所以其中一个背景是世界大战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世界联系越来越多,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增多,国际合作的加强也是提出限制战争权的背景之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