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单元导读分课学案与背记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座号 ______ 自我评价 ______ 小组评价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分课学案
单元八: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时18: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习评价请使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第一目 冷战与两极格局(《纲要》下册)
学习聚焦: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1.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了解冷战的概念内涵,理解冷战与两极格局之间的关联。归纳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的主要原因。列表梳理美苏对峙的具体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峙的主要特征。
拓展阅读:
冷战是除了美苏直接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宣传等各个领域,其一般特点是以军备竞赛、外交斗争、经济压力、意识形态对立、宣传攻击、间谍战等途径造成国际的紧张局势和国家之间的互相敌视和仇恨。双方都武装了越来越强大的核武器,由此形成了一套新的全球关系,塑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对外政策、经济体系和国家的政治机构。新的敌对关系产生了一个分裂的世界。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冷战从双方敌对发展至和平共存与缓和,最终在20世纪末走向终结。
——摘编自刘金质著:《冷战史:1945-1991》,【美】本特利、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战后初期,无论是从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来看,还是莫斯科在东欧、远东的实际表现,苏联的确有借着“世界革命”的旗帜建立自己势力范围、维护自身安全的一面。战后初期,美苏双方在东欧和中国问题上的较量,使前者更加认为苏联所作所为的根源在于共产主义的扩张本质。而苏联也把美国试图主宰世界的企图看作“帝国主义”的必然表现、垄断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必然结果。无论怎样,双方在价值观、世界观上的分歧和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尤其是拥有原子弹,增强了杜鲁门的自信,促使他对苏联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莫洛托夫计划),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如此,也加剧了东西方的冷战局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沈志华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一)冷战
1.含义: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1)根本: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2)具体:
① “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两国关系逐渐破裂。
②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
③ 战后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
3.进程:
4.特征: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双方持续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5.两对关系
(1)“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样,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
(2)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集中表现和组成部分,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二)两极格局
1.正式形成: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基本特征:
(1)不对称: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不完全: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例题】1视角:柏林危机中英国的政策(2021·海南高考·18) 【答案】C
1948年,英国政府确定:把柏林空运作为开展对苏外交谈判的手段,在柏林空运取得重大进展前,暂不同苏联接触;英国的实力难以单独担负起西柏林的物资运输任务,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便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此举意在( )
A.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 B.加速联邦德国的军事化
C.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 D.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
【例题】2视角:冷战格局下美苏关系(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答案】C
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二、第二目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纲要》下册)
学习聚焦: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2.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以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为例,了解美苏之间既有缓和,又有激烈对抗的态势,认识核战争阴云对人类现代文明进程的影响。以欧共体、日本经济的崛起,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以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了解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开始瓦解。了解中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综合认识多极力量发展对美苏两极格局的有力冲击。
拓展阅读:(自主阅读,理解教材内容)
柏林墙不仅是柏林和德国分裂的标志,也是欧洲和世界分裂的标志。……是苏联美国为首的东、西阵营在欧洲对峙过程中发生的一次重大危机事件,同时又是冷战在欧洲由紧张走向缓和的一种重要转折点。
——摘编自沈志华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1962年10月29日,英国《每日邮报》刊载漫画家莱斯利·吉尔伯特·伊林沃思的作品《古巴导弹危机》。该漫画属于二手材料。……“要是你还没有失去你的自制力,而且能明智地想到这会导致什么情况的话,那么,总统先生,我和你就不要拉紧那条你们已经打上了战争结头的绳子的两头,因为我们俩拉得越紧,那个结子也就结得越紧。因此,如果不想收紧那个绳结,从而使世界陷于热核战争的浩劫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仅要放松拉住绳子两头的力量,而且还要采取措施来解开这个结子,我们是准备这样做的。”(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
西欧的一体化增强了抗衡霸权主义扩张的力量。随着共同体活动的领域已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社会和安全各个方面,西欧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的继续发展,将会提高西欧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从面促进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不管是“政治大国”,还是“国际国家”,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其核心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推行大国政治,使日本在全球确立“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
——摘编自白乐天、李凤飞著:《世界全史》
苏联先后干预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东欧国家自由社会主义运动,加强了对东欧卫星国的控制,同时也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由于中国与苏联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巨大落差,赫鲁晓夫与毛泽东恰恰是站在斯大林模式的两端,他们都想在自己的国家有所作为,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这一体制的若干弊病,都希望对这一体制有所建树,但却恰好是朝着两个方向努力。……各国党之间本来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中苏两党无法心平气和地交流各自的看法,争论演变为争吵,两党关系与两国关系也随之不断走向恶化。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著:《新全球史》,蒲国良著:《中苏大论战的起源》
【例题】3视角:生态环境领域的冷战竞争(2021·福建高考·16) 【答案】C
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论道:“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 )
A.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
C.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 D.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例题】4视角:基辛格论“世界格局演变”(2020.7·天津高考·15) 【答案】C
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
三、第三目 两极格局的瓦解(《纲要》下册)
学习聚焦: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3.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了解20世纪80年代后美苏冷战逐渐走向缓和的表现。知道中苏关系的正常化。理解“和平演变”、国内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等是造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局面的原因。认识两极格局瓦解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影响。思考冷战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拓展阅读:(思考:为什么发生苏东剧变?)
1987年12月,美苏签订中导条约,标志着双方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出现了双方既对抗又对话的局面。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面对西方反共势力、民主社会主义势力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东欧共产党采取了被动招架,姑息迁就、迎合妥协、步步退让,最后举手投降,让出了政权。这是东欧,苏联形势剧变和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列宁所指出的:“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除了苏共领导决策的失误,还与领袖人物的个人素质有关,尤其是政治素质。
——摘编自丁维陵等著:《苏联东欧剧变启示录》、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美苏关系
1.紧张:(1)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2)美国大搞军事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缓和(1985 年以后):(1)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2)1987 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 年,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2)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 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二)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三)苏东剧变
1.原因:(1)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2)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影响:(1)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2)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 冷战给人类带来的启示:(1)与热战相比,冷战是历史的进步;冷战双方对处理危机的自我控制机制,应该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2)克服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思维与冷战思维,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巩固题练
1.1967 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3.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4.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背记清单
单元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8.18课标: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内涵
1. 含义:冷战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爆发的背景:
(1)根本:美苏两国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2)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2)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
3.冷战的表现: 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率先挑起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爆发的标志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经济 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
地缘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4.两极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特点: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1)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对抗。
(2)表现: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根源于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
(1)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
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a.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
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以“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③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
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关系 (从对抗走向对话甚至合作)
1.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 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a.美苏交流: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b.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c.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等等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
(2)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3)影响:①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级格局的特点及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 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联盟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 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小结: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美苏从二战时的盟友变成冷战对手,并形成两大阵营,世界逐渐形成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的核战争阴云严重威胁人类文明的稳定。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阵营的逐渐分化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开始瓦解,欧同体与日本经济腾飞,中国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两极格局中孕育多极化方向,冲击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对抗中展开对话机制。在西方“和平演变”攻势下,苏东因为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两极格局走向崩溃,冷战随之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例题答案解析:(下面对应例题题号)
1.【答案】C【解析】据题干并结合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所学可知,针对柏林空运问题,英国自知实力有限,“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完成柏林空运,在美苏对峙中为英国争取主动权,故选C项;“依附美国”不合题意,与“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相悖,排除A项;“联邦德国”不合时空,联邦德国成立于1949年5月,排除B项;“挑战美国霸权”不合史实,1948年整个西欧都受控于美国,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由材料“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可知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依然保持文化往来,美苏两国既有全面的对抗也有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处于对峙抗衡的状态,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的是美苏两国的文化技术交流,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应该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苏两国的文化交流而非苏联交流的目的,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并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正处于美苏冷战期间,可知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比,排除A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并未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排除B项;环境保护和社会制度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一个统一的欧洲”并结合所学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知识可知,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壮大,“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但联合的西欧只是当时世界逐渐崛起的几大力量中心之一,这些力量都在挑战美国的霸权,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故选C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只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之一,属于表层背景,A项并非最佳选项,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末尚处于美苏争霸时期,美国并未建立全球霸权,排除B项;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之一是摆脱美国的控制,因此其联合后与美国的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但这也只是材料呈现的现象,而非深层背景,D项并非最佳选项,排除D项。
巩固题练解析:(下面对应题号)
1.【答案】C【解析】据材料“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受它统治”可知,如果欧洲国家不采取措施进一步联合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会被更为发达的文明(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即欧洲社会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塞尔旺—施赖贝尔著作《美国的挑战》),故选C项;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对欧洲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两极格局的不满,排除B项;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与材料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不符,故A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与材料“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不符,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D项正确。
3.【答案】C【解析】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这股“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可看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家社会上不结盟,获得国家独立发展的有力空间,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故D项错误。
4.【答案】A【解析】“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可以得出“单级”的世界格局,“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可以得出“多级”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题中一再强调“合作”或者“联合行动”,并没有涉及诸强争霸,故B项错误;“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可以得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同样受到其他大国的牵制,故C项错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多级世界中大国并不是实力相当,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