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温故知新:汉代以前儒家思想主张孔子春秋乱世,诸侯并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荀子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仁政、民贵君轻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秦始皇重法家、焚书坑儒春秋创立,不受重视战国发展,备受冷落秦朝,遭到打击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稳固天下民心呢?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形成:
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学派。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它强调“无为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2、特点
(1)以道家为基础,“兼采众家”的学说
(2)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思考:为什么汉初要采用黄老之学?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汉高祖刘邦 材料二:
(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材料三: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
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12篇 陆贾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2、特点
3、背景原因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吸取秦亡教训(暴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4、影响
(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被以后的朝代借鉴)
(2)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期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4)“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基础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3)出现了“文景之治”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练一练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史海钩沉、慧眼看历史】 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景帝时,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发生一场大争论。儒生辕固生指斥老子为异端。崇信黄老的窦太后勃然大怒,命令辕固生去和野猪搏斗。幸赖景帝保全,辕固生才免于丧命。 武帝即位之初,丞相卫绾奏请罢免信奉韩非之学的人,也因窦太后反对,未能实现。直到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绌黄老邢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双方斗争终以儒家获胜而结束。 有人说,黄老之学失去统治地位,儒学的受独尊,与帝王、太后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崇信黄老的窦太后死了,黄老之学让位给儒学了。有道理吗?思维方法:帝王、太后个人爱好只是黄老之学消失与否的直接原因,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思想,它的衰落有着深厚社会原因 这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的鲁壁。据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有坑杀了一大批儒生,儒家学派受到打击。孔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文献古籍,就把儒家经典藏起来。这批藏书,直到汉代才被发现。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出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阅读材料 汉初鉴于秦亡教训,已有人提出用儒学思想统治。但汉高祖刘邦不喜儒学。惠帝时,废除了“挟书之律”。文帝、景帝时,积极搜集遭秦火之后所残存的古籍,包括儒家经典。同时,开始立《诗》、《书》、《春秋》等儒学经典的博士官。?思考:汉朝的社会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无为”而治原因——表现——休养生息影响——积极影响“有 为”消极影响汉初百废待兴一、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采纳思考:
汉武帝为何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开发边疆
三击匈奴
出使西域汉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以一个高
度文明、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要求中央:设内朝
地方:刺史制,
颁布推恩令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必然要求思想上大一统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背景
(1)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主观)
(2)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客观)
(3)根本原因: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新儒学的内容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新儒学的内容材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材料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下列材料反映了
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新儒学的内容【伦理学说】
“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新王必改制”,但“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天不变,道亦不变”。 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其它学说:三纲五常等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创立新儒学:阴阳家《公羊春秋》学说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知识整理: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三 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
材料四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限田、薄敛、省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其目的是什么?评价积极消极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2、“限田、薄敛、省役”等仁政思想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问题探究2:仁、礼、
仁政儒学、阴阳、黄老、法家批判暴政、建立理想化社会秩序承认现实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不受重视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论从史出、辩证分析】争鸣:史学界对董仲舒的评价
观点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观点二: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请说说你的看法?①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③思想: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教育: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发展
?消极:文化专制,抑制思想的自由发展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影响【知识拓展】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 顾颉刚
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探究问题三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探究问题四汉初 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 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小结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统治思想是( )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法家的法治思想
C 墨家的“兼爱”思想 D 道家的“无为而治”
2、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 )
A 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D当堂训练B3、汉代的新儒学被赋予的新含义( )
A 人定胜天 B 无为而治 C 君权神授 D 仁政思想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它各个学派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础的主要是( )
A “春秋大一统”思想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 “三纲五常”DCA 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禁止,统治者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成功。6、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7、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C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孔子:“以德治民”;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正面: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负面: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学习小窍门:善于用联系观点思考问题。例:历史总是在解决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前进!
汉武帝时期,社会主要问题是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南下等。
如何解决问题?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三纲五常)。政治上中朝、推恩令、酎金夺爵。
针对经济上土地兼并,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针对匈奴南下,派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读史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