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绿色发展情景是指采用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双碳”为最终目的设定的能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技术突破情景是指在绿色发展情景设定基础上,能源技术得到重要突破时的可能情景。图示绿色发展情景和技术突破情景下我国各省区碳达峰时间。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我国各省级行政区( )
A.北京市和上海市将率先实现碳达峰 B.技术突破情景早于绿色发展情景达峰
C.贵州、宁夏和新疆更适合技术突破路径 D.在绿色发展情景下将集中于2027年达峰
2.有助于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的措施是( )
①提高城镇化水平②加快经济增长速度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④加大环保技术投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碳排放达到峰值后降低,其根本原因是( )
A.环保意识增强 B.森林面积增加 C.科技水平进步 D.经济发展趋缓
耕地具有经济生产、生态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功能。洞庭湖地区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现已进入城乡转型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作用强度剧烈,耕地利用逐渐多元化。下图示意1998—2018年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早期阶段,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的实现主要得益于( )
A.水热条件好 B.水域面积广阔
C.政策补贴力度大 D.人均耕地多
5.与早期阶段相比,中期阶段洞庭湖地区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是( )
A.商品率降低 B.机械化程度提高
C.粮食产值减少 D.农业劳动力增多
6.图示三个阶段洞庭湖地区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是( )
A.较弱—增强—增强 B.较强—减弱—减弱
C.较弱—增强—减弱 D.较强—减弱—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同时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亿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大豆近5年平均进口依赖度为87.88%,油料平均选口依赖度超过10%,玉米接近10%。为降低大豆、油料等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准备推进玉米大豆节状复合种植(见下图,横纵数据代表作物间距)。2022年,农业农村部将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该模式1500万亩以上(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对传统间套作的改良升级)。读图,完成下面7-9小题。
7.导致我国2021年粮食进口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持续复苏 B.国内自然灾害频繁
C.国际粮价大跌 D.农业供给侧改革
8.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大豆和玉米品种的选择一般偏向于( )
①大豆选用耐荫耐热抗倒伏高产品种②玉米选用耐荫抗倒伏高产中高秆品种
③大豆选用耐荫耐密抗倒伏高产品种④玉米选用耐荫抗倒伏高产中矮秆品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国家扩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面积时最可能选择( )
A.浙江省 B.吉林省 C.贵州省 D.甘肃省
一位去巴厘岛的游客在游记中写道:在乌布行走,常能看到随山势修筑的层层稻田,错落有致……走着走着,便会毫无预兆地遭遇一场阵雨,于是便在路旁的亭子里停下来听雨赏雨,看到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下图为巴厘岛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10-12小题。
10.乌布随山势修筑层层稻田,有利于缓解( )
A.耕地缺水 B.农业污染 C.土地沙化 D.水土流失
11.在乌布遭遇毫无预兆的一场阵雨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东北信风控制 B.台风活动频繁 C.西南季风强盛 D.对流活动强烈
12.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 B.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C.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D.以平原为主,海拔低,气温高
作为一种清洁低碳能源,天然气已被业界认为是能源转型中最佳的桥梁性能源,下图示意1996—2017年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供给、消费、贸易指数(指数越高,安全度越高)。据此完成下面13-15小题。
13.2006年以来,我国天然气资源安全演变过程呈现( )
A.逐年升高 B.逐年下降 C.总体降低 D.总体改善
14.我国天然气消费安全指数波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逐渐下降 B.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C.国内天然气消费市场逐渐萎缩 D.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15.2006年以来,促使我国天然气贸易安全指数上升的举措是( )
A.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 B.扩大天然气进口来源
C.提高天然气进口集中度 D.推进国内天然气开发
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下图示意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据此回答16-18小题。
16.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 )
A.能够满足水源需求 B.生态环境较好
C.群落抗干扰能力强 D.物种丰富
17.恢复保护方式物种丰富度最低,原因是( )
A.土壤水分差 B.缺乏优势物种 C.受干扰程度低 D.植被稀疏
18.根据三种恢复方式对植被覆盖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的综合分析,以下做法对湿地恢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的是( )
A.建立栅栏隔离保护 B.建设旅游景点,并进行浇灌、栽种等
C.不参与管理的自然恢复 D.禁止大型动物踩踏、干扰
当前,发达国家每年将数百万吨电子垃圾运往加纳首都附近的阿格博格布洛西地区,该地原本是潟湖衍生的一块湿地,居住着4万余人,他们大多由北部穷困地区迁徙而来,现以处理电子垃圾为生。部分垃圾最后通过焚烧处理,产生大量有毒烟尘。下图为阿格博格布洛西地区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阿格博格布洛西地区接收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电子垃圾,主要是因该地( )
A.海陆交通便利 B.闲置土地较多 C.工业原料紧缺 D.环境标准较低
20.7月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当地焚烧垃圾烟尘的扩散方向主要是(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下面21-23小题。
21.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年降水量 B.作物结构 C.耕地质量 D.作物熟制
22.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 )
A.提高秸秆产量 B.增加秸秆种类 C.调整农牧结构 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
23.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 )
①作物轮作②土壤深翻③圈舍养殖④土地平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我国2007~2017年石油消耗总量和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统计图。完成下列24-25小题。
24.图示时段我国石油( )
A.净进口量逐年攀升 B.生产量大幅提升
C.净进口量逐年下降 D.生产量大幅减少
25.为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加强石油综合利用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积极寻求新的进口通道④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资源诅咒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指数越大,资源遭受诅咒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没有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程度越高。读图完成下面26-28小题。
26.广东省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利用率高 B.资源丰富 C.人口过多 D.气候湿润
27.为改变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的现状,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
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促进经济发展
④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推测下列省区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是( )
A.贵州 B.上海 C.内蒙古 D.青海
漂浮式海上风电站,由风力发电机和漂浮式平台组成,可用于开发水深超过50米海域的风力资源。2017年全球首座商业化运行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场在英国北海沿岸正式投用。2025年,我国或将迎来首个可商业化运行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场,据此完成下面29-30小题。
29.漂浮式海上风电站与传统固定式海上风电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 )
A.发电量更大 B.适用范围广 C.安装便利 D.无海洋污染
30.与挪威、英国等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开发漂浮式海上风电站面临的挑战主要是( )
A.市场 B.技术 C.海域面积 D.灾害
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澳门主要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二战后当地政府决心斥巨资,将凼仔岛和路环岛之间填平,这就是“路凼填海工程”。完成第31~33题。
31.据材料推测,澳门填海造陆利用的是( )
A.海洋空间资源 B.海洋矿产资源 C.海洋生物资源 D.海洋化学资源
32.下列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不合理的是( )
A.沿海滩涂地区开辟盐田 B.海湾处建造跨海大桥
C.在海洋深处填海造陆 D.沿海滩涂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
33.2021年4月7日,我国首台海底可燃冰资源勘探和开采设备——“海牛Ⅱ号”在南海海城超2000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海牛Ⅱ号”的研发和应用,利于我国( )
A.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增加土地资源供给 B.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C.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保障能源安全 D.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清洁生产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分别是传统经济流程图和循环经济流程图。读图,完成34~35题。
34.两种流程的最大区别是( )
A.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数量不同 B.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不同
C.产品的经济效益不同 D.投入的多少不同
35.在循环经济流程图中,评估产品对自然的影响应该( )
A.从资源开发环节评估 B.从产品生产过程评估
C.从废弃物排放情况评估 D.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评估
二、综合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磷虾,以浮游植物为食,集中分布在南极海域。海冰,盐度、水温及环境方式等都会影响磷虾的分布,其中洋流及海水的垂直交换为南极磷虾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时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及渔场形成具有明显的作用。南极磷虾具有“固碳”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定在海底的有机碳。磷虾具有垂直迁徙的习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层,夜里会上浮进食,吃饱后潜入深层海水,每天夜里反复数次。所以,磷虾粪便和残体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在南极海洋中,大量的浮游藻类是磷虾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又是南极鲸类、海豹、企鹤、海鸟等的食物。南极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为南极磷虾提供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南极磷虾因其体量大、繁殖能力强、营养丰富,被称为人类未来的“粮食”,世界各国专门派出船只赴南极海域竞相捕猎。201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磷虾的捕捞行列。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南极磷虾数量减少。下图左为“南极磷虾分布示意图”,图右为“南极生物链示意图”。
(1)说出南极磷虾的密集分布区并分析近些年磷虾减少的自然原因。
(2)简述南极磷虾的“固碳”作用过程。
(3)说明南极海域过度捕捞磷虾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4)列举我国前往南极海域捕捞磷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分析我国远赴南极海域捕捞磷虾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钾肥生产基地,该基地通过对盐湖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
材料二 左图为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右图为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材料三 世界主要钾盐储量国、生产国和我国钾盐主要进口国表
注:储量为2020年数据,产量和进口量为2018年数据。
钾盐主要储量国 储量(亿吨) 储量世界占比(%) 钾盐主要生产国 年产量(万吨) 年产量世界占比(%) 我国主要进口国 年进口量(万吨) 年进口量占比(%)
俄罗斯 49.1 38.2 加拿大 1399 32 加拿大 191 40
加拿大 32.6 25.4 白俄罗斯 726 17 俄罗斯 98 21
白俄罗斯 12.9 10.0 俄罗斯 705 16 白俄罗斯 89 19
中国 3.2 2.5 中国 541 12 其他 93 20
(1)根据右图信息,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4分)
(2)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4分)
(3)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
(4)分析我国钾盐供应安全风险较高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