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19:5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②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④牵牛来责蹊田⑤者。父怒,挞⑥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⑦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⑧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⑨。
[注释]
①陇:田埂。 ②窃:偷偷地,暗中。 ③辄:总是、就。 ④或:有人;有的人。
⑤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⑥挞:鞭打。 ⑦曷:为什么。 ⑧执策:拿着书卷。
⑨旦:早晨,天亮。
1.“父怒,挞之”,“之”指的是 。
2.“冕因去,依僧寺以居。”读这一句时,正确的停顿方式是( )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D.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3.结合注释,说一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能体现王冕好学的是哪一个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 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得句:得到佳句。 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 垢:责骂。 胡:为什么。
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6.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7.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③佣:雇佣。④大学:大学问家。
9.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 )
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穿壁/引/其光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1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 (用原句回答)。“ ”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 。
《钥匙尚在》
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也。”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昔有愚人入京选 ;其人曰 或问其故 ,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面对愚人的可笑举动,你想说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人食菱
明 江盈科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③上啖菱,并④壳入口。或⑤曰:“食菱须去⑥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⑦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菱角,水生植物,果实有硬壳,可以煮着吃。 ③席:酒席。
④并:连同,一起。 ⑤或:有的人。 ⑥去:去除,去掉。 ⑦强:勉强。
16.读一读下面的内容,用“——”划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7.结合注释,写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或曰:“食菱须去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A.北人家乡的菱与南方的菱不同,它是长在山上的。( )
B.北人根本没有吃过菱,但他却“强不知以为知”,结果才会闹笑话。( )
C.北人之所以并壳吃菱,是因为菱壳可以去热。( )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 )
多言何益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há)蟆②蛙黾(měnɡ)③,日夜恒④鸣,口干舌敝⑤,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⑥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虾蟆:蛤蟆。③蛙黾:青蛙。④恒:常常。⑤敝:疲惫、困乏。⑥以时:按时。
19.墨子为了解答子禽的疑惑,把蛤蟆、青蛙与 的叫声进行对比:前者 ,叫得口干舌疲,结果 ;后者 ,结果 ;人们早早起身。
20.“多言有益乎?”和“多言何益?”这两句问句分别是( )
A.反问句 疑问句 B.疑问句 反问句 C.疑问句 疑问句
21.文中墨子要说明的观点是( )
A.多说话有好处。 B.多说话没有好处。
C.说话要看准时机,把话说到点子上。 D.多说鼓励别人的话才有用。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2.这篇短文选自《 》。 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3.请将短文中括号内的内容补充完整。
24.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在音节下面标出)
思援弓缴(jiǎo zhuó)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 yǔ)?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②非然也( )
26.根据下面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
只听弈秋讲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注释】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 :下等、劣等。
28.文中的“此三者缺一不可。”的“此三者”指 、 、 。
29.文中“井蛙之窥天”,让你想到了那个成语? 。
30.关于读书,韩愈曾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
杜甫也道:读书破万卷, 。
颜真卿也叹:黑发不知勤学早, 。
31.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爱鱼
郑人有爱惜鱼者,计无从得鱼,或汕或澪或设饵笱之。列三盆庭中,实水焉。得鱼即生之。鱼新脱网罟之苦,惫甚,浮白而噞喁。逾旦,鬣尾始摇。郑人掬而观之曰:“鳞得无伤乎?”未几,糁樀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厌乎?”人曰:“鱼以江为命,会处以一勺之水,日玩弄之,而曰‘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者寡矣!”不听。未三日,鱼皆磷败以死,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32.解释加点字。
①腹将不厌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鱼即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郑人爱鱼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鱼皆磷败以死,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 )
A.郑人后悔听了别人的劝告。
B.郑人后悔没有听别人的劝告。
C.郑人后悔听了有的人的劝告。
D.郑人后悔没有听有的人的劝告。
[甲]
夸父与日逐①走,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③。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海外北经》
[注释]①逐;竞争。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泽:湖。
[乙]
逮①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②草木,而民无所食。猰(yà)貐(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③后羿诛④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⑤封豨于桑林。
——(淮南子 本经训》
[注释]①逮:等到。②杀:晒死。③使:派。④诛:杀。⑤擒:擒获。
36.默读两则文言文,根据内容取题,[甲]是 ;[乙]是 。
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夸父与日逐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弃其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十日并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缴大风于青丘之泽
38.下列对“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的描述最符合文意的是
A.让老百姓害怕的事物
B.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
C.被老百姓除掉的事物
D.用来保护太阳的事物
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把理由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这两则文言文有什么共同点?试着找出两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思援弓/缴而射之
41.翻译句子。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学习了这篇古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3.给下列句子断句。
女 娃 游 于 东 海 溺 而 不 返 故 为 精 卫。
4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精卫为什么要填海?这则神话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人刘仁嗜弈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①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
【注释】①诩诩(xǔ)然:夸耀的样子。
46.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竞局: ②观者哂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7.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短文对鲁人刘仁棋艺的评价是“嗜弈,然不精”,你从哪里能够看出刘仁的“嗜弈”和“不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护其短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③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护:掩盖,遮掩。
50.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席上啖菱( ) (2)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
(3)啖菱须去壳( ) (4)欲以清热也( )
5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仕于南方 不得已而从仕
B.或曰:“啖菱须去壳。”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仕于南方 尝射于家圃
5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成衣匠
今京城内外成衣者①,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②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③,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履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④,背必伛⑤,需前短而后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注释:①成衣者:裁缝。②匹帛:一匹丝绸。③得科第:在科举考试中考中。④慵(yōng):困倦,精神不振。⑤伛(yǔ):曲背,驼背。
53.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解释句子的意思。
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这段文言文主要说明( )
①做事情一定要问清楚。 ②做事要善于观察,把握特点。
③学本领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④请别人做事要有礼貌。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6.联系上下文,下面带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其故(过去的、原来的) B.及其日中如探汤(来不及)
C.而日中时远也(正午) D.孔子东游(游玩)
5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通过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B.“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都认为你知识渊博”。
C.“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是“孔子不能决定”。
D.“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是文中的人物通过视觉效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8.文章所表达的道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B.学习必须胆大心细不怕困难,也要学会知难而退。
C.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思考。
D.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令人敬佩。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 )弓缴而射之。虽与之( )学,弗若( )矣。为是( )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9.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60.读懂上面的古文,说说文中下列字词的意思。
通国: 鸿鹄:_______________
弗若: 然:____________
61.文中第二个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上文第四、五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联系全文可知作者隐含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其足②,而置③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④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⑤!”反⑥归取之。及反,市罢⑦,遂⑧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⑨,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音“lǚ”,鞋。②自度其足:自己量了脚的尺码。度,音“duó”,量。③置:放。④操:拿。⑤度:音“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⑥反:同“返”,回。⑦市罢:集市散了。⑧遂:于是。⑨宁信度: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
63.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吾忘持度 ( )  A.拿着 B.保持
(2)而置之其坐 ( ) A.同“座”,座位 B.坐下
(3)无自信也 ( ) A.没有 B.不
64.这则寓言写的是 的事,告诉我们 。
参考答案:
1.王冕 2.D 3.一到夜里,王冕(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4.痴。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解析】1.考查文言文“之”字的含义。
“父怒,挞之”翻译为“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这里“之”是代词,代“王冕”。
2.考查句子停顿。
句子翻译为“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冕”指“王冕”,是人名,停顿。“因去”翻译为“离开”。“僧寺”翻译“寺庙”。根据句意和词性,选项D停顿正确。
3.考查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先翻译重点字词,接着联系起来,运用直译和意译进行翻译。“夜”指“夜晚”。“潜”指“悄悄地”。“出”指“离开”。“执”指“手拿”。策指“书卷”。“旦”指“早晨”。
4.考查人物分析。
痴: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文中的王冕因为喜欢学习,达到了迷恋的地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牛。
【点睛】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却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了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痴迷于读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卷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5.B 6.D 7.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8.张丞相自己。 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
【解析】5.本题考查加点字的理解
“使侄录之”译为:让侄子来抄录。故“录”译为“抄录”。
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通读全文结合“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可知他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说明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熟视:反复地看;亦: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的翻译是:“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
结合原文可知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快快地写下来,满纸龙蛇飞舞,十分潦草。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因此主要是张丞相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而怪别人看不懂,不早问。因此应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快快地写下来,满纸龙蛇飞舞,十分潦草。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当抄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就停了下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他:“这是什么字呢 ”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于是责骂他的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问,使得我也忘记了。”
9.B A 10.A 11.匡衡 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解析】9.本题考查字或句子的意思。
(1)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来理解字的意思。“邻居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逮:到,及。故选:B。
(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的意思: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节奏划分。
A.“匡衡勤学而无烛”的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故:“匡衡/勤学/而无烛”停顿正确。
B.“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停顿应为“衡/乃穿壁/引其光”故停顿不正确。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意思是: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停顿应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故停顿错误。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结合译文可知,短文的主人公是匡衡,“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以书映光而读之。“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如:夜以继日。
【点睛】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12.从前 那,那个 有的人 代词,指愚人 13.皮口袋的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贼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 14.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15.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们考虑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
【解析】1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句子意思来理解。
“昔有愚人入京选”意思是:从前有个愚人到京城参加考选。“昔”:从前。
“其人曰”意思是:这个愚人说。“其”那,那个。
“或问其故”意思是:有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什么缘故。“或”:有的人;“其”代词,指愚人。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子意思是:皮口袋的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贼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题干要求和文言文内容,从文中“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可知,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的愚人皮袋被偷走,自以为聪明,以为小偷得不到袋子里的东西,真是愚不可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们考虑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
【点睛】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进京城选官,(他的)皮袋被人偷走了.他说:“小偷虽然偷走了我的皮袋,但他永远不能得到我袋子里的东西。”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皮袋的钥匙还系在我的衣带上,那小偷拿什么打开它呢?”
16.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7.有的人说,吃菱角要去掉外壳。 18.× √ × √
【解析】16.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是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7.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或:有人。曰:说。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去:去除,去掉。连起来可以翻译为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18.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错误,北人不认识菱角,不懂装懂,说错了它的生长地方,引人发笑。并不是它长在山上。
B项正确,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C错误,这是北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故意说的。
D项正确,本文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9.雄鸡 白天黑夜叫个不停 没有人听 按时鸣叫 天下震动 20.B 21.C
【分析】译文: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1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筛选能力。
文中““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观晨鸡”墨子将“虾蟆蛙黾”与“雄鸡”相互对比,“虾蟆蛙黾”叫的口干舌燥,“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⑥而鸣”则“天下振动”。
20.此题考查学生对反问句的掌握。
“多言有益乎?”意思是:多说有好处吗?是疑问句。
“多言何益?”意思是:多说有什么好处吗?是反问句。
21.此题考查学生文本的理解能力。
作者在文中要说明的观点是:多说话并没有好处,说话要看准时机。
22.孟子 告子上 孟子 23.专心致志 24.zhuó
yú 25. 下棋 这样 26.惟弈秋之为听 27.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或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解析】弈秋是全国的围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后一个人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的学习效率不如前一个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2.本题考查课文相关文学常识,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3.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按照课文原文填空即可,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4.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学生平时要注意识记。
这里要注意多音字“缴”在这里读“zhuó”,指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与”这里读“yú”。
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积累初中要求掌握的150个实词,并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实词的具体含义。
①句意: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故“弈”的意思是下围棋。
句意为: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26.本题考查对句意得掌握,认真结合文章分析即可。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讲课。
27.本题考查文言主旨的理解。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两人学习下棋,一人学习的态度是专心致志,而另一人是三心二意的这件小事,意图说明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围绕此作答即可。
28. 有志 有识 有恒 29.井底之蛙 30.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下笔如有神 白首方悔读书迟 31.文中“有恒”的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我喜欢读书,但缺少恒心,许多书只看一半就扔下了,结果收获有限。以后,我一定要用“有恒”来告诫自己,读书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解析】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译文,联系上下文,从句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答案。
29.本题考查成语的掌握。
“井蛙之窥天”意思是:这句话说的就是青蛙在井底看天空,比喻见识短浅。与“井底之蛙”意思相同。
30.本题考查名人名言默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意思是: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31.本题考查读书的启示。
本文讲了古人读书必须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这三者缺一不可。结合文章读书的方法,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你的启发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32.饿 使……生存 33.我们越是喜欢一样东西,就应该用适合它的方式对待它,否则,过分爱之等于害之。 34.郑国人没有听别人的建议,一意孤行而导致鱼的死亡。 35.B
【解析】32.此题考查学生字词解释的掌握。
腹将不厌乎,意思是:肚子应该不饿了吧?厌,饿的意思。
得鱼即生之,意思是:得到了鱼就养着它们。生,使……生存,养。
33.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郑人惜鱼》描述郑国有个爱惜鱼的人,将鱼钓出来养在家中,三天后将鱼都养死了。此寓言寓意为郑人违背自然规律,按照自己主观意识办事,结果好心做了错事。做事要顺其自然。
34.本题考查内容及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字词:未,不;三,几;以,表承接。
因为没有听信别人的劝告,导致没过几天,这些鱼都鳞片脱落而死。
35.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意思是:郑国人才后悔不听有的人的话。
选项B正确。
【点睛】参考译文:郑国有个爱惜鱼的人,考虑没有什么途径得到鱼,就用捕鱼的工具或者积水成坑诱鱼,或者编制笼投饵捕鱼。排放三只盆子在厅堂之中,装上水。得到了鱼就养着它们。鱼刚脱离网的困苦,很疲惫,浮到水面咕咕地喘息。过了一天,鳍尾开始摇摆(活动)。(那)郑国的人捧出来看着说:“鳞没有伤吧?“没多久,喂食谷未和麦麸,又捧出来看着说:“肚子应该不饿了吧?“有人说:“鱼把江作为活命的地方,遇上(这样)呆在一勺的水中,每天玩弄它,还说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烂的少啊!”(那郑国人)不听。没过三天,鱼全都磷片脱落而死,郑国人才后悔不听有的人的话。
36.夸父逐日 羿射九日 37.奔跑。 丢弃。 太阳。 用箭射。 38.B 原文说“皆为民害”,后被后羿一一消灭,解百姓与危难,故这些事物是用来祸害老百姓的。 39.①都是古代神话故事 ②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
【解析】36.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可以概括为:夸父逐日;结合“十日并出”“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可以概括为:羿射九日。
3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夸父与太阳赛跑。逐:奔跑。②句意为:丢弃他的手杖。弃:丢弃。③句意为: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日:太阳。④句意为: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缴:用箭射。
3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的意思是: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可知: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3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掌握。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他们都有其共同特点,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即坚持不懈,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乙】等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40.A 41.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42.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解析】40.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这个句子的停顿为:思/援弓缴/而射之。故选A。
4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42.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阅读文章可知,文中两人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
4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4.常叼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45.原因:①痛恨大海夺走了她的生命,也将她与亲人两两分离,所以精卫气愤不已,决心填平大海。②不想让大海再危害其他的人。意义:①让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精卫的死就是一种因事故而亡,展现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②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析】4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节奏。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结合句意可知,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即可推断出正确断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分析可知,衔:叼着;堙:填塞。即“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意思是: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4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掌握。
阅读短文可知,女娃驾着一只小船,到东海云游玩。不幸的是,海上起了恶浪,恶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被淹死了。娃死后,她的灵魂就变成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就叫精卫。为了不让大海再夺去其他无辜的生命,精卫就发誓把大海填平。即精卫填海既是痛恨大海夺走了她的生命,也为了不想让大海再危害其他的人。
精卫填海让人们认识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时也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爱鸟、护鸟,学习精卫精神,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力拼搏。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点睛】参考译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46.结束 讥笑 47.你有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应该舍得给予他人。 48.“嗜弈”:见有棋局就停下来观看,主动邀请胜者对局。“不精”:刚开局稍占优势,但在胜者连出高招后就无招架之力了。原文是: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与之对局。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 49.没有自知之明、爱吹牛的人。
【解析】46.考查字词解释。
①竟:结束。竞局:一局棋结束。
②哂:讥笑。观者哂之:观看的人都(鄙视地)讥笑他。
47.考查句子翻译。
“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你难道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48.考查内容理解。
“嗜弈”:指喜欢下棋,由原文“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他路过市集看人下棋,以及邀请胜者下棋都可以看出刘仁喜欢下棋。
“不精”:指不精通下棋,由原文“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①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他刚开始下棋占据优势就认定自己会赢,以及对于那个人连出高招却无法应对,可知刘仁不擅长下棋。
49.考查概括人物形象。
注意结合文章的事例来分析。根据“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可知刘仁是个自以为是的人;
根据“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以为必胜。”可知刘仁“好吹嘘爱面子”“虚荣”。
【点睛】参考译文:鲁地的人刘仁喜爱下棋,却不是很精通。有一天,他路过市集,看见有人在下棋,(周围)观看的有五六个人,于是刘仁也停下来(观看)。一局棋结束后,赢的人想要离开,刘仁邀请他一起下棋。赢的人仔细地看了看他,说:“好。”刚刚开始下棋子,刘仁占优势,夸耀地认为自己必定胜利。过了一会儿,赢的人连出高招,刘仁十分惊讶,但却没有招架的本领,想要走。赢的人说:“你难道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观看的人都(鄙视地)讥笑他。
50.吃 表修饰 去掉 想要 51.C 52.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解析】50.本题主要考查解释字词。
(1)“席上啖菱”句意为:他在酒席上吃菱角。啖:吃。
(2)“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句意为: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而:表修饰。
(3)“啖菱须去壳”句意为: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去:去掉。
(4)“欲以清热也”句意为:是想要清热解毒。欲:想要。
51.本题主要考查对多义字的掌握。
A.“仕于南方”句意为:在南方做官。仕:做官。
“不得已而从仕”句意为:迫不得已才做官。仕:做官。
B.或曰:“啖菱须去壳。” 句意: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或:有的。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或:有的。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句意: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有:没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句意: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可译为“有哪一样”。
D.“仕于南方”句意:在南方做官。于:在。
“尝射于家圃”句意:曾经在家中庭院中射箭。于:在。
5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这个寓言中的北方人“强不知以为知”,把生长在水中的菱角说成是在土中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这启发我们: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点睛】参考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53.都 于是 54.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 55.②
【解析】53.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
(1)句意为:现在京城之中做衣服的人都是宁波人。皆:都。
(2)句意为: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遂:于是。
5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句中重点词:少年:青年;傲:傲慢;必:一定。
句意为: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
5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短文写的是一位裁缝师傅不仅仅依据人的身体尺寸来做衣服,而是根据人的性格来区分做衣的不同。从他所说的话语,可以看出告诉我们一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出事物的特殊性,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
故选②。
【点睛】参考译文:
裁缝这行当各地都有,而宁波人尤其多。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都是宁波人。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佣人感到很奇怪。这个裁缝说:“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疲懒,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
56.C 57.C 58.B
【解析】56.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学会翻译文言文句子,要识记常见文言文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
A问其故(原因)
B及其日中如探汤(到)
D孔子东游(游历、游学)
57.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言文理解与文言文翻译。
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理解与文言文翻译相关方面的知识。
A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B“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C“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是“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D“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是文中的人物通过触觉效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C选项正确。
58.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言文理解。
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B学习需要胆大心细不怕困难,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要知难而进。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59.援 俱 之 其 60.全国。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不如。 这样。 61.作用:连接表并列关系的分句。好处:通过一前一后两人的对比,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62.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隐含的观点: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解析】59.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
语段出自先秦孟子及弟子的《弈秋》,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才能成功。
6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通国:全国。通:全。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弗若:不如。弗:不。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6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分号的作用:①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②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结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 )弓缴而射之”可知这里分号的作用是连接表并列关系的分句,这样的好处是通过一前一后两人的对比,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6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文章观点。
文章中第四、五句是“为是( )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是设问句,文章写了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造就了不同的学习效果,启示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才能成功。所以这个故事的观点是: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63.A A B 64.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了集市上却发现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不相信自己的脚,只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 遇事要学会变通,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分析】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63.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整句话的语境进行理解。
(1)“吾忘持度”意思是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度:代指郑人一开始量的尺码,尺寸。持:拿。
(2)“而置之其坐”置:动词,放。意思是: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所以“坐”的意思是座位。
(3)“无自信也”意思是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所以“无”的意思是“不”
64.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本题中根据译文概括出本段文字的内容,可以得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遇事要学会变通,不要反教条主义的错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