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高考冲刺模拟卷(五)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如图可说明,这一时期黄河流域( )
A.各史前文化独立发明了冶铜技术 B.铜器制作进入了萌芽和发展期
C.最早发明和推广了青铜冶炼技术 D.已出现了疆域较大的早期国家
2.相传刘邦在用剑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后,得知了自己赤帝之子的身份。西汉建立后,此剑成为国之重器。到了东汉,皇帝出行时有专人背负此剑随行。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的动机是( )
A.借助历史规范仪卫制度 B.弘扬尚武勇毅政治传统
C.将汉代天命思想符号化 D.强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3.魏晋小说“粗其梗概”,主人公甚或无姓无名,而以甲乙丙丁代指。唐朝小说则“叙述宛转”“阔其波澜”,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聂隐娘跟随尼姑学成高强武艺并自主择婿、红线女盗取藩镇贴身锦盒而威慑其罢战等精彩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俗趣味加强 B.社会走向动荡 C.女性地位提升 D.盛世气象形成
3.魏晋小说“粗其梗概”,主人公甚或无姓无名,而以甲乙丙丁代指。唐朝小说则“叙述宛转”“阔其波澜”,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聂隐娘跟随尼姑学成高强武艺并自主择婿、红线女盗取藩镇贴身锦盒而威慑其罢战等精彩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俗趣味加强 B.社会走向动荡 C.女性地位提升 D.盛世气象形成
5.两宋时期,几乎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成立专门的资料编修机构,将此前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诏”“敕”“宣”进行整理,删削繁文,统一相关指示,编成综合性的通行《编敕》。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律令体系 B.施行道德伦理教化 C.规范行政治理 D.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6.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 )
A.证明了“一条鞭法”弊端重重 B.说明此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 D.推动“摊丁入亩”政策的出台
7.1898年,举人裘延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指出“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裘延梁意在( )
A.废除八股取士 B.寻求救国之道
C.发起文学革命 D.支持反清革命
8.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新民学会的会友时指出:资产阶级、军阀或帝国主义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他们绝不会“自己肯收场的”,所以“俄国的革命,和各国急进派共产党人数日见其多,组织可见其密,只是自然的结果”。这反映出当时毛泽东( )
A.认识到了政治改良的必要性 B.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新路径
C.主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9.1932年,国民党军队在苏区挨村挨户地“清剿”红军,使得大批贫苦农民放弃家园跟随红军进入大别山,他们为红军探敌情、送消息;国民党军队烧山毁林,他们就到处贴标语:“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 B.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C.土地革命得到民众支持 D.红军亟须进行战略转移
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11.公元前3—4世纪,埃及的托勒密一世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托勒密王朝的这些措施( )
A.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B.导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C.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加快了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12.有学者认为,《神曲》洗净人性而成圣的模式,是把人性当作盆栽;但在《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中,凡人甚至反英雄的形象比较普遍,人性被看作是自然树木。这反映了( )
A.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B.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发展
C.文学题材的不断丰富 D.文艺复兴逐渐走向衰落
13.1701年,英国毛纺织利益集团推动议会通过法案,禁止进口棉花作为制衣原料。但该法案并未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热衷,英国棉纺织业反而进一步发展壮大。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扩大市场需求 B.经济转型进程加快
C.垄断组织阻碍产业升级 D.自由经济理念盛行
14.“萨蒂”,即印度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1812—1817年,英印政府几次颁令劝阻该行为,但收效甚微。1829年,英印政府宣布“萨蒂”为非法,须受法庭惩戒,强迫或劝诱“萨蒂”者等同杀害罪,赞同者亦属犯罪。英印政府的上述措施( )
A.扩大了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 B.淡化了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C.有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 D.把英国的法律体系移植到印度
15.下图为1931—1933年苏联年度计划增长目标(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注:数据来自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
A.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迅速 B.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
C.借鉴了西方工业发展经验 D.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16.《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指出,根据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统计资料,2009—2018年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693项,居全球首位。这反映了( )
A.美国经济水平未受影响 B.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C.各国大力加强经济干预 D.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14分)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 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18.(14分)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0-1985年间苏联与拉美国家(不包括古巴)的贸易往来(单位:百万卢布)
年份 1970 1975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总额 77.1 914.3 1857.6 3137.7 2096.1 2205.3 1924.1 2198.9
出口 7.8 146.6 374.1 107.8 286.8 197.8 322.4 409.8
进口 69.3 767.7 1483.5 3029.9 1809.3 2007.5 1601.7 1789.1
差额 -61.5 -621.1 -1109.4 -2922.1 -1522.5 -1809.7 -1279.3 -1379.3
——摘自赵玉明《苏联对拉美地区事务的介入及经验与教训》材料二 南美洲国家商品出口贸易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 1992 1993 1995 2000 2003 2005 2006 2008 2010 2011
出口增长率 5.3 3.7 17.3 20.4 15.7 26.4. 21.3 21.2 26.5 27.9
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占比 2.38 2.45 2.46 2.55 2.47 3.00 3.16 3.32 3.42 3.65
——摘自李清如《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与生产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苏联贸易往来的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合理解释。(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南美洲国家商品出口贸易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分析南美洲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6分)
挑战:本国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占世界经济比重较低;旧有的国际金融秩序的限制;经济全球化将对南美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南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19.(12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其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在风险与危机应对中不断化危为机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宋劲松等《中国共产党风险与危机应对机制研究》
围绕“中国共产党风险与危机应对机制”这一主题,根据分析框架中“刺激源——调适行为——行为后果”对应的若干要素,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或建设的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12分)
2024年广东高考冲刺模拟卷(五)答案解析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如图可说明,这一时期黄河流域( )
A.各史前文化独立发明了冶铜技术 B.铜器制作进入了萌芽和发展期
C.最早发明和推广了青铜冶炼技术 D.已出现了疆域较大的早期国家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出土的铜器分布广泛,说明冶铜技术在当时不同文化呈独立发展趋势,A项正确;铜器制作进入发展期发生在商代,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青铜冶炼技术的最早发明和推广,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出土的铜器分布情况,并未涉及早期国家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相传刘邦在用剑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后,得知了自己赤帝之子的身份。西汉建立后,此剑成为国之重器。到了东汉,皇帝出行时有专人背负此剑随行。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的动机是( )
A.借助历史规范仪卫制度 B.弘扬尚武勇毅政治传统
C.将汉代天命思想符号化 D.强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相传刘邦是赤帝之子,用剑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这一传说被认为是汉朝推翻秦朝具有合法性的证明,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因为斩蛇剑是汉朝顺应天命的体现,C项正确;斩蛇剑是汉朝顺应天命的体现,并非一般的仪卫用品,排除A项;斩蛇剑象征汉朝的正统地位,而非象征勇武,排除B项;刘邦斩白蛇体现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而非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魏晋小说“粗其梗概”,主人公甚或无姓无名,而以甲乙丙丁代指。唐朝小说则“叙述宛转”“阔其波澜”,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聂隐娘跟随尼姑学成高强武艺并自主择婿、红线女盗取藩镇贴身锦盒而威慑其罢战等精彩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俗趣味加强 B.社会走向动荡 C.女性地位提升 D.盛世气象形成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至唐朝时期。根据材料“魏晋小说‘粗其梗概’,主人公甚或无姓无名……唐朝小说则‘叙述宛转’‘阔其波澜’,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聂隐娘跟随尼姑学成高强武艺并自主择婿”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小说增加了大量女性角色,其故事情节描述较为精彩,增强了小说的世俗趣味,A项正确;唐朝时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社会走向稳定,排除B项;仅凭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无法得出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魏晋小说“粗其梗概”,主人公甚或无姓无名,而以甲乙丙丁代指。唐朝小说则“叙述宛转”“阔其波澜”,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聂隐娘跟随尼姑学成高强武艺并自主择婿、红线女盗取藩镇贴身锦盒而威慑其罢战等精彩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俗趣味加强 B.社会走向动荡 C.女性地位提升 D.盛世气象形成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至唐朝时期。根据材料“魏晋小说‘粗其梗概’,主人公甚或无姓无名……唐朝小说则‘叙述宛转’‘阔其波澜’,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聂隐娘跟随尼姑学成高强武艺并自主择婿”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小说增加了大量女性角色,其故事情节描述较为精彩,增强了小说的世俗趣味,A项正确;唐朝时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社会走向稳定,排除B项;仅凭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无法得出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两宋时期,几乎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成立专门的资料编修机构,将此前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诏”“敕”“宣”进行整理,删削繁文,统一相关指示,编成综合性的通行《编敕》。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律令体系 B.施行道德伦理教化 C.规范行政治理 D.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皇帝成立资料编修机构将颁发的各类文书进行整理,统一编写成通行的《编敕》,主要是让文书行政有统一的标准,以规范国家行政治理,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材料所述做法有利于完善律令体系,当时其目的是为了规范行政管理,排除A项;“道德伦理教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两宋均未完成国家统一,“维护大一统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 )
A.证明了“一条鞭法”弊端重重 B.说明此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 D.推动“摊丁入亩”政策的出台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熙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因为手工业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大批农民弃农从工,赋税征收困难。为解决税收困难,其后清朝推行“摊丁入亩”,来增加财政收入,D项正确;“一条鞭法”是在明朝出现的,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且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提到关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任何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1898年,举人裘延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指出“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裘延梁意在( )
A.废除八股取士 B.寻求救国之道
C.发起文学革命 D.支持反清革命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98年(中国)。据题意可知,裘廷梁认为文言文太兴盛会导致实学被废弃,白话文推行后实学才会兴盛,主张通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说明裘延梁意在把语言文字的改革,与解救国家危难之事紧密联系起来,寻求救国之道,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八股取士内容,无法得知裘延梁意在废除八股取士,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中发起文学革命,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裘延梁反清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新民学会的会友时指出:资产阶级、军阀或帝国主义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他们绝不会“自己肯收场的”,所以“俄国的革命,和各国急进派共产党人数日见其多,组织可见其密,只是自然的结果”。这反映出当时毛泽东( )
A.认识到了政治改良的必要性 B.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新路径
C.主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20年(中国)。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因为资产阶级、军阀或帝国主义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他们绝不会“自己肯收场的”,这说明毛泽东能根据中国的国情,积极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新路径,B项正确;俄国的革命是暴力革命,而非改良道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1927年后期逐渐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9.1932年,国民党军队在苏区挨村挨户地“清剿”红军,使得大批贫苦农民放弃家园跟随红军进入大别山,他们为红军探敌情、送消息;国民党军队烧山毁林,他们就到处贴标语:“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 B.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C.土地革命得到民众支持 D.红军亟须进行战略转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据材料“大批贫苦农民放弃家园跟随红军进入大别山,他们为红军探敌情、送消息”,说明民众对红军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民众对红军的支持,不能反映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排除A项;贫苦农民本就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不体现“扩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没有涉及红军亟须进行战略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并不是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国家对失业现象的界定变了,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且“已经”的说法夸大了,排除C项。故选D项。
11.公元前3—4世纪,埃及的托勒密一世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托勒密王朝的这些措施( )
A.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B.导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C.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加快了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4世纪的地中海。根据题干可知,托勒密王朝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这些措施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A项正确;题干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并没有导致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排除B项;题干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并未使希腊文化中心发生转移,排除C项;题干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并未加快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2.有学者认为,《神曲》洗净人性而成圣的模式,是把人性当作盆栽;但在《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中,凡人甚至反英雄的形象比较普遍,人性被看作是自然树木。这反映了( )
A.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B.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发展
C.文学题材的不断丰富 D.文艺复兴逐渐走向衰落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性逐渐从“盆栽”转变为“自然树木”,体现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断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发展,未体现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神曲》、《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不能说明文学题材的不断丰富,排除C项;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此时并未逐渐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13.1701年,英国毛纺织利益集团推动议会通过法案,禁止进口棉花作为制衣原料。但该法案并未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热衷,英国棉纺织业反而进一步发展壮大。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扩大市场需求 B.经济转型进程加快
C.垄断组织阻碍产业升级 D.自由经济理念盛行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1年(英国)。根据材料“英国棉纺织业反而进一步发展壮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毛纺织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禁止进口棉花作为制衣原料,但棉纺织业反而进一步发展壮大,反映出英国经济转型进程加快,B项正确;市场需求促进技术进步,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A项;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自由经济理念是一种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出现于18世纪下叶,排除D项。故选B项。
14.“萨蒂”,即印度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1812—1817年,英印政府几次颁令劝阻该行为,但收效甚微。1829年,英印政府宣布“萨蒂”为非法,须受法庭惩戒,强迫或劝诱“萨蒂”者等同杀害罪,赞同者亦属犯罪。英印政府的上述措施( )
A.扩大了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 B.淡化了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C.有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 D.把英国的法律体系移植到印度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印度)。据材料“印度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行为受到印度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英国政府“几次颁令劝阻该行为”“宣布‘萨蒂’为非法,须受法庭惩戒,强迫或劝诱‘萨蒂’者等同杀害罪,赞同者亦属犯罪”可知,英国政府对这种行为的禁止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有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英国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是英国的资产阶级,材料内容没有扩大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人文思想对封建思想的冲击,没有涉及民族民主意识,排除B项;英国并没有禁止“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的法律,排除D项。故选C项。
15.下图为1931—1933年苏联年度计划增长目标(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注:数据来自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
A.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迅速 B.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
C.借鉴了西方工业发展经验 D.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31—1933年(苏联)。从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制定经济发展目标计划,且以重工业为中心,反映出苏联在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B项正确;图中展示的是目标,不是现实,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相反,排除C项;“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苏联史实不符,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苏联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6.《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指出,根据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统计资料,2009—2018年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693项,居全球首位。这反映了( )
A.美国经济水平未受影响 B.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C.各国大力加强经济干预 D.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09—2018(美国)。根据材料“2009—2018年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693项,居全球首位”可知,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D项正确;A选项不属于美国施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材料中也没有列举美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排除A项;非传统安全威胁指的是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及了美国的政策,没有其他国家的应对政策,无法得出各国大力加强经济干预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14分)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 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1)选择史料:史料一。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该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是一手史料,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史书互为印证,为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依据。
(2)变化: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儒家思想的影响;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中国)。首先,选择其中一则史料进行论述。其次,对于选择的史料要进行分析,从史料的出处和内容进行分析,史料的出处决定史料的基本价值,史料的内容决定研究的方向。如选择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是一手史料;据材料内容,可知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总结其价值,即对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施政状况,特别是法律建设价值较高。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至明(中国)。变化:依据材料“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及材料“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可得出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依据材料“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及材料“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可得出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依然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小说的繁荣,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到明朝时期,儒家思想(理学)影响社会生活,影响对女性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影响其对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
18.(14分)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0-1985年间苏联与拉美国家(不包括古巴)的贸易往来(单位:百万卢布)
年份 1970 1975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总额 77.1 914.3 1857.6 3137.7 2096.1 2205.3 1924.1 2198.9
出口 7.8 146.6 374.1 107.8 286.8 197.8 322.4 409.8
进口 69.3 767.7 1483.5 3029.9 1809.3 2007.5 1601.7 1789.1
差额 -61.5 -621.1 -1109.4 -2922.1 -1522.5 -1809.7 -1279.3 -1379.3
——摘自赵玉明《苏联对拉美地区事务的介入及经验与教训》材料二 南美洲国家商品出口贸易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 1992 1993 1995 2000 2003 2005 2006 2008 2010 2011
出口增长率 5.3 3.7 17.3 20.4 15.7 26.4. 21.3 21.2 26.5 27.9
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占比 2.38 2.45 2.46 2.55 2.47 3.00 3.16 3.32 3.42 3.65
——摘自李清如《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与生产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苏联贸易往来的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合理解释。(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南美洲国家商品出口贸易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分析南美洲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6分)
【答案】(1)特点:进出口总额在曲折中总体不断增加;进出口差额总体上逐渐拉大;进口额的增长幅度大于出口额。
原因:美苏冷战,苏联为壮大实力拉拢拉美国家;苏联试图通过经济措施加强对于拉美地区的控制,以制衡美国;进入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衰退,对于拉美的经济交往减弱。
(2)问题:出口额占世界的总体比重较小;进入二十世纪出口增长减缓。
挑战:本国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占世界经济比重较低;旧有的国际金融秩序的限制;经济全球化将对南美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南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0年到1985年的苏联、拉美。特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以及进出口差额上,苏联与拉美的贸易往来总体上均有增加,尤其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说明这时期进出口总额在曲折中总体不断增加;根据题干数据可知,1970年差额为-61.5,至1985年,差额为-1379.3,说明进出口差额总体上逐渐拉大,进口额的增长幅度大于出口额。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大背景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为了扩大自己实力拉拢拉美,同时,通过经济上的手段控制拉美,以制衡美国。而进入八十年代,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陷入停滞,经济衰退,这一时期对拉美的经济联系相应减弱。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2年到2011年的南美。问题:根据材料,从出口增长率和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可知,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在2-3徘徊,说明出口额占世界的总体比重较小;进入二十世纪后,出口增长率的提升不是很明显,说明进入二十世纪出口增长减缓。
挑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南美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旧的经济秩序的限制,南美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的扩大,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南美洲国家商品出口增长率较为缓慢,尤其进入二十世纪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南美洲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占世界经济比重较低,并且这时期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未得到改善;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这对南美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南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19.(12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其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在风险与危机应对中不断化危为机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宋劲松等《中国共产党风险与危机应对机制研究》
围绕“中国共产党风险与危机应对机制”这一主题,根据分析框架中“刺激源——调适行为——行为后果”对应的若干要素,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或建设的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
【答案】例1:中国共产党在风险与危机的应对中逐步成长。
阐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中国共产党遭遇了第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创建了军队,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逐步掌握革命武装和革命的领导权。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证明“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到1930年夏,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形势高涨。
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危机冲击时,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调整发展战略,推动革命进一步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中国共产党风险与危机应对机制分析,题干要求围绕“中国共产党风险与危机应对机制”这一主题,根据分析框架中“刺激源——调适行为——行为后果”对应的若干要素,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或建设的史实进行阐述,这里选择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史实加以分析,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虽然遇到危机与风险,最终克服困难逐步成长,可以拟定论题:中国共产党在风险与危机的应对中逐步成长。
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据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随着“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出现而宣告失败,敌人向共产党员举起屠刀,革命处在血雨腥风中,这是中共遭遇的第一次生存危机。面对敌人的叛变,中共选择用武装起义回应国民党的叛变,随后中共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八一南昌起义这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也是中共独立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随后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逐步掌握革命武装和革命的领导权。秋收起义的失败使得中共意识到苏俄“城市中心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俄国情不同,中国农村地区敌人统治力量薄弱,随后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满足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最后,强调中共在面对危机时,保持理性,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调整发展战略,推动革命进一步发展。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12分)
【答案】概括:西方启蒙运动借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评述:赞同该学者观点。西方启蒙运动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自然科学取得进展等社会环境下,资产阶级开展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儒家思想的仁政、仁义等主张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精神需求,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有识之士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国社会根本矛盾仍未解决,大多数国民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等社会环境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运用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运用近代科学精神和自然科学法则反对愚昧、迷信,力图实现救亡图存,进而掀起一次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综上所述,外来文化能否对思想启蒙产生作用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因素。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评述)题,时空是:近代中西方。 首先,根据材料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以概括西方启蒙运动借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根据材料二“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再到……”、“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再到……”可以概括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其次,表明态度,可以是赞同该学者观点;再次,结合所学有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环境来分析学习的原因。具体到西方启蒙运动方面,可以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及自然科学等(经济、思想及科学)角度分析,中国新文化运动则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失败、国民思想等(政治、经济及思想)角度分析;最后,总结。综上所述,外来文化能否对思想启蒙产生作用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