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高考冲刺模拟(四)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广东省高考冲刺模拟(四)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9 21: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广东高考冲刺模拟卷(四)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 )
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
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2.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3.唐代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由当地吏民请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德政碑的颁赐说明朝廷( )
A.不断完善地方监察管理体系 B.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
C.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 D.丰富地方官考课制度内容
4.西夏文人骨勒茂才所编《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典。下图为其书影,出现了荔枝、龙眼、甘蔗等作物名称。由此可知,该字典( )
A.表明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 B.证明了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进
C.反映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 D.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北宋张载任官时,以“不刑一人”为理想的治政标准。他常设酒食招待乡里的老人,询问其疾苦,并教导他们训诫子弟的方法;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还常把乡长们召集到衙门,“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闾”。这些做法( )
A.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B.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
C.强调了基层教化的作用 D.利用乡约以净化民风民俗
6.晚明时代,社会一时尽弃实学,谈良知者满天下,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公开蔑视传统礼法和忠君节义观念的现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学说被不断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君父可以不恤,名义可以不顾”的思想主张。这一变化所依托的主要条件是( )
A.专制皇权的强化 B.社会主流思想的嬗变
C.社会经济的变迁 D.知识精英阶层的觉醒
7.下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这反映了( )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
比较项 旗人 (包括满洲、蒙古、汉军) 汉人 合计
人数 (人) 28 90 118
比例 (%) 23.7 76.3 100
A.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B.中央权力不断下移
C.地方上重视洋务的推行 D.新政改革成效显著
8.以下对图表数据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期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美国 日本
1894年前 16 2 4 - - 2
1895—1913年 5 15 11 15 5 33
1914—1930 11 13 - - 40 103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 B.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 D.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
9.山西榆社县各阶级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工 赤贫
抗战前 人口(人) 1928 5554 17890 19234 2283 6495
土地(亩) 69696.6 94102 99307.8 57831 2743.7 4677.38
1946年8月 人口(人) 1235 4397 33105 11857 1057 1943
土地(亩) 12316.3 34703.2 165422.2 44777.3 3311.1 3950.4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用于解释( )
A.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次原因 B.《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到落实
C.乡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0.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把农民挖得很苦;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地方一点机动权都没有。……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该报告( )
A.反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 B.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C.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顺利实施 D.旨在揭露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11.波斯帝国修建了横跨亚欧非三洲、贯通全国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沿途设置驿站。大流士铭文记载:“我占领了从波斯到下属各个地区,我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向我缴纳贡赋”。据此可推知,波斯修建这些大通道旨在( )
A.促进三大洲文明交流 B.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C.推动各地区民族融合 D.实现对古驿道的扩建
12.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
A. B.
C. D.
13.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此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赞誉道:“亚当·斯密博士就是牛顿,政治经济学的牛顿。”这是因为亚当·斯密的理论( )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B.得到了充分的社会实践证明
C.有利于重商主义发展 D.改变了人对经济规律的认识
14.普鲁士于1717年、1763年和1825年三次颁布法令,规定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否则政府将对家长处以罚金。上述做法( )
A.推进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B.得益于教育体系的完善
C.延滞了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D.顺应了工业革命的潮流
15.继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埃及政府接管了数以千计的外国公司和企业。但1977年,埃及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向工业、金矿、能源、旅游、交通、银行、水力资源、土地改良、畜牧和建筑等领域投资。这一变化客观上( )
A.受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B.适应了信息时代的需要
C.促进与西方外交关系的改善 D.强化了国家的经济主权
16.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欧洲”,而不是政治化的西欧和东欧。还宣布:法国不需要任何国家保护,法国政府单独控制本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部队。戴高乐政府于1966年退出北约,并要求北约基地撤离法国。戴高乐政府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选民的支持 B.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
C.彰显本国的经济实力 D.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12分)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之君子,置身于仁义道德之途,其强固清明,固足以为人上矣,而出其余艺如射、御之类,又足以备国家之用,而捍患御侮焉,此所谓有用之学也……我国家承平百四十年,所以教习八旗者,文武并用,盖古法也。北方之学者以及边省文儒,犹或有兼习弓马者……现在读书文童,能文者固多,而兼习骑射之武童,人材弓马可观者,亦复不乏。
——摘编自魏源《魏源全集》
材料二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后,全国各地出现合作社办学的新现象。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应根据农事季节不同情况因时制宜,有所伸缩,提倡“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做法。社员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合作社在培养大批有用人才的同时,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办社的信心。农民很快在办社实践中识字脱盲,学文化、学技术热情高涨。
——摘编自范兴旺《新中国三次农民扫盲运动及其历史意义(1949—1960) 》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教育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合作社办学的意义。(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思,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什么,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 (6分)
(2)结合史实,简述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理解。(6分)
19.(16分)恰当地使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侵华日军中尉尾岛芳美在其手写的作战日记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的某场战斗中八路军与侵华日军交战的情况:
“(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传来了左侧消息: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
“(凌晨0时30分)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
“(凌晨1时30分)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枪声从近处传来。敌人突然从阳泉车站四周袭来。”
——整编自《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
材料二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起的大规模战役,其特点主要有:1、突袭作战;2、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3、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
——整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报中刊发了大量抗战宣传版画,以下为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魏长健《刀锋上的火焰》
(1)材料一能否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佐证?请说明理由。(要求:引用材料一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8分)
(2)某同学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分析材料三对论证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上半叶,英国妇女运动主要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一)妇女应享有公民权,争取选举权成为妇女一种关键的诉求,被认为是改善妇女地位最重要的权利。(二)女性就业问题,男女两性机会应该均等。(三)女性应不应该避孕,应不应该以抚育子女为主要事业—仅以家庭为一生的舞台。
——摘编自裔昭印等著《西方妇女史》
材料二 1901—1911年涌现出的女子结社与团体多达四十余个,多数团体既热衷于妇女解放也热衷于政治斗争。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共两党分别确立了妇女运动方针,妇女运动被纳入了国民革命的轨道。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妇女团体,这些团体担当了在广大农村组织妇女参加抗战的重任,也是推动妇女运动发展的巨大动力。
——摘编自杜芳琴《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
有学者提出,妇女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概括20世纪上半叶中英两国妇女运动诉求的不同之处,并论证该学者的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2024年广东高考冲刺模拟卷(四)答案解析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 )
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
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专门设立稷下学宫,而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潜心钻研、聚会论辩的场景,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平台,D项正确;春秋时期,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已经打破,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本质,而非原因,排除B项;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而非维护贵族等级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均自称“一人”或“余一人”,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晚期渚侯国齐国的国君齐灵公自称“余一人”,强调了他独一无二的地位,分明是没有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僭越了周礼,表明传统礼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商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西周对商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非延续,排除B项;统一性通常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联系和共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唐代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由当地吏民请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德政碑的颁赐说明朝廷( )
A.不断完善地方监察管理体系 B.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
C.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 D.丰富地方官考课制度内容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和所学可知,树立德政碑赞扬官员德政,有利于宣传良吏事迹,培养良好的官场风气,C项正确;德政碑宣扬良吏德政,而非监察官员行为,排除A项;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树立,并非对官员政绩的日常考核,“衡量官吏政绩”不是树立德政碑的主要目的所在,排除B项;树立德政碑主要意在宣扬儒家道德、培育官场风气,并非官员考核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4.西夏文人骨勒茂才所编《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典。下图为其书影,出现了荔枝、龙眼、甘蔗等作物名称。由此可知,该字典( )
A.表明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 B.证明了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进
C.反映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 D.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荔枝、龙眼、甘蔗等都是产于中国南方的作物,而西夏位于中国西北,所以该字典中出现这些作物名称体现了南北方之间的交往与交流,C项正确;荔枝、龙眼、甘蔗等并不产于位于西北的西夏,所以不能表明西夏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排除A项;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西夏属于地区性政权,当时没有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5.北宋张载任官时,以“不刑一人”为理想的治政标准。他常设酒食招待乡里的老人,询问其疾苦,并教导他们训诫子弟的方法;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还常把乡长们召集到衙门,“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闾”。这些做法( )
A.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B.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
C.强调了基层教化的作用 D.利用乡约以净化民风民俗
【答案】C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张载为官时期,重德轻刑,利用基层的乡老、乡长来劝谕百姓,体现了其重视基层教化的作用,C项正确;张载经常召集乡老乡长,并非无为,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强调的是法律中渗透了大量儒家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张载为官时期,并未提到对乡约的利用,排除D项。故选C项。
6.晚明时代,社会一时尽弃实学,谈良知者满天下,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公开蔑视传统礼法和忠君节义观念的现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学说被不断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君父可以不恤,名义可以不顾”的思想主张。这一变化所依托的主要条件是( )
A.专制皇权的强化 B.社会主流思想的嬗变
C.社会经济的变迁 D.知识精英阶层的觉醒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晚明(中国)。据材料可知,晚明时士大夫阶层公开蔑视传统秩序和儒家伦理观念,这是该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营方式如开设工场、雇佣劳动出现的反映,C项正确;蔑视传统礼法和忠君节义不能体现出专制皇权强化,排除A项;晚明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知识精英层的觉醒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所依托的主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7.下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这反映了( )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
比较项 旗人 (包括满洲、蒙古、汉军) 汉人 合计
人数 (人) 28 90 118
比例 (%) 23.7 76.3 100
A.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B.中央权力不断下移
C.地方上重视洋务的推行 D.新政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地方督抚中,汉人所占比例是76.3%”,并结合所学,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汉人地主官僚集团崛起,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满汉官僚权力变化的对比,不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对比,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1901年至1911年,而洋务运动在1895年已失败,排除C项;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等原因,新政效果不显著,排除D项。故选A项。
8.以下对图表数据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期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美国 日本
1894年前 16 2 4 - - 2
1895—1913年 5 15 11 15 5 33
1914—1930 11 13 - - 40 103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 B.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 D.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94-1930年(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1894年之前列强在华银行有24家,到1930年有167家,银行的数量增多反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数量情况,无法反映各国资本情况,无法得出“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日俄战争的时间是1904年,材料中1904年没有明显的转折,所以不能得出“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山西榆社县各阶级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工 赤贫
抗战前 人口(人) 1928 5554 17890 19234 2283 6495
土地(亩) 69696.6 94102 99307.8 57831 2743.7 4677.38
1946年8月 人口(人) 1235 4397 33105 11857 1057 1943
土地(亩) 12316.3 34703.2 165422.2 44777.3 3311.1 3950.4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用于解释( )
A.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次原因 B.《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到落实
C.乡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地主、富农的人口数和占有土地的数量都大幅减少,而贫农和雇工的人数减少,占有土地的数量增加,这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A项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各阶级土地占有情况,与社会结构变化无关,排除C项;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10.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把农民挖得很苦;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地方一点机动权都没有。……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该报告( )
A.反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 B.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C.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顺利实施 D.旨在揭露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把农民挖得很苦;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地方一点机动权都没有。……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说明党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A项正确;材料强调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不能照搬苏联模式,没有设计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避免受苏联模式影响,不能推动社会主义中路线的实施,排除C项;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旨在对中国经济建设进行指导,不是揭露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11.波斯帝国修建了横跨亚欧非三洲、贯通全国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沿途设置驿站。大流士铭文记载:“我占领了从波斯到下属各个地区,我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向我缴纳贡赋”。据此可推知,波斯修建这些大通道旨在( )
A.促进三大洲文明交流 B.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C.推动各地区民族融合 D.实现对古驿道的扩建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波斯帝国时期。据材料“占领了从波斯到下属各个地区,我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向我缴纳贡赋”可知,波斯修建这些大通道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促进文明交流,也不是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C项;对古驿道的扩建是现象,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中世纪欧洲的基本关系是领主与附庸,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能够反映这种复杂关系的是D项中纠缠在一起的线绳,D项正确;领主与附庸的效忠关系很复杂,而非层次分明、关系单一,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13.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此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赞誉道:“亚当·斯密博士就是牛顿,政治经济学的牛顿。”这是因为亚当·斯密的理论( )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B.得到了充分的社会实践证明
C.有利于重商主义发展 D.改变了人对经济规律的认识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6年(英国)。根据材料“亚当·斯密博士就是牛顿,政治经济学的牛顿。”可知,牛顿的经典力学改变了人们对宇宙和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而亚当·斯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它的理论改变了人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亚当·斯密的理论属于经济理论,未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改变了人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未体现该理论得到了充分的社会实践证明,排除B项;亚当·斯密的理论有利于自由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4.普鲁士于1717年、1763年和1825年三次颁布法令,规定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否则政府将对家长处以罚金。上述做法( )
A.推进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B.得益于教育体系的完善
C.延滞了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D.顺应了工业革命的潮流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1717年至1825年的普鲁士。根据材料“普鲁士于1717年、1763年和1825年三次颁布法令,规定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否则政府将对家长处以罚金。”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普鲁士运用法律手段使儿童接受教育,学自然科学知识,意在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和技术劳动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普鲁士现代化进程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普鲁士教育体系完善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颁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题干信息与延滞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继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埃及政府接管了数以千计的外国公司和企业。但1977年,埃及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向工业、金矿、能源、旅游、交通、银行、水力资源、土地改良、畜牧和建筑等领域投资。这一变化客观上( )
A.受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B.适应了信息时代的需要
C.促进与西方外交关系的改善 D.强化了国家的经济主权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7年(埃及)。根据“材料埃及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向工业、金矿、能源、旅游、交通、银行、水力资源、土地改良、畜牧和建筑等领域投资”可知,埃及允许西方资本的投资,有利于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C项正确;苏联改革强调资产国有,而材料体现埃及允许西方投资,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网络等信息,与信息时代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允许西方投资,故并不是强化国家经济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欧洲”,而不是政治化的西欧和东欧。还宣布:法国不需要任何国家保护,法国政府单独控制本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部队。戴高乐政府于1966年退出北约,并要求北约基地撤离法国。戴高乐政府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选民的支持 B.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
C.彰显本国的经济实力 D.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法国)。根据材料“法国不需要任何国家保护,法国政府单独控制本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部队。戴高乐政府于1966年退出北约,并要求北约基地撤离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推进欧洲联合,发对美国干预其目的在于在国家上摆脱美国的干预,以欧洲联合推断动者的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国的选举情况,排除A项;美国与法国同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意识形态相近,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现出现法国的经济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12分)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之君子,置身于仁义道德之途,其强固清明,固足以为人上矣,而出其余艺如射、御之类,又足以备国家之用,而捍患御侮焉,此所谓有用之学也……我国家承平百四十年,所以教习八旗者,文武并用,盖古法也。北方之学者以及边省文儒,犹或有兼习弓马者……现在读书文童,能文者固多,而兼习骑射之武童,人材弓马可观者,亦复不乏。
——摘编自魏源《魏源全集》
材料二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后,全国各地出现合作社办学的新现象。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应根据农事季节不同情况因时制宜,有所伸缩,提倡“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做法。社员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合作社在培养大批有用人才的同时,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办社的信心。农民很快在办社实践中识字脱盲,学文化、学技术热情高涨。
——摘编自范兴旺《新中国三次农民扫盲运动及其历史意义(1949—1960) 》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教育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合作社办学的意义。(6分)
【答案】(1)主张:文武并重、文武并用。背景: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学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对传统人才观的继承与研究;了解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2)意义:为解决学习与生产的冲突提供了方案;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经验借鉴;有效提高了民众的识字率,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改变了社员的生活和命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晚晴(中国)。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一“我国家承平百四十年,所以教习八旗者,文武并用,盖古法也”,可得出文武并重、文武并用。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古之君子,置身于仁义道德之途,其强固清明,固足以为人上矣,而出其余艺如射、御之类,又足以备国家之用,而捍患御侮焉,此所谓有用之学也”,可得出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学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依据材料一“我国家承平百四十年,所以教习八旗者,文武并用,盖古法也”,可得出对传统人才观的继承与研究;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人”,提出向西方学习,可得出了解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魏源等人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原因是处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省,可得出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依据材料一“现在读书文童,能文者固多,而兼习骑射之武童,人材弓马可观者,亦复不乏”,可得出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依据材料二“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应根据农事季节不同情况因时制宜,有所伸缩,提倡 ‘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做法”,可得出为解决学习与生产的冲突提供了方案;依据材料二“社员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合作社在培养大批有用人才的同时,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办社的信心”,可得出为后世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经验借鉴;依据材料二“农民很快在办社实践中识字脱盲,学文化、学技术热情高涨”,可得出有效提高了民众的识字率,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及改变了社员的生活和命运;依据时间信息1956年可知,此时我国进入到“一五计划”时期,文化素质的提升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8.(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思,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什么,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 (6分)
(2)结合史实,简述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理解。(6分)
【答案】(1)惟一根本之条件:人民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启发民智。
(2)理解: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之后,救亡图存就成为一个主题。第二次片战争后,洋务派起了洋务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然而这种把“西用”与“中体”嫁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了这一思潮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有识之士意识到既要学习西方的科技和经济,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于是维新变法思潮兴起,由于固派的强大和维新派力量的弱小,维新变法迅速归于失败,这种思也随之转入低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世凯密取后,有识之士意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民主与科学成为新的思想。所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不止一个洪峰,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出现的。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条件:根据材料一“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可知陈独秀认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人民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于是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主题,地主阶级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变法维新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20世纪初期提出暴力革命、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所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不止一个洪峰,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出现的。
19.(16分)恰当地使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侵华日军中尉尾岛芳美在其手写的作战日记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的某场战斗中八路军与侵华日军交战的情况:
“(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传来了左侧消息: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
“(凌晨0时30分)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
“(凌晨1时30分)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枪声从近处传来。敌人突然从阳泉车站四周袭来。”
——整编自《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
材料二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起的大规模战役,其特点主要有:1、突袭作战;2、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3、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
——整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报中刊发了大量抗战宣传版画,以下为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魏长健《刀锋上的火焰》
(1)材料一能否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佐证?请说明理由。(要求:引用材料一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8分)
(2)某同学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分析材料三对论证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8分)
【答案】(1)材料一能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部分佐证,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为交通总破袭战,主要是破坏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日军交通线。第二阶段是1940年9月22日至10月上旬,主要任务是攻坚作战,对日军盘踞的一些据点进行攻击。第三阶段是1940年10月上旬至翌年1月24日,主要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材料中的时间“1940年8月21日”与百团大战的史实吻合,材料中的地点“正太铁路”“石门到榆次间”“阳泉”“阳泉车站”等位于河北和山西,属于华北地区,材料中的史实“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也与百团大战的作战任务相符合。但由于是敌人日本方面的日记,不能全部可信,应结合其它史料全面了解。
(2)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实际上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强政治核心。图一“巩固团结抗战到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将全国军民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是中国抗日战争正确方略的制定者和引领者。图二“游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领导敌后战场广泛地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从而陷日本侵略者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在持久战中逐步实现战争力量的强弱转化,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图三“边区政府民主普选妇女投票情形”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一整套抗日民主的方针政策,开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揭开局部反攻序幕,实际承担起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材料三中的图片信息很大程度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引用材料一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一方面点明材料一能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部分佐证,如材料中的时间“1940年8月21日”与百团大战的史实吻合,材料中的地点“正太铁路”“石门到榆次间”“阳泉”“阳泉车站”等位于河北和山西,属于华北地区,材料中的史实“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也与百团大战的作战任务相符合。另一方面,由于是敌人日本方面的日记,不能全部可信,应结合其它史料全面了解。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分析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影响,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贡献,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如图一“巩固团结抗战到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将全国军民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是中国抗日战争正确方略的制定者和引领者。图二“游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领导敌后战场广泛地开展游击战,逐步实现战争力量的强弱转化,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图三“边区政府民主普选妇女投票情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一整套抗日民主的方针政策,开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后小结,材料三中的图片信息很大程度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0.(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上半叶,英国妇女运动主要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一)妇女应享有公民权,争取选举权成为妇女一种关键的诉求,被认为是改善妇女地位最重要的权利。(二)女性就业问题,男女两性机会应该均等。(三)女性应不应该避孕,应不应该以抚育子女为主要事业—仅以家庭为一生的舞台。
——摘编自裔昭印等著《西方妇女史》
材料二 1901—1911年涌现出的女子结社与团体多达四十余个,多数团体既热衷于妇女解放也热衷于政治斗争。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共两党分别确立了妇女运动方针,妇女运动被纳入了国民革命的轨道。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妇女团体,这些团体担当了在广大农村组织妇女参加抗战的重任,也是推动妇女运动发展的巨大动力。
——摘编自杜芳琴《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
有学者提出,妇女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概括20世纪上半叶中英两国妇女运动诉求的不同之处,并论证该学者的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答案】不同之处:英国:强调争取妇女自身的权益。
中国:始终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连。
论证:英国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两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妇女参加工作,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社会教育的发展,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自我意识觉醒: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有利于妇女争取自身权益;因而英国的妇女达动关注的是女性争取选举权等围绕自身权益的问题。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反帝反封建是社会的主要任务。同时,20世纪上半叶,受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的影响,妇女的救国意识不断高涨;新文化运动等促进妇女思想解放;因而,中国的妇女运动始终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连。
综上,时代背景和国情的不同导致了中英两国妇女运动的不同。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首先,依据材料,找出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女性就业问题,男女两性机会应该均等。(三)女性应不应该避孕,应不应该以抚育子女为主要事业—仅以家庭为一生的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强调争取妇女自身的权益;根据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共两党分别确立了妇女运动方针,妇女运动被纳入了国民革命的轨道。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妇女团体,这些团体担当了在广大农村组织妇女参加抗战的重任,也是推动妇女运动发展的巨大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妇女运动始终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连。
其次,依据中国近代与英国近代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从中国与英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英国角度,根据材料一“20世纪上半叶,英国妇女运动主要围绕三个关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两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妇女参加工作,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社会教育的发展,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自我意识觉醒: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有利于妇女争取自身权益;因而英国的妇女达动关注的是女性争取选举权等围绕自身权益的问题。
从中国角度看,根据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妇女团体,这些团体担当了在广大农村组织妇女参加抗战的重任,也是推动妇女运动发展的巨大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反帝反封建是社会的主要任务。同时,20世纪上半叶,受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的影响,妇女的救国意识不断高涨;新文化运动等促进妇女思想解放;因而,中国的妇女运动始终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连。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中心。综上,时代背景和国情的不同导致了中英两国妇女运动的不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