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呐喊》自序 序 言 简 介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有把与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 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本书的主题。
——一个高傲的灵魂鲁迅
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 鲁迅生在二十世纪而死在二十一世纪。
这是一个奇异的生命现象。然而,他并不像别的伟大人物那样,带给世间的惟是静止于历史的或一阶段的炫目的光辉;与其说,他带来的是“欣慰的纪念”,凯旋门,缤纷的花束,无宁说是围城的缺口,断裂的盾,漫天无花的蔷薇。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少年鲁迅老年鲁迅鲁迅在日本留学照 片 资 料1912年,辛亥革命后所摄1932年11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操场演讲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鲁迅、许广平和
儿子周海婴留影鲁 迅 故 居鲁迅的父母鲁迅的诞生地 当 铺经常出入的药店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绍兴会馆在仙台医专藤野先生1903年,在日本东京留学时1904年4月,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的毕业照 我便觉得医学并 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作品集简况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翻译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呐喊》篇目表
(1)《呐喊》自序 (1922.12) (2)狂人日记 (1918.4)
(3)孔乙己 (1919.3) (4)药 (1919.4)
(5)明天 (1920.6) (6)一件小事 (1920.7)
(7)头发的故事 (1920.10) (8)风波 (1920.10)
? (9)故乡 (1921.1) (10)阿Q正传 (1921.12)
(11)端午节 (1922.6) (12)白光 (1922.6)
(13)兔和猫 (1922.10) (14)鸭的戏剧 (1922.10)
(15)社戏 (1922.10)教学目标 :分析《呐喊》的来由和命名的缘由,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鲁迅先生在创作《呐喊》之前:阅读课文到过哪些地方
产生过哪些想法
人生道路上有哪些重大的转折绍兴
南京
仙台
东京
北京洋务救国
学医救国
从文救国
精神寂寞
奋起呐喊生活历程思想历程梦的探索梦的反省梦的追求 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梦大半忘却了一部分不能忘却《呐喊》的来由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问:这一段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有哪些要素)?环境
人物
情节铁屋子熟睡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鲁迅先生这一段话与《呐喊》的命名有什么关系呢?唤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产生毁坏这个铁屋子的希望。这是《呐喊》的第一个缘由。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助威
----这是《呐喊》的第二个缘由。 独有叫喊于生人之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篇 章 结 构
一、(1)总括叙述《呐喊》小说集是由不能全部忘却的“梦”而形成的。
二、(2─22)具体分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寂寞苦闷,著文呐喊。
三、(23─24)记述小说成集并且付印,并说明命名《呐喊》原由。救国救民 不能全忘的
一部分的“梦”
总起⑴ 绍兴侍父
看透世态
⑵ 南京求学
想走异路
⑶仙台学医 治病从军
⑷ 惨遭打击
领悟“要著”
(4)东京治文
无可措手
(6~9)“呐喊”含义:①唤醒民众,毁坏铁屋;
②慰藉(jiè)猛士,不惮前驱。弃医从文
⑸作文呐喊(21~24)北京抄碑
寂寞苦闷(10~11)心异来访 铁屋之争(12~20)《呐喊》自序——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梦梦的产生与破灭洋务
救国梦学医
救国梦文艺
救国梦小康坠入困顿,倍感人间冷漠,世态炎凉,想走异路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战争时当军医电影画面,
认识到国民
的劣根性破灭呐 喊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产生产生研读二(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的过程。
感受世俗,想走异路选择学医,欲救国民领悟“要著”,弃医从文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彷徨失望,苦闷思索勇士奋起,作文呐喊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北京求新知侍亲疾攻医学搞文艺抄古碑应索稿 “我”与金心异有一段关于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对话,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研读三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顽固的中国社会。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铁屋子”:“熟睡的人们”:研读四“我抛弃了自己从前的认识,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开始呐喊战斗。”
“从前的认识”指什么?
“对方的观点”指什么?“从前的认识”——铁屋子万难破毁,惊醒几个人无济于事。“对方的观点”——打破铁屋子,唤醒熟睡的人们1、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请概括。1、洋务救国梦2、学医救国梦3、文艺救国梦2、三大梦想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寂寞呢?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
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
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
寂寞——对黑暗统治的反抗;
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3、为什么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为唤醒麻木国民起来斗争,摧毁旧社会;
为战友呐喊助阵,鼓舞革命前驱者。4: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不觉悟
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期望过高,认
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
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满怀信
心希望办杂志。失望很深很痛苦一、夹叙夹议二、贴切的比喻铁屋子:熟睡的人们:示众的材料看客:置身于毫无
边际的荒原:听将令:大毒蛇:比喻麻木得受人欺辱,让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比喻叫喊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孤独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艺 术 特 点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顽固的中国社会。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阅 读 材 料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
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
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
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
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
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
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
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怀鲁迅》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业作查阅有关资料,介绍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