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春秋》三传第六-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6 《春秋》三传第六-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0 15:56:50

文档简介

专题06 《春秋》三传第六
章节介绍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1
内容概括 6
试题精选(共29题) 6-28
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
本章主要内容:1.孔子与《春秋》,2.《春秋》与三传,3.左传》。
原 文 批 注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鲁定公之子,春秋时鲁国君主。 麟即麒麟,是中国传统祥兽,神话传说是龙牛杂交品;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麟的繁体字为“麐”,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瑞兽;有时麒麟简称麟。 本指上古道德、智慧、才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 【孔子见麟修春秋之事。其实也反映天下大乱,政治不稳,引出孔子修春秋】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 【修春秋总的目的,实际是为了说服君王实现孔子的救世抱负】 【孔子形象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二—前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为桓公所弑。 鲁哀公(―公元前468年),姬姓,名将(世本作蒋 ),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编年史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系;但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事件,一个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读者不易了解其全貌。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奖善、惩恶的作用,可以戒劝太子的心。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大约有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捡的这一些。 崔杼弑其君 此言 出自《左传》襄公 二十五年 或 见于《古文观止》周文卷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又史书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 鲁襄公 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其弟景公。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的迷信和理想,《春秋》也不免如此;三传的看法,大体上是对的。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顾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穀梁》,尤其如此。 穿凿傅会(chuān záo fù huì),意思是生拉硬扯,牵强解释。出自明·王廷相《答许廷纶》。
这样咬嚼出来的意义就是所谓“书法”,所谓“褒贬”,也就是所谓“微言”。后世最看重这个。他们说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笔”是书,“削”是不书,都有大道理在内。又说一字之褒,比教你作王公还荣耀;一字之贬,比将你作罪人杀了还耻辱。本来孟子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似乎只指概括的劝惩作用而言。等到褒贬说发展,孟子这句话倒像更坐实了。而孔子和《春秋》的权威也就更大了。后世史家推尊孔子,也推尊《春秋》,承认这种书法是天经地义;但实际上他们却并不照三传所咬嚼出来的那么穿凿傅会的办。这正和后世诗人尽管推尊《毛诗传笺》里比兴的解释,实际上却不那样穿凿傅会的作诗一样。三传,特别是《公羊传》和《穀梁传》,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经这件事上是一致的。 【本篇讲春秋,却又提到诗经,其实中国文化都是贯通的,互相取长补短。】
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穀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厉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穀较晚出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穀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
《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这个左丘明,有的说是“鲁君子”,有的说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说是鲁国的史官的。这部书历来讨论的最多。汉时有五经博士。凡解说“五经”自成一家之学的,都可立为博士。立了博士,便是官学;那派经师便可作官受禄。当时《春秋》立了公、穀二传的博士。《左传》流传得晚些,古文派经师也给它争立博士。今文派却说这部书不得孔子《春秋》的真传,不如公、穀两家。后来虽一度立了博士,可是不久还是废了。倒是民间传习的渐多,终于大行!原来公、穀不免空谈,《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又少),用处自然大得多。《左传》以外,还有一部分国记载的《国语》,汉代也认为左丘明所作,称为《春秋外传》。后世学者怀疑这一说的很多。据近人的研究,《国语》重在“语”,记事颇简略,大约出于另一著者的手,而为《左传》著者的重要史料之一。这书的说教,也不外尚德、尊天、敬神、爱民,和《左传》是很相近的。只不知著者是谁。其实《左传》著者我们也不知道。说是左丘明,但矛盾太多,不能教人相信。《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战国,比《公》、《穀》二传早些。
《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穀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代就不少,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 范宁(约339年—约401年),一作范甯,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东晋著名儒学家、经学家、官员,徐兖二州刺史范汪之子,《后汉书》作者范晔祖父。
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所以《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 杜预(222年-285年初),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
古史官记事,无非徵实、劝惩。
三传,特别是《公羊》《榖梁》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释上是一致的。左氏以叙事为主。
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即文章美,材料多,但多叙鬼神,预言祸福。注《左传》现存最早的是晋杜预注,杜预:其文缓,其旨远。即委婉含蓄。
1.《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中提到,“春秋三传”是指 ,
, 。
【答案】《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按照人们惯常的说法,“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哀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时间相同。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谷梁传》,也被称作《穀梁传》,是战国时期谷梁赤所撰的儒家著作,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牺是造字的条例;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B.“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统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后世不传了,传下来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就成了它的专名。
C.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有五十首,倡导“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做,不为文而做”,《卖炭翁》是其中之一。
D.庄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不是春秋时期;
故选D。
3.下列说法中和《经典常谈》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根据造字法可知,汉字“鱼”“口”“手”“田”等都是形声字。
C.书中讲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的是《礼记》。
D.《春秋》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鱼”“口”“手”“田”等都是象形字。故选B。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经典常谈》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小说集,语言流畅,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C.作者在讨论儒家经书时,从古代社会生活到思想状态去认识这些经典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
D.《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13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并非“小说集”。
故选B。
5.下列有关《经典常谈》,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著作。
B.《经典常谈》介绍了众多经典,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经典常谈》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D.《经典常谈》重点介绍的史书是编年体史书《论语》。
【答案】D
【解析】考查名著阅读。
D.“《论语》”有误,应为:《春秋》。故选D。
6.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共13篇,其中没有提到的是( )
A.《辞赋》 B.《红楼梦》 C.《诗经》 D.《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文学常识的识记。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故选B。
7.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经典常谈》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并把《诗经》放在了首篇。
B.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C.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代表人物有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子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统于一尊。
D.“六书”中的“指事”发源于图画,描摹物形的大概,如“上”“下”;“象形”是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日”“月”。等到汉武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便只存在书体的演变了。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A.说法不正确。《经典常谈》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把《说文解字》放在了首篇,而非“介绍了《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并把《诗经》放在了首篇”。
D.说法不正确。“指事”是用抽象的符号;“象形”发源于图画。而非“‘指事’发源于图画”“‘象形’是用抽象的符号”;此外用小篆统一文字的是秦始皇,并非“汉武帝”;
故选AD。
8.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一书,于1942年出版,作者朱自清当时在昆明西南大学任教。
B.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朱自清的着眼点虽然主要在于普及性,但是他也没有放弃学术性。
C.朱自清在《序》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D.中国文字相传是仓颉造的;八卦相传是女娲画的;《周易》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D.有误,八卦相传是伏羲画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
故选D。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
③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④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
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
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
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
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
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
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
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
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
【答案】9.B 10.D 11.A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①段“‘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分析,可知“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中的“都在”扩大了范围,与原文不符;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②段“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分析可知,“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
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③段“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分析可知,“讲说劝惩的意思”错误,因为劝惩只是孔子开门授徒《鲁春秋》的一个目的,并不是全部。
故选B。
10.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相关分析不正确。“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错误。结合①段“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③段“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等分析,可知文章没有详细叙述历史事实。
故选D。
1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
A.说法不正确。“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错误。根据①段“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等分析,可知,孔子修成了《春秋》,而选项“而是由他编纂”中的“他”指的是孔子,可见“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推断错误。
故选A。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榖较晚出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榖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
②《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代就不少,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
③《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
(有删减)
12.阅读所选文段,分别概括“春秋三传”的特点。
13.结合全章内容,说说“春秋三传”在流传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哪些“变故”。
14.请仔细研读选文最后一段,并结合链接材料,说说阅读经典的意义。
链接材料:
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必然有自己经久不衰的经典。“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
——(节选自《光明日报》)
【答案】12.示例:《公羊传》《榖梁传》:内容上以解经为主;偏重咬文嚼字。
《左传》:内容上以叙事为主;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自成一家言;迷信卜筮的内容违背征实精神,与儒家宗旨不合。 13.《公羊传》和《榖梁传》遇秦始皇焚书一事后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的时候有经师重加整理。《左传》比《公羊传》和《榖梁传》流传得晚,后因民间传习渐多,终于大行。 14.示例:①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②我们可以从中取养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如《左传》一书对辞令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可谓头头是道,有声有色。这其中的作文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钻研的。(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文段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结合第①段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可知《公羊传》《榖梁传》内容上以解经为主,偏重咬文嚼字。
结合第①段中“左氏却以叙事为主”、第②段“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可知《左传》的特点:内容上以叙事为主;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自成一家言;迷信卜筮的内容违背征实精神,与儒家宗旨不合。
1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掌握。
这个文段选自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原文对“春秋三传”在流传过程中分别经历的“变故”为:“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穀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穀较晚出的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可概括为:《公羊传》和《榖梁传》遇秦始皇焚书一事后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的时候有经师重加整理;
原文“《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这个左丘明,有的说是‘鲁君子’,有的说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说是鲁国的史官的。这部书历来讨论的最多。汉时有五经博士。凡解说五经自成一家之学的,都可立为博士。立了博士,便是官学;那派经师便可做官受禄。当时《春秋》立了公、穀两家。后来虽一度立了博士,可是不久还是废了。倒是民间传习的渐多,终于大行!原来是公、穀不免空谈,《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又少),用处自然大得多”,可概括为:《左传》比《公羊传》和《榖梁传》流传得晚,后因民间传习渐多,终于大行。
1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要求仔细研读选文最后一段“《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并结合链接材料,说说阅读经典的意义。
根据链接材料中“‘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可知: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
根据链接材料中“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可知:我们可以从中取养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
结合材料第③段中“《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可知《左传》一书对辞令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可谓头头是道,有声有色,我们可以通过研读《左传》的叙事技巧,从中学到作文的方法。
1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说说语段(一)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
(2)语段(二)的内容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上述语段,说一说语段阐述了哪方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1)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2)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语段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层次进行总结。
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中作者写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理想社会中所有的人们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男有分,女有归”指出理想社会中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物能尽其用,人能尽其力,大家都一起协作不自私。这是作者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同时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点睛】参考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老人能够有终老的保障,成年人能够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语段二】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16.对儒家来说,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提出的治乱的方法是什么?
17.除了上面语段中提到的礼治主义和正名主义,《经典常谈》中还提到鬼治主义、德治主义、兼爱主义、非攻主义。请根据观点填上对应的主义名。
观点 主义
君主即教主,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①
礼为治乱的根本 ②
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跟从 ③
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 ④
【答案】16.原因是名不正(名不符实);治乱的方法是以礼治国。 17.①鬼治主义 ②礼治主义 ③德治主义 ④兼爱主义
【解析】16.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问:根据语段二“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可知,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名不正;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和材料二“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可知,治乱的方法就是:以礼治国。
17.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上天和先祖”可知,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第①空是:鬼治主义;
根据语段一“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可知,第②空是:礼治主义;
根据“君主的道德好”可知,强调君主的道德观念,第③空是:德治主义;
根据“视人如己,互相帮助”可知,不仅仅爱自己,还要推己及人,关爱每一个人,第④空:兼爱主义。
18.阅读下列文字,帮晓文同学完成读书笔记。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春秋》三传第六”
笔记:《春秋》的主要作用在于 ,也就是奖善惩恶;这也可以解释关羽喜读《春秋》的原因:一是 二是
【答案】 (1)劝惩 (2)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 (3)夸扬霸业,推尊刘备汉室正统地位(意思相近便可)
【解析】此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由“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可知《春秋》的主要作用是:劝惩,即奖善惩恶。
由“《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可知关羽喜读《春秋》的原因之一是:读《春秋》可以让他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
由“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可知关羽喜读《春秋》的原因之二是:读《春秋》可以夸扬霸业,推尊刘备汉室正统地位,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1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
【乙】《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它的记言也异曲同工,不过不算独创罢了。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也不成一部“书”。
(1)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介绍古代经典《 》。【甲】文段出自 (作者)《经典常谈》中的《 》;【乙】文段出自《 》。
(2)阅读【甲】【乙】两片段,说说《左传》的优缺点。
【答案】(1) 《左传(左氏春秋传)》 朱自清 <春秋>三传第六(附) 文第十三
(2)优点: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长于战争的记载。缺点:迷信卜筮;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
【解析】(1)考查对名著《经典常谈》的识记了解。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根据甲“《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可知,甲是介绍古代经典《左传》的,出自《<春秋>三传第六(附)》,《春秋》三传,指解释《春秋》的三部著作,分别 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公、谷较晚出而仅存,全以解经为主。
根据乙“《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可知乙也是介绍古代经典《左传》的。乙出自《经典常谈》中的《文第十三》。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
(2)考查对《左传》的优缺点的理解。
根据甲“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和乙“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可概括,《左传》的优点: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长于战争的记载。
根据甲文“但迷信卜筮”和乙文“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可概括《左传》的缺点:迷信卜筮,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
20.请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甲】
《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
【乙】
《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xǔ xǔ如生。它的记言也异曲同工,不过不算独创罢了。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也不成一部“书”。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xǔ xǔ( )如生 卜筮( )
(2)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介绍古代经典《 》。【甲】文段出自《经典常谈》中的《 》;【乙】文段出自《 》。
(3)阅读【甲】【乙】两个片段,说说《左传》的优缺点。
(4)对于《左传》,【甲】文段中说它“自成一家言”【乙】文段又说它也不成一部“书”,这里矛盾吗?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答案】(1) 栩栩 shì
(2) 《左传》(《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第六》 《文第十三》
(3)优点: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长于战争的记载。缺点:迷信卜筮;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
(4)示例:不矛盾。【甲】文段中说它“自成一家言”是从写史的角度而言的,它开创了记事中的里程碑。【乙】文段是从“文”的发展的角度而言的,虽然认为它有自己的长外,写作思路上没有创见,所以不成一部“书”。
【解析】(1)考查字音的掌握,要注意日常对字词的积累。
栩栩(xǔ xǔ)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卜筮(shì):即占卜。古人把用龟甲占卜叫卜,用蓍草占卜叫筮。
(2)考查对名著《经典常谈》的识记了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
根据“《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可知【甲】是介绍古代经典《左传》的,出自《<春秋>三传第六》,《春秋》三传,指解释《春秋》的三部著作,分别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公、谷较晚出而仅存,全以解经为主。;根据“《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可知【乙】也是介绍古代经典《左传》的。【乙】出自《经典常谈》中的《文第十三》。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
(3)考查对《左传》的优缺点的理解。
根据甲文“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和乙文“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可概括《左传》的优点: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长于战争的记载。
根据甲文“但迷信卜筮”和乙文“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可概括《左传》的缺点:迷信卜筮;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
(4)考查对《左传》评价的理解。首先表明态度,再解释理由。
示例:我认为不矛盾。甲文段中说《左传》“自成一家言”是指从写史的角度看,它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这是从史书的角度而言来评价其优点,它开创了记事中的里程碑。乙文段中说《左传》不成一部“书”是指从写文的角度看,它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不算独创。《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所以它不成一部“书”。这两者是两个角度评论《左传》,并不矛盾。
2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着,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中的“你”是 。
(2)文段中的“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司马迁
(2)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努力整理史料,用十多年时间,写出了《史记》。启发:专注于一个正确目标,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成就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大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可知,出自《经典常谈》第十章。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句中的“你”是司马迁。
(2)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
根据原著“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可知,司马迁三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努力地整理史料著述历史,即使受了宫刑也毫不放弃,历时十多年写成《史记》。启发:从太史令司马迁的身上,我们中可学习到要继承前人之志,要向前人学习,不畏艰难险阻,发奋图强的精神。或是要专注于理想信念,即使遇到再大的阻碍与挫折也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成就有意义的人生。据此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选自《“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乙】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已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的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
(选自《<诸子>第十》)
22.《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
23.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语段甲中孔子所著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体史书。
24.从两个选段中,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5.我们有时因为看到一本书的推荐语,就会迫切地想读一本书。这就是推荐语的妙义所在。请为《经典常谈》写一段推荐语。
【答案】22. 朱自清 佩弦 23. 丘 仲尼 编年体 24.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时“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出身如何,一视同仁。②博学多能。讲学是多方面的,教育学生注重人格的修养,着重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③善于思考,并付诸行动。将抽象的议论改为具体事例,汇编成《春秋》,更容易使人得到善恶的教训。 25.示例:本该熠熠生辉的中国经典古籍,蒙尘日久,这本书对话国学经典,践行文化自信,探知传统文脉,闪现真知灼见,作为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朱自清编写经典绝不拘守一家之说,而是给晦涩难懂的经典书籍以重新“现世”的机会,他的语言通达平和,处处透露出一种新旧兼容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方法,以便把很多后学者引到学习经典的大路上。
【解析】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著的《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从【乙】文段“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可知,孔子平等对待学生。教学时“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出身如何,一视同仁;
从从【乙】文段“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可知,孔子博学多能。讲学是多方面的,教育学生注重人格的修养,着重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
从【甲】文段“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可知,孔子善于思考,并付诸行动。将抽象的议论改为具体事例,汇编成《春秋》,更容易使人得到善恶的教训。
25.本题考查名著推荐。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的内容和主旨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即可。
《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所著的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成为启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经由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和重要文体,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是读者概览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不二之选。
26.语文老师组织了“《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表。
(1)请根据“篇目简介”写出对应的篇目名称。
篇目名称 篇目简介
《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 》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
(2)请仿照示例,结合《<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体会教育意义。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铿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答案】(1) 春秋 孟子
(2)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解析】(1)考查文学常识。
第一空,结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可知,该著作为《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第二空,结合“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可知,该著作为《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考查主观拓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可据此拟写其教育意义。
示例: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或建议,促进自己不断提升。
27.阅读《经典常谈》,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解答。
(1)吴小如认为,“这本书中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乃是谈‘诗’与‘文’的两部分”。在《经典常谈》十三篇中,你最欣赏哪一篇?请说明理由。
(2)联系《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说说朱自清先生的语言特点。
【答案】(1)示例:我最欣赏《<诗经>第四》。作者在文中通俗易懂地向我们介绍了《诗经》是如何产生的及《诗经》在当时的教化作用,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诗经>二首》的时代背景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示例:《经典常谈》既是一部谈经典的书,也是一部文学的散文,作者努力运用语言文字而得其自然。如书中介绍杜甫诗的特点和影响时,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在《经典常谈》十三篇中,最欣赏的是哪一篇,结合篇目内容说明理由。
示例:我最欣赏《<说文解字>第一》,作者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我对于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汉字的“文”和“字”有了深层次理解,我更加珍视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也让我对中华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本题考查名著语言特点的分析。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现代汉语运用的奠基作家之一,《经典常谈》体现了朱自清一贯的文笔特色,用语平易、通俗,多采用口语形式,讲解深入浅出。朱自清写作《经典常谈》,并不因为是对经典的介绍,而使语言显得枯燥、沉闷或说教,相反,在许多时候却写得非常的轻松与幽默,使读者既感到自然,又感到亲切、轻松。这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如《<诗经>第四》:“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又如《<三礼>第五》:“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保不住性命。”以上两段话,一是对古代人们发泄自己情绪的描写,一是对儒家所推崇的政治制度的描述。尽管这些话的内容都有古代典籍的依据,但作者决不拘泥于古籍,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生动、形象、轻松、幽默。
阅读《经典常谈》中的章节回答问题。
①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②《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③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
28.以上内容节选自《经典常谈》第二篇中的《周易》,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8个字)
29.在第六篇中谈到《春秋》三传,除《榖梁传》外,其余两传是 、 。
【答案】28.介绍周易的演变 29.《左传》 《公羊传》
【解析】28.考查概括语段内容。
根据选段中的“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末段中的“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可知,选段主要介绍了周易的演变。
29.考查文学常识。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专题06 《春秋》三传第六
章节介绍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1
内容概括 6
试题精选(共29题) 6-18
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
本章主要内容:1.孔子与《春秋》,2.《春秋》与三传,3.左传》。
原 文 批 注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鲁定公之子,春秋时鲁国君主。 麟即麒麟,是中国传统祥兽,神话传说是龙牛杂交品;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麟的繁体字为“麐”,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瑞兽;有时麒麟简称麟。 本指上古道德、智慧、才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 【孔子见麟修春秋之事。其实也反映天下大乱,政治不稳,引出孔子修春秋】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 【修春秋总的目的,实际是为了说服君王实现孔子的救世抱负】 【孔子形象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二—前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为桓公所弑。 鲁哀公(―公元前468年),姬姓,名将(世本作蒋 ),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编年史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系;但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事件,一个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读者不易了解其全貌。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奖善、惩恶的作用,可以戒劝太子的心。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大约有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捡的这一些。 崔杼弑其君 此言 出自《左传》襄公 二十五年 或 见于《古文观止》周文卷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又史书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 鲁襄公 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其弟景公。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的迷信和理想,《春秋》也不免如此;三传的看法,大体上是对的。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顾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穀梁》,尤其如此。 穿凿傅会(chuān záo fù huì),意思是生拉硬扯,牵强解释。出自明·王廷相《答许廷纶》。
这样咬嚼出来的意义就是所谓“书法”,所谓“褒贬”,也就是所谓“微言”。后世最看重这个。他们说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笔”是书,“削”是不书,都有大道理在内。又说一字之褒,比教你作王公还荣耀;一字之贬,比将你作罪人杀了还耻辱。本来孟子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似乎只指概括的劝惩作用而言。等到褒贬说发展,孟子这句话倒像更坐实了。而孔子和《春秋》的权威也就更大了。后世史家推尊孔子,也推尊《春秋》,承认这种书法是天经地义;但实际上他们却并不照三传所咬嚼出来的那么穿凿傅会的办。这正和后世诗人尽管推尊《毛诗传笺》里比兴的解释,实际上却不那样穿凿傅会的作诗一样。三传,特别是《公羊传》和《穀梁传》,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经这件事上是一致的。 【本篇讲春秋,却又提到诗经,其实中国文化都是贯通的,互相取长补短。】
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穀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厉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穀较晚出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穀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
《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这个左丘明,有的说是“鲁君子”,有的说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说是鲁国的史官的。这部书历来讨论的最多。汉时有五经博士。凡解说“五经”自成一家之学的,都可立为博士。立了博士,便是官学;那派经师便可作官受禄。当时《春秋》立了公、穀二传的博士。《左传》流传得晚些,古文派经师也给它争立博士。今文派却说这部书不得孔子《春秋》的真传,不如公、穀两家。后来虽一度立了博士,可是不久还是废了。倒是民间传习的渐多,终于大行!原来公、穀不免空谈,《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又少),用处自然大得多。《左传》以外,还有一部分国记载的《国语》,汉代也认为左丘明所作,称为《春秋外传》。后世学者怀疑这一说的很多。据近人的研究,《国语》重在“语”,记事颇简略,大约出于另一著者的手,而为《左传》著者的重要史料之一。这书的说教,也不外尚德、尊天、敬神、爱民,和《左传》是很相近的。只不知著者是谁。其实《左传》著者我们也不知道。说是左丘明,但矛盾太多,不能教人相信。《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战国,比《公》、《穀》二传早些。
《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穀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代就不少,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 范宁(约339年—约401年),一作范甯,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东晋著名儒学家、经学家、官员,徐兖二州刺史范汪之子,《后汉书》作者范晔祖父。
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所以《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 杜预(222年-285年初),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
古史官记事,无非徵实、劝惩。
三传,特别是《公羊》《榖梁》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释上是一致的。左氏以叙事为主。
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即文章美,材料多,但多叙鬼神,预言祸福。注《左传》现存最早的是晋杜预注,杜预:其文缓,其旨远。即委婉含蓄。
1.《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中提到,“春秋三传”是指 ,
, 。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牺是造字的条例;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B.“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统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后世不传了,传下来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就成了它的专名。
C.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有五十首,倡导“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做,不为文而做”,《卖炭翁》是其中之一。
D.庄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3.下列说法中和《经典常谈》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根据造字法可知,汉字“鱼”“口”“手”“田”等都是形声字。
C.书中讲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的是《礼记》。
D.《春秋》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经典常谈》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小说集,语言流畅,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C.作者在讨论儒家经书时,从古代社会生活到思想状态去认识这些经典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
D.《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13篇。
5.下列有关《经典常谈》,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著作。
B.《经典常谈》介绍了众多经典,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经典常谈》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D.《经典常谈》重点介绍的史书是编年体史书《论语》。
6.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共13篇,其中没有提到的是( )
A.《辞赋》 B.《红楼梦》 C.《诗经》 D.《礼》
7.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经典常谈》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并把《诗经》放在了首篇。
B.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C.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代表人物有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子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统于一尊。
D.“六书”中的“指事”发源于图画,描摹物形的大概,如“上”“下”;“象形”是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日”“月”。等到汉武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便只存在书体的演变了。
8.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一书,于1942年出版,作者朱自清当时在昆明西南大学任教。
B.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朱自清的着眼点虽然主要在于普及性,但是他也没有放弃学术性。
C.朱自清在《序》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D.中国文字相传是仓颉造的;八卦相传是女娲画的;《周易》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
③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④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
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
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
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
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
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
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
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
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榖较晚出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榖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
②《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代就不少,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
③《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
(有删减)
12.阅读所选文段,分别概括“春秋三传”的特点。
13.结合全章内容,说说“春秋三传”在流传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哪些“变故”。
14.请仔细研读选文最后一段,并结合链接材料,说说阅读经典的意义。
链接材料:
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必然有自己经久不衰的经典。“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
——(节选自《光明日报》)
1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说说语段(一)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
(2)语段(二)的内容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上述语段,说一说语段阐述了哪方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语段二】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16.对儒家来说,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提出的治乱的方法是什么?
17.除了上面语段中提到的礼治主义和正名主义,《经典常谈》中还提到鬼治主义、德治主义、兼爱主义、非攻主义。请根据观点填上对应的主义名。
观点 主义
君主即教主,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①
礼为治乱的根本 ②
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跟从 ③
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 ④
18.阅读下列文字,帮晓文同学完成读书笔记。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春秋》三传第六”
笔记:《春秋》的主要作用在于 ,也就是奖善惩恶;这也可以解释关羽喜读《春秋》的原因:一是 二是
1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
【乙】《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它的记言也异曲同工,不过不算独创罢了。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也不成一部“书”。
(1)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介绍古代经典《 》。【甲】文段出自 (作者)《经典常谈》中的《 》;【乙】文段出自《 》。
(2)阅读【甲】【乙】两片段,说说《左传》的优缺点。
20.请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甲】
《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
【乙】
《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xǔ xǔ如生。它的记言也异曲同工,不过不算独创罢了。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也不成一部“书”。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xǔ xǔ( )如生 卜筮( )
(2)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介绍古代经典《 》。【甲】文段出自《经典常谈》中的《 》;【乙】文段出自《 》。
(3)阅读【甲】【乙】两个片段,说说《左传》的优缺点。
(4)对于《左传》,【甲】文段中说它“自成一家言”【乙】文段又说它也不成一部“书”,这里矛盾吗?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2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着,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中的“你”是 。
(2)文段中的“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选自《“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乙】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已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的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
(选自《<诸子>第十》)
22.《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
23.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语段甲中孔子所著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体史书。
24.从两个选段中,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5.我们有时因为看到一本书的推荐语,就会迫切地想读一本书。这就是推荐语的妙义所在。请为《经典常谈》写一段推荐语。
26.语文老师组织了“《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表。
(1)请根据“篇目简介”写出对应的篇目名称。
篇目名称 篇目简介
《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 》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
(2)请仿照示例,结合《<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体会教育意义。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铿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27.阅读《经典常谈》,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解答。
(1)吴小如认为,“这本书中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乃是谈‘诗’与‘文’的两部分”。在《经典常谈》十三篇中,你最欣赏哪一篇?请说明理由。
(2)联系《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说说朱自清先生的语言特点。
阅读《经典常谈》中的章节回答问题。
①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②《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③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
28.以上内容节选自《经典常谈》第二篇中的《周易》,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8个字)
29.在第六篇中谈到《春秋》三传,除《榖梁传》外,其余两传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