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三礼》第五
章节介绍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5
试题精选(共30题) 5-29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原 文 批 注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古汉语中“三本”指人生在世的三种根本。 三本指人生在世的三种根本。天地为生之本;先祖为类之本;君师为治之本。 礼治主义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怎样叫作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分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分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社会混乱,所以需要排列次序,制定礼法,人人各得一份应有的。揭示“礼治”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作礼的一部分。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了。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定出等级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报本反始(bào běn fǎn shǐ),意思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出自《礼记·郊特牲》。 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称之为居丧。《礼记·杂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jī)悲哀,三年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感而有嘉容,是谓不度。”
居丧一面是宗教仪式,一面是普通人事。普通人事包括一切日常生活而言。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治了。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分儿。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编写的哲学著作,原著用英文写成,于1937年在美国首次出版。 《生活的艺术》所阐述的内容,涉及的知识广博,古今中外的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有所涉及。或拾掇其精粹,或择其要论和有用之观点,融会贯通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以浅喻深,阐释人生要理,指点人生态度,分析人类文明与文化……名为《生活的艺术》,其实是一部人生百科知识集锦和人生修养指南。
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的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礼,忠信就差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 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礼教的批判——对人权的践踏,对人性的束缚——吃人的礼教。
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不但是“人情之所必不免”,而且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这四件是互为因果的。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乐工奏那一国的乐,他就知道是那一国的;他是从乐歌里所表现的政治气象而知道的。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也是分不开的。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需学习这些。这些诗、礼、乐,在那时代都是贵族社会所专有,与平民是无干的。到了战国,新声兴起,古乐衰废,听者只求悦耳,就无所谓这一套乐意。汉以来胡乐大行,那就更说不到了。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就是高兴,是人不可能避免会有的情感,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高兴就一定会嗟叹歌咏,发抒于声音,手舞足蹈,表现于动作,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嗟叹歌咏、手舞足蹈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 《礼记》(《乐记第十九》):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礼乐刑政(lǐ yuè xíng zhèng),意思是指礼法、乐教、刑罚以及各项政令等。出自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此段又与上边《诗经》相应,因当时音乐是贵族的专有,所以“乐”一定程度表现了一个国家的风气形象,所以后来音乐普及,贫民便再无这套乐意。事物并不恒定,要根据历史实际分析】
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东西了。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公孙尼子,战国初期音乐理论家。相传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的再传弟子,继承、发展和改造了儒家对音乐的理论,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的见解被保存在经过汉代学者整理的音乐论著《乐记》里。对音乐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在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踵事增华(zhǒng shì zēng huá),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出自《文选序》。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又叫作《礼记》;这《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说。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戴德的侄儿。相传他们是这两部书的编辑人。但二戴都是西汉的《仪礼》专家。汉代有五经博士;凡是一家一派的经学影响大的,都可以立博士。大戴仪礼学后来立了博士,小戴本人就是博士。汉代经师的家法最严,一家的学说里绝不能掺杂别家。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各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这两部书里,《小戴记》容易些,后世诵习的人比较多些;所以差不多专占了《礼记》的名字。 【因流传历史久远,书与书间混合,也许并不是当时的版本了。这好像也是中国古代作品流传的一个特点,出现缺损、混合、重编。】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
礼乐并称,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是战国时代。
三礼:《仪礼》《礼古经》(佚)《周礼》。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汉代所见“记”很多,后世所称,多半专指《小戴记》。
1.填空。
(1)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 时代的产物。
(2)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 、 、 等。
(3)三礼:《 》《 》《 》。
(4)“记”是 家杂述礼制,礼制 ,或 ,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
(5) 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 。
(6)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 是相通的。
(7)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 是。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 。
(8)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 和 ,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 。
(9)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 》、《 》、《周礼》。其中,《 》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10)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 》和《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 》。
(1)战国 (2)政治制度 宗教仪式 社会风俗习惯 (3)仪礼 礼古经 周礼 (4)儒 变迁的历史 礼论之作 (5)儒家 礼治主义 (6)政治 (7)政治制度 宗教仪式 风俗习惯。 (8)歌 舞 乐本 (9)仪礼 礼古经 周礼 (10)大戴记 小戴记 小戴记
2.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大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朱自清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的。
C.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格外重视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D.《经典常谈》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答案】A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A.“大学生”有误,应为:中学生。故选A。
3.下列关于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不对的一项是( )
A.该书摈弃了现代学术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
B.该书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C.该书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共有十三篇。
D.该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论文集,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
【答案】D
【解析】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
D.有误,《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故选D。
4.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C.朱自清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
D.中国的汉字,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隶书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小篆”,汉初还有草书,后又变为“正书”,晋朝也称为“楷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的识记。
D.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选项“始皇用隶书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小篆’”表述错误。
故选D。
5.对于《经典常谈》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思想文化的面貌。
B.《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至宋代诗歌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多种形式。
C.这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体裁。
D.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
C.“这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表述错误,介绍的史书不包括《论语》。《论语》不是史书,它是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故选C。
6.下列对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作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朱熹将《大学》《中庸》《礼记》《孟子》合并为“四书”,后又将其列入“十三经”。
C.“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
D.儒家所说的“礼”就是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礼记》”有误,应为《论语》。
故选B。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①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②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做礼的一部分。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了。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定出等等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③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不但是“人情之所必不免”,而且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这四件是互为因果的。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
(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有删减)
7.阅读全文,回答。“礼”“乐”诞生的意义和价值是:
8.阅读第二段,回答。天生万物的信仰,祭祀的信仰,其实质是:
9.阅读第三段,回答。“审乐可以知政”的意思是:
10.“用通俗的语言来介绍晦涩的《经典》,拉近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试用文中相关语句诠释作品这一特色。
【答案】7.示例: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互相团结。有了礼与乐,社会就有了秩序,国家便得到了治理。 8.感恩与畏威。 9.示例: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而人们如果能够从“乐”中学会平心静气,互相和爱,互相团结,自然就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 10.示例:“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口语化的语言介绍了“礼”诞生的社会基础,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
【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①段“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礼”的意义是教人节制,教人和平;
根据第③段“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的内容可知,“乐”的意义是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互相团结;
根据第③段“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的内容可知,有了礼与乐,社会就有了秩序,国家便得到了治理。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的内容可知,天生万物的信仰,祭祀的信仰,其实质是感恩与畏威。
9.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
“审乐可以知政”本身的含义是指通过审辨乐曲来了解国家政事。根据第③段“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的内容可知,“乐”可以帮助人们团结互爱,可以是国家得以治理,可见“乐”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所以“审乐可以知政”。
10.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
开放性试题,任意筛选文章中相对口语化的语言,来分析本文容易拉进与读者距离的初中。
例如:“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用常见的事例来解释人们信仰的得来,让读者明白人们祭祀山川大地的原因,明确信仰的初衷是感恩,通俗易懂,让人们容易理解。
11.如果让你在《经典常谈》这本书中选择一篇经典诗文与同学分享,你会从哪一个篇目里挑选呢?为什么?
【答案】示例:我会选择《诗经》第四里面的篇目,因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学者把它当作经典,列入“五经”之中,我喜欢《诗经》里流露出的纯真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解答本题需要了解《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经典常谈》各个章节的了解,说出自己喜欢的篇目,并结合篇章特点和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即可。
示例:我会选择《辞赋》第十里面的篇目,因为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今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收到它的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阅读这一篇激发了我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趣。
12.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 人物 文段或评述
(1)《 》 彭德怀 (1)已经是一个旅长了,在所有的湖南军队里,被称作“自由思想”的军官,因为他有事必和他的士兵委员会商量。
《西游记》 (2)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2)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经典常谈》 (3)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倾注了(3) 先生许多的心血。
《朝花夕拾》 (4) “哥儿,你牢牢记住!”(4)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 唐僧 朱自清 朱自清 长妈妈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第一空:结合“彭德怀”和“已经是一个旅长了,在所有的湖南军队里,被称作‘自由思想’的军官,因为他有事必和他的士兵委员会商量”可知,这是《红星照耀中国》里的彭德怀。彭德怀是一个大公无私乐观豁达的人,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同时又不失勇敢活泼、天真的个性。
第二空:结合“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2)西行取经”可知,是被保护的是唐僧。
第三、四空:结合《经典常谈》“倾注了(3)先生许多的心血”可知,《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倾注的是朱自清的心血。《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第五空:结合《朝花夕拾》和“哥儿,你牢牢记住!”“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等句子可知,这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阿长,汉族人,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溇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称她为“阿妈”,但憎恶她时就叫“阿长”。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13.阅读明智,追逐梦想。下面是小明同学分享的名著中的精彩笔墨和他的阅读心得。请你将“心得”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阅读: 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婉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心得: 这段文字选自文学大家 (人名)的《 》,这部名著有许多生动精彩的笔墨,是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的著作。
【答案】 朱自清 经典常谈 传统文化经典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选段出自朱自清创作的《经典常谈》,文中的他们指的是战国时代的游士。原文为: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普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佳作。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
14.2023年春季,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进入我们的教材,大家运用选择性阅读等方法对经典进行学习。现在,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吧。
(1)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请选择你所研读的《经典常谈》中的一篇,向同学们介绍你研读经典所生发的观点、心得、见解和体会。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请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语言流畅,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普及性和通俗性较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说文解字》,通过朱先生的介绍,我了解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仓颉造字的传说,还有汉字演变发展的历程。书中介绍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用字的条例,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体演变的历史等。这些知识使我了解了《说文解字》这一经典的概貌,激发了我阅读《说文解字》和中国书法的浓厚兴趣。
(2)示例:《经典常谈》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着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智慧,增强自身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思维定力。传统文化经典讲述了古代伟大人物的精彩故事,令我们深受启发,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品行,学习古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激发自身的力量和勇气。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民族传统,体会中华文化精髓,培养中华文化自豪感,找到自身在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介绍名著《经典常谈》,选择你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一篇,结合内容、主要观点和你的阅读感悟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辞赋第十》这一篇。作者介绍了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楚辞》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即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屈原正直,忠贞不屈,不为故俗所囿的品格都使他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通过阅读《辞赋第十》,我了解了辞赋的基本知识,激发了对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趣。
(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本题结合阅读《经典常谈》的体会,谈一谈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即可。
示例:阅读经典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和精神探索的起点。阅读经典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不断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等于直接汲取了前人智慧,传统文化经典记录了古人的事迹,阅读经典可以学习古人的优良品德,经典还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阅读经典可以帮助当代中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自豪感。
1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段一】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文段二】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文段三】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乐工)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乐工的老板叫太师……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1)以上材料选自《 》,作者 。
(2)请简述“歌谣”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 《经典常谈》 朱自清
(2)歌谣是诗的源头,没有文字前,只有唱的歌谣,用来诉说高兴悲哀的心情。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有了文字后,乐工将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积累。
结合文段中内容“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乐工)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可知出自《经典常谈》第四章《诗经》,作者是朱自清。
(2)本题考查名著理解。
结合文段一内容“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可知,歌谣是诗的源头,没有文字前,只有唱的歌谣,用来诉说高兴悲哀的心情。
结合文段二“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可知,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结合文段三“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乐工)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也可作答。
16.如果朱自清先生穿越时空来到你的身边,你想针对《经典常谈》对他进行采访,请将下面的采访提纲填写完整。
采访时间 2023年4月5日上午10:00 采访地点 学校多功能会客厅
采访对象 朱自清 采访对象身份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答案汇总
小贴士:所提问题要具体,要有针对性
【答案】示例:
采访目的:了解朱自清先生写作作《经典常谈》一书的目的。采访问题:朱自清先生,您好!请问您当时写作《经典常谈》—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汇总:给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不至于茫然无措(或“用此书作头引导中学生畅游经典之海的船”)。(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采访目的设定为“了解朱自清先生所作《经典常谈》一书的内容”。采访问题:朱自清先生,您好!请问您创作的《经典常谈》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汇总: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
17.名著阅读。
(1)《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 和 。
(2)简述《经典常谈》中《尚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答案】(1) 普及性 通俗性
(2)《尚书》主要记录了虞、夏、商、周这四个朝代领导者们向大众所发的号令。其中,普通的号令叫做“诰”,与军事有关的号令叫做“誓”。
《尚书》的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在上古时期,统治者们只要搬出“上天”和“先祖”来,就能让臣民信服,能够有效地解决纷争。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是一部记言的古史。其内容大多是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分为《商书》《周书》《虞书》《夏书》。《尚书》(今文)记录了距今约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间虞、夏、商、周时期,即中国古代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历史状况。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学、艺术、法令、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
《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大部分是号令,就是领导人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一般号令叫“诺”,军事号令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谟”。
《尚书》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统治者们只要搬出“上天”和“先祖”的名号来,臣民就会信服,因此能够有效地解决纷争,实行统治。
18.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下面是三位同学的阅读需求,请你为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的相应篇目进行阅读。
《经典常谈》篇目 阅读需求 推荐篇目(填序号)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周易》第二 ③《尚书》第三 ④《诗经》第四 ⑤“三礼”第五 ⑥“春秋三传”第六 ⑦“四书”第七 ⑧《战国策》第八 ⑨《史记》《汉书》第九 ⑩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同学A想了解太极八卦常识 _________________
同学B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 _________________
同学C想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_________________
同学A: 同学B: 同学C:
【答案】 同学A:② 同学B:⑧⑨ 同学C:④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同学A:《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因为他想了解太极八卦,所以可读②《周易》第二。
同学B:《战国策》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因为他“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所以可读这两本书。故选⑧⑨。
同学C:《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四介绍了诗歌的产生和源流。《辞赋第十一》分别介绍了辞与赋的发展历史和辞赋的文章特点。《诗第十二》从汉代乐府府诗写起,依次介绍了古体诗、五言诗、近代诗的产生和各自的发展以及特点。因为他“想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所以可读这三本书。故选④ 。
19.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说说语段(一)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
(2)语段(二)的内容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上述语段,说一说语段阐述了哪方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1)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2)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语段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层次进行总结。
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中作者写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理想社会中所有的人们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男有分,女有归”指出理想社会中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物能尽其用,人能尽其力,大家都一起协作不自私。这是作者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同时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点睛】参考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老人能够有终老的保障,成年人能够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20.读《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好学深思”组发现做好读书笔记是研读经典的最好方法。作为组内的一员,请你结合自身读书经历和感悟,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任务并进行分享。(80字左右)
任务一 介绍你研读的经典: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从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介绍。
任务二 分享你读书的心得:在阅读实践中,你摘抄了以下片段。请结合摘抄语段写出内容提要和心得并进行分享。 朝夕盼望的木柴已经近在咫尺了。但是筑路进度缓慢得令人非常苦闷,因为伤寒每天都要夺去几十双有用的手。 这一天,保尔的身子支撑在一双由于疲劳而不由地弯曲的脚上,像喝醉了酒的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他发烧已经好几天了,今天觉得热度比以前更高。 那吮吸着工程队的血液的伤寒也悄悄地向保尔进攻,但是他那健壮的身体仍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强打精神,奋力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块儿去上工。但是不管他那暖和的皮大衣也好,或是他那已经冻坏的双脚穿着朱赫来送的新毡靴也好,这些东西都帮不了他了。 他每走一步,都像有什么东西猛刺着他的胸口。他浑身发冷,上下牙碰得直响,两眼发黑,他觉得树木就像旋转着的奇怪的木马似的。
成果展示 我选任务 ,我的分享:
【答案】 示例一:我选任务一 我的分享: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说文解字》,作者客观评说了仓颉造字的传说,以流畅的语言介绍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汉字演变发展的历程。阅读中,我对《说文解字》这一经典的概貌有了初步了解,也学到了很多文字学常识,更激发了我对《说文解字》和中国书法的浓厚兴趣。
示例二:我选任务二
我的分享:在筑路工作快要结束时,保尔患上了伤寒,被病痛折磨的他依然坚持着去工作。选段的叙述细腻生动,人物的形象真实可感,让保尔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斗争的品质深入人心,激励我勇毅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任务一是介绍名著《经典常谈》。选择你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一篇,结合内容、主要观点和你的阅读感悟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辞赋第十》这一篇。作者介绍了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楚辞》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即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屈原正直,忠贞不屈,不为故俗所囿的品格都使他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通过阅读《辞赋第十》,我了解了辞赋的基本知识,激发了对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趣。
任务二是赏析名著文段。
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及表现出的人物精神分析即可。节选的这一部分主要情节是:为了供应城市木材,要在三个月内修一条铁路。于是保尔和共青团员被调去修筑铁路。虽然筑路队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威胁着保尔他们,但是人们仍然在冰天雪地里奋力劳动。保尔忘我地工作,连靴子都烂了。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体质越来越坏。“保尔像喝醉酒似的,两腿发软,身子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他从发烧到现在已经好几天了”“那吮吸着筑路队的血液的伤寒病,现在又向保尔本人进攻了”描写了保尔病倒前的具体情形,但是,“他的健壮的身体仍在抵抗它,一连五天他都挣扎着从那铺着麦秸的水泥地上爬了起来,跟别人一道去出工”,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保尔的坚忍与顽强,令读者肃然起敬。
21.学校图书馆计划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图书推荐活动,邀请你作为好书推荐官向同学们推荐《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本名著。
(1)阅读整本书时,读者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或带着某个具体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请你根据小语和小文的关注点,向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章节。
推荐章节: A.三礼第五 B.《春秋》三传第六 C.《战国策》第八 D.辞赋第十一
人物 关注点 推荐章节
小语 游说之士在古代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通常口才极佳,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很感兴趣。 ①
小文 我通过端午节知道了屈原,感动于他的爱国之情,想对他有深入的了解。 ②
(2)作为好书推荐官,你需要根据不同读者的读书需求,有理有据地给出推荐理由。请你根据小语或小文的需求向其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小语:我最近很迷茫,我对未来有很多向往,想搞好学习,但数学实在很难,很难坚持下去。有和我一样的人吗?
小文:我热爱小说创作,最近陷入了困境,总感觉写作形式单一,不太吸引人。
我选择向 推荐,推荐的理由是 。
【答案】(1)① C ② D
(2) 示例一:小语。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主人公保尔的经历一定会给你启发。保尔理想坚定,他立志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奋斗,即使双目失明,双腿瘫痪,仍用文学创作为武器,写成《暴风雨所诞生的》,重返战斗队伍。或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无惧死亡,勇往直前。在修铁路时,天气非常恶劣,物质极度匮乏,他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始终没有退缩,最终因伤病不得不回家。 示例二:小文。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艺术成就非常高的书。该书形式丰富,文章穿插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或环境描写非常出色,有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等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三礼第五是汉代的一部重要文献,是汉代礼仪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不仅是古代礼仪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春秋》三传第六主要记录春秋时期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是复杂而残酷的;
C.《战国策》第八主要记录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生产力都得到了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其统治地位,发展经济,实行变法,各类游说家的故事;
D.辞赋第十一主要记录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碰旁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楚国的故事;
故①空选C;②空选D。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小语。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主人公保尔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通过阅读作品,我们懂得了面对人生的磨难,要拥有乐观的心态,要具有不畏艰难、顽强坚毅的精神,用钢铁般的意志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示例二:小文。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具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等高贵品质。当我们遇到重重困难时,要像保尔一样勇于面对、顽强奋斗,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永不言败。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语段二】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22.对儒家来说,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提出的治乱的方法是什么?
23.除了上面语段中提到的礼治主义和正名主义,《经典常谈》中还提到鬼治主义、德治主义、兼爱主义、非攻主义。请根据观点填上对应的主义名。
观点 主义
君主即教主,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①
礼为治乱的根本 ②
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跟从 ③
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 ④
【答案】22.原因是名不正(名不符实);治乱的方法是以礼治国。 23.①鬼治主义 ②礼治主义 ③德治主义 ④兼爱主义
【解析】22.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问:根据语段二“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可知,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名不正;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和材料二“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可知,治乱的方法就是:以礼治国。
23.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上天和先祖”可知,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第①空是:鬼治主义;
根据语段一“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可知,第②空是:礼治主义;
根据“君主的道德好”可知,强调君主的道德观念,第③空是:德治主义;
根据“视人如己,互相帮助”可知,不仅仅爱自己,还要推己及人,关爱每一个人,第④空:兼爱主义。
24.小吕准备引用名人话语证明“要点一”,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傅雷
B.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朱光潜
C.就是到了生活已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奥斯特洛夫斯基
25.请你概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事例,帮助小吕论述“要点二”。
26.为完成“要点三”,请你结合名著《经典常谈》中的具体内容,介绍“选择性阅读”这一读书方法。
【答案】24.B 25.保尔被伤病夺走健康,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时候,也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写作继续为革命事业做贡献。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可以给予我们面对挫折、排解忧愁的勇气。 26.【示例一】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
【示例二】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学过《〈诗经〉二首》之后,想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的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
【解析】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成长难免忧愁”,说明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挫折和忧愁是难免的,启示我们要调整心态,正视挫折,勇敢面对。
A.本句侧重于个人感受,与“要点一”无关;
B.本句论述了“苦恼”的常见,符合“要点一”;
C.本句侧重于坚强坚韧,“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与“要点一”无关;
故选B。
25.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乌克兰舍佩托夫卡镇贫穷的铁路工人家庭。12岁时,因得罪神父而被学校开除,并被母亲送往车站食堂当杂役。十月革命爆发后,在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参加苏俄红军,先后当过侦察兵和骑兵。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到重伤,死里逃生后开始投入国家建设,从事共青团和肃反工作。在波耶卡窄轨铁路快要修筑完成时,保尔患上伤寒并引发了肺炎,并被误传死讯。痊愈之后,保尔重回工作岗位并加入联共(布)。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和久病缠身,保尔最终失去工作能力,被党组织解除工作并住院治疗。到1927年时,保尔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作为武器,开始新的生活。
示例: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未放弃“战斗”。他选择文学创作实现理想,先用硬纸板做成框子来写作,后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用生命写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克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坚持不懈地创作,体现了保尔坚毅顽强的精神。保尔的精神启示了我:人活在世上要活的有价值,人生是在挫折中度过的,没有人是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的,在挫折的磨练下我们就要像保尔 柯察金那样学会坚强,学会去克服困难,做一个坚强的人。
26.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或选择性阅读就是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先读,或根据目的选书中最需要读的内容来读。《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每一篇都相对独立,所以,适合选择性阅读。
兴趣选择。读整本书,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或《文第十三》。《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说起,说到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晋的玄言诗,谢灵运的山水诗,一直到唐代的律诗绝句,重点介绍了诗的本质、诗的简述、诗学与美学的关系。《文第十三》从商代的卜辞说起,说到战国时期的议论文,记叙文长足的进步,汉时的辞赋,韩愈、欧阳修和苏轼的散文,明清的话本小说,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后的白话文。
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战国策>第八》,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史记><汉书>第九》,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字数有九千字之多。而且字体除小篆之外,还兼收了箱文、“古文”等多种;“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问的别体字。许氏又首创部首编排法,他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这部书可以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有识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深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27.读第一段,请简要说说《说文解字》这部划时代的字书有哪些特点。
28.请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27.字数多;字体全;首创部首编排法;逐字注解 28.《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也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解析】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一段“所以字数有九千字之多”可知, 字数多;
由第一段“字体除小篆之外,还兼收了箱文、‘古文’等多种”可知,字体全;
由第一段“许氏又首创部首编排法,他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可知,首创部首编排法;
由第一段“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可知,逐字注解。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二段“这部书可以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有识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深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可知, 介绍《说文解字》可以帮人通读古书,研究字形。由第二段“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可知,介绍《说文解字》不但能帮人研究字形,而且可以研究字音、字义。由第二段“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最后作总结,故答案为:《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也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阅读《经典常谈》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
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的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毛传》标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小雅”第二;按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句子也便多了。
29.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诗的作用。
30.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赋”“比”的意思。
【答案】29.教化(教人做学问做人)。 30.铺陈,譬喻
【解析】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首段“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可知,诗的作用是教人做学问做人或教化。
30.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二段“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可知,“赋”概括为:铺陈。
由第二段“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可知,“比”概括为:譬喻。专题05 《三礼》第五
章节介绍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5
试题精选(共30题) 5-18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原 文 批 注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古汉语中“三本”指人生在世的三种根本。 三本指人生在世的三种根本。天地为生之本;先祖为类之本;君师为治之本。 礼治主义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怎样叫作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分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分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社会混乱,所以需要排列次序,制定礼法,人人各得一份应有的。揭示“礼治”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作礼的一部分。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了。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定出等级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报本反始(bào běn fǎn shǐ),意思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出自《礼记·郊特牲》。 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称之为居丧。《礼记·杂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jī)悲哀,三年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感而有嘉容,是谓不度。”
居丧一面是宗教仪式,一面是普通人事。普通人事包括一切日常生活而言。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治了。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分儿。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编写的哲学著作,原著用英文写成,于1937年在美国首次出版。 《生活的艺术》所阐述的内容,涉及的知识广博,古今中外的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有所涉及。或拾掇其精粹,或择其要论和有用之观点,融会贯通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以浅喻深,阐释人生要理,指点人生态度,分析人类文明与文化……名为《生活的艺术》,其实是一部人生百科知识集锦和人生修养指南。
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的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礼,忠信就差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 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礼教的批判——对人权的践踏,对人性的束缚——吃人的礼教。
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不但是“人情之所必不免”,而且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这四件是互为因果的。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乐工奏那一国的乐,他就知道是那一国的;他是从乐歌里所表现的政治气象而知道的。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也是分不开的。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需学习这些。这些诗、礼、乐,在那时代都是贵族社会所专有,与平民是无干的。到了战国,新声兴起,古乐衰废,听者只求悦耳,就无所谓这一套乐意。汉以来胡乐大行,那就更说不到了。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就是高兴,是人不可能避免会有的情感,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高兴就一定会嗟叹歌咏,发抒于声音,手舞足蹈,表现于动作,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嗟叹歌咏、手舞足蹈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 《礼记》(《乐记第十九》):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礼乐刑政(lǐ yuè xíng zhèng),意思是指礼法、乐教、刑罚以及各项政令等。出自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此段又与上边《诗经》相应,因当时音乐是贵族的专有,所以“乐”一定程度表现了一个国家的风气形象,所以后来音乐普及,贫民便再无这套乐意。事物并不恒定,要根据历史实际分析】
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东西了。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公孙尼子,战国初期音乐理论家。相传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的再传弟子,继承、发展和改造了儒家对音乐的理论,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的见解被保存在经过汉代学者整理的音乐论著《乐记》里。对音乐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在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踵事增华(zhǒng shì zēng huá),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出自《文选序》。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又叫作《礼记》;这《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说。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戴德的侄儿。相传他们是这两部书的编辑人。但二戴都是西汉的《仪礼》专家。汉代有五经博士;凡是一家一派的经学影响大的,都可以立博士。大戴仪礼学后来立了博士,小戴本人就是博士。汉代经师的家法最严,一家的学说里绝不能掺杂别家。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各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这两部书里,《小戴记》容易些,后世诵习的人比较多些;所以差不多专占了《礼记》的名字。 【因流传历史久远,书与书间混合,也许并不是当时的版本了。这好像也是中国古代作品流传的一个特点,出现缺损、混合、重编。】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
礼乐并称,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是战国时代。
三礼:《仪礼》《礼古经》(佚)《周礼》。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汉代所见“记”很多,后世所称,多半专指《小戴记》。
1.填空。
(1)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 时代的产物。
(2)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 、 、 等。
(3)三礼:《 》《 》《 》。
(4)“记”是 家杂述礼制,礼制 ,或 ,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
(5) 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 。
(6)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 是相通的。
(7)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 是。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 。
(8)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 和 ,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 。
(9)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 》、《 》、《周礼》。其中,《 》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10)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 》和《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 》。
2.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大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朱自清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的。
C.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格外重视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D.《经典常谈》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3.下列关于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不对的一项是( )
A.该书摈弃了现代学术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
B.该书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C.该书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共有十三篇。
D.该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论文集,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
4.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C.朱自清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
D.中国的汉字,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隶书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小篆”,汉初还有草书,后又变为“正书”,晋朝也称为“楷书”。
5.对于《经典常谈》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思想文化的面貌。
B.《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至宋代诗歌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多种形式。
C.这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体裁。
D.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6.下列对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作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朱熹将《大学》《中庸》《礼记》《孟子》合并为“四书”,后又将其列入“十三经”。
C.“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
D.儒家所说的“礼”就是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①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②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做礼的一部分。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了。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定出等等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③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不但是“人情之所必不免”,而且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这四件是互为因果的。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
(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有删减)
7.阅读全文,回答。“礼”“乐”诞生的意义和价值是:
8.阅读第二段,回答。天生万物的信仰,祭祀的信仰,其实质是:
9.阅读第三段,回答。“审乐可以知政”的意思是:
10.“用通俗的语言来介绍晦涩的《经典》,拉近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试用文中相关语句诠释作品这一特色。
11.如果让你在《经典常谈》这本书中选择一篇经典诗文与同学分享,你会从哪一个篇目里挑选呢?为什么?
12.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 人物 文段或评述
(1)《 》 彭德怀 (1)已经是一个旅长了,在所有的湖南军队里,被称作“自由思想”的军官,因为他有事必和他的士兵委员会商量。
《西游记》 (2)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2)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经典常谈》 (3)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倾注了(3) 先生许多的心血。
《朝花夕拾》 (4) “哥儿,你牢牢记住!”(4)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13.阅读明智,追逐梦想。下面是小明同学分享的名著中的精彩笔墨和他的阅读心得。请你将“心得”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阅读: 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婉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心得: 这段文字选自文学大家 (人名)的《 》,这部名著有许多生动精彩的笔墨,是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的著作。
14.2023年春季,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进入我们的教材,大家运用选择性阅读等方法对经典进行学习。现在,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吧。
(1)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请选择你所研读的《经典常谈》中的一篇,向同学们介绍你研读经典所生发的观点、心得、见解和体会。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请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1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段一】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文段二】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文段三】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乐工)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乐工的老板叫太师……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1)以上材料选自《 》,作者 。
(2)请简述“歌谣”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16.如果朱自清先生穿越时空来到你的身边,你想针对《经典常谈》对他进行采访,请将下面的采访提纲填写完整。
采访时间 2023年4月5日上午10:00 采访地点 学校多功能会客厅
采访对象 朱自清 采访对象身份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答案汇总
小贴士:所提问题要具体,要有针对性
17.名著阅读。
(1)《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 和 。
(2)简述《经典常谈》中《尚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18.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下面是三位同学的阅读需求,请你为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的相应篇目进行阅读。
《经典常谈》篇目 阅读需求 推荐篇目(填序号)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周易》第二 ③《尚书》第三 ④《诗经》第四 ⑤“三礼”第五 ⑥“春秋三传”第六 ⑦“四书”第七 ⑧《战国策》第八 ⑨《史记》《汉书》第九 ⑩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同学A想了解太极八卦常识 _________________
同学B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 _________________
同学C想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_________________
同学A: 同学B: 同学C:
19.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说说语段(一)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
(2)语段(二)的内容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上述语段,说一说语段阐述了哪方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20.读《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好学深思”组发现做好读书笔记是研读经典的最好方法。作为组内的一员,请你结合自身读书经历和感悟,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任务并进行分享。(80字左右)
任务一 介绍你研读的经典: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从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介绍。
任务二 分享你读书的心得:在阅读实践中,你摘抄了以下片段。请结合摘抄语段写出内容提要和心得并进行分享。 朝夕盼望的木柴已经近在咫尺了。但是筑路进度缓慢得令人非常苦闷,因为伤寒每天都要夺去几十双有用的手。 这一天,保尔的身子支撑在一双由于疲劳而不由地弯曲的脚上,像喝醉了酒的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他发烧已经好几天了,今天觉得热度比以前更高。 那吮吸着工程队的血液的伤寒也悄悄地向保尔进攻,但是他那健壮的身体仍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强打精神,奋力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块儿去上工。但是不管他那暖和的皮大衣也好,或是他那已经冻坏的双脚穿着朱赫来送的新毡靴也好,这些东西都帮不了他了。 他每走一步,都像有什么东西猛刺着他的胸口。他浑身发冷,上下牙碰得直响,两眼发黑,他觉得树木就像旋转着的奇怪的木马似的。
成果展示 我选任务 ,我的分享:
21.学校图书馆计划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图书推荐活动,邀请你作为好书推荐官向同学们推荐《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本名著。
(1)阅读整本书时,读者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或带着某个具体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请你根据小语和小文的关注点,向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章节。
推荐章节: A.三礼第五 B.《春秋》三传第六 C.《战国策》第八 D.辞赋第十一
人物 关注点 推荐章节
小语 游说之士在古代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通常口才极佳,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很感兴趣。 ①
小文 我通过端午节知道了屈原,感动于他的爱国之情,想对他有深入的了解。 ②
(2)作为好书推荐官,你需要根据不同读者的读书需求,有理有据地给出推荐理由。请你根据小语或小文的需求向其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小语:我最近很迷茫,我对未来有很多向往,想搞好学习,但数学实在很难,很难坚持下去。有和我一样的人吗?
小文:我热爱小说创作,最近陷入了困境,总感觉写作形式单一,不太吸引人。
我选择向 推荐,推荐的理由是 。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语段二】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22.对儒家来说,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提出的治乱的方法是什么?
23.除了上面语段中提到的礼治主义和正名主义,《经典常谈》中还提到鬼治主义、德治主义、兼爱主义、非攻主义。请根据观点填上对应的主义名。
观点 主义
君主即教主,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①
礼为治乱的根本 ②
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跟从 ③
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 ④
24.小吕准备引用名人话语证明“要点一”,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傅雷
B.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朱光潜
C.就是到了生活已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奥斯特洛夫斯基
25.请你概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事例,帮助小吕论述“要点二”。
26.为完成“要点三”,请你结合名著《经典常谈》中的具体内容,介绍“选择性阅读”这一读书方法。
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字数有九千字之多。而且字体除小篆之外,还兼收了箱文、“古文”等多种;“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问的别体字。许氏又首创部首编排法,他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这部书可以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有识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深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27.读第一段,请简要说说《说文解字》这部划时代的字书有哪些特点。
28.请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阅读《经典常谈》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
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的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毛传》标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小雅”第二;按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句子也便多了。
29.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诗的作用。
30.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赋”“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