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基础试题(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基础试题(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21:4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基础试题(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我到后不久,就会见了毛泽东,他是一位瘦弱的颇有些林肯式的人物,身材高出一般中国人,背有些弯曲,披着一头很长的浓厚的乌发,睁着一双巨大而敏锐的眼睛,还有高鼻梁和突出的quán骨。我在一刹那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机智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点的机会。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瘦( )弱 睁( )着 quán( )骨 一刹( )那
(2)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是
(3)“敏锐”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
A.(感觉)灵敏 B.(眼光)尖锐 C.(思想)灵敏
(4)文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和 。
(5)结合原著回答:在见到毛泽东之前,作者见到了 。(填人名)
二、综合性学习
2.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陆地上的淡水污染日益严重,合乎卫生要求的地下含水层已非常少见。人类的淡水用量愈来愈多,因而污染淡水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会不会有一天,地球表面的可饮用水会比酒还贵重?海洋曾被认为辽阔无比,拥有不可穷尽的更新能力,可今天它也被污染了。
材料二: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
材料三: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
材料四: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1)从上述材料,我们发现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请根据材料概括出威胁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至少写出四种)?
(2)针对如今愈演愈烈的各种环境问题,请你提出两条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3)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作者陶渊明作此诗想要表达什么情志?请谈谈你的理解。
4.苏轼曾评价这首诗:“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如何理解苏轼的这两句话?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5.“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 ,表达出作者 的情感。“这样”指代 ,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 。
6.“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7.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阅读陆定一《老山界》节选,回答问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8.通读选段,写出本段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
9.找出选段中划线的词语“此”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10.试找出选段中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     、     、     。
11.选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试用“||”在文中标出。
12.选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①后患。驱天下以从②欲,罄③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④。遂以四海之尊,殒⑤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注释】①虞:考虑,防范。②从:同“纵”。 ③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④干戈不戢(jí): 战事终年不休。⑤殒:死亡。
13.甲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名 , 时期思想家。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举于士 ②法家拂士
③敌国外患 ④恃其富强
15.翻译甲文中画线语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甲文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17.甲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乙文,简要说明“死于安乐”在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 B.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奔跑
C.清荣峻茂 荣:茂盛 D.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疾也 以刀劈狼首
B.春冬之时 何陋之有
C.则素湍绿潭 沾水则高下不平
D.其间千二百里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20.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描绘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烘托出三峡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
C.第三段写景,观察角度先俯视,再仰视,俯仰生姿,相映成趣。
D.作者引用渔歌表现了三峡的山高水长,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的清幽秀丽、沉静优美。
六、名著阅读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21.对于《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强子很爱护妻子 B.小福子很关心两个弟弟 C.夏先生不学无术 D.夏太太很温和
22.在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中,在斯诺看来:“毛泽东、 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 的原因和目的。”
七、作文
23.按要求作文。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每一次走进大自然都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流连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 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大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 shoù zhēng 颧 chà
(2)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3)B
(4) 记叙 描写
(5)周恩来
2.(1)①水资源污染(或淡水污染);②海洋污染;③土地荒漠化;④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⑤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2)使用布袋;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倡步行,骑单车;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不燃放烟花爆竹;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3)保护环境,少说多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环境你我他,绿色靠大家;保护环境,保存希望;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3.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悠闲自得)的心境,对宁静白山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鄙弃,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4.苏轼认为:陶渊明东篱采菊时南山形象无意间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而“望”字更像有意为之、更有目的性,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故有此一说。(意对即可)
5. 只不过 对东京的失望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这一句结构上领起前两段内容,内容上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 6.“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7.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答对大意即可)
8.时间:半夜里 地点:半山腰 人物:“我”及红军战士 事件:冻醒观山景 9.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10.天上、面前、四围、上边和下边 11.半夜里……睡不着。||天上……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睡着了。 12.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作者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似乎也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13. 轲 战国 14.①狱官。②同“弼”,辅佐。③ 匹敌,相当。 ④依靠。 15.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意思正确,语言流畅即可) 16.共同特点:这些人出身贫贱,经受了艰苦磨练,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意思正确,语言流畅即可) 17.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使得民不聊生,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是死于安乐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18.B 19.C 20.D
21.B 22. 彭德怀 中国革命
23.例文
大海让我陶醉
苍茫宇宙,万物轮回,大自然向人们展示花的妩媚,树的挺拨,山的竦峙,水的流长……而我独爱那深邃蔚蓝的大海,它带给我的是惊喜,是忧伤,是欢乐,是痛苦……
我喜爱大海的静谧。夜幕降临,我独自站立在船头,凝望着在这皓月下的大海,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安详,朝着远处的海面望去,那种“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情感荡然于胸。张开双臂,在这静谧的世界里,“心事浩茫连广宇”,仿佛拥有了这世上的一切。海让我的心胸变得开阔,让我的性情张扬,那种博大,那种广袤,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深深地嵌入了这个整体,时间仿佛都被静止,一切都是美妙的。
我喜爱大海的澎湃。学习鲁彦的《听潮》时,我的心中也激起了那种听潮的渴望。海水冲击岩石的巨响,那种惟妙惟肖的描写令我神往。当我也站在海边,听着那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又如各种乐器齐奏的潮音,心中的喜悦,是无与言表的。那时候的我,尽管没有拥有天地万物的感受,但我仍然喜爱,喜爱大海的这份激情,这份豪迈,让我觉得生活中,也要激起这么一份豪情,去面对万物,去面对挑战。
我喜爱大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不择细流,故成其大。大海的一切来源于她的“纳”。她的广阔,她的深邃,她的无垠,她的源远流长,来自于她的禀性。从她的性情中,我找到了博爱;从她的言辞中,我找到了深远;从她的声音里,我找到了慈祥;从她的体魄里,我找到了刚毅。在她的灵魂里,我洗涤了心胸;在她的慈爱里,我学会了宽容;在她的深远里,我学会了坚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是宽博的,是美丽的。在大海上,尽管我只是“天地一沙鸥”,但我仍然喜爱她,喜爱她的吞吐日月;因为我坚信,大海中我锤炼了自己,领略了大海的性情,我同样拥有“吞吐日月”的本领。
这让我怦然心动、让我陶醉的大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