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基础试题(四)(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基础试题(四)(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21: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基础试题(四)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他生就一幅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  )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rán(  )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  )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quán(  )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蜜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胡髭( ) 黝黑( ) 长rán( ) quán( )发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3)文中划线句是 修辞手法。
二、综合性学习
2.为推广张家界的品牌产业,展现张家界市新时代新青年敢闯敢干的精神风貌,同学们作为电视台的特约小记者去采访七星村的海哥。海哥曾是村里的低保户,身患疾病,4级残疾。脱贫攻坚,他种植莓茶,成为村里首个“脱贫示范户”;乡村振兴,他创办莓茶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
请结合语境,补写采访时提的问题及受访人回答的关键信息。
小记者:
海哥:莓茶被称为张家界的神草,是我们张家界的特产。我们村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莓茶,在自家地里做这个产业很方便。
小记者:您身体有疾病,也在享受国家最低保障,吃、住不愁,为什么还要这样努力?
海哥:
三、诗歌鉴赏
阅读《野望》,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四、现代文阅读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三)
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 自序》
5.(二)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6.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
B 。
7.(二)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8.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9.“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10.“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11.(三)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
12.从(三)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13.从表达方式看(二)段以 为主,(三)段以 为主。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④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请简要概括。
15.用原文回答。
母亲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她的平凡是因为:“ ”,
她的伟大体现在:“ ”。
16.“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的位置不能互换的原因是什么?
17.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五、名著阅读
18.徐特立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人物,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红星照耀中国》(3)《红岩》
写作提示(①结合名著的具体人物、事件;②不少于50字。)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病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怒。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者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重: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
(1)丈夫之冠也( )
(2)往之女家( )
(3)必敬必戒( )
(4)富贵不能淫( )
20.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1.《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反问句、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22.孟子心中“大丈夫”是有标准的,依据这个标准,(乙)文中的况钟,是否称得上“大丈夫”。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3.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 )
24.作者想夜游时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个词语能够体现这种心情?
2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月夜美丽景色,请简单分析一下它的高妙之处。
26.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自称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七、作文
27.作文小练笔
课文的文体是消息,其中第二则消息详细报道了解放军三路大军横渡长江作战的具体情况。请你以校园广播站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校园新闻,报道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
参考答案:
1. (1)zī yǒu 髯 鬈 (2)幅改为副;蜜改为密(3)比喻
2. 示例:您为什么选择莓茶作为种植对象? 我真心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扶持!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真的很幸运。我虽然残疾了,但是还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要能动就要拼一拼,不能指望国家的救助过日子,那不和一个废物一样了吗?现在我不仅自己脱了贫,还能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我很高兴,我还有用!
3.描绘了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染上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恬静的画面。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6. 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 7. “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8.A 9.副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例外地喝彩,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10.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11.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 12.“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所以弃医学文。 13. 叙述、 议论
14.①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②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5. 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6.不能,“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这两个词语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所以不能互换。 17.反复。两个“能做到的”更加突出强调“我”将继续尽忠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让劳苦大众都过上好日子这一愿望的坚定信念。
18.示例一:我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怀揣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理想,投入了革命斗争中,受伤住院、左眼失明,他依然要求重返战斗队革命伍。伤寒疾病差点夺走他的生命,他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在修筑铁路的工地,严寒、饥饿以及全身瘫痪的病痛,都不能改变他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示例二:我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战士,他们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设苏维埃共和国,为解救劳苦大众,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努力斗争。在敌人的封锁中艰难地生存,坚强战斗;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经历了艰难的长征,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者对革命理想的热情。
示例三:我选择《红岩》中的江竹筠,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革命事业,积极而又乐观。面对丈夫的牺牲,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革命斗争;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得知新中国成立,与狱友们绣红旗庆祝。革命理想锻造了她坚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 行冠礼 同“汝”,你 谨慎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20.(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2)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1.孟子运用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表明自己的态度,“焉得”一语不仅是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增强了语言的雄辩力度。“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22.是大丈夫。况钟有仁爱之心,勇于担责。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由此可见,是为大丈夫也 。
23. 考虑,想到 只是 24.高兴的、愉快的。 从“欣然”可看出。 25.“积水空明”是写水色,“藻、荇交横”是写树木摇曳多姿,之后写“盖竹柏影也” ,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原来写积水、写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而竹柏能投影全赖庭下有月,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26.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答出两点即可)
27.示例:本站×月×日讯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9月5日上午,我校开展了“心怀感恩 共度中秋”的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学生讲述中秋节的来历以及各民族欢庆中秋的习俗,欣赏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佳作,观看中秋团圆视频,增强学生对中秋节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感受中秋节团圆、快乐的氛围;此外,让学生制作贺卡,将祝福送给父母、老师,感谢他们的恩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