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9 18:32:35

文档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农民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仅考虑资源条件,最适合“光伏扶贫”模式的是(  )
A.湖北 B.重庆 C.广西 D.甘肃
2.下列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风能 B.水能 C.生物能 D.地热能
下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状况,A、B为等压线,PA>PB,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
A.西南风、南风 B.东南风、南风
C.西北风、北风 D.东北风、北风
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
A.西风、南风 B.北风、南风 C.东风、北风 D.东风、西风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23日20时06分,新疆哈密市伊州区(43.11°N,94.24°E)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圈层(  )
A.富含硅酸盐类矿物 B.全球范围厚度均匀
C.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6.关于甲、乙两种地震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甲为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C.乙为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乙为纵波,进入地幔速度加快
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中臭氧总含量保持动态平衡,因高度、纬度而异。下图示意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臭氧浓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臭氧浓度高值区位于地球大气层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8.臭氧浓度高值区所在的大气分层(  )
A.有大量离子、电子存在 B.气温随海拔上升而降低
C.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常常可见各种云雨天气
9.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是因为(  )
A.臭氧层颜色为深褐色,可遮光 B.臭氧可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C.臭氧层密度极大,可防撞击 D.臭氧层能隔绝宇宙辐射射线
红树林因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和呼吸根而闻名于世。下图为某游客在我国某地海边拍摄的红树林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0.照片中未发现明显的支柱根和呼吸根的原因是(  )
A.植株幼小 B.海水涨潮 C.未能扎根 D.水质较差
11.红树林对沿海大堤的意义是(  )
A.减轻海浪侵蚀 B.利于滩涂形成
C.提升固碳效率 D.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3年7月9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月山村突发某自然灾害(如图),生命至上,紧急救援争分夺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植被破坏
13.该自然灾害在我国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是(  )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14.预测该自然灾害和选择紧急救援路径分别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和BDS B.BDS和GIS C.RS和GIS D.BDS和RS
深圳市人才公园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下图为公园某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下沉式绿地设计突出的优势是(  )
A.延长下渗时间 B.减少地下径流
C.增加降水 D.增加地表径流
16.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中,可行的有(  )
①扩大绿地面积②地面铺设透水砖③禁止开采地下水④治理水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4高一上·金沙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监测数据显示,刚刚进入 2024年,北极大约 36 000 米的高空平流层大气出现了秋冬季以来最强的爆发性增温现象(下图),这种变化是相当惊人的。
(1)用图示实际监测值,写出此次北极高空大气具体增温数据。
(2)指出平流层垂直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3)对比平流层,从气温、气流和天气三方面写出对流层的突出特征。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风(如左图)是指冰面较稳定的下沉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形成的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新疆喀纳斯河的源头是喀纳斯冰川,河水注入喀纳斯湖后最终汇入额尔齐斯河(如右图)。喀纳斯河出湖后,河曲发育,两侧有多级阶地。
(1)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冰川风的形成过程。
(2)喀纳斯河上游地区当地牧民冬季常在半坡上放牧,而不选择地势更低的山麓,试分析原因。
(3)推测喀纳斯河出湖后河曲不断发育可能形成的地貌。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藏地区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位于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青藏铁路路段(左图)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其沙源主要来自附近河湖滩涂,河流附近多有新月形沙丘(右图)形成。
(1)判断图示地区盛行风向,并说出依据。
(2)当地沙丘堆积速度较快的季节是   ,说明理由   。
(3)为减少风沙对铁路造成的破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尾松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最广,繁殖容易且土壤适应性广,生长较快,材质好,用途广泛,是造林先锋树种,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区首选造林树种。某科研团队发现,在马尾松人工纯林内混种灌木和草本(左图)能够有效减轻该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右图示意亚热带季风气候资料。
(1)根据马尾松的生长环境,描述其适应的气候特点。
(2)简述马尾松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土壤侵蚀的作用。
(3)说明马尾松作为造林先锋树种的生态环境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及其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解析】【点评】光伏扶贫是一种结合产业扶贫和新能源发展的扶贫方式,主要通过在贫困地区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实现光伏发电的自发自用、多余上网。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贫困户使用太阳能电力,还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从而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光伏扶贫的主要形式包括光伏地面电站、光伏大棚电站和屋顶电站,其中光伏大棚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用于农业种植或养殖家禽家畜,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光伏扶贫在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规模2636万千瓦,惠及415万户贫困户,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光伏扶贫不仅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旅游、养殖等,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1.A与B与C、湖北、重庆、广西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阴雨天气多、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不适合发展光伏产业,故A、B、C错误。
D、甘肃主要位于我国非季风区,终年干燥少雨,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故适合光伏扶贫。D正确。
故答案为:D
2.A、地球表面因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冷热不均,从而形成气压差异,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形成风。所以风能与太阳辐射有关,A不合题意;
B、水循环带来水能,水循环蒸发环节能量来自太阻辐射,水汽输送的风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水能与太阳辐射有关,B不合题意;
C、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生物能与太阳辐射有关,C不合题意;
D、地热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辐射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3.A
4.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因此,风来自北方叫做北风,风来自南方叫做南风。风向常以八个或十六个方位来表示。我
3.读图,若图示区域在南半球,PA>PB,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图中C点的风由西向东吹,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近地面偏转成西南风,若高度达到不计摩擦力的程度,即在高空,则偏转成南风。
故答案为:A
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不计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在北半球,则向右偏转成北风,若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成南风。
故答案为:B
【答案】5.A
6.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5.A、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较高,地壳厚度应大小平均厚度,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图层为地壳。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富含硅酸盐类矿物是构成岩石的主要成分,因此地壳富含硅酸盐类矿物,A正确;
B、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陆地上海拔越高往往地壳越厚,B错误;
C、地壳温度较低,并不呈液态或溶融状态,C错误;
D、岩浆主要发源地在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并不在地壳,D错误。
故答案为:A
6.A、读图可知,甲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慢于乙地震波(纵波),A错误;
B与C、读图可知,甲、乙两种地震波中,甲地震波传播速度低于乙地震波,且甲地震波在地下2900千米处传播速度降为0,根据这些特征判断,甲地震波为横波,乙地震波为纵波,B、C错误;
D、读图可知,乙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在各圈层均能传播,应为纵波,图中显示,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中间层次--地幔传播速度明显加快,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7.B
8.C
9.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7.A、对流层大气位于高空12km以下,A错误;
B、平流层位于高空12km—55km处,图中臭氧含量最高的位置位于高空30km左右,故臭氧层位于大气圈的平流层,B正确;
C、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C错误;
D、高层大气位于55km以上的高空,D错误。
故答案为:B
8.A、据上题分析可知,臭氧浓度高值区所在的大气分层为平流层;有大量离子、电子存在的为电离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
B、平流层气温随海拔上升而上升,B错误;
C、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C正确;
D、对流层,常常可见各种云雨天气,D错误。
故答案为:C
9.B、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命的辐射危害,对地球生命起保护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正确;
A与C与D、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不是遮蔽紫外线、隔绝紫外线,更不能防止撞击,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0.B
11.A
【知识点】海岸地貌
【解析】【点评】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表现在多方面,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沿海地带的自然保护屏障,可以有效减缓海啸和强风沙的侵袭;屏障效果更明显,可以保护沿海地区的滩涂环境,有效缓冲潮汐的影响;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10.A、由图可和,该片红树林面积较大,说明树龄较长,A错误;
B、海水涨潮,把支持根和呼吸淹没,B正确;
C、未能扎根,难以抗击风浪,C错误;
D、红树林有较好的生态功能,沿岸海水水质一般较清澈,D错误。
故答案为:B
11.利于滩涂形成、提升固碳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红树林其他方面的意义,而不是对大堤的意义。
故答案为:A
【答案】12.C
13.A
14.B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滑坡与泥石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12.A、地震发生范围更广,而该灾害只发生在一个山村,范围较小,A错误;
B、泥石流会有相关水流的痕迹,图片上没有相关痕迹,B错误;
C、由图可以看出大块山体滑塌,可知图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滑坡,C正确;
D、植被破坏不是自然灾害,D错误。
故答案为:C
13.A、我国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较大,并且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滑坡最为多发,A正确;
B与C与D、东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滑坡灾害并不如西南地区发生频繁,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B、为防范滑坡,需实时获取坡体位置微小变动(移动)的信息(即定位),发现滑坡前兆,及时预警,而定位是北斗系统(BDS)的基本功能;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主要是用来处理和地理位置有关数据,能够应用于科学调查、资源管理、财产管理、发展规划、绘图和路线规划,选择紧急救援路径需要使用分析、查询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B正确;
遥感技术(RS)是借助传感器来接收遥远的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而获得遥感影像,主要应用于灾情监测和资源勘查,比如可以用于滑坡发生前后滑坡体掩埋面积对比,进行灾情监测,不能预测滑坡,也不能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5.A
16.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5.结合所学知识,下沉式绿地设计在道路两旁增加绿化带,提高道路两旁植被覆盖率,可以延长下渗时间,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对于降水的影响并没有很明显。
故答案为:A
16.结合所学知识,扩大绿地面积,地面铺设透水砖可以有效的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符合海绵城市理念,①②正确,禁止地下水开采、治理水污染与海绵城市建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
故答案为:A
17.【答案】(1)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
(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原因:存在大量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
(3)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对流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根据监测数据可知,此次北极高空大气最低温度为-80℃,最高温度为-20℃,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
(2)结合所学知识,平流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层存在一个臭氧层,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
(3)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近,大气的温度较高,距离地面远,大气的温度较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气温下热上冷,垂直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存在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点评】大气圈的分层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大气运动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多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平流运动为主 A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B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18.【答案】(1)冰川相对周边气温低,气压高;受谷底低压影响,风从海拔高处沿冰川表面向谷底吹拂。
(2)冰川风下沉至谷底,谷底气流沿山坡爬升;出现从山麓到坡地气温不降反升的逆温现象;为避寒,冬季牧民常在半坡逆温层附近放牧。
(3)牛轭湖、曲流颈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本小题从地面受热不均的角度进行分析。冰川表面气温低,空气遇冷收缩,冰面上形成高压,而山谷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由于两地的气压差,风由冰面吹向谷底,形成冰川风。
(2)本小题结合上题热力环流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上游地区冬季盛行冰川风,冰川风冷重,在谷底积聚,原来谷底的暖气流被迫上升,形成谷底气温低,半坡气温高的逆温现象,因此,牧民在半坡过冬较温暖。
(3)河曲不断发育,河道弯曲加大,当发生洪水时,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来的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若河曲不形成牛轭湖,即形成曲流颈。
【点评】冰川风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如果冰川足够大,可全天盛行冰川风,还可扩展到离冰川前端更远的地方,冰川风厚度也大。冰川面上空气温度和谷中同高度空气温度温差有日变化,虽然冰川风的风向全日不变,但风速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日变化。
19.【答案】(1)西北风。由图可知新月形沙丘西北坡为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
(2)冬春季;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形微凸而平缓,图示西北坡较为平缓是迎风坡,东南坡坡度较陡是背凤坡。
(2)由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可知当地地处青藏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冬春季节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西风经湖面无阻挡,风速较快,沙源东部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风力强劲,搬运泥沙较多,在东部受山地阻挡,风力减弱,泥沙大量沉积。因此当地沙丘堆积速度较快的季节是冬春季节。
(3)荒漠化的防治需要考虑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同时兼顾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防风沙的措施有生物措施,但高原地区不适宜植树,可以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工程措施有草方格、石方格沙障等。
【点评】关于用草墙固沙,人们曾做过很多其他尝试。其后才发现,其他形式的草墙,长方形、三角形、棱形、圆形等的防沙效果,都比不上正方形,即草方格沙障(人们在试做草方格时,除了扎1×1米方格之外,还扎了1×2米、2×2米、2×3米等规格,实验结果证明,1×1米大小、10-20 厘米高的麦草方格的防沙效果最好。主要原因是,其中心部分被气流产生的旋涡仅掏空约10厘米,而2×2米、2×3米方格的中心部分却被掏蚀很深,固沙防沙效果不好。而且人们还测出,一般情况下,风主要在距地表10厘米内搬运沙粒,超出这个高度,输沙很少。此外,冬天控制雪的效能高达100%。更令人惊喜的发现是,在方格小天地里种植的植物,可以长得又旺、又高)。不过,麦草方格在扎下4到5年后就会风蚀腐烂,需要重新补扎。
20.【答案】(1)①夏季高温多雨;②冬季温和少雨;③雨热同期。
(2)①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可以截留雨水,减少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加固土壤,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②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3)①生长迅速,适应力强,有助于快速覆盖裸露的土地,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②马尾松枯枝落叶,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③马尾松林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境,为其他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④马尾松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马尾松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最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2)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该地土壤侵蚀的作用主要从降水、下渗(径流)角度分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雨水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较强。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增强雨水截留,减少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加固土壤;马尾松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流水对表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3)马尾松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最广,繁殖容易且土壤适应性广,生长较快,材质好,用途广泛,是造林先锋树种,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区首选造林树种,说明马尾松适应力强,有助于快速覆盖裸露的土地,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同时马尾松可以提供大量枯枝落叶,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马尾松林能够为其他植物和动物提供多样化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植物还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点评】马尾松,松科松属乔木植物,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枝平展或斜展,树冠宽塔形或伞形,枝条淡黄褐色,无白粉,稀有白粉,无毛。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一年生小球果圆球形或卵圆形,褐色或紫褐色。种子长卵圆形。叶缘具疏生刺毛状锯齿。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12月成熟。 因其枝叶似马尾,故名马尾松。 马尾松原产于广东和广西地带,现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西部峡口等地。易生于干旱、瘠薄的红壤、石砾土及沙质土,或生于岩石缝中,为荒山恢复森林的先锋树种。喜光、深根性树种,不耐庇荫,喜温暖湿润气候,在肥润、深厚的砂质壤土上生长迅速,在钙质土上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不耐盐碱。繁殖方法主要采用种子繁殖。
1 /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农民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仅考虑资源条件,最适合“光伏扶贫”模式的是(  )
A.湖北 B.重庆 C.广西 D.甘肃
2.下列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风能 B.水能 C.生物能 D.地热能
【答案】1.D
2.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及其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解析】【点评】光伏扶贫是一种结合产业扶贫和新能源发展的扶贫方式,主要通过在贫困地区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实现光伏发电的自发自用、多余上网。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贫困户使用太阳能电力,还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从而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光伏扶贫的主要形式包括光伏地面电站、光伏大棚电站和屋顶电站,其中光伏大棚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用于农业种植或养殖家禽家畜,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光伏扶贫在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规模2636万千瓦,惠及415万户贫困户,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光伏扶贫不仅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旅游、养殖等,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1.A与B与C、湖北、重庆、广西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阴雨天气多、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不适合发展光伏产业,故A、B、C错误。
D、甘肃主要位于我国非季风区,终年干燥少雨,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故适合光伏扶贫。D正确。
故答案为:D
2.A、地球表面因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冷热不均,从而形成气压差异,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形成风。所以风能与太阳辐射有关,A不合题意;
B、水循环带来水能,水循环蒸发环节能量来自太阻辐射,水汽输送的风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水能与太阳辐射有关,B不合题意;
C、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生物能与太阳辐射有关,C不合题意;
D、地热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辐射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下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状况,A、B为等压线,PA>PB,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
A.西南风、南风 B.东南风、南风
C.西北风、北风 D.东北风、北风
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
A.西风、南风 B.北风、南风 C.东风、北风 D.东风、西风
【答案】3.A
4.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因此,风来自北方叫做北风,风来自南方叫做南风。风向常以八个或十六个方位来表示。我
3.读图,若图示区域在南半球,PA>PB,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图中C点的风由西向东吹,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近地面偏转成西南风,若高度达到不计摩擦力的程度,即在高空,则偏转成南风。
故答案为:A
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不计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在北半球,则向右偏转成北风,若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成南风。
故答案为:B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23日20时06分,新疆哈密市伊州区(43.11°N,94.24°E)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圈层(  )
A.富含硅酸盐类矿物 B.全球范围厚度均匀
C.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6.关于甲、乙两种地震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甲为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C.乙为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乙为纵波,进入地幔速度加快
【答案】5.A
6.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5.A、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较高,地壳厚度应大小平均厚度,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图层为地壳。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富含硅酸盐类矿物是构成岩石的主要成分,因此地壳富含硅酸盐类矿物,A正确;
B、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陆地上海拔越高往往地壳越厚,B错误;
C、地壳温度较低,并不呈液态或溶融状态,C错误;
D、岩浆主要发源地在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并不在地壳,D错误。
故答案为:A
6.A、读图可知,甲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慢于乙地震波(纵波),A错误;
B与C、读图可知,甲、乙两种地震波中,甲地震波传播速度低于乙地震波,且甲地震波在地下2900千米处传播速度降为0,根据这些特征判断,甲地震波为横波,乙地震波为纵波,B、C错误;
D、读图可知,乙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在各圈层均能传播,应为纵波,图中显示,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中间层次--地幔传播速度明显加快,D正确。
故答案为:D
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中臭氧总含量保持动态平衡,因高度、纬度而异。下图示意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臭氧浓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臭氧浓度高值区位于地球大气层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8.臭氧浓度高值区所在的大气分层(  )
A.有大量离子、电子存在 B.气温随海拔上升而降低
C.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常常可见各种云雨天气
9.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是因为(  )
A.臭氧层颜色为深褐色,可遮光 B.臭氧可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C.臭氧层密度极大,可防撞击 D.臭氧层能隔绝宇宙辐射射线
【答案】7.B
8.C
9.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7.A、对流层大气位于高空12km以下,A错误;
B、平流层位于高空12km—55km处,图中臭氧含量最高的位置位于高空30km左右,故臭氧层位于大气圈的平流层,B正确;
C、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C错误;
D、高层大气位于55km以上的高空,D错误。
故答案为:B
8.A、据上题分析可知,臭氧浓度高值区所在的大气分层为平流层;有大量离子、电子存在的为电离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
B、平流层气温随海拔上升而上升,B错误;
C、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C正确;
D、对流层,常常可见各种云雨天气,D错误。
故答案为:C
9.B、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命的辐射危害,对地球生命起保护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正确;
A与C与D、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不是遮蔽紫外线、隔绝紫外线,更不能防止撞击,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红树林因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和呼吸根而闻名于世。下图为某游客在我国某地海边拍摄的红树林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0.照片中未发现明显的支柱根和呼吸根的原因是(  )
A.植株幼小 B.海水涨潮 C.未能扎根 D.水质较差
11.红树林对沿海大堤的意义是(  )
A.减轻海浪侵蚀 B.利于滩涂形成
C.提升固碳效率 D.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10.B
11.A
【知识点】海岸地貌
【解析】【点评】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表现在多方面,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沿海地带的自然保护屏障,可以有效减缓海啸和强风沙的侵袭;屏障效果更明显,可以保护沿海地区的滩涂环境,有效缓冲潮汐的影响;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10.A、由图可和,该片红树林面积较大,说明树龄较长,A错误;
B、海水涨潮,把支持根和呼吸淹没,B正确;
C、未能扎根,难以抗击风浪,C错误;
D、红树林有较好的生态功能,沿岸海水水质一般较清澈,D错误。
故答案为:B
11.利于滩涂形成、提升固碳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红树林其他方面的意义,而不是对大堤的意义。
故答案为:A
2023年7月9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月山村突发某自然灾害(如图),生命至上,紧急救援争分夺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植被破坏
13.该自然灾害在我国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是(  )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14.预测该自然灾害和选择紧急救援路径分别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和BDS B.BDS和GIS C.RS和GIS D.BDS和RS
【答案】12.C
13.A
14.B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滑坡与泥石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12.A、地震发生范围更广,而该灾害只发生在一个山村,范围较小,A错误;
B、泥石流会有相关水流的痕迹,图片上没有相关痕迹,B错误;
C、由图可以看出大块山体滑塌,可知图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滑坡,C正确;
D、植被破坏不是自然灾害,D错误。
故答案为:C
13.A、我国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较大,并且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滑坡最为多发,A正确;
B与C与D、东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滑坡灾害并不如西南地区发生频繁,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B、为防范滑坡,需实时获取坡体位置微小变动(移动)的信息(即定位),发现滑坡前兆,及时预警,而定位是北斗系统(BDS)的基本功能;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主要是用来处理和地理位置有关数据,能够应用于科学调查、资源管理、财产管理、发展规划、绘图和路线规划,选择紧急救援路径需要使用分析、查询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B正确;
遥感技术(RS)是借助传感器来接收遥远的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而获得遥感影像,主要应用于灾情监测和资源勘查,比如可以用于滑坡发生前后滑坡体掩埋面积对比,进行灾情监测,不能预测滑坡,也不能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A、C、D错误。
故答案为:B
深圳市人才公园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下图为公园某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下沉式绿地设计突出的优势是(  )
A.延长下渗时间 B.减少地下径流
C.增加降水 D.增加地表径流
16.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中,可行的有(  )
①扩大绿地面积②地面铺设透水砖③禁止开采地下水④治理水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5.A
16.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5.结合所学知识,下沉式绿地设计在道路两旁增加绿化带,提高道路两旁植被覆盖率,可以延长下渗时间,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对于降水的影响并没有很明显。
故答案为:A
16.结合所学知识,扩大绿地面积,地面铺设透水砖可以有效的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符合海绵城市理念,①②正确,禁止地下水开采、治理水污染与海绵城市建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4高一上·金沙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监测数据显示,刚刚进入 2024年,北极大约 36 000 米的高空平流层大气出现了秋冬季以来最强的爆发性增温现象(下图),这种变化是相当惊人的。
(1)用图示实际监测值,写出此次北极高空大气具体增温数据。
(2)指出平流层垂直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3)对比平流层,从气温、气流和天气三方面写出对流层的突出特征。
【答案】(1)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
(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原因:存在大量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
(3)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对流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根据监测数据可知,此次北极高空大气最低温度为-80℃,最高温度为-20℃,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
(2)结合所学知识,平流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层存在一个臭氧层,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
(3)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近,大气的温度较高,距离地面远,大气的温度较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气温下热上冷,垂直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存在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点评】大气圈的分层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大气运动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多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平流运动为主 A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B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风(如左图)是指冰面较稳定的下沉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形成的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新疆喀纳斯河的源头是喀纳斯冰川,河水注入喀纳斯湖后最终汇入额尔齐斯河(如右图)。喀纳斯河出湖后,河曲发育,两侧有多级阶地。
(1)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冰川风的形成过程。
(2)喀纳斯河上游地区当地牧民冬季常在半坡上放牧,而不选择地势更低的山麓,试分析原因。
(3)推测喀纳斯河出湖后河曲不断发育可能形成的地貌。
【答案】(1)冰川相对周边气温低,气压高;受谷底低压影响,风从海拔高处沿冰川表面向谷底吹拂。
(2)冰川风下沉至谷底,谷底气流沿山坡爬升;出现从山麓到坡地气温不降反升的逆温现象;为避寒,冬季牧民常在半坡逆温层附近放牧。
(3)牛轭湖、曲流颈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本小题从地面受热不均的角度进行分析。冰川表面气温低,空气遇冷收缩,冰面上形成高压,而山谷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由于两地的气压差,风由冰面吹向谷底,形成冰川风。
(2)本小题结合上题热力环流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上游地区冬季盛行冰川风,冰川风冷重,在谷底积聚,原来谷底的暖气流被迫上升,形成谷底气温低,半坡气温高的逆温现象,因此,牧民在半坡过冬较温暖。
(3)河曲不断发育,河道弯曲加大,当发生洪水时,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来的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若河曲不形成牛轭湖,即形成曲流颈。
【点评】冰川风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如果冰川足够大,可全天盛行冰川风,还可扩展到离冰川前端更远的地方,冰川风厚度也大。冰川面上空气温度和谷中同高度空气温度温差有日变化,虽然冰川风的风向全日不变,但风速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日变化。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藏地区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位于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青藏铁路路段(左图)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其沙源主要来自附近河湖滩涂,河流附近多有新月形沙丘(右图)形成。
(1)判断图示地区盛行风向,并说出依据。
(2)当地沙丘堆积速度较快的季节是   ,说明理由   。
(3)为减少风沙对铁路造成的破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西北风。由图可知新月形沙丘西北坡为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
(2)冬春季;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形微凸而平缓,图示西北坡较为平缓是迎风坡,东南坡坡度较陡是背凤坡。
(2)由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可知当地地处青藏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冬春季节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西风经湖面无阻挡,风速较快,沙源东部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风力强劲,搬运泥沙较多,在东部受山地阻挡,风力减弱,泥沙大量沉积。因此当地沙丘堆积速度较快的季节是冬春季节。
(3)荒漠化的防治需要考虑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同时兼顾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防风沙的措施有生物措施,但高原地区不适宜植树,可以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工程措施有草方格、石方格沙障等。
【点评】关于用草墙固沙,人们曾做过很多其他尝试。其后才发现,其他形式的草墙,长方形、三角形、棱形、圆形等的防沙效果,都比不上正方形,即草方格沙障(人们在试做草方格时,除了扎1×1米方格之外,还扎了1×2米、2×2米、2×3米等规格,实验结果证明,1×1米大小、10-20 厘米高的麦草方格的防沙效果最好。主要原因是,其中心部分被气流产生的旋涡仅掏空约10厘米,而2×2米、2×3米方格的中心部分却被掏蚀很深,固沙防沙效果不好。而且人们还测出,一般情况下,风主要在距地表10厘米内搬运沙粒,超出这个高度,输沙很少。此外,冬天控制雪的效能高达100%。更令人惊喜的发现是,在方格小天地里种植的植物,可以长得又旺、又高)。不过,麦草方格在扎下4到5年后就会风蚀腐烂,需要重新补扎。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尾松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最广,繁殖容易且土壤适应性广,生长较快,材质好,用途广泛,是造林先锋树种,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区首选造林树种。某科研团队发现,在马尾松人工纯林内混种灌木和草本(左图)能够有效减轻该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右图示意亚热带季风气候资料。
(1)根据马尾松的生长环境,描述其适应的气候特点。
(2)简述马尾松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土壤侵蚀的作用。
(3)说明马尾松作为造林先锋树种的生态环境意义。
【答案】(1)①夏季高温多雨;②冬季温和少雨;③雨热同期。
(2)①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可以截留雨水,减少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加固土壤,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②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3)①生长迅速,适应力强,有助于快速覆盖裸露的土地,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②马尾松枯枝落叶,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③马尾松林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境,为其他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④马尾松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马尾松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最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2)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该地土壤侵蚀的作用主要从降水、下渗(径流)角度分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雨水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较强。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增强雨水截留,减少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加固土壤;马尾松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流水对表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3)马尾松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最广,繁殖容易且土壤适应性广,生长较快,材质好,用途广泛,是造林先锋树种,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区首选造林树种,说明马尾松适应力强,有助于快速覆盖裸露的土地,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同时马尾松可以提供大量枯枝落叶,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马尾松林能够为其他植物和动物提供多样化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植物还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点评】马尾松,松科松属乔木植物,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枝平展或斜展,树冠宽塔形或伞形,枝条淡黄褐色,无白粉,稀有白粉,无毛。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一年生小球果圆球形或卵圆形,褐色或紫褐色。种子长卵圆形。叶缘具疏生刺毛状锯齿。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12月成熟。 因其枝叶似马尾,故名马尾松。 马尾松原产于广东和广西地带,现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西部峡口等地。易生于干旱、瘠薄的红壤、石砾土及沙质土,或生于岩石缝中,为荒山恢复森林的先锋树种。喜光、深根性树种,不耐庇荫,喜温暖湿润气候,在肥润、深厚的砂质壤土上生长迅速,在钙质土上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不耐盐碱。繁殖方法主要采用种子繁殖。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