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9 18:32:38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7月23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021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天问一号”一次完成“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中国成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任务的国家。下表为地球、火星相关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质量 体积 大气密度 与日平均距离 大气成分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表面均温
地球 1 1 1.00 149.6 N 、O 1年 23时56分 15℃
火星 0.11 0.15 0.01 227.9 CO 1.9年 24时37分 -23℃
注:质量、体积和大气密度都以地球为1。与日平均距离单位:百万千米。
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天体的为(  )
A.发射场上的天问一号 B.升空后的天问一号
C.进入预定轨道的天问一号 D.着陆于火星的天问一号巡视器
2.火星与地球的物理特征、运动特征有异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有稳定的液态水 B.火星昼夜温差大
C.火星季节更替频繁 D.火星大气层厚度大
3.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后,行进在火星表面,但火星上路况很差,表面布满撞击坑。撞击坑产生的原因有(  )
①距太阳远②物理风化强③大气稀薄④离小行星带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2年11月17日,世界杯开赛前夕,首对中国赴卡塔尔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大熊猫在地球上出现的地质年代可能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5.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  )
A.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B.爬行动物大量发展
C.是重要的成铁时期 D.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完成下面小题。
6.台湾海峡两岸存在风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海陆位置 C.山地阻挡 D.纬度位置
7.形成“内地之风,早西晚东”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温的水平差异 B.地表气温的垂直差异
C.地表湿度的水平差异 D.地表湿度的垂直差异
8.泉州位于福建沿海,“内地之风,早西晚东”对泉州热岛效应的影响是(  )
A.白天为陆风,具有增强作用 B.夜晚为海风,具有减弱作用
C.白天为海风,具有减弱作用 D.夜晚为陆风,具有减弱作用
(2023高一上·辽宁月考)2022年,长江流域进入汛期以来,降雨量严重偏少,江湖水位持续走低,发生了自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下图示意长江入海口海域春、夏、秋、冬四季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表示夏季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长江入海口海域表层海水盐度(  )
A.春季大于冬季 B.夏季大于秋季
C.向大洋方向递增 D.向河口方向递增
11.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气候异常干旱会导致入海口海域海水(  )
A.温度升高 B.盐度降低 C.密度升高 D.深度增加
国庆期间,王老师带领地理研学小组到山东省某地进行实地考察研学。下图为考察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通过考察可知(  )
A.该地地形以高原为主 B.山峰目测高度915米
C.甲地不能观测到乙地植被 D.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13.图中(  )
A.乙坡为可种植的缓坡 B.甲地径流速度小于丙处
C.丁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 D.桥梁海拔可能是320米
14.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最接近(  )
A.555米 B.585米 C.615米 D.655米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层(埋藏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着大片以落叶松为主的亚寒带针叶林,其水平生长的侧根发达,主根难以深入地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融化,针叶林生态系统受到巨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导致大兴安岭森林树种叶子呈针状的原因是(  )
A.干旱少雨 B.暖湿多雨 C.昼夜温差大 D.气候寒冷
1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针叶林的分布(  )
A.南界将会南移 B.位置变化不定
C.北界将会南移 D.南界将会北移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2高一上·长春期中)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3)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主要原因。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开工建造,这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9110米。
材料二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写出④界面的名称。
(3)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4)试从圈层厚度的角度,分析地壳的主要特征。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纽芬兰渔场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纽芬兰岛附近,下图为纽芬兰岛位置图,早在16世纪,这里的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的鱼群数量急剧下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从海水运动角度说明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原因。
(2)比较甲、乙、丙三处表层海水温度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
(3)分析纽芬兰渔场鱼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溶洞是指喀斯特地貌区的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下图示意我国亚热带地区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3层水平溶洞,从第一层溶洞至第三层溶洞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
(1)从气候、地形和地质角度简述溶洞的形成条件。
(2)推测第二层溶洞随时间推移可能发育的地貌景观。
(3)简述图中第一层溶洞和第三层溶洞发育情况的差异。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体及地球的特殊性。根据所学,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天体通常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天体必须在宇宙中,不是附着在某个天体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主要有:和谐的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安全”和“稳定”。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太阳光照。适宜的自身条件主要体现在“三个适中”,日地距离适中,从而气温适中;体积质量适中,从而有供人类呼吸的大气。温度适中,从而存在液态水。
1.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作为人造天体,其位于地球发射场上,在于地球上,是地球这一天体的组成部分,不是天体,A错误;
B、升空后的天问一号,还没有进入宇宙,不属于宇宙中的天体。C错误;
C、“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属于人造天体,C正确;
D、着陆于火星的火星探测器,成为火星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宇宙中的天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2.A、由表格中火星表面均温在-23℃,不存在稳定的液态水,A错误;
B、读表知火星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因此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小,夜晚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差,导致火星上昼夜温差大,B正确;
C、火星公转周期约为地球公转周期的1.9倍,火星上季节更替更慢,C错误;
D、由表格中数据不能了解到火星大气层的厚度数据,D错误。
故答案为: B。
3.①火星表面的众多撞击坑是外来物质撞击火星表面形成的,与距太阳远关系不大,①错误;
②物理风化强,与撞击坑的形成关系不大,②错误;
③大气稀薄,对外来的小行星阻挡作用小,使其落到火星表面,形成众多撞击坑,③正确;
④离小行星带近 ,小行星可能脱离原轨道坠入火星,形成撞击坑,④正确;
答案为:D。
【答案】4.C
5.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年代及地球演化。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显生宙中541-252百万为古生代。252-66百万为中生代,小于66百万为新生代。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太古宙出现蓝藻;元古宙蓝藻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显生宙早期古生代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晚古生代为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古生代期间陆地发展为联合古陆。古生代末期出现物种大灭绝,95%物种消失。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也是主要成煤期,这期间联合大陆解体,向现在大陆位置漂移。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出现人类。
4.A、古生代是在距今5.41亿年前至距今2.52亿年前之间,大熊猫还没有出现。A错误;
B、中生代是在距今2.52亿年前至距今6600万年前之间,大熊猫还没有出现。B错误;
C、新生代是在距今6600万年前至今;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C正确。
D、元古宙是在距今25亿年前至距今5.41亿年前之间,大熊猫不会出现。D错误;
答案为:C。
5.A、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新生代时期。新生代时期,地球发生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的地貌格局,A正确;
B、爬行动物大量发展在中生代,B错误;
C、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时期,C错误;
D、蕨类植物极度兴盛在古生代,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6.B
7.A
8.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热力环流及城市热岛效应。湖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由于冷热不均形成。白天湖泊气温低,形成高压,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风由湖面吹向陆地,湖风。晚上湖泊气温高,形成低压压,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 风由陆地吹向湖,陆风。城区热源多,同时城区密集的建筑群对风的阻力增大,使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吸热快而比热容小的人工建筑物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使城区温度高于郊区,从而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6.A、海峡两岸距海远近差异不大,A错误;
B、海洋和陆地之间产生海陆风,而福建和台湾省分别处于台湾海峡的两侧,海陆相对位置不同,因此白天和夜晚的风向变化相反,B正确;
C、海峡两岸存在风向差异与地形无关,C错误;
D、海峡两岸的风向与纬度位置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7.A、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傍晚,福建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东风。早上福建还没有升温,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风由形成“内地之风,早西晚东”的现象,A正确;
B、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与气温的垂直差异关系不大,B错误;
C、与湿度的关系不大,C错误;
D、与湿度的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8.A、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吹海风,A错误;
B、夜晚吹陆风,不是海风。B错误;
C、白天城市增温快,海风有利于降低城市温度,对泉州热岛效应有减弱作用,C正确。
D、夜晚城市温度较高,夜晚吹陆风,对城市热岛的影响不是很明显,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9.A
10.C
11.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
因素 原因 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稀释盐分,使海水盐度降低,蒸发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盐度较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入海径流能稀释海水 有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入海径流少,则盐度相对高;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洋流 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发加强,使得盐度升高;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发减弱,使得盐度降低 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汇入海水 主要影响内外海水的交换能力和交换量 较封闭的海区,外部高盐度海水注入,盐度高;外部低盐度海水注入,则盐度低
海冰融冻 融冰过程中释放淡水,稀释海水,盐度降低;反之,结冰过程盐度升高 融冰海区盐度降低;结冰海区盐度升高
9.长江入海口海域海水盐度受长江入海水量影响较大,夏季入海水量最大,海水盐度最低,122°E附近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读图可知,①曲线最低,表示夏季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0.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夏季入海水量最大,冬季入海水量最小,故该海域海水盐度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距离海岸越远,受入海径流的影响越小,海水盐度越高。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1.长江流域汛期气候异常干旱,长江入海水量减少,入海口海域海水盐度和密度增加,海水温度不受其影响,长江来水量减少,海水深度不可能增加。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答案】12.C
13.A
14.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等高线图中,有指向标的,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河流的判断,一般通过支流汇于主干,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和有高流向低处。两地的相对高差,我们先找到两地的海拔范围,然后较差相减可得出答案,有瀑布的要减去瀑布的高差。
12.A、从图中可知,该地海拔大多在500-1000米之间,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大,以低山为主,A错误。
B、目测无法得出山峰精确的海拔高度,B错误。
C、甲与乙之间有山脊的阻挡,不能通视,所以无法观测到乙地植被,C正确。
D、结合指向标,可知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可得出该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13.A、乙坡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缓,可发展种植业,A正确。
B、从图中可看出,甲地等高线比丙地密集,甲地径流速度大于丙处,B错误。
C、丁坡为西北坡,我国夏季风为东南风,不是迎风坡,C错误。
D、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可知,桥梁的海拔为300-400米之间,瀑布的海拔也在300-400米之间,但瀑布的高差约为52米,桥梁在瀑布更上游,所以桥梁的海拔至少为352米以上,400米以下,D错误。
故答案为:A。
14.海岸最低点位于图中西南河谷处的瀑布一下,瀑布的海拔在300-400米之间,但瀑布的高差约为52米,区域最低海拔范围在300-348m之间,山峰为最高点,海拔为915m,故区域的高差范567~615m之间,最大高差接近615米,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15.D
16.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针叶林耐旱、耐寒和喜温、喜湿。主要由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松树等属一些耐寒树种组成。通常称为北方针叶林,也称泰加林。其中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而以云杉、冷杉为建群树种的称为暗针叶林。落叶松的根系较浅,可以在水久冻土上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生活在最严酷环境中的森林。
15.A、我国大兴安岭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处,降水量为400mm左右,A错误;
B、东北大兴安岭纬度高,气温较低,气候寒冷,B错误;
C、叶子形状与昼夜温差大关系小,C错误;
D、针叶林的叶针状,耐寒、水分蒸发少,因此大兴安岭森林树种叶子呈针状的原因是气候寒冷,D正确。
故答案为: D。
16.A、热量条件改善,原本针叶林为了适应环境,北半球针叶林的向北移。A错误;
B、气候整体变暖的趋势,没有波动变化,针叶林位置不会变化不定。B错误。
C、北界也将北移,C错误;
D、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我国针叶林的分布南界将会北移,D正确。
故答案为:D。
17.【答案】(1)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水汽、云量、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3)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②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等值线数值分布,我国南部广东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小时,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数值逐渐增大到3400小时(四川盆地特殊情况除外),因此可以看出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读图,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尘埃物质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强度大;水汽少,不易形成降水,晴朗天气多,日照时间长,所以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
(3)乙地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该地一年中多阴雨天气,空气中水汽充足,云层厚,阴天、雾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18.【答案】(1)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2)④界面为莫霍面
(3)“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③号、地幔层,固态
(4)厚度不均匀,陆地的地壳比大洋的地壳厚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中的树木可代表生物圈、海洋代表水圈、地球被大气圈包围。
(2)①②两部分构成地壳,③是地幔,④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
(3)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6千米,而“大连开拓者号”钻井深度可达9110米,因此钻到最深时可穿过地壳到达地幔。地幔在图中序号为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依据横波在地幔中可以传播可判断地幔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4)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地壳的厚度分布不均匀,陆地的地壳比大洋的地壳要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穿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波速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包括硅铝层和硅美层,为固态。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
19.【答案】(1)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2)丙〉乙〉甲
原因:丙海区纬度比甲乙海区低,太阳辐射相对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水温较甲乙海区高;甲乙海区纬度相近,但乙海区有暖流流经(甲海区有寒流流经),乙海区水温高于甲海区。
(3)长期过度捕捞导致鱼群数量急剧减少;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的使用,提高了捕鱼效率,进一步促进了鱼群数量的减少。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1)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形成的,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搅拌,将海洋底层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吸引大量鱼群,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
(2)丙海区纬度比乙地低,太阳辐射充足,热量高,丙海水表层水温比乙地高。甲乙的纬度相近,但乙海区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甲地为寒流,乙海区水温高于甲海区。因此,海水表层水温是:丙>乙>甲。
(3)根据材料可知,经过长期过度捕捞导致鱼群数量急剧减少;以及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的使用,提高了捕鱼效率,进一步促进了鱼群数量的减少,鱼群数量急剧下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海水性质。在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的地方,从底层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多,渔业资源丰富。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地区,温度高;寒流流经的地区,温度较低。渔业资源减少主要是人类过度捕捞导致。
20.【答案】(1)气候:当地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为流水溶蚀作用提供充足的水源。地形:当地地形起伏大,有利于增强流水侵蚀作用。地质:以石灰岩为主的地质条件有利于流水溶蚀,形成地下溶洞。
(2)受流水不断侵蚀,内部发生坍塌,空间进一步扩大,溶洞内部发育石笋、石钟乳等地貌景观;如果溶洞顶部受流水或外力作用发生坍塌,还可能形成天坑地貌景观。
(3)第一层溶洞形成时间早,发育时间长,溶洞受流水溶蚀作用时间长,溶洞发育的空间大,洞内发育典型的沉积地貌;第三层溶洞形成时间晚,发育时间短,溶洞受流水溶蚀作用时间短,溶洞发育的空间小,洞内沉积地貌景观不突出。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沉积岩在高温条件下被溶蚀,侵蚀,沉淀形成的地貌单元。该地为亚热带气候,雨热同期,为流水溶蚀作用提供充足的水源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形起伏大,坡度大,雨水侵蚀作用明显;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主要为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易被溶蚀。
(2)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层溶洞内部会不断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裂隙会越来越大,进而内部会在重力作用下崩塌,空间进一步会扩大;洞内会发育沉积地貌;出现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地貌景观;如果顶部继续扩大,塌陷之后形成天坑景观。
(3)第一层溶洞是发育时间最早的,第三层是形成时间最晚的。由于第一层形成时间最早,受侵蚀的时间更久,因此溶洞内的空间更大;沉积地貌典型;第三层形成时间晚,受侵蚀时间较短,沉积地貌不显著,溶洞的发育空间也较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离不开湿热的气候、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多层洞穴往往是上部先形成,下部后形成。
1 / 1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7月23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021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天问一号”一次完成“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中国成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任务的国家。下表为地球、火星相关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质量 体积 大气密度 与日平均距离 大气成分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表面均温
地球 1 1 1.00 149.6 N 、O 1年 23时56分 15℃
火星 0.11 0.15 0.01 227.9 CO 1.9年 24时37分 -23℃
注:质量、体积和大气密度都以地球为1。与日平均距离单位:百万千米。
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天体的为(  )
A.发射场上的天问一号 B.升空后的天问一号
C.进入预定轨道的天问一号 D.着陆于火星的天问一号巡视器
2.火星与地球的物理特征、运动特征有异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有稳定的液态水 B.火星昼夜温差大
C.火星季节更替频繁 D.火星大气层厚度大
3.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后,行进在火星表面,但火星上路况很差,表面布满撞击坑。撞击坑产生的原因有(  )
①距太阳远②物理风化强③大气稀薄④离小行星带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C
2.B
3.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体及地球的特殊性。根据所学,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天体通常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天体必须在宇宙中,不是附着在某个天体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主要有:和谐的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安全”和“稳定”。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太阳光照。适宜的自身条件主要体现在“三个适中”,日地距离适中,从而气温适中;体积质量适中,从而有供人类呼吸的大气。温度适中,从而存在液态水。
1.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作为人造天体,其位于地球发射场上,在于地球上,是地球这一天体的组成部分,不是天体,A错误;
B、升空后的天问一号,还没有进入宇宙,不属于宇宙中的天体。C错误;
C、“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属于人造天体,C正确;
D、着陆于火星的火星探测器,成为火星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宇宙中的天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2.A、由表格中火星表面均温在-23℃,不存在稳定的液态水,A错误;
B、读表知火星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因此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小,夜晚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差,导致火星上昼夜温差大,B正确;
C、火星公转周期约为地球公转周期的1.9倍,火星上季节更替更慢,C错误;
D、由表格中数据不能了解到火星大气层的厚度数据,D错误。
故答案为: B。
3.①火星表面的众多撞击坑是外来物质撞击火星表面形成的,与距太阳远关系不大,①错误;
②物理风化强,与撞击坑的形成关系不大,②错误;
③大气稀薄,对外来的小行星阻挡作用小,使其落到火星表面,形成众多撞击坑,③正确;
④离小行星带近 ,小行星可能脱离原轨道坠入火星,形成撞击坑,④正确;
答案为:D。
2022年11月17日,世界杯开赛前夕,首对中国赴卡塔尔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大熊猫在地球上出现的地质年代可能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5.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  )
A.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B.爬行动物大量发展
C.是重要的成铁时期 D.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答案】4.C
5.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年代及地球演化。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显生宙中541-252百万为古生代。252-66百万为中生代,小于66百万为新生代。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太古宙出现蓝藻;元古宙蓝藻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显生宙早期古生代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晚古生代为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古生代期间陆地发展为联合古陆。古生代末期出现物种大灭绝,95%物种消失。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也是主要成煤期,这期间联合大陆解体,向现在大陆位置漂移。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出现人类。
4.A、古生代是在距今5.41亿年前至距今2.52亿年前之间,大熊猫还没有出现。A错误;
B、中生代是在距今2.52亿年前至距今6600万年前之间,大熊猫还没有出现。B错误;
C、新生代是在距今6600万年前至今;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C正确。
D、元古宙是在距今25亿年前至距今5.41亿年前之间,大熊猫不会出现。D错误;
答案为:C。
5.A、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新生代时期。新生代时期,地球发生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的地貌格局,A正确;
B、爬行动物大量发展在中生代,B错误;
C、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时期,C错误;
D、蕨类植物极度兴盛在古生代,D错误。
故答案为:A。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完成下面小题。
6.台湾海峡两岸存在风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海陆位置 C.山地阻挡 D.纬度位置
7.形成“内地之风,早西晚东”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温的水平差异 B.地表气温的垂直差异
C.地表湿度的水平差异 D.地表湿度的垂直差异
8.泉州位于福建沿海,“内地之风,早西晚东”对泉州热岛效应的影响是(  )
A.白天为陆风,具有增强作用 B.夜晚为海风,具有减弱作用
C.白天为海风,具有减弱作用 D.夜晚为陆风,具有减弱作用
【答案】6.B
7.A
8.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热力环流及城市热岛效应。湖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由于冷热不均形成。白天湖泊气温低,形成高压,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风由湖面吹向陆地,湖风。晚上湖泊气温高,形成低压压,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 风由陆地吹向湖,陆风。城区热源多,同时城区密集的建筑群对风的阻力增大,使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吸热快而比热容小的人工建筑物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使城区温度高于郊区,从而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6.A、海峡两岸距海远近差异不大,A错误;
B、海洋和陆地之间产生海陆风,而福建和台湾省分别处于台湾海峡的两侧,海陆相对位置不同,因此白天和夜晚的风向变化相反,B正确;
C、海峡两岸存在风向差异与地形无关,C错误;
D、海峡两岸的风向与纬度位置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7.A、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傍晚,福建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东风。早上福建还没有升温,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风由形成“内地之风,早西晚东”的现象,A正确;
B、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与气温的垂直差异关系不大,B错误;
C、与湿度的关系不大,C错误;
D、与湿度的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8.A、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吹海风,A错误;
B、夜晚吹陆风,不是海风。B错误;
C、白天城市增温快,海风有利于降低城市温度,对泉州热岛效应有减弱作用,C正确。
D、夜晚城市温度较高,夜晚吹陆风,对城市热岛的影响不是很明显,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辽宁月考)2022年,长江流域进入汛期以来,降雨量严重偏少,江湖水位持续走低,发生了自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下图示意长江入海口海域春、夏、秋、冬四季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表示夏季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长江入海口海域表层海水盐度(  )
A.春季大于冬季 B.夏季大于秋季
C.向大洋方向递增 D.向河口方向递增
11.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气候异常干旱会导致入海口海域海水(  )
A.温度升高 B.盐度降低 C.密度升高 D.深度增加
【答案】9.A
10.C
11.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
因素 原因 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稀释盐分,使海水盐度降低,蒸发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盐度较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入海径流能稀释海水 有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入海径流少,则盐度相对高;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洋流 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发加强,使得盐度升高;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发减弱,使得盐度降低 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汇入海水 主要影响内外海水的交换能力和交换量 较封闭的海区,外部高盐度海水注入,盐度高;外部低盐度海水注入,则盐度低
海冰融冻 融冰过程中释放淡水,稀释海水,盐度降低;反之,结冰过程盐度升高 融冰海区盐度降低;结冰海区盐度升高
9.长江入海口海域海水盐度受长江入海水量影响较大,夏季入海水量最大,海水盐度最低,122°E附近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读图可知,①曲线最低,表示夏季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0.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夏季入海水量最大,冬季入海水量最小,故该海域海水盐度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距离海岸越远,受入海径流的影响越小,海水盐度越高。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1.长江流域汛期气候异常干旱,长江入海水量减少,入海口海域海水盐度和密度增加,海水温度不受其影响,长江来水量减少,海水深度不可能增加。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国庆期间,王老师带领地理研学小组到山东省某地进行实地考察研学。下图为考察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通过考察可知(  )
A.该地地形以高原为主 B.山峰目测高度915米
C.甲地不能观测到乙地植被 D.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13.图中(  )
A.乙坡为可种植的缓坡 B.甲地径流速度小于丙处
C.丁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 D.桥梁海拔可能是320米
14.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最接近(  )
A.555米 B.585米 C.615米 D.655米
【答案】12.C
13.A
14.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等高线图中,有指向标的,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河流的判断,一般通过支流汇于主干,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和有高流向低处。两地的相对高差,我们先找到两地的海拔范围,然后较差相减可得出答案,有瀑布的要减去瀑布的高差。
12.A、从图中可知,该地海拔大多在500-1000米之间,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大,以低山为主,A错误。
B、目测无法得出山峰精确的海拔高度,B错误。
C、甲与乙之间有山脊的阻挡,不能通视,所以无法观测到乙地植被,C正确。
D、结合指向标,可知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可得出该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13.A、乙坡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缓,可发展种植业,A正确。
B、从图中可看出,甲地等高线比丙地密集,甲地径流速度大于丙处,B错误。
C、丁坡为西北坡,我国夏季风为东南风,不是迎风坡,C错误。
D、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可知,桥梁的海拔为300-400米之间,瀑布的海拔也在300-400米之间,但瀑布的高差约为52米,桥梁在瀑布更上游,所以桥梁的海拔至少为352米以上,400米以下,D错误。
故答案为:A。
14.海岸最低点位于图中西南河谷处的瀑布一下,瀑布的海拔在300-400米之间,但瀑布的高差约为52米,区域最低海拔范围在300-348m之间,山峰为最高点,海拔为915m,故区域的高差范567~615m之间,最大高差接近615米,C正确。
故答案为:C。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层(埋藏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着大片以落叶松为主的亚寒带针叶林,其水平生长的侧根发达,主根难以深入地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融化,针叶林生态系统受到巨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导致大兴安岭森林树种叶子呈针状的原因是(  )
A.干旱少雨 B.暖湿多雨 C.昼夜温差大 D.气候寒冷
1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针叶林的分布(  )
A.南界将会南移 B.位置变化不定
C.北界将会南移 D.南界将会北移
【答案】15.D
16.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针叶林耐旱、耐寒和喜温、喜湿。主要由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松树等属一些耐寒树种组成。通常称为北方针叶林,也称泰加林。其中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而以云杉、冷杉为建群树种的称为暗针叶林。落叶松的根系较浅,可以在水久冻土上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生活在最严酷环境中的森林。
15.A、我国大兴安岭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处,降水量为400mm左右,A错误;
B、东北大兴安岭纬度高,气温较低,气候寒冷,B错误;
C、叶子形状与昼夜温差大关系小,C错误;
D、针叶林的叶针状,耐寒、水分蒸发少,因此大兴安岭森林树种叶子呈针状的原因是气候寒冷,D正确。
故答案为: D。
16.A、热量条件改善,原本针叶林为了适应环境,北半球针叶林的向北移。A错误;
B、气候整体变暖的趋势,没有波动变化,针叶林位置不会变化不定。B错误。
C、北界也将北移,C错误;
D、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我国针叶林的分布南界将会北移,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2高一上·长春期中)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3)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主要原因。
【答案】(1)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水汽、云量、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3)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②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等值线数值分布,我国南部广东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小时,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数值逐渐增大到3400小时(四川盆地特殊情况除外),因此可以看出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读图,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尘埃物质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强度大;水汽少,不易形成降水,晴朗天气多,日照时间长,所以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
(3)乙地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该地一年中多阴雨天气,空气中水汽充足,云层厚,阴天、雾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开工建造,这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9110米。
材料二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写出④界面的名称。
(3)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4)试从圈层厚度的角度,分析地壳的主要特征。
【答案】(1)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2)④界面为莫霍面
(3)“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③号、地幔层,固态
(4)厚度不均匀,陆地的地壳比大洋的地壳厚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中的树木可代表生物圈、海洋代表水圈、地球被大气圈包围。
(2)①②两部分构成地壳,③是地幔,④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
(3)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6千米,而“大连开拓者号”钻井深度可达9110米,因此钻到最深时可穿过地壳到达地幔。地幔在图中序号为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依据横波在地幔中可以传播可判断地幔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4)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地壳的厚度分布不均匀,陆地的地壳比大洋的地壳要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穿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波速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包括硅铝层和硅美层,为固态。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纽芬兰渔场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纽芬兰岛附近,下图为纽芬兰岛位置图,早在16世纪,这里的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的鱼群数量急剧下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从海水运动角度说明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原因。
(2)比较甲、乙、丙三处表层海水温度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
(3)分析纽芬兰渔场鱼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
【答案】(1)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2)丙〉乙〉甲
原因:丙海区纬度比甲乙海区低,太阳辐射相对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水温较甲乙海区高;甲乙海区纬度相近,但乙海区有暖流流经(甲海区有寒流流经),乙海区水温高于甲海区。
(3)长期过度捕捞导致鱼群数量急剧减少;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的使用,提高了捕鱼效率,进一步促进了鱼群数量的减少。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1)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形成的,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搅拌,将海洋底层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吸引大量鱼群,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
(2)丙海区纬度比乙地低,太阳辐射充足,热量高,丙海水表层水温比乙地高。甲乙的纬度相近,但乙海区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甲地为寒流,乙海区水温高于甲海区。因此,海水表层水温是:丙>乙>甲。
(3)根据材料可知,经过长期过度捕捞导致鱼群数量急剧减少;以及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的使用,提高了捕鱼效率,进一步促进了鱼群数量的减少,鱼群数量急剧下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海水性质。在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的地方,从底层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多,渔业资源丰富。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地区,温度高;寒流流经的地区,温度较低。渔业资源减少主要是人类过度捕捞导致。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溶洞是指喀斯特地貌区的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下图示意我国亚热带地区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3层水平溶洞,从第一层溶洞至第三层溶洞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
(1)从气候、地形和地质角度简述溶洞的形成条件。
(2)推测第二层溶洞随时间推移可能发育的地貌景观。
(3)简述图中第一层溶洞和第三层溶洞发育情况的差异。
【答案】(1)气候:当地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为流水溶蚀作用提供充足的水源。地形:当地地形起伏大,有利于增强流水侵蚀作用。地质:以石灰岩为主的地质条件有利于流水溶蚀,形成地下溶洞。
(2)受流水不断侵蚀,内部发生坍塌,空间进一步扩大,溶洞内部发育石笋、石钟乳等地貌景观;如果溶洞顶部受流水或外力作用发生坍塌,还可能形成天坑地貌景观。
(3)第一层溶洞形成时间早,发育时间长,溶洞受流水溶蚀作用时间长,溶洞发育的空间大,洞内发育典型的沉积地貌;第三层溶洞形成时间晚,发育时间短,溶洞受流水溶蚀作用时间短,溶洞发育的空间小,洞内沉积地貌景观不突出。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沉积岩在高温条件下被溶蚀,侵蚀,沉淀形成的地貌单元。该地为亚热带气候,雨热同期,为流水溶蚀作用提供充足的水源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形起伏大,坡度大,雨水侵蚀作用明显;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主要为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易被溶蚀。
(2)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层溶洞内部会不断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裂隙会越来越大,进而内部会在重力作用下崩塌,空间进一步会扩大;洞内会发育沉积地貌;出现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地貌景观;如果顶部继续扩大,塌陷之后形成天坑景观。
(3)第一层溶洞是发育时间最早的,第三层是形成时间最晚的。由于第一层形成时间最早,受侵蚀的时间更久,因此溶洞内的空间更大;沉积地貌典型;第三层形成时间晚,受侵蚀时间较短,沉积地貌不显著,溶洞的发育空间也较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离不开湿热的气候、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多层洞穴往往是上部先形成,下部后形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