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捏塑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捏塑动物的基本材料和技巧,能够运用黏土或橡皮泥等可塑性材料,创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物的特征,培养其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在动手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捏、揉、压、刻等基本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技能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通过捏塑动物的活动,增进学生对动物的了解和喜爱,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动物特征的表现:指导学生准确捕捉和表现动物的形体特征、动态特征和色彩特征。
捏塑技能的运用:教授学生使用黏土或橡皮泥的基本捏塑技巧,并能够在作品中熟练运用。
三、教学难点:
动物动态的塑造:动态是动物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如何在静态的材料中表现出动物的动态,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细节刻画的表现:动物的细节特征往往能体现其神韵,如何指导学生刻画出传神的细节,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黏土或橡皮泥、工具刀、小棍、塑料眼睛等辅助材料。
课件准备:包含各种动物图片、捏塑动物步骤示范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通过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你能描述出它的特征吗?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黏土或橡皮泥捏塑出这些可爱的动物形象。
(二)讲授新课
观察分析:展示几种不同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动物的形体结构、动态和色彩特征。
示范引导:教师现场示范捏塑一个动物形象(如小兔子),边做边讲解捏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强调形体的比例关系和细节的刻画。
技巧点拨:介绍黏土或橡皮泥的揉软、捏形、压平、刻画等基本技能,并提示学生在操作中注意材料的合理使用和色彩的搭配。
(三)学生实践
提出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动物作为创作对象,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捏塑创作。
分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相互讨论、交流创意和技巧,共同完成作品。
巡视指导: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摆放在指定区域进行展示,形成一个“动物世界”。
学生自评: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包括创作灵感、制作过程和遇到的困难等。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捏塑动物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强调动物特征的表现和细节的刻画。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尝试使用其他材料(如废旧布料、纸张等)进行动物形象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