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明确作者观点。(重点)
2.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思维的严密性;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重点)
3.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4.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兴趣
前不久,我接到一个任务,要来我们学校上一堂公开课。一想到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顿感有一种责任,亚历山大。所以备课的过程,怎一个“苦”字了得。而今天呢?当我站在这个三尺讲台上,当我看到眼前一群茂腾腾的少年,我心底腾起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乐啊!
这是老师当下的苦与乐,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有苦与乐,不过是“最苦”与“最乐”,作者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呢?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
二、课题释疑提观点
1、题目是《最苦与最乐》,作者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分别是什么?
明确: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略读课文探“苦乐”
1、“负责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带着学生分析“最苦”段落)
提示:作者首先列举了对个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让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2、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尽责最乐”的?
(引导学生注意古语、俗语、名言)
提示: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来说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另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君子有终生之忧”。
过渡:照应着课题《最苦与最乐》,“最苦”与“最乐”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文章可以结束了。
3、文章第六自然段是否可去掉,为什么?
提示: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所以,作者提出:“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4、提炼文章技法,体会作者严谨清晰的思路。
(引导学生初步获取议论文的知识)
提示:第一部分针对“最苦”提出观点,用一个中心句领起;然后用具体的例子(生活中的例子、自己的例子、名人事例都可以)来证明;第二部分针对“最乐”提出观点,用一个中心句领起;然后用名人名言(名言、警句、俗语、诗句都可以)来证明;最后一部分紧扣论题,对以上两个对立的观点进行辩证论述,得出最终结论“不逃避责任,勇于担责”。
另外,引导学生品味过渡衔接词语“翻过来看”、“然则”等体现严密性。
过渡:据报道,梁启超写下这篇文章《最苦与最乐》一经发表,立即就有1300多名读者慕名来信,可见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文章的语言风格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四、再读课文品风格
1、有人说,文章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要求:仿照课文旁批来做批注,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批注的角度:从句式(设问句、反问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等方面来品味语言;从句子关键词的角度来品味语言;从引用古代圣贤、古语、俗语的作用角度体会语言的特点。
提示:例如:设问句,像在拉家常,一种平实感;引用众多名言名句,增添书卷气。
追问:除了平实又略带书卷气风格,还有什么哩?
提示: 梁启超自身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语言较沉重,而且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审慎,多一分深思熟虑,语言凝重;“哩”“呀”等语气词,凝重中有轻灵之感。
五、背景补充助升华
梁启超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中国文坛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一百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列强环伺,面临瓜分,他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一百年前的中国中西交汇,新旧杂糅,他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人人都把独善其身的“私德”发挥到了极致,他用文章去启蒙还在混沌中昏睡的中国人,呼吁“公德”责任,人人尽责任。
一百年前的他发出呐喊: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于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
提问:一百年后的今天,面对梁启超阐述的《最苦与最乐》,生活在新时代,我们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请说一说。
学生答。
总结:同学们,你们刚刚说的,真让我动容。梁启超正如他所言,“不逃避责任,勇于担责任”,他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我们作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这样,我们才算真正立于天地之间,获得真乐。
六、作业布置促延伸
写下了我心中的《最苦与最乐》。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