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四2.8《狗儿爷涅盘》课件(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四2.8《狗儿爷涅盘》课件(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6 18:4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经典作品赏析《狗儿爷涅槃》目录
作者简介 课文分析 结构梳理主要人物分析 作者简介 锦云,原名刘锦云,1938年生于河北雄县,中国当代剧作家。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3年,与同学合作发表处女作独幕剧《毕业前夕》,刊登在《北京文艺》上。毕业后,在北京郊区昌平县工作。任过中学教员、公社党委副书记、县文教部副部长职务。1979年调到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发表《春天的故事》。次年,与王毅合作的《笨人王老大》发表在《北京文学》上,并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后成为继曹禺之后的北京人艺的第二任院长。1984年,人艺首演他与王梓夫合作的《女儿行》,获北京市优秀剧目奖。同年,在《十月》杂志上发表《山乡女儿行》,获《十月》杂志文学奖。1986年,北京人艺首演了刘锦云的剧作、多场现代悲喜剧《狗儿爷涅槃》,获得极大的成功。连续演出150余场,场场爆满。该剧本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和1986年北京市国庆征文荣誉奖,演出百场奖。1988年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他还创作了十余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 课文分析 《狗儿爷涅槃》是当代中国剧坛中一部集大成的现实主义探索剧,其卓越成就是对中国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与其中体现出的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理性思考。它既保持了历史反思的批判眼光,又融合了现代戏剧的艺术形式,凸显了当代话剧对艺术审美的文化视角的自觉追求,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出戏剧探索的新流向,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狗儿爷涅槃》是多场次现代悲喜剧,共十五场,不分幕。它以过去几十年中国农村变迁为背景,叙写了北方一个傍山的小村内发生的故事。 主要剧情 本剧的主人公本名陈贺祥,当年他爹酷爱土地却没有土地,为赢得二亩地,跟人家打赌,竟活吃了一条小狗儿,赔上了自己的一条性命,让他也落了个狗名儿。解放前,狗儿爷给地主祁永年家当长工,受尽了人间苦难。解放战争打响后,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只有狗儿爷迷恋满地金黄的庄稼不忍离去。他冒着生命危险,满心欢喜地收获了地主祁永年的20亩芝麻据为己有。他把妻子置于战火之中而不顾,结果又搭上了妻子一条命。狗儿爷含辛茹苦大半辈子,做梦都盼着和祁永年换个个儿。解放后,狗儿爷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土地,分到了菊花青大马,拴上了大车,搬进了祁家的高门楼,又娶了年轻貌美的小寡妇冯金花为妻。虽然他梦寐以求的东西都得到了,但他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祁永年当年的地主生活已然成了他人生最高的理想。贪婪的土地占有欲使他变得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他大量收购别人的土地,雇用地主给他写买地契约。孰料,好景不长,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了,狗儿爷的土地和菊花青全都归了集体。他满腹怨恨,却又无可奈何,想土地想得发疯,本是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一下子化为乌有,这得而复失的沉重打击使他发了狂,四处乱跑。甚至连自己的老婆都辨认不出了。痴迷之中还在念叨着菊花青和他的大斜角地。在他那充满幻觉的世界里,地主祁永年的阴魂时刻与他纠缠,嘲笑他命穷,他发誓要和祁永年较量一番。为了实现土地梦,狗儿爷一个人跑到风水坡上开垦荒地,可到了庄稼成熟时,又有人来“割资本主义尾巴”。在这强烈的刺激下,狗儿爷的疯病加重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证又被送还到狗儿爷手中。昔日的财产又回到他的身边,不知不觉,他的疯病也好了。就在他准备东山再起,筑起祁永年家那样的高门楼时,他的儿子却要推倒高门楼,修路开矿。狗儿爷终归争执不过儿子,他的土地梦又一次破灭了。愤怒、痛苦、绝望一齐涌上心头,终于,他颤抖着双手点燃了火柴,亲手烧毁了视如千金的高门楼,也烧毁了他那几十年的土地梦。 主题这部剧作最令人称道的是它对中国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通过狗儿爷这样一个饱经忧患、痴迷土地的农民几十年艰难坎坷的生活经历,反映了老一代农民酷爱土地、梦想发家致富的强烈而朴实的愿望,揭示了中国农民独特的心态。而且,《狗儿爷涅槃》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民心理的复杂性,既有“左”的政治运动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也有新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旧有陈腐观念的强烈冲击。剧作以现代意识观照传统,在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的撞击中,揭示出中国老一代农民的悲剧性命运。既写出了千百年来小农经济文化意识对农民的禁锢,也有对民族文化意识的剖析和反思。 结构梳理全剧共分十六个部分, 多于一般的场、幕结构, 而又少于无场次结构。其中每一部分不要求自己独立的完整性, 只要完成了叙述或抒情的某一方面任务便戛然而止,但有些部分的场景还是基本固定的。在每一部分之间, 虽有或长或短的时间推移, 但人与事的联系是存在的, 只是采取类似影视中的分切手法而已。所以, 我们不妨把这十六个部分称为十六个段落。
《狗儿爷涅槃》在提炼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以基本合乎时间顺序、照顾各个历史阶段特点的方式, 来安排段落结构。如果以小的事件来划分, 可以简明、扼要地概括为收芝麻,
分门楼,
分地续娶,
买地发家,
失地哭地,
失而复得
烧门楼结构的弊端有一利必有一弊。《狗儿爷涅桨》目前的结构状态, 纵向的连结比较紧密, 而横向的开拓显露出不足。随着时代的流逝, 狗儿爷的心态变化很大,后期的疯话同样有性格依据, 在杂乱无章中反映出人事、环境、内心的变迁, 但流动中仍保持着一种停滞的成分。在表现土地归大堆以后的那段生活中,仅仅归结为狗儿爷对土地的向往与回味, 虽然选用了醉地、忆地、看地等不同的外部形式, 但实质却是近似的。这就造成狗儿爷心态的某种平板呆滞状态, 缺乏更进一步的开掘。以一人一事为表现重点, 也造成剧中其他人物的平面性和单色调,主要人物分析 狗儿爷——作为一个正统的、本分的、地地道道的农民, 狗儿爷集勤劳、俭朴、善良和狭隘,自私等品质于一身, 这是中国农民固有的性格特征。但是, 作者并不满足于一般地表现这些特征, 而是透过狗儿爷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探触到在他灵魂深处所凝聚着的由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小农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心理积淀。这种心理积淀集中地表现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以及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正是这两种关系构成了狗儿爷性格的核心, 决定了这一形象的性质和基本倾向。主要人物分析狗儿爷坎坷的人生之路和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都是与土地连结在一起的。他一生所梦想、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就是土地, 而这种追求和献身精神已达到痴迷、忘我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程度。这种心理的形成是由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所决定的。
主要人物分析首先它是来自父亲观念的薰陶和遗传, “ 狗儿爷” 的绰号和二亩土地就是这种观念的物化形态。
其次它是狗儿爷自身生活经历的产物。由于没有土地, 他既受祁永年的剥削, 又受其压迫, 这种切身的生活感受使他认识了土地的价值, 那是安身立命之本。
再次,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 父辈的观念传承和自身的生活经历, 都是由几千年小农的封闭的生产关系所造成的, 因此, 狗儿爷与土地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农民意识的文化心理积淀。
主要人物分析构成狗儿爷性格核心的另一个因素, 就是他的强烈、朴素而又具有双重性的阶级意识。所谓强烈, 是因为狗儿爷终生与地主祁永年处于对立状态, 这种刻骨的仇恨甚至一度成为他反对儿子婚事的理由。所谓朴素, 是因为这种对立主要体现在狗儿爷与过去的直接压迫者祁永年之间, 没有上升到明确的群体意识和阶级意识的高度。所谓双重性, 一方面表现为狗儿爷与祁永年的对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祁永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狗儿爷发家的偶象。这种阶级意识作为狗儿爷性格的一条重要的贯穿线, 在决定着和调整着他与祁永年的关系。主要人物分析狗儿爷对土地的特殊感情和他的阶级意识, 是小农经济的特定产物, 历史的发展使这种落后的农民意识与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一场激烈的冲突在狗儿爷父子之间展开了。尽管几经波折狗儿爷重新获得了土地并恢复了神智, 但他发现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子陈大虎拒绝走靠土地发家的道路, 而是兴办工业, 并且要推倒他的精神支柱—门楼, 这等于宣判他的发家梦的毁灭。 主要人物分析这种来自儿子的反叛使他绝望了,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和发泄的目的, 他亲手烧掉自己心中的偶象。发生在狗儿爷父子之间的这一场冲突, 反映了新的生产方式与旧的生产方式的矛盾, 表现了现代意识必将取代传统的小农意识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狗爷的思想和行为清楚的表明, 由他所体现的小农意识和他本人, 都无法顺应历史的潮流而跨入现代社会, 他只能作为历史陈迹在现实生活中,占据一个角落。主要人物分析狗儿爷形象基本上是按照现实主义方法而创造的一个典型。但是, 这种现实主义和典型, 是那种传统的现实主义和典型论所不能够完全涵盖的, 因为狗儿爷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从典型的角度观察狗儿爷, 他既不是先进农民的典型, 也不是落后农民的典型, 而且也很难说他是中间农民的典型。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所概括的是在小农生产方式中所形成的传统农民的性格特征。传统的典型理论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细节真实为理论支柱。狗儿爷形象的塑造虽然也注意了他的生活环境的典型性, 但作者的着眼点更主要的是大的环境, 即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及小农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主要人物分析在具体的性格描写中, 虽然注意了细节真实,但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揭示狗儿爷的心态历程, 所以采用了许多精神分析和意识流的方法, 意在生动、具体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表现方法上看, 狗儿爷形象基本上是写实的, 但也明显地表现出写意的倾向, 从舞台格局、时空变化到人物的行动, 都表现出对以形写神和神似的美学原则的追求。此外, 剧中还使用了象征、心理外化和表现主义的一些手法, 它们对深化主题和刻画狗儿爷形象起了重要作用。主要人物分析祁永年
祁永年是曾在历史上被视为专政对象的地主, 作者在塑造他时并没有从旧观念出发, 仅仅进行脸谱化的勾画, 而是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一人物典型。作者把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描写, 因此, 这一形象留给我们的印象, 就同狗儿爷一样, 也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主要人物分析祁永年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小地主, 虽曾对狗儿爷那样的农民进行过压迫剥削,但他毕竟只是个“一辈子没吃过直溜黄瓜” 的小地主, 与那些罪大恶极的豪霸有所不同。解放后他成了反革命分子, 逢事见人皆唯唯诺诺, 完全失去了旧时的威风, 最后, “ 革命小将” 一棒子下去, 他就“狗命一条” , 呜乎哀哉了。毫无疑问, 作者在塑造祁永年时, 确实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写的。他一反常规的写法, 把祁永年写成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的确能给我们一点新鲜的感觉。这一形象不仅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而且还能触发人们对历史进行深沉的反思。 主要人物分析在祁永年这个人物形象的安排上,突出体现了剧作家锦云的才华。祁永年令狗儿爷痛恨了整整一生,即使祁永年死去了,这种恨,也在狗儿爷的骨子里没有丝毫消褪。作家使祁永年以幻影的形式出现,是用非现实的手法聚焦现实。一方面,祁永年穿越时空谈论过去,也可参与现实,加大剧本的容量;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见到了狗儿爷无法摆脱过去的饱受煎熬的心灵。狗儿爷的“疯”来源于他禁不起一次次现实的冲击:他朴实、勤劳、能吃苦,做梦都想把祁永年的小匣匣弄到手,挂上千顷牌,最后落得个两手空空。 主要人物分析冯金花
至于冯金花这个不幸的劳动妇女, 则是狗儿爷形象的陪衬。虽然作者在写其爱情时只是仓仓促促, 没有按照生活的逻辑进行细节的真实描写, 但其婚姻关系对加重狗儿爷的悲剧色彩所起的作用则是不可低估的。主要人物分析关于陈大虎和祁小梦这两个人物, 性格虽不鲜明, 作者在塑造他们的形象时, 仅仅是靠着几句台词的支撑, 显得模模糊糊, 但从思想意义上来讲, 他们毕竟是新一代农民, 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 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即便是没有完全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但较之其他人,思想总是趋向开放了, 而且也正是他们的兴起, 才把狗儿爷、李万江们抛在时代的后面, 以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深沉反思。作者以这两个出身截然不同的人的融洽来与狗儿爷和祁永年的矛盾对立相对照, 这样更能显示出时代的印记, 对狗儿爷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狗儿爷涅槃》在艺术表现上的贡献 1)《狗》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狗儿爷这样一个内涵厚重、感人至深的典型形象。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表现了我们父辈农民的劣根性,即那种对于土地刻骨铭心般的眷恋和痴迷。这里既有农业社会中生存需要的一面,同时也有封闭、保守、狭隘的一面。 2)在狗儿爷身上,有着复杂的人性内容。他与祁永年有阶级之仇,但也有着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狗儿爷的一生似乎都在模仿着祁,他和祁之间有着永恒的矛盾。在狗儿爷的灵魂深处,那种既仇恨又羡慕的复杂情感使他似乎始终与祁纠缠在一起,终身不得解脱。他买地出低价,看到祁的印章想据为己有,在危难之时能为祁的女儿说话,这些都说明了他人性的复杂。 《狗儿爷涅槃》在艺术表现上的贡献3)艺术表现方式上的创新。 狗儿爷形象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作品心理刻画的成功。剧本以主人公的心理流程、以他的回忆和倒叙为贯穿全剧的结构线索;利用背景象征、时空虚拟等简洁的手法展开情节,腾出笔力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层开掘;设计了狗儿爷在疯颠状态下与地主祁永年的鬼魂对话等段落,通过幻觉、回忆、独白等艺术手法使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与前几年的话剧中痛苦则抱头、愤怒则捶桌、懊恼则拍腿,激动则发病等表现心理活动的手法比起来,成就是无法比拟的。 4)需特别指出,狗儿爷的“疯”(时疯时醒、半疯)在剧中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一方面,表达出人物的深层心理、潜意识的某些方面,增强了批判的深度;一方面,“疯言无忌”,增强了批判的力度。象征性细节戏的一开始, 在一片漆黑中狗儿爷划着的一闪一灭的火柴光点, 这个细节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说, 这光点象征着希望, 而光点在黑暗中的飘摇直至被风吹灭, 则象征着狗儿爷一生的穷困潦倒及希望的最后破灭。象征性细节昔目姓祁今日姓陈的“ 高门楼” 则是一个极大的象征体, 旧的时代它象征着地主的威严及发家的希望· 新的时代到来时, 它则象征着过去、象征着旧生活、旧意识, 推土机的隆隆声则是新时代号角的象征。
几年中虽然世事沧桑, 但高门楼巍然不动, 狗儿爷也对它深信不疑“ 再怎么变, 那高门楼也姓陈。” 但姓陈的家里却出现了反叛人物。象征性细节 陈大虎:“破车碍好道, 挪挪窝儿是理所当然的。”
狗儿爷狠狠一巴掌打过去:“反叛”
但狗儿爷这巴掌改变不了高门楼的命运, 它还是要被隆隆开进的推土机铲平。这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高门楼成为数千年封建积淀的象征, 这高门楼便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既怀着悲哀的心情看着狗儿爷缓缓地向风水坡走去。又怀着欣慰的笑容看着高门楼燃起的熊熊火焰。象征性细节这是旧时代的僵尸已经腐烂发臭, 新时代的婴儿在成长中孕育和阵痛的表征,在这和旧生活告别的激情洋溢的最后一幕中, 充满着对于新生活的肯定, 充满着历史的乐观主义。它仿佛是在形象地向我们说明中国今天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运动, 就其挖掘封建老根的深刻性而言, 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空前壮举。谢谢观赏!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