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学课件:第16课《社戏》(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学课件:第16课《社戏》(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7 08: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社戏鲁迅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快乐的!那鲁迅的童年生活除了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述的那样,是否别有洞天,还有另一番滋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社戏》。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有关“社戏”的图片。 作品简介
本文是鲁迅先生1922年10月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入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正是小说的后一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社戏”的有关知识
“社”,即是古代的乡村组织。旧时各社各村都有定期演戏的习俗,民间称为“年规戏”,即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社戏。早先,每个乡镇村落都有社庙。平原水乡称“土地庙”,城镇称城隍庙。各地都有民约规定,春秋两季要祭社,后来发展为演戏来祭社,这就是年规戏的渊源。村里有了年规戏,循俗就须写信或派人把六亲九眷请来看戏。由于演戏的目的不同,年规戏大体分为平安戏、大戏、目连戏三种。绍兴的水乡戏台,十之八九造在土地庙前的小河里,俗称“万年台”,又称“水台”。观众可以站在岸上看,也可以坐在船上看。也有临时请人搭在陆上的“草台”。后来,社戏不限于祭祀土神,演社戏的时间亦不限于春秋两季。也可以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归省( ) 不惮( ) 欺侮( ) 絮叨(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蕴藻( ) 咿( ) 漂渺( )
撮着( ) 桕树( )
八癞子( ) 棹( ) ?
楫子( )xǐngdànwǔ xù dāocuān duofúchányùnyīmiǎocuōjiùlài jí
zhào字音字形重要词语
1.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2.惮:怕,畏惧。
3.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4.宽慰:宽解安慰。
5.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接待不周。
6.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7.底细: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
8.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9.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10.弥散:弥漫消散。
11.漂渺:通常写作“缥缈” 或“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2.向午:将近中午。
13.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1.朗读课文,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小说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夜晚乘航船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童年生活。
2.小组讨论交流:文章情节脉络,叙事的详略。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社戏。
一、(第1—3段)平桥村成为“我”的童年乐土,为盼看社戏作铺垫。(略)
二、(第4—30段)“我”和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详)
①(第4—9段)戏前波折。
②(第10—13段)月夜行船的见闻感受。
③(第14—21段)赵庄看戏经过。
④(第22—30段)看社戏后月下归航,偷吃罗汉豆。
三、(第31—40段)戏后余波和对社戏的怀念。(略)
1.细读第一部分,互动探究。
(1)“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成为公共的客人,特意让小孩子陪“我”游戏,热情好客,优待“我”,而且不拘礼教。 表明村中居民热情好客,善良淳朴。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却是“我”的“乐土”?
明确:①“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②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③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又以此烘托渲染了“第一盼望”的“看戏”更应该是乐趣无穷,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极力渲染快乐的氛围。
2.研读第二部分,互动探究。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波折有: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失落。小伙伴们解决了困难。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都识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2)“我”坐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切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3)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④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及他们失望的心情。
(4)回航时,夜深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有什么作用?
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其行动、语言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也再次展现了孩子们欢快的情绪。3.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互动探究。
(1)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
明确:①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②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③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自然也不同了。 (2)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表现的是“我”对劳动人民深沉真挚感情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和月下归航”部分。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说一说其美在哪里及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描写夏天月夜行船的美景。从嗅觉(清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连山、月光、渔火、笛声、欢笑声,可谓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2)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月下归航”的景物描写。以仙境再忆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2、请男生齐读第10段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分角色朗读偷豆时人物鲜明的个性化语言。思考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找出对他们的语言、动作描写并揣摩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双喜——聪明、机灵、能干、决断、善解人意、做事考虑周全,具有领导才能;桂生——朴实、聪明;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六一公公——勤劳、厚道、老实:他们的共同特点都热情好客,善良淳朴。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表现了作者对农村自由天地的人们的美好品质和原始的人性美的赞美和向往,特别是对农家少年诚挚情谊的眷恋。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