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一、(16分)
1.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大好春光中,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春游踏青——一桩有历史感的文化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听一听,恰逢春色话春游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春游的历史文化,学校举办了专题讲座。不少同学对古人如何踏青产生了浓厚兴趣。
先秦 浪漫诗意
先秦时就已经有了春游,那个时期的郊游以浪漫闻名。《诗经》中的爱情诗篇里常常可见有关春游的内容。孔子推崇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颇具浪漫色形。你听,泗水河边,夫子拨弦,弟子和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琴声歌声融进暖暖的春日里,汩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魏晋 【甲】
魏晋时期的文人常借踏青之机交游,这是他们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流连于山水之间,他们一起品茶,饮酒,赋诗。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可称得上“旅游大咖”。他和友人共聚会稽山,在水边交游,还玩起了漂流杯的游戏——曲水流觞。此次聚会收获了37首诗篇。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还提笔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因此,永和九年暮春时节的这场文人雅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春游。
唐朝 【乙】
到了唐代,春游已成了一项全民活动,主要在上巳、寒食、清明时节展开。这些节日可是唐代官吏的公休假日!每到这时,唐玄宗还会给百官发“旅游基金”呢!说起资深的“旅游博主”,白居易绝对算一个。他徜徉于“绿杨阴里白沙堤”上,乐而忘fǎn。那时,不仅官家喜爱乘兴出游,百姓也喜爱郊游宴饮。“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的诗句,让人仿佛看到这样的景象:城外远郊的阡陌上,踏青赏春的人们络绎不jué,好不热闹!
宋朝 健身休闲
宋朝的春游,内容更加多元化。除了赏花、品茶、写诗,人们还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蹴鞠,射柳,荡秋千,放风筝……宋朝人,无论文人武士还是大家闺秀,几乎都会玩蹴鞠。人们趁着春融日暖,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宋人的春游活动如此丰富多彩,有没有给你的春游带来一些启发呢?
(1)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歌”在此处的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所以“和”字应读作“hé”。
B. “河畔”中的“畔”是形声字,因其声旁是“半”,所以应读作“bàn”。
C. “乐而忘fǎn”在此处的意思是“快乐得忘记返回”,因此应写成“乐而忘返”。
D. “络绎不jué”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应写为“络绎不决”。
(2)根据语境,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交游赋诗
②挥毫泼墨
③假日公休
④全民狂欢
A. 【甲】② 【乙】③
B. 【甲】① 【乙】④
C. 【甲】① 【乙】③
D. 【甲】② 【乙】④
活动二:品一品,曲水流觞知雅韵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农历三月,大家列坐于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赋诗一首。
活动三:学一学,忙趁东风扎纸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从古至今,放风筝都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这次活动,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同学们做风筝。其制作工艺有三大环节,即扎、糊、绘。扎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糊风筝多用坚韧受风的绵纸,也有用绫、绢的。“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探索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神话故事、花鸟瑞兽是传统风筝最常见的绘画题材。两千年来,高超的风筝工艺逐渐与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合,风筝就不再是单纯的纸鸢了。小小的风筝,承载的不仅仅是飞翔的梦想,还有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对亲朋好友平安康泰、前程似锦的真诚祝福。
(3)选择文中画线句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对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的探索。
B. “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对技术应用和机械原理的探索。
C. “扎”和“糊”是古人对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的探索,而“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
D. “扎”和“糊”是古人对技术应用和机械原理的探索,而“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
(4)“曲水流觞”活动结束后,有同学想选一幅书法作品作为纪念,但对选用哪幅作品犹豫不定。请你结合【甲】【乙】两幅作品的书体特点和活动的相关内容给他一些建议。
我建议选 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 2. B 3. C
4. ①. 示例:【甲】 ②. 甲是行书,潇洒飘逸,能体现文人雅士的悠闲和潇洒。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有误,“和歌”在此处的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所以“和”字应读作“hè”;
B.有误,“河畔”中的“畔”是形声字,因其声旁是“半”,所以应读作“pàn”;
D.有误,“络绎不jué”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应写为“络绎不绝”;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甲处,根据“魏晋时期的文人常借踏青之机交游,这是他们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一起品茶,饮酒,赋诗”可知,此处应填写“交游赋诗”;乙处,根据“到了唐代,春游已成了一项全民活动”“说起资深的‘旅游博主’”可知,此处应填写“全民狂欢”;
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文中画线句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因此,应改为:“扎”和“糊”是古人对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的探索,而“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
故选C。
(4)本题考查字体欣赏。解答时,首先,识别并解释每种书体的特点;然后,将这些特点与“曲水流觞”活动的主题和氛围进行对比和匹配,以确定最合适的建议。[甲]行书“曲水流觞”:行书的特点是书写流畅,字形变化丰富,既有规矩又有自由,能表现出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乙]隶书“曲水流觞”:隶书的特点是字形扁平,笔画横平竖直,结构严谨而富有装饰性。它给人一种庄重、古朴的感觉。
示例:[乙]隶书“曲水流觞”。隶书古朴典雅,与活动所蕴含的古典诗意和文化传统相呼应,能够凸显其深厚文化内涵,是对古代文人雅集精神的一种致敬。虽然活动轻松愉快,但隶书作品作为纪念更显得庄重而充满古韵,展现活动的独特魅力和纪念价值。
2. 朱自清笔下的《春》非常美丽,古人也很喜爱春天,经常春游踏青。请你结合下面材料,请概括出踏青习俗的两大特点。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览。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楔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踏青这种民俗历来有所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
【答案】踏青习俗历史悠久;踏青有讲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文化常识。
从材料中提到的《秦中岁时记》的记载和杜甫的诗句可以看出,踏青习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这表明踏青不仅是一种普通的活动,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一项传统习俗。材料中描述了人们在特定的季节(春天)、特定的环境(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下,进行踏青活动,并且有特定的行为(脱下长布衫,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这些细节说明了踏青活动具有一定的讲究和仪式感,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特别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二、(36分)
3. 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假”与成语“久假不归”中“假”的释义均为“借”。
B. 甲文中的“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句式都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
D. 甲文是赠序,乙文是自传,体裁各异,但语言都细致生动,读来耐人寻味。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无从致书以观 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
B. 益慕圣贤之道 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C. 足肤皲裂而不知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
D. 久而乃和 令跪读至熟乃已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 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 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 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B.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C.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D.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②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6)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他们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谈一谈。
【答案】3. C 4. D 5. C 6. B
7. ①如果父亲有了过错,母亲必定会严肃地婉言规劝。
②我因此不能荒废学业,母亲的教育因此更加严厉。
8. 宋濂:他刻苦勤奋,比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他虚心求教,比如“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未尝稍降辞色”等。
蒋世铨:一是母亲的关爱与教育,比如“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等;二是父亲的要求严格,比如“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述分析。
C.有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省略介词“于”,应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中“以”是“把”的意思,也是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目的/介词,把;
B.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些诗句;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D.相同,副词,才;
故选D。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C.有误,“也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说法错误。作者虽对父亲要求严格有些不满,但更多的是对母亲关爱教育自己的感激之情;
故选C。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有时父亲生气不听,母亲就静静地等待,等到父亲怒气稍稍缓解后,再力争说服父亲,直到父亲听从止。
重点字词:或:有时。怒:愤怒。屏息:暂时沉默。俟:等待。解:缓解。复:再次。止:停止。
句子结构:“或怒不听”是前提或条件,表示有时会遇到对方愤怒并拒绝听取建议的情况;“则屏息”是紧接着的行为反应,即暂时沉默;“俟怒少解”即等待对方怒气稍减;“复力争之”即再次提出论点或坚持自己的立场;“听而后止”则是最终的结果,只有当对方接受(听)之后,才停止争论。这五个分句均表意完整,可分别独立成句。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故选B。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字词:苟:如果。正色:严肃的态度。婉言:委婉的话语。规:规劝。
②重点字词:故:所以。荒:荒废。由是:因此。益:更加。
【小问6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宋濂:从内在因素说,他“嗜学”,也就是说对学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他勤奋学习、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从外在因素说,一是他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比如“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等;二是他刻苦勤奋,比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三是他虚心求教,比如“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未尝稍降辞色”等。
蒋世铨:一是母亲的关爱与教育,比如“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等;二是父亲的要求严格,比如“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等。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家境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经快步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食,没有鱼肉类美味佳肴的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悬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之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乙)
蒋世铨在九岁的时候,母亲就把《礼记》《周易》《毛诗》这些书传授给他,让他都能够背诵。有空的时候,还会录下唐宋时期诗人的诗作,教他如何吟咏。母亲和蒋世铨身体都比较弱,常常生病。每当蒋世铨生病的时候,母亲就会抱着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夜里也不让他睡觉;病情稍稍好转,母亲就指着墙上的诗歌,教他低声吟诵,作为游戏。如果父亲有什么过错,母亲必定会严肃地用婉转的话语来规劝。有时父亲生气不听,母亲就静静地等待,等到父亲怒气稍稍缓解后,再力争说服父亲,直到父亲听从为止。父亲在外地客居时,对蒋世铨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发现他有所懈怠,就会生气地弃他不顾,连续几天都不和他说话。母亲就会含着眼泪打他,让他跪着读完直到熟练为止,母亲从未感到厌倦。因此,蒋世铨没有被玩耍所荒废,母亲的教诲因此变得更加严格。
4. 诗歌鉴赏。
清平乐 和晁倅①
[宋]王安中
花时微雨,未减春分数。占取帘疏花密处,把酒听歌金缕②。
斜风轻度浓香,闲情正与春长。向晚红灯入坐,尝新青杏催觞③。
【注释】①晁倅:晁姓官吏;②金缕:古曲名;③觞: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分时节,尽管小雨纷纷,但在词人眼中,美好的春光并未因此而减损。
B. “斜风”句写微风送来缕缕花香,“浓香”与上片中的“花密”形成照应。
C. “尝新青杏催觞”很有情味,青杏虽未熟,食之酸,却酸出了词人对于春天的独特感受。
D. 春日因其美好、短暂,更令人珍惜,本词写春光之美,旨在抒发伤春惆怅之感。
(2)“闲情”是本词词眼,词人写了哪些“闲事”来表现哪些“闲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答案】4. D 5. 由“占取帘疏花密处,把酒听歌金缕”可得:百花盛开,春雨淅沥,词人对花对酒听曲;由“向晚红灯入坐,尝新青杏催筋”可得:黄昏之时,点起红灯,品尝新杏,饮美酒。词人以此“闲事”表达对于春天的珍惜与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根据“斜风轻度浓香,闲情正与春长”“向晚红灯入坐,尝新青杏催觞”等可知,表现了词人欢愉、闲适的生活状态。整首词表现了词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没有“惆怅之感”;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根据“占取帘疏花密处,把酒听歌金缕”可知,词人在春雨绵绵、百花盛开的时节,选择了一个帘子疏疏、花儿密密的地方,举杯品酒,听着金缕曲。这是他以闲事表达出的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也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淡雅情趣。
根据“向晚红灯入坐,尝新青杏催筋”可知,词人在黄昏时分,点亮了红灯,坐在桌旁品尝新鲜的青杏,并用其催酒。这是他以另一件闲事,即品味美食与美酒,来进一步表达他对生活的享受与满足,同时也揭示出他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①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②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⑥古代文人常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抱负。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化用孔子名言表达了自己勇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气概和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万丈豪情;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以扬帆起航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直抒胸臆,表现了他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
【答案】 ①. 学而不思则罔 ②. 海日生残夜 ③.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 鸡声茅店月 ⑤. 溪云初起日沉阁 ⑥. 会当凌绝顶 ⑦. 一览众山小 ⑧.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⑨.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⑩.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罔、生、庇、俱、凌、自缘”等字词易写错。
三、(7分)
6. 你报名参加学校的读书分享论坛,准备分享初中语文必读名著的阅读方法,并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阅读方法分享一:跳读
方法 可应用的必读名著 作者 具体操作 写法介绍
跳读:或根据阅读目的,或根据个人兴趣,或根据作品局部精彩程度,或暂时有阅读困难,可以跳过某些阅读内容,以提高阅读效率。 《①》____ 施耐庵 这本书后三十回可读性不强,阅读兴趣也不浓,决定跳过不读。 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
《西游记》 ②______ 为避免阅读困难,准备跳过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环境气氛的诗词。 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简 爱》 夏洛蒂 勃朗特 作者以手写心,句句发自肺腑字里行间燃烧着她热情的火焰,准备跳过那些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次要人物的描写。 ③______________
(2)阅读方法分享二:联读
方法 联读点 联读人物 联读思考
联读:联系两个或以上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充分。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林冲 孙悟空 简 爱 离开,有时很无奈,有时是理性抉择的结果,而最终都会带来成长。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书中人物的“离开”经历,具体谈谈你对人物成长的理解。
【答案】(1) ①. 水浒传 ②. 吴承恩 ③. 采用第一人称,具有自传色彩。
(2)示例一:林冲在山神庙中侥幸免于被火烧死的林冲怒杀陆虞候等人后离开草料场,冒着风雪连夜投奔了梁山泊。林冲的这个选择虽不得已,却也是他从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到敢于反抗的蜕变,是他人生成长中最关键的一步。
示例二:孙悟空有三次离开团队。第一次是受不了唐僧的唠叨,一怒之下主动离开。第二次是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第三次是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第一次离队悟空任性急躁,第二次离开悟空成熟稳重,第三次离开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这部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反抗压迫、聚义梁山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在跳读的方法中,如果读者对后三十回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觉得可读性不强,可以选择跳过这部分内容,以提高阅读效率。
②《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在跳读的方法中,如果读者对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环境气氛的诗词感到阅读困难或者不感兴趣,可以选择跳过这些内容,以集中精力阅读主线故事。
③《简 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 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主人公简 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自由、尊严和爱情的追求。在跳读的方法中,如果读者对景物描写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不感兴趣,可以选择跳过这些内容,以更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同时,这种跳读方法也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让读者更快地掌握故事的主线和主题。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理解和分析。解答时,首先,从给定的三个人物(林冲、孙悟空、简 爱)中选择一个你最熟悉或最有感触的人物。然后,回顾该人物在原著中的“离开”经历,包括离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接着,结合人物的“离开”经历,分析这个经历对人物成长的影响。最后,在回答时,要确保表述清晰、有条理,先介绍人物的“离开”经历,再分析这个经历对人物成长的影响。
示例一:林冲在风雪山神庙中经历了生死考验,愤而离开那个充满背叛与阴谋的官场,最终踏上了梁山之路。这次离开,不仅是他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更是他内心深处正义与勇气的觉醒。在梁山上,林冲逐渐成长为一位有勇有谋、深受众人尊敬的英雄。他的离开,成就了一个更加坚韧、成熟的自己。
示例二: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曾因误会而离开唐僧,回到花果山。这次短暂的离开,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当他重返取经队伍时,他更加珍惜与师父、师兄弟们的情谊,也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这次离开与归来,见证了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顾全大局的成长。
示例三:简·爱在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后,毅然选择离开桑菲尔德庄园。这次离开,体现了她自尊自爱、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坚定信念。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简·爱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归宿。她的离开,不仅是对不公命运的抗争,更是她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的重要一步。
四、(31分)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文段一】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文段二】
①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②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文段三】
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龙文化深深熔铸在汉语中,和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且大都体现出了正面色彩。“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飞龙在天”“虎啸龙吟”“车水马龙”“卧虎藏龙”“龙飞凤舞”“望子成龙”“叶公好龙”“龙游天下”……它们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独有的敬仰与崇拜情结。甚至在给下一代取名字时,“龙”字也时常成为宠儿。
②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语言中也有龙,但西方的dragon,翅膀是极有力的攻击武器,长相怪诞,往往是邪恶的象征,这与我们中国龙勇敢、威严、吉祥的寓意截然相反。
(1)下列对以上三个文段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段一】开头引出说明对象,文段内容主要是介绍了中国龙的起源和龙形成的原因。
B. 【文段二】中第①段中加点部分“比较广泛的”的相当于“比较普遍的”,限定了范围。
C. 【文段三】中第②段中划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东西方语言中“龙”形象的差异。
D. “龙年说龙”,所选文段表现出中国人对于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中国龙有着超乎寻常的青睐。
(2)找出下列对三个文段理解和推断相符的一项( )
A. 龙的起源历史悠久,从它形成之日起帝王之家就将其据为己有,定型为帝王化身,皇室专利。
B. 舞龙、赛龙舟等活动表现古人对龙的敬仰,也为今人所熟知。可见,龙是经久不息的传承意识。
C. “龙”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具体表现为选取了蛇身的灵敏矫健。
D. “龙行大运”“龙福齐天”等均体现龙的正面色彩,表明和“龙”有关的成语都是褒义词。
(3)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2024,甲辰龙年到来,中国人对龙年也有着更多美好的期许。龙是意蕴独特的符号,下列谚语、成语都和“龙”有关,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别说明它们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愿望以及这种愿望产生的原因。
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②望子成龙
【答案】(1)C (2)B
(3)①这句谚语表达了人们在农历二月二时希望借龙威以慑百虫,祈求人畜平安的心愿。因为此时百虫蠢动,疫病易发,龙为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还表达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因为古人认为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之物,能兴云降雨。
②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人们借助“龙”这一形象,是由于“龙”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此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东西方语言中“龙”形象的差异;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文中并没有提到从龙形成之日起帝王之家就将其据为己有,定型为帝王化身,皇室专利。实际上,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逐渐形成的,而且并非一开始就是帝王的象征;
C.有误,因为“龙”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并不仅仅表现为选取了蛇身的灵敏矫健。实际上,龙的形象是多种动物特征的融合,包括鹿角、牛耳、驼头、兔眼、蛇颈、蜃腹、鱼鳞、虎掌、鹰爪等,体现了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D.有误,虽然“龙行大运”“龙福齐天”等成语体现了龙的正面色彩,但并不能说明和“龙”有关的成语都是褒义词。实际上,也有一些和“龙”有关的成语带有贬义或中性色彩;
故选B。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解答此题可结合谚语、成语的意思以及人们的美好愿望来阐述即可。
①根据文段二第①段“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可知,这句谚语表达了人们在农历二月二时希望借龙威以慑百虫,祈求人畜平安的心愿。因为此时百虫蠢动,疫病易发,龙为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根据文段一第②段“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可知,“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还表达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因为古人认为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之物,能兴云降雨。
②根据文段二第②段“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很有成就的人称为‘龙’”可知,“望子成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这是因为“龙”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人们通过“龙”这一形象来表达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残缺的馒头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五十六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③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④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过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⑤两小时前,“大胡子”少校接到上级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时,坚守在惠通桥南高地的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有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
⑥卡车在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⑦可是,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卡车也被迫停了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全体押车官兵都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路上聚集了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饥民们像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
⑨“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到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⑩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地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抓住一个馒头,嘴里还咬着另一个馒头,在嘴边啃着的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恐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颤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我军弟兄;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A】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与鬼子拼刺刀,你们……”
公路上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愣在那里。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一个劲儿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少校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沿怒江向前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火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尤小翠全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
【B】“火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将会为你报仇!小日本,我们中国人不会死绝!”
34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带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
(改自《微型小说选刊》,作者:曹德权)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⑥段中“疯狂”“弹跳”“冲”等表现了路况之差、车速之猛,侧面表现军情之紧急。
B. 文章第⑩段划线句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小女孩既渴望又无比恐惧的心理。
C. 文章第 段中的比喻描绘出饥民在了解内情后,无比震惊意外而又默默无语、无所适从的情状。
D. 文章主要通过对“大胡子”少校这一主人公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刻画,成功地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2)结合语境,谈谈 段和 段中两个“跪”字,表达出的少校的心情一样吗?
A.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
B.“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3)本文第①段是什么描写?结合文章分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结尾“34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带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有什么深意。
【答案】8. D 9. 不一样。第一次,有对百姓处境的理解同情和不得不执行任务的矛盾:第二次有对小女孩的敏意歉疚和痛心。
10. 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残酷紧张的战争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同时为军两物资紧张不能挪用的情节作铺垫,更加突出为维护民族大义而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的中心。
11. 这位将军临死前还保存着这个馒头,说明他认为这个馒头价值非常大,值得留存:体现了为维护民族大义而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将军让人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兄们听,不仅要人们明白这种精神的丰富内涵,还希望人们能够把这种精神永久地传承下去,结尾深化主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D.有误,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战争年代,中国军人与普通民众在饥饿与困境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文章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们在艰难时刻所展现出的无私、勇敢和坚韧。因此,“文章主要通过对“大胡子”少校这一主人公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刻画,成功地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表述错误;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第 段“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可知,这一跪表达了“大胡子”少校对饥民处境的深深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明白饥民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但任务在身,他必须完成送弹药和食物到前线的任务,无法直接帮助饥民。这种无奈和痛苦通过“跪”这一动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根据第 段“‘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可知,这一跪则表达了“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尤小翠之死的深深歉疚和痛心。小女孩的善良和无私与他们所面临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死让“大胡子”少校感到无比痛心。他通过“跪”在新坟前,表达了对小女孩的哀悼和对战争的控诉与反思。这一跪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它对人性的冲击和考验。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分析。
内容上,本文第①段“血色黄昏,硝烟滚滚”是典型的环境描写。这种描写方式通过浓重的色彩和生动的景象,生动地勾勒出了战争环境的残酷和紧张氛围。特别是“血色”和“硝烟滚滚”这两个词语,更是直观地展现了战场的惨烈和危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描写不仅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具体的背景,也为全文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结构上,这段环境描写在文章开头就明确了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战争状态。它为后续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背景铺垫,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同时,通过突出战争环境的残酷性,这段描写也更加凸显了人物为维护民族大义而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特别是当后文中出现军队物资紧张、无法随意挪用的情节时,这段环境描写更是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句段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浅层含义,根据第 段“34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带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可知,这个馒头是当年小女孩尤小翠咬过一口后递回给“大胡子”少校的,它见证了那个特殊时刻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扶持。将军在临死前还保存着这个馒头,表明他认为这个馒头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是对过去那段历史的珍贵回忆。
深层含义,当年,“大胡子”少校和饥民们为了支援前线抗战的士兵,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这种维护民族大义而敢于牺牲的精神在将军身上得到了传承和体现。无论是当年的“大胡子”少校、饥民们还是后来的将军,他们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展现了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将军让人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兄们听,不仅是要让人们明白这种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所在,更是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永久地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五、(60分)
9. 按要求作文。
请以“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答案】
例文
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
寒假里的一天,我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嗑瓜子比赛。参赛的有我、妹妹、爸爸、妈妈、舅舅、舅妈,爷爷担任裁判,奶奶、外公、外婆则是热情的观众团。
比赛开始前,爷爷端来一大盘瓜子,我们六人围坐在桌旁,做好准备。爷爷公布了比赛规则:“每人嗑一个瓜子,将瓜子壳放入身边的碗中,即可得一分。最后谁的分数最高,谁就是今天的赢家。”随后,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一开始,爸爸和妈妈手法娴熟,舅舅和舅妈也不甘落后。我和妹妹则是新手,手忙脚乱地嗑着瓜子。不久,我发现妹妹的碗里空空如也,她无助地望着我,请求帮助。看着她那副模样,我决定助她一臂之力。
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家里只剩下“咔咔咔”的嗑瓜子声。爷爷突然提醒:“还剩最后两分钟,大家加油啊!”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加快了速度。我使出浑身解数,两手并用,一次嗑多个瓜子,希望能迎头赶上。
终于,比赛结束了。我们停下手中的瓜子,开始数碗里的瓜子壳。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嗑了这么多,但爷爷却笑着提醒我:“小傻瓜,瓜子壳要除以二才算数。”啊!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看着妹妹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我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经过紧张的计分环节,冠军终于诞生了——是老爸!他一共嗑了三百二十四颗瓜子,赢得了比赛的胜利。老爸像个孩子一样跳起来欢呼,却被告知奖品是“倒垃圾”。这个出人意料的“奖品”让大家哄堂大笑,只留下老爸一人在原地跳脚抗议。
这场嗑瓜子比赛虽然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和笑声却久久回荡在客厅里。生活中的小美好就是如此简单而纯粹,它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愿这些美好的瞬间能够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题目要求以“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意味着文章需要围绕生活中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微小但美好的事物或瞬间展开。关键词“发现”和“小美好”提示了文章的两个核心要素:一是要有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二是要突出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文章应避免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2.立意。在立意时,文章应传达出对生活细节的珍视和感悟,体现出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不平凡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通过个人的经历、观察或感悟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好,如家庭亲情、友情、爱情,或者是自然界的美景、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等。立意应积极向上,能够激发读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
3.构思选材。在构思和选材时,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或事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反思,展现这些场景或事件中的美好。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情感的抒发,既要真实自然,又要避免过度煽情。选材应贴近生活,易于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能够在文章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从而引发深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一、(16分)
1.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大好春光中,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春游踏青——一桩有历史感的文化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听一听,恰逢春色话春游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春游的历史文化,学校举办了专题讲座。不少同学对古人如何踏青产生了浓厚兴趣。
先秦 浪漫诗意
先秦时就已经有了春游,那个时期的郊游以浪漫闻名。《诗经》中的爱情诗篇里常常可见有关春游的内容。孔子推崇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颇具浪漫色形。你听,泗水河边,夫子拨弦,弟子和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琴声歌声融进暖暖的春日里,汩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魏晋 【甲】
魏晋时期的文人常借踏青之机交游,这是他们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流连于山水之间,他们一起品茶,饮酒,赋诗。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可称得上“旅游大咖”。他和友人共聚会稽山,在水边交游,还玩起了漂流杯的游戏——曲水流觞。此次聚会收获了37首诗篇。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还提笔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因此,永和九年暮春时节的这场文人雅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春游。
唐朝 【乙】
到了唐代,春游已成了一项全民活动,主要在上巳、寒食、清明时节展开。这些节日可是唐代官吏的公休假日!每到这时,唐玄宗还会给百官发“旅游基金”呢!说起资深的“旅游博主”,白居易绝对算一个。他徜徉于“绿杨阴里白沙堤”上,乐而忘fǎn。那时,不仅官家喜爱乘兴出游,百姓也喜爱郊游宴饮。“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的诗句,让人仿佛看到这样的景象:城外远郊的阡陌上,踏青赏春的人们络绎不jué,好不热闹!
宋朝 健身休闲
宋朝的春游,内容更加多元化。除了赏花、品茶、写诗,人们还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蹴鞠,射柳,荡秋千,放风筝……宋朝人,无论文人武士还是大家闺秀,几乎都会玩蹴鞠。人们趁着春融日暖,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宋人的春游活动如此丰富多彩,有没有给你的春游带来一些启发呢?
(1)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歌”在此处的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所以“和”字应读作“hé”。
B. “河畔”中的“畔”是形声字,因其声旁是“半”,所以应读作“bàn”。
C. “乐而忘fǎn”在此处的意思是“快乐得忘记返回”,因此应写成“乐而忘返”。
D. “络绎不jué”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应写为“络绎不决”。
(2)根据语境,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交游赋诗
②挥毫泼墨
③假日公休
④全民狂欢
A. 【甲】② 【乙】③
B. 【甲】① 【乙】④
C. 【甲】① 【乙】③
D. 【甲】② 【乙】④
活动二:品一品,曲水流觞知雅韵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农历三月,大家列坐于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赋诗一首。
活动三:学一学,忙趁东风扎纸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从古至今,放风筝都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这次活动,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同学们做风筝。其制作工艺有三大环节,即扎、糊、绘。扎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糊风筝多用坚韧受风的绵纸,也有用绫、绢的。“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探索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神话故事、花鸟瑞兽是传统风筝最常见的绘画题材。两千年来,高超的风筝工艺逐渐与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合,风筝就不再是单纯的纸鸢了。小小的风筝,承载的不仅仅是飞翔的梦想,还有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对亲朋好友平安康泰、前程似锦的真诚祝福。
(3)选择文中画线句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对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的探索。
B. “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对技术应用和机械原理的探索。
C. “扎”和“糊”是古人对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的探索,而“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
D. “扎”和“糊”是古人对技术应用和机械原理的探索,而“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
(4)“曲水流觞”活动结束后,有同学想选一幅书法作品作为纪念,但对选用哪幅作品犹豫不定。请你结合【甲】【乙】两幅作品的书体特点和活动的相关内容给他一些建议。
我建议选 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朱自清笔下的《春》非常美丽,古人也很喜爱春天,经常春游踏青。请你结合下面材料,请概括出踏青习俗的两大特点。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览。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楔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踏青这种民俗历来有所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
二、(36分)
3. 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假”与成语“久假不归”中“假”的释义均为“借”。
B. 甲文中的“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句式都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
D. 甲文是赠序,乙文是自传,体裁各异,但语言都细致生动,读来耐人寻味。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无从致书以观 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
B. 益慕圣贤之道 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C 足肤皲裂而不知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
D. 久而乃和 令跪读至熟乃已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 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 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 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B.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C.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D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②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6)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他们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谈一谈。
4. 诗歌鉴赏。
清平乐 和晁倅①
[宋]王安中
花时微雨,未减春分数。占取帘疏花密处,把酒听歌金缕②。
斜风轻度浓香,闲情正与春长。向晚红灯入坐,尝新青杏催觞③。
【注释】①晁倅:晁姓官吏;②金缕:古曲名;③觞: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分时节,尽管小雨纷纷,但在词人眼中,美好的春光并未因此而减损。
B. “斜风”句写微风送来缕缕花香,“浓香”与上片中的“花密”形成照应。
C. “尝新青杏催觞”很有情味,青杏虽未熟,食之酸,却酸出了词人对于春天的独特感受。
D. 春日因其美好、短暂,更令人珍惜,本词写春光之美,旨在抒发伤春惆怅之感。
(2)“闲情”是本词词眼,词人写了哪些“闲事”来表现哪些“闲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5.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①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②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⑥古代文人常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抱负。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化用孔子名言表达了自己勇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气概和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万丈豪情;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以扬帆起航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直抒胸臆,表现了他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
三、(7分)
6. 你报名参加学校的读书分享论坛,准备分享初中语文必读名著的阅读方法,并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阅读方法分享一:跳读。
方法 可应用必读名著 作者 具体操作 写法介绍
跳读:或根据阅读目的,或根据个人兴趣,或根据作品局部精彩程度,或暂时有阅读困难,可以跳过某些阅读内容,以提高阅读效率。 《①》____ 施耐庵 这本书后三十回可读性不强,阅读兴趣也不浓,决定跳过不读。 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
《西游记》 ②______ 为避免阅读困难,准备跳过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环境气氛的诗词。 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简 爱》 夏洛蒂 勃朗特 作者以手写心,句句发自肺腑字里行间燃烧着她热情的火焰,准备跳过那些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次要人物的描写。 ③______________
(2)阅读方法分享二:联读。
方法 联读点 联读人物 联读思考
联读:联系两个或以上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充分。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林冲 孙悟空 简 爱 离开,有时很无奈,有时是理性抉择的结果,而最终都会带来成长。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书中人物的“离开”经历,具体谈谈你对人物成长的理解。
四、(31分)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文段一】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文段二】
①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②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文段三】
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龙文化深深熔铸在汉语中,和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且大都体现出了正面色彩。“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飞龙在天”“虎啸龙吟”“车水马龙”“卧虎藏龙”“龙飞凤舞”“望子成龙”“叶公好龙”“龙游天下”……它们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独有的敬仰与崇拜情结。甚至在给下一代取名字时,“龙”字也时常成为宠儿。
②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语言中也有龙,但西方的dragon,翅膀是极有力的攻击武器,长相怪诞,往往是邪恶的象征,这与我们中国龙勇敢、威严、吉祥的寓意截然相反。
(1)下列对以上三个文段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段一】开头引出说明对象,文段内容主要是介绍了中国龙的起源和龙形成的原因。
B. 【文段二】中第①段中加点部分“比较广泛的”的相当于“比较普遍的”,限定了范围。
C. 【文段三】中第②段中划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东西方语言中“龙”形象的差异。
D. “龙年说龙”,所选文段表现出中国人对于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中国龙有着超乎寻常的青睐。
(2)找出下列对三个文段理解和推断相符的一项( )
A. 龙的起源历史悠久,从它形成之日起帝王之家就将其据为己有,定型为帝王化身,皇室专利。
B. 舞龙、赛龙舟等活动表现古人对龙的敬仰,也为今人所熟知。可见,龙是经久不息的传承意识。
C. “龙”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具体表现为选取了蛇身的灵敏矫健。
D. “龙行大运”“龙福齐天”等均体现龙的正面色彩,表明和“龙”有关的成语都是褒义词。
(3)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2024,甲辰龙年到来,中国人对龙年也有着更多美好的期许。龙是意蕴独特的符号,下列谚语、成语都和“龙”有关,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别说明它们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愿望以及这种愿望产生的原因。
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②望子成龙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残缺的馒头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五十六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③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④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过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⑤两小时前,“大胡子”少校接到上级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时,坚守在惠通桥南高地的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有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
⑥卡车在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⑦可是,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卡车也被迫停了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全体押车官兵都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路上聚集了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饥民们像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
⑨“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到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⑩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地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抓住一个馒头,嘴里还咬着另一个馒头,在嘴边啃着的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恐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颤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我军弟兄;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A】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与鬼子拼刺刀,你们……”
公路上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愣在那里。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一个劲儿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少校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沿怒江向前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火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尤小翠全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
【B】“火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将会为你报仇!小日本,我们中国人不会死绝!”
34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带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
(改自《微型小说选刊》,作者:曹德权)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⑥段中“疯狂”“弹跳”“冲”等表现了路况之差、车速之猛,侧面表现军情之紧急。
B. 文章第⑩段划线句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小女孩既渴望又无比恐惧的心理。
C. 文章第 段中的比喻描绘出饥民在了解内情后,无比震惊意外而又默默无语、无所适从的情状。
D. 文章主要通过对“大胡子”少校这一主人公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刻画,成功地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2)结合语境,谈谈 段和 段中两个“跪”字,表达出的少校的心情一样吗?
A.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
B.“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3)本文第①段是什么描写?结合文章分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结尾“34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带有缺口且发黑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有什么深意。
五、(60分)
9. 按要求作文。
请以“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