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6 16:1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多媒体展示影视片段,文字、图片等情景材料。
2.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古人的政治智慧。
2. 认识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对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3. 思考现代社会应怎样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 教学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学情及理论支撑
我校是一个农村市示范高中,学生基础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差,而且差距较大,为使所有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拟运用“纲要信号”方法传授基本知识,用层进式教学法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力争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与探究法等。
2、辅助手段:充分运用文字记载及有关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论从史出,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使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杯酒释兵权视频,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视频,进行情景导入,教师讲解上面的一段视频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通过此举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从唐中后期以来形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那么,从汉至元,历代封建王朝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何利弊?
讲授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用关键词梳理线索,充分利用史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把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养成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1、 推恩令 (汉)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国。
(问题探究1)(多媒体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究问题,该问主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汉高祖确立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要搞双轨制 留下了怎样的后患?
(提示)(1)制度:郡国并行制
(2)原因: 历史—吸取秦亡的教训

现实—汉初形势
(3)后患:导致王国问题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 ( http: / / www.21cnjy.com )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问题探究2)(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问主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什么措施?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作用?
(提示)(1)措施:推恩令
(2)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 藩镇割据(唐)
(问题探究3)(先播放安史之乱视频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该问主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 “安史之乱”的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有何危害?
(提示)(1)原因:①节度使权力大:名为朝廷 ( http: / / www.21cnjy.com )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②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
(2)实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3)危害: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然后出示图片:“安史之乱”后,星罗棋布的藩镇,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安史之乱的后患。
3、强干弱枝 (北宋)
首先引领学生角色体验:
出示宋太祖问话:“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问题探究4)(用多媒体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探究问题,该问主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为什么会出现宋太祖所说的局面?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1)出现原因:藩镇割据。即宰相赵普所说的:“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2)措施:“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此基础上思维延伸:
(4)现实意义: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4、行省制度(元)
出示元朝行政图和中国行政图,获取信息,并层层设问,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问题探究5)(用多媒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示探究问题,该问主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行省制与今天的省制有什么不同?
(提示)(1)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④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决定
(2)不同点: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
②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
③今天的行政区划,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
④元行省制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管理地方。今天的行政区划更多体现了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
(问题探究6)(用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问主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从汉至元,我国封建社会有哪两对主要矛盾?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有何演变趋势?
(提示)(1)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演变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归纳:(根据“纲要信号”理论用多媒体展示)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推恩令(1) 内容 (2)作用中央集权的发展 原因藩镇割据 实质 危害 强干弱枝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4)现实意义 行省制度 (1)原因 (2)不同
教师过渡:利用情景材料,两汉:丞相谒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丞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宋朝:丞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朝: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丞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内外朝制(汉)
(问题探究7)(用多媒体展示探究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该问主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古代宰相制是怎样来的?历史上有哪些名相?皇帝与宰相的关系如何?汉初宰相的权力如何?汉武帝是怎样解决其与宰相矛盾的?
(提示)(1)古代宰相制的由来:宰相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2)、历史上名相:伊尹、诸葛亮、房玄龄等
(3)、皇帝与宰相之间的关系:皇帝既倚重宰相,同时又要防范宰相的权力过大,威胁皇权。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一对矛盾。
(4)汉初的宰相权力: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5)措施: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
2、三省六部制
(问题探究8)(用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总结)三省六部制是怎么发展来的?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运作程序如何?三省六部制的地位怎样?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有何本质区别?
(提示)(1)如何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的三省: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工部)
(3)三省六部制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本质区别:三省六部制是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中书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都必须听命于皇帝,只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3、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中书门下→ 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元代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官,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后期,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这部分内容学完后,利用表格概括,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思考:君相矛盾的解决有何演变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朝代 中央官制的演变
汉 内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宋 中书门下
元 中书省
归纳:(根据“纲要信号”理论用多媒体展示) 内外朝制 ——汉 中书——负责决策三省六部制 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主专制的演进 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 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代政治制度的新发展:中书省
教师过渡:出示两幅图:秀才看榜图,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问题探究9)(用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学生探究,教师点拨、总结)从汉至元中国选官制度、标准和方式怎样?古代选官制度有什么演变规律?
(提示)(1)制度、标准、方式: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察举制 孝廉 举荐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品评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2)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规律:
①标准:由门第到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方式:由举荐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在此基础上师生合作学习,突出重点:关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举制度,西方人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近代康梁维新派则抨击它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为中国锢弊文明之一大根源”。
规律探索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出下列认识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社会政治制度
任何制度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充实。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
课堂小结:新课学习完毕,教师总结归纳,梳理线索:
一条主线: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
两对矛盾
中央与地方: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三个内容 君主专制的演进
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
布置作业
P15
教学反思
注:该文为安徽省省级科研课题《新课标下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的教学设计,课题组主要成员有:靳玉仓、徐自如、周俊华、乐成才、付迎春、张年坤、洪淑芳、汤正仙、宋丰雪。
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