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一、《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西汉末年刘向对他所见到的本子重新加以编校,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所进行的一些错综复杂的斗争,着重记叙了纵横家的活动,以及他们在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也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复杂激烈的斗争。
《战国策》长于铺陈,语言流畅犀利。论辩时善于扣住中心而纵横反复,曲尽其意,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书中还有许多词采绚丽、感情充沛、酣畅淋漓的篇章。这些都对后世的文学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战国策》注本东汉高诱曾作《战国策注》,但到宋代时已有残缺。目前通用的本子是北宋曾巩在高诱的《战国策注》基础上重新补足、南宋姚宏校注、清嘉庆时黄丕烈重刊的本子。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了汇集前人成果的《战国策》点校本。今人诸祖耿的《战国策集注汇考》、张清常的《战国策笺注》亦可供参考。二、题解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题目是后加的。冯谖客孟尝君,即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做食客。文章描绘了冯谖在齐国孟尝君门下作客的经历。孟尝君素以好养士闻名天下,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它叙述了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使孟尝君官复原职和立宗庙于薛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冯谖这个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表现了策士在战国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纷争。文章层次清晰,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写作意图 通过因为贫伐“不能自存”因而投食于孟尝君的冯谖为主人深谋远虑,收买民心,营造三窟的故事,赞扬了他的政治远见与才干。
四、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冯谖托人推荐自己作孟尝君的门客。
第二部分(3-6):写冯谖焚券市义,替孟尝君营造“第一窟”。
第三部分(7-9):写冯谖继续为孟尝君营造“第二窟”、“三窟”,即复位于齐和立宗庙于薛。
五、分析课文 (一)讲授第一段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zhǔ)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有……者:固定结构。者:语气词,表提顿。这种句式都用于专名在文中第一次出现之时,它很自然地把叙述对象引进来,并能引起人的注意。如:
(1)有颜回者好学。(《论语·雍也》)
(2)有陈豹者长而上偻,望视,事君子必得志,欲为子臣。(《左传·哀公十四年》)贫乏:贫,指钱财缺少;乏,指食物欠缺。二者意义相近,故“贫乏”常常连用,指贫穷。
自存:存,生存。“自存”指养活自己。“自”作“存”的宾语。属:嘱託,转达意愿。后来写作“嘱”。二者是古今字。
孟尝君:姓田,名文,为齐相,封于薛(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市附近),孟尝君是他的封号。他以好士闻名,门下食客三千多人,他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士而闻名,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寄食门下:这里指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寄:依附。寄食:依附(依靠)别人吃饭。
2.孟尝君曰:“客何好(hào)?”曰:“客无好(hào)也。”
何好:爱好什么。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无好:没有什么爱好。
3.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何能:结构与“何好”相同。能:动词,能够做到,胜任。
无能:能,名词,能力。
4.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孟尝君笑一笑,接受了他,说:“好吧。”
诺:应答的声音。这里表示同意。
简析第一段 文章开篇,作者推出的冯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形象。初来乍到,孟尝君问他“何好”、“何能”,他回答说“无好”、“无能”,而孟尝君却“笑而受之”,这“笑”字,含有孟尝君的大度及其多少有些对冯谖的轻视态度。
段意:此段写冯谖托人推荐自己作孟尝君的门客。 (二)讲授第二段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sì)以草具。
左右:指在孟尝君左右为他办事的人。
以:以为,动词。
贱:用如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贱。贱之:以之为贱,即看不起他。
食:给……吃。“食”用作使动用法时读sì,使(让、给)……吃。
草具:粗恶的食物。草:粗糙。具:馔具,饮食的东西。2.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居有顷:呆了不久,过了不久。有顷:不久。
长铗归来乎:长剑啊,(咱们)回去吧!
铗:剑把,这里指代剑。
归来乎:回去吧。来乎:表祈使的语气词连用。来,句尾语气词。3.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左右的人将这件事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拿鱼给他吃,比照门下这一类的门客。”
以告:即以之告之,省略了两个宾语,把(冯谖唱歌的事)告诉(孟尝君)。食(sì)之,比门下之客:给他吃,比照门下[食鱼]之客对待。姚宏说:一本“客”上有“鱼”字。
吴师道注引《列士传》:“孟尝君厨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菜上古专指蔬菜)同时,比照下文的“比门下之车客”,此处“客”上应有“鱼”字。比:比照,与……同等。
4.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复:又。出无车:出门没有车。
5.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wéi)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为之驾:是双宾语结构,给他准备车马。为:动词,指准备。
车客:出门可以乘车的门客。 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揭:高举。
过:拜访。
客我:以我为客,把我当作门客。客:名词用如动词。
7.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东西,等于说没法养家。为:动词。8.左右皆恶(wù)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恶:厌恶。
9.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亲:指父母。
10.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给:供应,使足。 简析第二段 左右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就“食以草具”。然而,冯谖这个“士”毕竟是有独特性格的,他不为孟尝君所重视,并未因此而忍气吞声,他食无鱼,出无车,就弹其剑铗而歌,这种“乞求”方式很“体面”,但太出人意料了,也只有冯谖这样的“士”才做得出。当冯谖有了车,就乘车到朋友家里炫耀一番,读到此,仿佛见到他当年的那种神气模样。可见,作者笔下冯谖的个性是何等鲜明。他弹了三次剑铗,作了三次歌,生活待遇连上三个等级,以后就“不复歌”了。
冯谖三次弹铗,“左右”每次都有不同反应。第一次,“左右”觉得奇怪,去报告孟尝君。
第二次,“左右”觉得好笑,还是去报告。
第三次,就厌恶起来,以为他贪心不足。这样有层次的描写,不仅把“左右”写活了,而且更衬托出冯谖的形象,加深了冯谖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
小结:
冯谖不断地提出的要求,要理解为一种对孟尝君的试探,一种不甘屈居人下的表达。孟尝君的宽容大度正是其善得士心的一种主要品质。第二段段意:写冯谖初作孟尝君门客的情景,用三次弹铗提出生活要求,表现了冯谖不甘被轻视和孟尝君养士的诚意,为下文写冯谖尽心竭智为孟尝君效力作铺垫。
(三)讲授第三段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1.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记:大约是文告、公告之类。
习:熟悉。
计会:就是会计。
文:孟尝君姓田名文,古人自称称名。
责:债务、债款,后来写作“债”,二者是古今字。 2.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署:签名。
怪之:以之为怪,怪,形容词用如意动。
乃:副词,就(是)。
夫(fú):指示代词,那。3.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孟尝君笑着说:“此门客果然有才能!我对不住他,还没接见过他呢。”
负之:对不住他。
未尝:未曾,从来没有。4.请而见之,谢曰:“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谢:道歉。
倦于事、愦于忧:都是被动句,介词“於”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愦:心乱。
懧(nuò):同“懦”,懦弱。
开罪:即得罪。不羞:不以为羞。
乃:却,竟。
为(weì):介词,替,其后省略了宾语。 5.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冯谖说:“我愿意去收债。”于是就准备车辆,整理行装,载着收债契约出发了。
约车:套车。约:束。治装:整理行装。 6.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毕收:完全收了。
以何市:以,介词,用,后省略宾语“之”(指债款)。何市,即市何。所寡有者:所缺少的东西。“所”字结构有时同“者”字结合,成为“所……者”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结构表示的仍然是行为动作的对象(或涉及的方面)。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简析第三段:
段首写孟尝君问诸门客谁“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自荐说:“能。”这时,孟尝君才发现冯谖“果有能也”,便向冯谖表示以前轻视他的歉意,冯谖仍表示“愿之”,这说明冯谖并不计较“左右以君贱之”的讥讽、孟尝君的“负之”,具有不拘泥于小节的不凡气度,他抱定了为臣者当尽其职的宗旨。 临行前,当冯谖问:“以何市而反”,孟尝君一句“视吾家所寡有者”,用了个极其含混不清的概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三段段意:冯谖主动承担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的任务,孟尝君感觉到冯谖非一般人可比,主动接见他,并表示歉意。 (四)讲授第四段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驱:本为赶马,故从马。这里指驾车。
之:往。
当偿者:应当还债的人。“当偿者”为定语后置。“熊猫”就是“猫熊”,“鸡公”就是“公鸡”。有时还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加“之”字,如《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悉:副词,尽,都。如:来信悉知 。
合:合验。古代的契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中分两半,旁边刻有齿,双方各持一半,对证时,合起来验看。 2.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徧:同“遍”。徧合:普遍地合过了。
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
因:于是。简析第四段:
此段作者以简约 的笔触写了冯谖收债于薛的经过。在薛地,冯谖假称孟尝君的命令,“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结果大得人心,“民称万岁”。这里反映出当时百姓负担甚重的社会情况,同时却留下一个悬念,冯谖并没有完成收债的任务,反倒烧毁了收债凭据,日后如何向孟尝君交代?
第四段段意:冯谖矫命焚券,为孟尝君收买人心。 (五)讲授第五段
1.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长驱:一直赶着车,指毫不耽搁、毫不停留。
齐:指齐国的都城临淄。
晨而求见:晨,时间名词作状语。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又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怪:形容词作意动,以……为怪。怪其疾:以冯谖的迅速返回为怪。
衣、冠: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而”字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连接的前后成分一般是谓词性的,除了时间名词作状语。
何:副词,多么,表示感叹。 3.“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又问:“用债款买什么东西回来了?”
4.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wèi)君市义。”
窃:私自,谦词。计:考虑。
实:和下句的“充”是同义词,都是充实的意思。
厩:马房。以:疑是衍文。5.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奈何:怎么样。
6.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其民:以其民为子,就是把薛地的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子,名词用如动词,并且是意动。
贾利之: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贾,名词用作状语。贾:藏货待卖叫做贾。行商坐贾。7.“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所以:凝固结构,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使后面的谓词性词组名词化,“所以为君市义”相当于一个名词,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所,代词。以,介词。所以:用来……的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连词“所以”。 8.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
休:停止。休,用于制止对方议论或做某事,带有不耐烦的语气,等于说“算了吧”。简析第五段: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写出了冯谖才华初露,做事干练、果断,连孟尝君也觉得他办事迅速。但冯谖的出众才华更在于他的初步的“民本”思想。当孟尝君问:“以何市而反?”冯谖对“君家所寡有者”作了一番违背孟尝君本来意愿的解释,他说:“窃以为君市义。”并批评孟尝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不可否认,冯谖确实具有一般统治者所没有的远见卓识,他看到了“民”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看到“拊爱子其民”对维护统治者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对此,目光短浅的孟尝君并不理解,并表示出不悦的神情。
第五段段意:冯谖复命,与孟尝君对答,指出孟尝君所缺少的是义。 (六)讲授第六段
1.后朞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朞(jī)年:一周年。朞,又写作“期”,二者为异体字。
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这是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要撤掉孟尝君的职务。齐王认为孟尝君名高擅权,遂废孟尝君。2.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就,动词,接近,前往。国,孟尝君的封地。
未至百里:还差百里没到。距离薛地还有百里没到。不是“还不到百里”之意。
道中:即中道,半路上。 3.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见到了!”
乃:副词,才。简析第六段:
不久,齐王逼孟尝君退职,孟尝君失相位而“就国于薛”,在政治失意的情况下,他却见到一番“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的情景,此时,孟尝君才恍然大悟,懂得冯谖为其市义的良苦用心,由衷感叹道:“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至此,前文的悬念顿时消释。冯谖当初烧券“市义”的惊人之举终于结出硕果,他的政治才干和远见卓识也不得不令人佩服。文章写到这里,主人公冯谖的形象已相当突出。
第六段段意:孟尝君被齐王罢相后,受到薛地百姓的盛大欢迎,终于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重大意义。 (七)讲授第七段
1.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未得:还不能够。
高: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垫得高。
高枕而卧:把枕头垫得高高地躺着,比喻没有忧虑。 2.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于梁。
予:给。梁:就是魏国。魏原都安邑,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也叫“梁”。所以“梁惠王”就是“魏惠王”。
西: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遊”,表示方向,往西。
遊:从辵(简化为“辶”),本义跟行走有关,所以“西遊记”、“逍遥遊”、“遊说”之“遊”本为“遊”,后来都写作“游”。3.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诸侯国去,诸侯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家富足、军队强大。”
惠王:即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
放:放逐。4.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虚上位:把上位(指相位)空出来。虚:用如使动,使……虚(空出来)。
故:原来。
黄金:前省略了介词“以”。 5.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显使:显贵的使臣。
齐其闻之矣:齐国大概听说了。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固辞:坚决推辞。简析第七段:
此段开首,就写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这里的“今君有一窟”,是指孟尝君已得到薛地人民的拥戴,有了安身之处。而“未得高枕而卧”则体现出冯谖的深谋远虑,又为后文的复凿二窟作铺垫。 紧接着,冯谖“西遊于梁”,为孟尝君再凿一窟,即让孟尝君复位于齐。经过冯谖的游说,梁惠王终于派遣使者来聘孟尝君去做梁国相。可是,孟尝君接受了冯谖的告诫,尽管“梁使三反”,孟尝君依然“固辞不往”。冯谖此举的目的是使齐国国君闻知此事。
段意:写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第二窟:结交梁国,帮助孟尝君提高声望,巩固地位。(八)讲授第八段
1.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2.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
太傅:官名。三公之一。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秦废。汉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以他官兼领。也指辅导太子的官,西汉时称为太子太傅。太师: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
太保: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春秋后废,汉复置。后代沿置,多为重臣加衔,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赍(jī):通“齎”(jī),拿东西送人。
文:“纹”的初文。《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交错刻画以成花纹。)
服剑:佩带的剑。服:动词,佩带。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3.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寡人不善,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沉溺于巴结逢迎的臣子,得罪了您。”
被:遭受。宗庙:这里指祖宗。
祟:神祸,鬼神给人的灾祸。4.“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为:指帮助。
顾:顾念。
姑:副词,暂且。
统:治理。
万人:指全国人民。
国:国都。注意与“孟尝君就国于薛”中的“国”(孟尝君的封地)的区别。5.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按:古人重视宗庙,这样就可以使孟尝君的地位更加巩固。
6.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就:完成,动词。7.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国,没有丝毫的灾祸,就是冯谖的计谋。
纤:细。介:通“芥”,小草。
纤介:是细小的意思。简析第八段:
齐国君臣终于为听到梁欲相孟尝君的消息而惊恐,便“封书谢孟尝君”,希望他能“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但此时冯谖见第二窟(即复位于齐)已成,便随即再凿第三窟,他告诫孟尝君说:“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经过努力,终于“庙成”。“三窟”造就,他才高兴地还报孟尝君说:“君姑高枕为乐矣!”复凿二窟的成功,使冯谖的智慧才华再一次为世人所惊叹。 他深谋远虑,巧妙地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在齐国获得巩固的地位,缓和了齐国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当然,他营造“三窟”,主要是出于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尽到为臣之道,但烧券之举确实也为百姓解除了部分痛苦。文章最后写道,“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这既是作者对冯谖谋略的高度评价,也是整个故事的完满结局。 如果与作者在篇首提供的因贫乏“不能自存”,“无好”、“无能”的冯谖形象相比,更是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采用的先抑后扬手法,无疑使读者对冯谖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完整更深刻的印象。
段意:写齐王再次起用孟尝君,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第三窟,使孟尝君在封邑薛地进一步巩固地位。小 结一、语法
(一)意动用法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2.孟尝君怪之。
3.孟尝君怪其疾也。
4.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5.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二)使用用法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2.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3.于是梁王虚上位。
4.孟尝君客我。
5.使人给其食用。
——给:足。形容词用如使动,供应使足。 (三)名词用如动词
1.冯谖客孟尝君。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3.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四)名词作状语
1.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2.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于梁。二、文字
(一)通假字
1.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
——赍(jī):通“齎” ,拿东西送人。(二)古今字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嘱托,后来写作“嘱”。
2.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责:债务,债款,后来写作“债”。
3.以何市而反?
反:返回,后来写作“返”。
4.孟尝君不说。
说: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三)异体字
1.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
懧:同“懦”。
2.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徧:同“遍”。
3.后朞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朞: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