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沪教版第六册6.21《兰亭集序》课件(8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六册6.21《兰亭集序》课件(8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7 12:5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5张PPT。集序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唱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绍兴的兰亭,现在是书法圣地。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流觞亭“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右军祠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华亭”。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角。 御碑正面刻着清康熙帝临摹所书《兰亭集序》。“御碑亭”的精雕石狮 碑的反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兰亭即事》诗,祖孙皇帝手迹同处一碑,世所罕见。 荷叶青蛙跳池砚 兰亭书法博物馆的“古砚展”。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都会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书坛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学,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兰亭集序王羲之 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 《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 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论笔论。少时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感




鸿草书王羲之行穰贴张旭作品(局部)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君民碑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父子碑鹅池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教兒子獻之練字 御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祖孙碑 “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人称“兰亭三绝”。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幽会有关“序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王羲之赏读
正音:
①岁在癸(   )丑
②会 稽(   )(   ) 
③修禊(   )事也   
④流觞(   )曲水 ⑤放浪形骸(   )   
⑥若合一契(   ) ⑦临文嗟悼(   )(   )
⑧感慨系之( )
⑨曾不知老之将至( )
①岁在癸(guǐ  )丑 
②会 稽(kuài )( jī) 
③修禊( xì )事也  
④流觞(shāng  )曲水   ⑤放浪形骸(hái )   
⑥若合一契(qì )   ⑦临文嗟悼( jiē )(dào  )
⑧感慨系之( xì )
⑨曾(zēng )不知老之将至‖课文研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1自然段ɡuǐ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春季的末一个月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县名映衬、围绕酒杯排列旁边乐器繁盛作诗省略动词宾语举行的都流觞曲水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流觞曲水:流觞曲水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2自然段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放开、
敞开穷尽实在自然万物值得这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第一、二段概括内容要点。兰亭盛况作者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信可乐也。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时间 地点 目的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受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我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枷锁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崇山峻岭崇山峻岭,清流激湍茂林修竹流觞曲水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3自然段助词,引起下文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俯一仰之间之于通“晤”有的人通“趋”趋向不一样一时高兴的样子满足对…事情到达等到到、及过去附着因指“向之”句自然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要点?答:抒发人生感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境界扩大)两种人静者:晤言一室之内;动者: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俯仰之间,化为陈迹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生死乐痛(沉重 、悲痛)岂不痛哉!痛什么 ?! 其一:人生美好却短暂 其二:生命欲望永不满足 其三:时间无情,生命归于毁灭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第4自然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面对悲伤明白本来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无根据情趣一个个纵使这次(集会)的诗文参考译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要点?对生命进行再反思、阐明写作事由。(共鸣昔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启示后人)悲 夫( 批判今人 )"悲"什么? 悲夫!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一死生”“齐彭殇”?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作者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对生命的思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话题,也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些虚妄无稽之谈。热爱生命情缘事发乐兰亭盛会痛人生感慨悲死生之辩 (作序目的)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乐痛悲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问题探究 2、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3、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天朗气清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暮春之初人贤辰良事趣赏心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景美信可乐也情真 5、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死生亦大矣。
6、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7、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8、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书序?作诗的理由作诗的情形成书的经过成书的意义借题发挥(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后之览者,
亦有感于斯文)(修禊事也,群贤毕至)(故列叙时
人,录其所述)   (诗人的生死观)‖对偶修辞句型上的分类
句中对:同一句上下两个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清流激湍、游目骋怀。
单句对:上下两句互相对偶。
例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例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引用1.“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死生亦大矣”
《庄子?德充符》引孔子之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原是用来形容“道”的作用。)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颜柳—唐颜真卿、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称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晚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
虞欧褚薛——初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古代书法名家古今文人论生死 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探究
知识归纳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重点实、虚词 从事高长旁边,水边热闹繁多用来…………的原因动词,穷尽、尽享交往字词小结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时;会面乃,竟动词,至,及面对;明白,懂得本来;看作一样动词,等同原因“犹”,如同,好像对;这1、请按下列要求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A、说诗的产生:课堂练习B、说诗集的由来:C、说编集的意义: (“一觞一咏”)(“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下列句子中,有的写景,有的叙事,有的抒情,请分别指出。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引以为流山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E、临文嗟悼( ) 写景叙议写景抒情抒情3.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岁在癸(   ?)丑 ?(2)会稽(   ?)山
(3)清流激湍(   ?) ?(4)放浪形骸(   ?)
(5)临文嗟(   ?)悼 ?(6)游目骋(   ?)怀
(7)修禊(   ?)事也 ?(8)流觞(   ?)曲水
(9)趣(   ?)舍万殊 ?(10)晤(   ?)言一室之内
4.下列句子中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顶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我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借代D6.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人与人相交往,很快就度过一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译: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根据我们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况。 5.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C言语真实讲信用实在,的确相信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