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王羲之集序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一、说教材三、教法学法设计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说 课 流 程四、教学课时和教具准备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沪教版第六册的扩展阅读课,是高考新规定的必背篇目。这篇序言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一、 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作为一篇优美的文言散文,《兰亭集序》恰好能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 说教材
2、学情分析: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所以自主梳理文中文言知识并不难。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三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只要学生反复诵读,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同时,在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观基础上,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三。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
(2)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乐痛悲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观。(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句式
(2)背诵并默写全文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体悟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三、教法学法设计
本课教学通过让学生疏通文意,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结合该课教学目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诵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
(一)说教法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体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主要点拨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问题探究法。针对文本和学生,设置相关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对课文的解读。(二)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诵读,在不断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针对教师设置的相关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4、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四、教学课时和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1、课文朗诵(MP3);2、ppt: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教 学 过 程(一)导入(二)简介写作背景(三)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四)积累文言知识(五)自主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六)小组合作,问题研讨(七)诵读全文,总结课堂(八)拓展延伸(九)布置作业(一)导入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前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简介写作背景 (学生自主阐述,教师适当补充)
本文是一篇书序。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局部)(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自读文本,注意停顿,勾画圈点疑难词句
2.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播放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教师作诵读点评,学生再读。
3.配乐,教师范读。
4.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然后全班学生集体朗读。初步感受情感的“乐”“痛”“悲”变化。(四)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1.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并翻译全文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语句,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教师巡视点拨。
比如第一段中,学生自主积累或者有疑问的知识如下: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介词,用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崇山峻岭流觞曲水畅叙幽情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小组内合作归纳整理,相互订正补充)
(1)实、虚词
实词:修、至、坐、次、盛、是、信、可、悟、趣、殊、遇、迁、向、兴、固、一、齐、作、录、述、致、斯等
虚词:之、于、也、以为、其、所以、诸、夫、或、因、既、已、犹、若、未尝、故、者等
(2)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觞一咏:觞:喝酒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长咸集:少:少者; 长:长者
③数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一:把 ……看做一样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齐彭殇:齐:把……看做相等
(3)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①介词结构后置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能喻之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②省略句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内 (五)自主阅读,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自主阅读,对文章进行分层,概括作者情感变化。
点拨:文章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快乐的(信可乐也)。
(五)自主阅读,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点拨:第3、4段为第二部分,由叙事写景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快乐转向激荡(痛和悲)。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最后,写下此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六)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设置导学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针对每个导学问题,小组合作研讨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点拨和补充。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学生可能的回答:A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C 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D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点拨:人、时、地、事———乐 (六)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2、第三段说“岂不痛哉”,找出写“痛”的句子,并体会作者为什么“痛”?
(1)写“痛”的句子:虽趣舍万殊…………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2)作者为什么“痛”?
A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生命亦如此;
B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
C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 D死生亦大矣。
点拨:能从“人事变迁”“生命短暂”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六)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3、第四段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
A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此次兰亭宴会必有别离,“兴尽悲来”;
B 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变化,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C 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D 人的寿命终归寂灭,是从古到今亘古不变的规律,人无法改变这个规律。
点拨:学生从“人事变迁、盛衰生死都是必然”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六)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A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B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C 批评当时士大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D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点拨:学生能体会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即可。(七)诵读全文,总结课堂
1、带着情感,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总结课堂:东晋名士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八)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命箴言,讨论如何从本文吸取积极面对高三。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兰亭集序》全文
2、复习并拓展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3、认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积极人生观,结合自己的高三生活,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人、时、地、事————————————乐
人事变迁、生命短暂——————————痛
人事变迁、盛衰生死,亘古不变的规律———悲
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积极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