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的叔叔于勒
椿树中学 李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2、小说的情节由_____ 、_____和_____构成。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 ________和心理描写。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 185 ( http: / / www.21cnjy.com )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他勤奋地创作了一生,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错乱病,后来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疯人院。1893年7月6日莫泊桑逝世,年仅43岁。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屠格涅夫认为他是19世纪末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左拉: “他的作品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恩格斯:“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
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
俄国的契诃夫—《变色龙》
美国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美国的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拮据( ) 栈桥( )煞白( )
撬开( ) 诧异( )牡蛎( )
别墅( ) 皱纹( )褴褛( )
阔绰( ) 女婿( )嘟哝( )
解释词语:
张皇: 狼狈:
十拿九稳: 莫名其妙:
2、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并划出关键词
(1)于勒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们一家对于勒的称呼都有哪些变化?
(3)我们全家对于勒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4)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地位变,称呼变,态度变,亲情变, 一切因金钱而变
出示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学生补充横批:世态炎凉 唯利是图 钱重于情 金钱至上
四、研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总结人物的性格:
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 贪婪冷酷 金钱至上
若瑟夫:有同情心、有正义感
于勒:早: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正直、有良心
晚: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 ( http: / / www.21cnjy.com )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 ……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