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 姓名:XXX
课题 跟着课本读经典——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在《传统节日》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课文与传统节日故事延伸拓展,掌握传统节日基本常识,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讲好故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传统节日基本常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讲好故事的能力。 难点: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
课前准备 老师:教材、多媒体课件、三色笔等。 学生:搜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故事传说与古诗词,包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故事传说。(条件允许情况下,学生可以把家里有关传统节日的书本带到课堂上备用) 经典优质书籍:《中国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故事》(全1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分钟)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与导入 10 复习上节课已经学习的生字。教师组织学生看图识字、组词领读、偏旁归类复习生字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小结评价。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一课的15个生字,学会了如何写好本课的9个生字,还学习了多音字“传、重、会、当”的组词。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是不是都掌握了? 看图识字:艾草、龙舟、月饼、菊花、大街 带拼音组词领读 师:屏幕是本节课的生字,同学们自己拼读一遍。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读? 偏旁归类识记: 加一加:乞—吃、巷—港、祭—察。 换一换:粘—贴、常—赏、朗—郎。 减一减:传—专、团—才、闹—市。 师:汉字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啊,不同的读音、不同的偏旁都有不同的意思,同学们一定要把我们的汉字书写工整,好好传承咱们宝贵的汉字传统文化! 背诵课文。教师利用开火车接龙的形式,组织学生个人逐句轮流背诵,分组分节背诵,全班集体背诵。教师在过程中做点评。 师:上节课之后,很多同学都能够流利朗读课文了,相信同学们回家之后肯定将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了。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抢答活动导入本课内容。教师在过程中做点评。 师:同学们经过学习已经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了? 生:略。 师:XX节是哪一天?农历还是新历?习俗是? 生:略。 师:同学们都记得很清楚。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传统有趣的故事或经典古诗词吗?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环节二 故事大会 15 (一)课本上的传统节日故事 教师随机抽取课本上的2到3个节日,通过讲故事猜节日、朗诵、讲述、表演、看图猜节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教师注意在组织学生讲述或表演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适时在过程中作点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个节日:教师分享故事学生猜节日。组织2名学生分别用对应节日氛围的情感读一遍课文里对应的句子,教师点评。 师:关于这个节日,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同学们都猜出来了,正月初一春节到,哪位同学用过年的欢乐心情、喜悦的语气来读一读课本对应的句子?同学们感受到喜悦的心情了吗?(其他节日同) 生:略。 第2个节日:抽1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节日故事,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教师再点评。 师:正月十五元宵节,哪位同学搜集了精彩有趣的故事,可以用自己的话分享给全班同学?同学们喜欢这位同学的分享吗?(其他节日同) 生:略。 第3个节日: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事或传说, 相关故事传说: 师:七月七过七夕,哪位同学愿意上台给同学们演一演“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呀?同学们喜欢他们的表演吗?(其他节日同) 生:略。 春节 1)万年创万年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受了树影移动与山崖上滴泉的启发,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漏壶,用来测定时间,于是便有了万年历。据说春节是由万年青年创制的万年历而来。 2)舜继部落首领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3)年兽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春节。 元宵节 1)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2)袁世凯与元宵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账,照样在民间流传。 七夕节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故事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看图猜少数民族节日,再询问学生所搜集到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故事传说,并选1到2个学生讲述。教师注意在组织学生讲述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适时在过程中作点评,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师:“56个民族是一家”。我们的祖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同学们知道图片上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哪个传统节日吗?哪位同学搜集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故事或传说?请用自己的话分享给全班同学。 生:略。 相关故事传说: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1)纳西族传说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男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男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男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2)拉祜族 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3)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4)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泼水节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 1)传说一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于是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 2)传说二 传说从前有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
环节三 诗词大会 10 教师或学生分享古诗词,学生逐句跟读名家朗诵录音或学生自主朗诵,教师简要说明诗词大意,教师在过程中适时作点评,渗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需要不断传承和弘扬的思想。 师:同学们每次过传统节日的时候,都有什么感受?那么古人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又有什么感受呢?古人把自己的感受都写成了优秀的诗词。哪位同学搜集了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哪怕是千百年前的诗词,我们今日仍能读懂相同节日里的那份深情,这就是咱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生:略。 以下为相关诗词 春节 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节 清明 【作者】杜牧 【朝代】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环节四 总结回顾与开放式作业 5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包括生字词,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等,结合课堂总结鼓励学生不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更好地传承。 开放式作业: 将今日课堂上听到的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传说或诗词,通过讲故事、表演、朗诵等任意方式分享给家人。 有条件的家庭,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中国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故事》的亲子互动有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