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苏教版2.9《幼时记趣》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苏教版2.9《幼时记趣》课件(3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7 15:2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幼时记趣
复习课注意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一、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通“丘”,土山。二、词类活用鞭数十(名词用作动词,鞭打)三、重点实词(注意解释单个词不要连带后面内容)余忆童稚时
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代词,我
睁大眼睛
眼力;看清
微小
一定;仔细观察
所以
时常
观察物体本身以外
乐趣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拟:比。舞空:舞于空,在空中飞舞。
指想像的景观。
则:那么。
或:或者。
果然:果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
昂:仰。
首:头。
观:动词,观赏。
项:脖颈(子)。
为:因为。
素:白色的。
帐:蚊帐。徐喷以烟
作青云白鹤观
果如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花台小草丛杂处
常蹲其身
使与台齐
以丛草为林
凹者为壑慢慢地
当作……看
果真;像
喜悦的样子
多而杂乱
经常
一样高(对齐)
把……当做……
山沟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见二虫斗草间
观之正浓
忽有庞然大物在想像中游历。
自己感到得意
两只虫子
兴趣浓厚
突然;很大的样子。
然: ……的样子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蛤蟆也
二虫尽为所吞
方出神
神定移,搬开。
撞倒大树
原来是
全;被

心神安定 四、重点虚词(注意选择题,学会分类)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观之正浓
驱之别院(助词,的)
(助词,无实义)
(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代词,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代词,指两只虫子相斗的情景)
(代词,指蛤蟆)之必细察其纹理
使其冲烟飞鸣
常蹲其身
神游其中其代词,它的
它(指蚊子)
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代词,指想像中的山林又留蚊于素帐中
于土墙凹凸处于介词,在
介词,在以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邱介词,用
介词,把而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接,可译为“就”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邱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五、一词多义(因为)
(当做)
(被)六、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添加主语,注意不要多翻译,少翻译。)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7、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8、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
1.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2.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4.(我)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是鹤了。
5.(我)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6.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的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译文:
7.(我)把丛聚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沟谷。
8.(我)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译文:
(9)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冲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10)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都被吞吃了。
(11)不禁“哎呀”的惊叫一声,感到害怕;问题归纳本文中心:本文以“明察秋毫”为线索,记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表现了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特点,且反映了作者同情弱小,惩治强暴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一、解题:幼时记趣
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
字上?
(趣)“趣”是乐趣、情趣,“记趣”,将
乐趣、情趣记录下来; “幼时”:年幼的时候。
合起来可以理解成“记录年幼时的乐趣”。二、概括文章主要事件。(必须掌握★ )
总写“物外之趣”,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围绕“记趣”这一中心;
分别具体写三件获得“物外之趣”的事。
观蚊如鹤之趣
神游山林之趣
鞭打蛤蟆之趣
文章展现的四幅图画:
群鹤舞空图 青云白鹤图 神游山林图 鞭打蛤蟆图
三、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
映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品
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
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如:
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
于其中) ?? ②心之所向,则……也(想像奇特) ?? ③徐喷以烟……(非童稚不能为也) ??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
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 ⑤神定……驱之别院
(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四、必须掌握★
??① “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举例说明。
(要注意问法不同,本质一样如:三件平常事,为什么被作者写得这么有趣?)
原因:
1、眼力好: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爱观察,有好奇心: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常蹲其身
3、善想像、联想: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有童心童趣: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要注意问法不同,本质一样如:三件平常事,为什么被作者写得这么有趣?
因为作者眼力好,有细致的观察、联想和想像;这些事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
★还有一种问法:文章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之趣”的语句。并选一句分析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
用文中话回答: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用自己的话回答:眼力好;观察细致;想像力丰富。
一定要审题?? ?五、 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表现了怎样的
情趣? 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
童心: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针对第四段)
童趣: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童心、童趣;
善于观察,善于想像的人。
六、拓展延伸★ 你一定也有过令你印象深刻的物外之趣吧?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譬如:生活中,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浮想等……
注意一定要有联想、想像,要是物外之趣,要有比喻、排比等修辞。七、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总领文章内容,全文写了几件趣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
“物外之趣”
三件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本文结构特点: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总写“物外之趣”。后三段具体介绍“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要会概括段意)八、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蛤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 概括要点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九、作者为什么将癞蛤蟆“驱之别院”?(为什么不打死癞蛤蟆)
可能是为“二虫”复仇,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 “驱之别院”,同样体现善良纯真的童心,打死就不能突出文章中心)
括号内问题要会回答。十、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注意是两个问题:第一问
因为作者眼力好,有细致的观察、联想和想像;这些事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
启示:a.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十一、文中出现的成语(理解即可)明察秋毫: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
庞然大物:
形容庞大的东西。也形容表面上强大,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十二、赏析语言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细节)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动词)
(3)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动词)(1)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表现了“我”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2)“吐”“吞”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3)“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形象表现了“我”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