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详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定向练习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难点详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定向练习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3-20 18:4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定向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分子间距一定大于气体
B.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气体分子间有较大的斥力,所以气体流动性强
D.物质从气态变到固态,分子热运动会变慢直到停止
2、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扫地时,阳光下看到微小尘埃不停地运动
C.炒菜加点盐后,菜就有了咸味
D.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3、下列实验中,用来演示分子间有作用力的实验是(  )
A. B. C. D.
4、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有害健康,因此我们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可以防止人们被动吸食“二手烟”,“二手烟”被吸食的主要原因是烟的(  )
A.分子很小 B.分子的体积发生变化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引力
5、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方式之一为飞沫传播,飞沫一般是直径大于5微米的含水颗粒,可以通过一定距离(一般认为1~2m)进入易感粘膜表面,一般不会长时间存留在空中。为此人要正确佩戴口罩,对易受到污染的物体表面经常进行消毒处理(  )
A.飞沫能飞出1m外,是因为飞沫分子在运动的缘故
B.飞沫能附着于物体表面,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缘故
C.健康人戴口罩防止被感染,其防疫策略类似于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以减弱噪声
D.用紫外线可以对受病毒感染的物体进行消毒,是因为紫外线具有热作用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 B.液体很难被压缩
C.学校食堂旁边香气扑鼻 D.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花在寒风中飞舞,是因为构成雪花的分子在做杂乱无章的热运动
B.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进行得越快,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跟温度有关
C.气球内的气体对气球有压力作用,说明球内气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装满石子的瓶子还可装进许多细沙,说明分子之间有距离
8、下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马路上尘土飞扬
B.进医院能闻到消毒水的气味
C.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
D.煮汤时加点盐,汤就有了咸味
9、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斥力减小 B.分子间的斥力增大,引力减小
C.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引力大于斥力
10、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绵里有很多细孔,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B.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只有气体、液体能发生扩散现象
D.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如图所示,往细玻璃管内先注入一半的清水,再缓缓注入适量染成红色的酒精,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到混合液的液面降低了,该实验说明________。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________。
①将两块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会结合在一起;
②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③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2、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为防止病毒传播,医院里每个角落都能闻到消毒液味,这是因为______,炎热的天气里,味道越浓,这是因为______。
3、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_(选填“A”或“B”)瓶。根据_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10℃,②4℃,③20℃,④30℃。则在________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最快。
4、用如图所示装置演示气体________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__,因为这样放置可以避免________作用对实验的影响。
5、花香四溢是______现象。寒冬料峭,初雪交融,雪中花朵的花香浓度会变______,这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和______有关。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有一种估算分子直径的方法叫做“油膜法”,方法是将一小滴油滴到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认为这层油膜仅由单层分子构成,想办法算出该油膜的厚度,即油分子的直径.若一滴2mm3的石油浮于水面上,其扩展的面积最大等于3m2, 请根据以上数据,估计石油分子直径的大小.
2、在研究分子模型时,把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液体的体积之和.为了确定减小的体积和酒精含量的关系,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A.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
B.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面的刻度L1;
C.然后快速注入酒精到100cm刻度线;
D.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读出液面的刻度L.
(1)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减小,这一现象表明_____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是运动的
(2)学习小组进行了多次实验,测出水柱的长度L1和混合后液柱的总长度L,并计算出混合后酒精质量的含量β和液柱减小的长度△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水柱长度L1/cm 混合后液柱的长度L/cm 液柱减小的长度△L/cm 酒精质量的含量β/%
1 76.2 98.1 1.9 20
2 96.8 3.2 40
3 44.0 96.4 3.6
4 35.0 97.4 60
5 16.7 98.4 1.6 80
①第2次实验水面对刻度如图所示,读出水面的刻度_____cm.根据试题中信息,计算第3次实验后酒精质量的含量为_____%;第4次实验液柱减小的长度为_____cm.(酒精密度0.8g/cm3)
②根据有关数据,请在如图坐标系中描点作出△L﹣β的关系图线.由图线可知,在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相同的前提下,混合后的体积减小量(△L)随着酒精质量含量(β)的增大而_____.
3、如图所示,已知斜面长5m,高3m,绳端拉力为50N.利用这个滑轮装置将重为100N的物体在5s内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在此过程中:
(1)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速度为多少?
(2)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3)拉力的功和功率各是多少?
(4)拉力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4、假如一湖面的面积是96km2, 现要在这湖面上铺上一层单个分子直径厚的薄油层,请估算下需多少体积的油?
5、1cm3纯水的质量是1g,1 cm3水中有3.34×1022个水分子.试计算:
(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多少千克?
(2)若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0nm,将1cm3水中的水分子紧密排列成一条直线,共有多长?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的实验中:
(1)图a:两种不同的液体开始时分界面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图a表明:______;
(2)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用弹簧测力计拉住玻璃板时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图b表明:______。
2、在测量水和酒精混合物的密度的实验中,将22mL水全部倒入盛有20mL酒精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混合液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接着将烧杯中的混合液全部倒入量筒中,体积如图乙所示,然后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4g。
(1)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应在天平______(填“左”或“右”)盘中加减砝码;由图甲可知烧杯和混合液的总质量为______g;
(3)该实验测得水和酒精混合液的密度为______g/cm3。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通常情况下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故A错误;
B.由扩散现象可知,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即分子的热运动,故B正确;
C.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远,彼此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所以气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故C错误;
D.分子热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一般情况下,物质从气态变到固态,温度会降低,分子热运动会变慢,但不管温度多低,分子的热运动都不会停止,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A.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是固体颗粒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扫地时,阳光下看到微小尘埃不停地运动,是物体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炒菜加点盐后,菜就有了咸味,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
D.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
A.手向下压活塞,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量筒中液体的总体积小于两液体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故B不符合题意;
C.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两个铅块的底面分子之间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块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挂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故C符合题意;
D.水蒸气推动活塞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
“二手烟”被吸食的主要原因是烟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其他人被动吸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B
【详解】
A.飞沫一般是直径大于5微米的含水颗粒,是物体,不是分子,所以飞沫能飞出1m外不是因为飞沫分子在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所以飞沫能附着于物体表面,故B符合题意;
C.健康人戴口罩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使人感染,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病毒的传播,而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用紫外线可以对受病毒感染的物体进行消毒,是因为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详解】
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海绵受力时形状发生改变,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A符合题意;
B.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分子之间的斥力较大,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学校食堂旁边香气扑鼻,是香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详解】
A.雪花可见,而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肉眼是看不见的,故雪花不是分子,故A错误;
B.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进行得越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故B正确;
C.气体间的距离比较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气球内的气体对气球有压力作用,是由于球内气体分子频繁碰撞气球壁而产生的,故C错误;
D.分子之间的间距也很小,是不可见的,而石头间的空隙可见,故不是分子间隙,故D错误。
故选B。
8、A
【详解】
A.马路上尘土飞扬,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尘土不是分子,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能闻到消毒水的气味,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是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煮汤时加点盐,汤就有了咸味,在汤中放一些盐,汤就有了咸味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
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B
【详解】
A.海绵在力的作用下体积变小,是因为海绵里面有气孔,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A错误;
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香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固体、液体或气体之间都会发生扩散现象,故C错误;
D.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了,“破镜不能重圆”就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分子间有间隙 ③
【详解】
[1]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到混合液的液面降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2]①将两块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会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说明黄豆和芝麻颗粒间有空隙,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③。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详解】
[1][2]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为防止病毒传播,医院里每个角落都能闻到消毒液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使人们闻到了消毒液味。天气越热,消毒液味弥漫越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3、B B瓶内红棕色变淡 ④
【详解】
[1]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是红棕色的,而且比空气的密度大,为了使实验更有说服力,防止气体因为受重力等原因发生向下流动,应将密度大的气体放在下面,密度小的气体放在上面,故将二氧化氮气体放在B瓶。
[2]如果将两个瓶口对在一起,则二氧化氮气体分子会向空气中运动,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也会向二氧化氮气体中运动,所以B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淡,A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说明发生了扩散。
[3]分子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所以在30℃时,气体扩散最快,故选④。
4、扩散 B瓶 重力
【详解】
[1]如图所示装置,在抽掉玻璃板后,两个玻璃中的气体颜色都变成了二氧化氮的红棕色,但颜色比混合前的稍淡,这说明两种气体相互进入了对方,所以是用来演示气体扩散现象的。
[2][3]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是红棕色的,而且比空气的密度大,空气要处于二氧化氮气体的上方,所以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B瓶。因为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如果放在上方,那么在重力的影响下,二氧化氮也会混到空气中,所以将装有空气的玻璃瓶放在上方可以避免重力作用对实验的影响。
5、扩散 淡 温度
【详解】
[1]四溢的花香是由于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之中。
[2][3]寒冬料峭,初雪交融,温度较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扩散就越慢,故雪中花朵的花香浓度会变淡;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三、计算题
1、0.67×10﹣9m.
【解析】根据题意知道,石油的体积是:V=2mm3 =2×10-9 m3 ,扩展最大面积是:S=3m2 ,所以,石油分子的直径,即油层的厚度是:d=h=V/S=2×10 9m3/3m2=0.67×109 mm。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子和原子组成物质,要求对分子大小有了解,属于微观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2、C 55.0 50 2.6 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
(1)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当把酒精和水混合以后,两种分子不发生化学反应,两种物质的分子相互穿插渗透,进入彼此的分子间隔,所以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故选C;(2)①由图1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第2次实验水面水面的刻度55.0cm.设细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S,水柱的质量m水=ρ水V水=ρ水SL1,酒精柱的质量m酒精=ρ酒精V酒精=ρ酒精SL2,则酒精质量的含量:β=×100% =×100%=×100%,由表格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水柱长度L1=44.0cm,酒精柱的长度L2=100cm 44.0cm=56.0cm,代入上式可解得:β≈50%.第4次实验液柱减小的长度为:△L=100cm 97.4cm=2.6cm.②将表中的数据(1.9,20)、(3.2,40)、(3.6,50)、(2.6,60)、(1.6,80)在图2坐标系中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由图线可知,在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相同的前提下,混合后的体积减小量(△L)随着酒精质量含量(β)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
点睛(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体积小,组成物体的分子间存在间隙;(2)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设细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S,根据密度公式分别表示出水柱和酒精柱的质量,利用β=×100%求出第3次实验后酒精质量的含量;用100cm减去混合后液柱的长度即为液柱减小的长度△L;②将表中的数据分别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其连接起来即可得出△L-β的关系图线;根据图线可知,在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相同的前提下,混合后的体积减小量(△L)随着酒精质量含量(β)的变化规律.
3、(1)1m/s (2)10m (3)500J 100w (4)60%
【详解】
(1)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速度:v = =1m/s;(2)绳端移动的距离:s′ =2s =2×5m =10m;(3)拉力的功W总 =F,功率:P =(4)有用功:W有 =Gh =100N,拉力的机械效率 =60%.
4、9.6×10﹣3m3
【解析】
【分析】
求油层的体积,除了面积还要知道油层的厚度,即分子的直径,因此用湖的面积乘以分子的直径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详解】
油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湖面的面积是;
根据得,需要油的体积为:

5、(1)2.99×10﹣26kg;(2)1.336×1015m
【解析】
解:(1)1个水分子的质量;
(2)将1cm3水中的水分子紧密排列成一条直线,则其长度l=40nm×3.34×1022=133.6×1022nm=1.336×1015m
点睛:(1)1cm3纯水的质量除以1cm3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即为1个水分子的质量;(2)用每个水分子的直径乘水分子的个数便可求得排列后的总长度;
四、实验探究
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有引力
【详解】
(1)[1]两种不同的液体开始时分界面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属于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2]玻璃与水接触,水分子与玻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用弹簧测力计拉住玻璃板时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2、间隙 右 62 0.95
【详解】
(1)[1]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是因为水分子跑进酒精分子的间隙内,酒精分子跑进水分子的间隙内,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2)[2]测量物体质量,天平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所以应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3]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烧杯和混合液的总质量
烧杯和混合液的总质量为62g。
(3)[4]图中量筒的分度值是1mL,量筒的读数为40mL,即混合液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4g,则混合液的质量
根据可知混合液的密度
测得水和酒精混合液的密度是0.95g/cm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