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温故知新
1.唐朝与哪些国家有交往?
日本
新罗(朝鲜)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写成《大唐西域记》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天竺(印度)
2.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有哪些?
3.列举唐朝时中印交往的史实
4.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导入新课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杜甫像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 安史之乱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2年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家国情怀)
一、安史之乱
1.根据教材及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历史解释:
1.根据教材及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天宝四年(745年),玄宗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荒淫。杨贵妃受宠,一族人飞黄腾达,堂兄杨国忠依仗杨贵妃,势焰熏天,除宰相外,身兼40余职,为了显示自己多才,随意发号施令,处理政事。地方吏治日益败坏,官吏们剥削百姓,以供皇帝奢侈之费。朝廷之上,李林甫、杨国忠相继用事。李林甫不学无术,妒贤嫉能,人称“口蜜腹剑”。
——赵毅《中国古代史》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
材料二 朱门酒肉臭( xiù),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材料三 从 713—755 年,唐对吐蕃用兵 26 次,对突厥用兵 12 次,对契丹用兵9 次,对奚用兵 2 次,对南诏用兵 6 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2)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材料四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十节度使 控制兵力 十节度使 控制兵力
平卢 37500 陇右 75000
范阳 91400 剑南 30900
河东 55000 岭南 15400
朔方 64700 北庭 20000
河西 73000 安西 24000
地方 486900(约49万人)
中央 约9万人
平卢
范阳
河东
(3)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内”指的是中央政府及中央集权,“外”指的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
2.结合教材和形势图,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
(1)时间:
755—763年
安史之乱形势图
(2)人物:
安禄山、史思明
(3)经过:
河北起兵
攻占洛阳
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
肃宗继位
平定叛乱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3.结合教材、史料,归纳安史之乱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一 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北自覃(tán)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新唐书·兵志》
材料二 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近于(唐朝)全朝代时间上的中点,可以视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样一来,前面一段有了137年的伟大与繁荣,而接着则有151年的破坏和混乱。
——黄宗仁《中国大历史》
(1)人口锐减,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2)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即独立的小王国。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人物扫描: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几次应试进士科,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后离开了长安,后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
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
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等人的猛烈进攻下,起义军退出长安。884年,黄巢战死,时年六十五岁。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表现了黄巢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黄巢(820--884年)
1.黄巢起义
学生根据教材归纳下面问题
(1)原因:
中央
地方
唐朝后期政治
兼并战争
藩镇割据
统治腐朽
宦官专权
百姓生活
赋役繁重
生活困苦
连年灾荒
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②藩镇割据态势严重。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
安史之乱之后,宦官的权力逐渐增大。在唐朝后期被宦官拥立的皇帝就有7位(唐朝一共有20位皇帝);还有4位皇帝(顺宗、宪宗、敬宗、文宗)为宦官所害。
——参考·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过程:
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黄巢像
(3)结果:
被朱温等人镇压
(4)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并没有让唐王朝灭亡)
2.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朱温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黄河流域)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十国:
(南方地区)
2.实质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有何特点?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特点
政权 朝代 时间 政权 朝代 时间
五代 后梁 907-923 十国 楚 907-951
后唐 923-936 前蜀 907-978
后晋 936-947 吴越 907-978
后汉 947-950 闽 909-945
后周 951-960 南汉 917-971
吴 918-937
荆南 924-963
后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汉 951-979
(1)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特点
(2)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相关史事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的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汹涌的海水再不能逞凶,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
4.影响: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分立,但在纷乱之中,有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什么?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人物评价
根据下列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评价唐玄宗?
统治前期
统治后期
稳定政局
励精图治
重用贤能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日益骄奢
毛泽东对唐玄宗的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
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重用贤能,励精图治,使得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过:唐玄宗统治后期重用奸臣,任人唯亲,追求享乐,荒淫无度,不理政事,朝政腐败,导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唐朝的灭亡原因及启示?
907年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
618年唐高祖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取得成就时,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态度; 应该始终如一坚守信念。
原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
课堂小结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朱温夺权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课堂练习
1.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天京事变
2.安史之乱是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治世局面是指(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C
D
3.“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4.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D
C
5.“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6.唐末农民起义在历史上曾写下光辉的一页。下列人物哪
一位是起义的领导者( )
A.张角 B.黄巢 C.陈胜 D.史思
C
B
7.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位于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它们依次是( )
A.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后晋
B.后唐、后梁、后汉、后晋、后周
C.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后梁、后唐、后晋、北汉、后周
8.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