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08:1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宋神宗:“北有狂虏,西有黠羌。……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道山清话》
宋神宗
赵顼
这里宋神宗所说的“狂虏”和“黠羌”分别指什么?他们为什么“难制”?
课堂导入
第7课 辽 西夏与北宋的
并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基本状况,通过对北宋与辽和西夏和战关系的学习,理解其历史影响和发展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识读北宋与辽和西夏和战形势图,掌握学习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对史料的研读与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方法,初步习得解释、论证历史观点的基本技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图文史料的研读,理解这一时期诸政权之间的频繁交往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认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家国情怀)

民族政权并立
找到下图中并立的政权
1契丹族的起源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契丹人狩猎图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活动:契丹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壹:民族政权并立
起源传说·白马青牛图
隋唐时期
唐朝末年
9世纪后期
10世纪初
建立政权—辽/契丹
北方人逃避战乱,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并开始了建筑房屋、城邑
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壹;民族政权并立
2契丹族的发展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契丹族
10世纪初(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耶律阿保机
3契丹族建立辽国
壹:民族政权并立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建立了契丹政权,后来改国号为辽。根据《辽史》的记载,“大辽”国号创立于公元947年。
辽上京遗址
壹:民族政权并立
4、治国措施:
饱读中原诗书的阿保机。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结合图片说说契丹/辽政权的巩固措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特点:受汉文化的影响,学习汉文化
壹:民族政权并立
5党项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党项羌……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而拓跋最为强族……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薔,土无五谷。 ——《旧唐书》
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远祖思恭,唐季受赐姓曰李,涉五代至宋,世有其地。至李继迁始大,据夏、银、绥、宥、静五州,缘境七镇,其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余驿。——《辽史·西夏传》
6.党项族建立西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1038-1227
元昊
兴庆府(今银川)
党项族
壹:民族政权并立
元昊(1003-1048)
西夏王陵
元昊承袭夏国王之位,1038年他对辽宋称帝,建立西夏,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制西夏文,派兵攻取瓜州、沙州、肃州。经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西北数万精锐。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西夏货币
西夏文字
西夏冶铁图
壹:民族政权并立
7.西夏的发展措施
元昊推行的系列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上:_______________。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创制西夏文字
A
C
B

西夏
北宋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兴庆府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8民族政权并立形成
壹:民族政权并立
知识卡片一:民族政权并立
1.请依据地图制作“民族政权并立示意简图”;
2.请依据教材内容完成“民族政权并立”

并立中碰撞
辽占燕云十六州对北宋有何影响?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北宋在防御上失掉了有利的地势。
贰:并立中的碰撞
1,宋辽关系
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后晋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此后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古者未失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
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贰:并立中的碰撞




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与辽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宋太宗对辽发展数次战争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御驾亲征,澶渊之战,打退辽军,宋辽议和
冲突加剧
友好关系
战争
战争
1,宋辽关系
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1004年秋,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形势严峻,在主战派大臣寇准的严词要求下,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将士精神百倍,奋勇抗战,在寇准临危不惧的指挥下,打死了辽国的先锋,挫败了辽国继续南下的势头,使其不得不寻求与北宋讲和。
澶州之战(1004年)
贰:并立中的碰撞
1,宋辽关系
贰:并立中的碰撞
澶渊之盟(1005年)
1,宋辽关系
①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②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
③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岁币)
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经济上,双方在边境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等四处榷场,互通有无。政治上,双方使节往来不断,呈现出:“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的局面。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根据《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及后人的评价,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看法,它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贰:并立中的碰撞
1,宋辽关系
思考:澶渊之盟的利弊如何?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积极影响:
使宋辽双方边境相对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促进了民族交融。
消极影响:
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
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
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1038年,元昊脱宋自立,称帝后,去宋封号,建立西夏政权。1039年,元昊通知北宋朝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讨伐。
1038年,元昊称帝。
1040年,三川口之战。
1041年,好水川之战。
1042年,定川寨之战。
贰:并立中的碰撞
2.宋夏议和
狄青
范仲淹
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向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岁币。重开沿边榷场贸易。
——宋夏庆历和议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内容
贰:并立中的碰撞
影响
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1045年,宋朝在沿边设置榷场西夏市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宋与辽、西夏的互市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意义)
“宋夏合约”
1.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
2.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
3.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时空概览:辽夏宋政权发展的特点
960年
耶鲁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1125年
金灭南宋
战争时间:宋辽历时25年 宋夏不到10年 宋金历时16年
多政权长时间并存,有战有和,保持和平为常态
从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对峙到元统一全国
916年
1005年
960年
赵匡胤
建立北宋
宋夏议和
1038年
元昊
建立西夏
澶渊之盟
1044年
1127年
金灭辽
活动:请根据时间轴呈现的重要史实,分析辽、西夏与北宋政权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