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共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共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6 19:1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 (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留学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臧克家 (1905─2004)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闻一多臧克家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战士闻一多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作为革命家的
闻一多的说和做“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说”“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深入感知 2、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前期:后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 2、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问题探究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2、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3、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4、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5、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3、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4、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5、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中心思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布置作业
1、摘抄、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或藏克家的《老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