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P27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乡村是指城市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区。到 2016 年年底,港澳台暂不计算在内,我国共有城市 657 个,其中直辖市 4 个,地级市 293 个,县级市 360 个,另有建制镇 20883 个。
1、城市和乡村各有什么特点?(人口、产业、建筑、通信)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非农产业活动,生产和经济效益较高
●建筑集聚
●交通和信息交流发达
●人口较少
●农业
●建筑物低矮分散
●交通和信息交流相对欠缺
2、城市和乡村有什么联系?
乡村演变成城市
3、从乡村演变成城市,基本动力有哪些?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P27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乡村是指城市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区。到 2016 年年底,港澳台暂不计算在内,我国共有城市 657 个,其中直辖市 4 个,地级市 293 个,县级市 360 个,另有建制镇 20883 个。
以农业用地为主变为以非农业用地为主;建筑密度增大,高度增大。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一、城乡土地利用
我国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类型 ①农用地
②建设用地 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
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
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
③未利用地 其他
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
乡村:农用地(耕地);
城镇:建设用地。
1. 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各是什么?
活动:P28~29
农用地 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在乡村土地利用构成中,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建设用地 城镇中工业、商业、居住、交通、文教、卫生、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类型 主要土地利用 内容
城镇
乡村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区有什么联系?
土地利用—————功能区
人口和产业
在此集聚
———城市空间结构
布局
与组合
p30“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在各类城镇中,相对突出的城市功能区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居住区: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
商业区: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工业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2. 在城镇中,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提示:从分布位置、占地比重、形态等角度考虑。)
二、城乡空间结构
商业区
(1)市场最优原则:接近消费人群
(2)交通最优原则:靠近便捷的交通
分布: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占地面积小,点状或条状。
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一般来说,中心商务区高度集中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
金融
贸易
服务
咨询
科技
文化
经济
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纽约曼哈顿
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东京银座
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上海陆家嘴
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
城市经济枢纽,观光购物区域
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甚高
人流汇集,交通繁忙
商贸服务业发达
CBD
3
4
5
1
2
中心商务区特征P30
人口昼夜差别大 *
6
内部分区明显*
7
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分布在环境优美,接近文化教育区;
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分布: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占地广
特点:最基本的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集聚成片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
特点:占地面积较大,集聚成片
分布:位于城市外缘,沿交通干线分布
功能区 位置 功能区特征 形态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分布:市场和交通最优原则
中心商务区(CBD)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中高级和低级居住区:质量分化;位置背向发展
趋向市区外缘或沿河流、交通干线分布
分布最广泛,成片状或团状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商业区和工业区间
集聚成片
城市外缘,
沿交通干线分布。
总结:城市功能分区
中高级住宅区:分布在环境优美,接近文化教育区;
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重点掌握
①
②
③
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图。
1.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功能区,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商业区、②住宅区、③工业区
B.①工业区、②商业区、③住宅区
C.①工业区、②住宅区、③商业区
D.①住宅区、②商业区、③工业区
C
练一练
读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2.若数字①~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③最有可能是( )
A.住宅区 B.商业区
C.绿化带 D.工业区
3.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A.西北风 向北流
B.东北风 向南流
C.东南风 向南流
D.西南风 向北流
C
D
练一练
(1)想一想,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图2-6 某城市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活动P31
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相同点:距市中心越远,地租水平越低;
不同点是:地租水平下降速度不同,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OA为商业区:0A段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
AB为住宅区:AB段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
BC为工业区:BC段工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
(3)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中 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标注在图上,并说明理由。
土地最终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
※重点掌握
形成原因: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特点: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典型城市:芝加哥、成都
中心商务区
中产阶层住宅带
过渡带
通勤带
工人住宅带
3.城市空间结构—— 同心圆模式
形成原因:在私人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特点:城市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延伸。
典型城市:沈阳
中心商务区
中低级住宅区
批发、轻工业区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b
交通干线
环城公路
地租
(元/M2)
200
400
600
800
3.城市空间结构——扇形模式
特点: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
形成原因: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由于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c
批发、轻工业区
中心商务区
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中级住宅区
重工业区
次级商务区
郊外住宅区
郊外工业区
4.城市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
形成因素 图示 相同点 不同点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地租因素
地租因素、
交通发展
地租因素、
交通发展、
人口增多、
地形、河流
1.城市的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
2.高、中、低级住宅区出现分化且背向发展。
各功能区呈同心圆分布,自市中心向外缘扩展。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发展。
城市围绕不同核心发展
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较小的城市多表现为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的城市多表现为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各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不一样,但是却有类似的深层规律。
城市空间结构
※掌握形成因素
成都 P32活动2(1)
核心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地租 (地形)
形成原因:平原地形,地形限制少,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沈阳 活动2(2)
商业住宅
工业区
工业区
由核心沿交通线向外扩展,呈扇形分布
(3)大都市中心区地租水平较高,为集约利用土地,通常高楼大厦林立,而北京市故宫附近的建筑都不高,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受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周边高楼会影响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古城,如果过分改动故宫周边的环境,会影响它的历史价值,为了保留故宫的文化气息,所以周围都不允许建高层建筑。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状况
历史文化因素
政策因素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地形地貌因素
气候因素
水文因素
(稳定少变)
(经常变化)
4.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第一,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村镇驻地以居住、工业、商业、交通、行政等用地为主,其外围则以农用地为主。
第二,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
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对比城市空间结构,乡村有何不同?
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
密集型乡村聚落: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
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下列三种:
团块式
棋盘格式
街道式
分散型乡村聚落:点状松散布局,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山区小村、沿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列的村落。
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运行效率;
促进城镇与周边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P34
城乡区位分析
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城镇、乡村
自然、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
※能够通过读图分析城乡区位,掌握分析方法
三、城乡区位分析
(1)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2)热带地区城市宜分布在高原上,气候温和凉爽
1、 地形
(1)平原地区:聚落多,规模大。(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
(2)山地高原:聚落少,规模小。
汾河谷地(太原)和渭河谷地(西安)
(巴西利亚在巴西高原)
2、气候
3、水文(河流)
河流功能:供水、运输、军事防御,环境优美
热带地区的高原
山区的沿河谷地
干支流交汇处
河流入海口
河运的起点
陆上交通的过河点
沿河
沿湖
沿海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宜宾(岷江)、重庆(嘉陵江)、武汉(汉江)
上海、广州
江西赣州市(赣江)
兰州、南京
3. 政治: 国家首都、省会城市
巴西利亚(巴西)、堪培拉(澳)、伊斯兰堡(巴)、华盛顿(美)
4. 军事
5. 宗教
嘉峪关
另:为了避免城市职能过分集中而建立的新首都
耶路撒冷、麦加、拉萨
6. 旅游
7. 科技
1. 交通: 交通枢纽中心
2. 资源: 矿业城市
城市的社会经济地理区位
8. 文化
石家庄、株洲、郑州、怀化
(煤炭)大同、抚顺;(石油)克拉玛依、大庆、玉门;(铁矿)攀枝花、马鞍山、包头
对现代城镇区位影响在减弱
新兴的区位因素
始终起巨大影响
黄山市、张家界、桂林
牛津、硅谷、筑波 、中关村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洛阳、商丘、敦煌等)
1. 世界上的大城市,为什么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滨海平原、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相对密集?
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滨海平原、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地区:
(1)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
P37活动
2. 纽约位于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读图 2-13,从地理区位的角度,分析纽约成为世界著名大都市的主要原因。
自然地理区位:
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地理位置优越;
地处温带,气候宜人;
社会经济区位:
水陆空交通便利;
地形平坦,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且降低成本。
P35活动
P35活动
3. 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原为一个小渔村。1980年8月设置经济特区,迅速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大都市。读图2-14、图2-15,想一想,深圳的崛起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深圳与香港两个城市应当怎样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
自然地理区位:
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充足,地理位置优越;
社会经济区位:
改革开放政策支持;
毗邻港澳,受港澳的辐射带动作用强;
海陆空交通便利;
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土地租金低。
P35 阅读 城镇空间布局指向
效率指向 社会公平指向
滨水指向 地形指向
交通指向 文化指向
避灾指向 环境指向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P36 阅读
1.平原盆地多、规模大,
山地高原少、规模小。
2.湿润温暖的地方多、规模大;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的地方少、规模小。
3.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
地方聚落多,规模大。
数量 、 规模
西欧东南部的村庄,多为不设围墙、相对开放的集村。多数村落坐落在平原盆地,或河流湖泊之畔,或道路通衢之处,建有教堂和广场。在干旱地区的村庄,如阿拉伯的传统村落,多位于河流或泉水附近,以清真寺为核心,形成较大广场。广场周围的房屋相对密集,配套有商贸饮食行业。
一部分乡村聚落拥有地方特色显著的历史文化。庙宇、道观、教堂附近,家族祠堂所在地,旅游地,都有助于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课堂反馈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规划示意图”。完成2-3小题。
2.影响甲功能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①交通 ②科技 ③市场 ④地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规划①、②、③、④四块住宅区中
最可能成为高级住宅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堂反馈